书城成功励志李嘉诚一生三论:论谋事·论经商·论做人
24574100000016

第16章 论谋事(6)

李嘉诚认真研究了楼花和按揭。地产商的利益与银行休戚相关;地产业的盛衰又直接波及银行。唇亡齿寒,一损俱损,所以过多地依赖银行不一定就是好事。

依据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的道理,李嘉诚制定了自己初入地产的进攻战略,即:资金再紧,李嘉诚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楼花加速建房进度;他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会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

他兴建收租物业,资金回笼缓慢。但他看好地价楼价及租金飓升的总趋势。李嘉诚认为,收租物业,虽不能像发展物业(建楼卖楼)那样牟取暴利,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物业增值,时间愈往后移,愈能显现出来。

事实证明李嘉诚这一决策是非常明智的。据港府公布的统计数据,1959年港府拍卖市区土地平均价:工业用地每平方米104.85元;商厦、写字楼。娱乐场等非工业用地1668.44元;住宅用地164.75元。而到1980年,这三类拍卖地价分别狂升为29549.03元、124379.06元。13728.30元。升幅分别为280.8倍、73.5倍、82.2倍。

地升楼贵,李嘉诚“坐享其利”。他拥有大批物业,储备了大量土地,渐成为香港数一数二的地主。

诚然,当时地产界的许多人士,认为李嘉诚的作风过于保守。

1961年6月,潮籍银行家廖宝珊的廖创兴银行发生挤提风潮。廖宝珊是“西环地产之王”,他在西环大量购买地盘兴建楼宇,并在中环德辅道西兴建廖创兴银行大厦。廖宝珊发展地产的资金,几乎全部是存户存款,将其掏空殆尽,而引发存户挤提。

这次挤提风潮,令廖宝珊脑溢血猝亡。廖氏是潮商中的成功人士,深得商界新秀李嘉诚的尊敬。从廖宝珊身上,李嘉诚进一步意识到地产与银行业的风险。但是许多地产商与银行界人士们仍未对此产生足够的重视。

廖创兴银行挤提事件,并未引起地产银行界人士的足够重视。

1962年,香港政府修改建筑条例并公布1966年实施。地皮拥有者,为了避免新条例实施后吃亏,都赶在1966年之前建房。从而引发了一股建房狂潮。

炒风空前炽热,职业炒家应运而生。

但是在这股风起云涌的炒风中,李嘉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深知投机地产犹如投机股市,“一夜暴富”的后面,往往就是“一朝破产”。

他丝毫不为短期的暴利所动,他一如既往地在港岛新界的新老工业区,寻购地皮,营建厂房。他尽可能少依赖银行贷款,有的工业大厦,完全是靠自筹自有资金建造。长江实业公司下属的塑胶部经营状况良好,盈利可观;地产部已由开初的纯投资转为投资效益期,随着新厂的不断竣工出租,租金源源不断成几何级数涌来。

但是,那些从事房地产投机者,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1965年1月,本埠小银行--明德银号因参与房地产投机,使其没有流动资金,丧失偿债能力。明德银号的破产,加剧了存户的恐慌心理,挤提风潮由此爆发,迅速蔓延到一系列银行,广东信托商业银行轰然倒闭,连实力雄厚的恒生银行也陷于危机之中,不得不出卖股权予汇丰银行才免遭破产。

形势危机,为稳定香港经济,港府采取紧急措施,才遏制住挤提潮,但银行危机却持续了一年有余,不少银行虽未倒闭,却只能“苟延残喘”。在银行危机的剧烈振荡下,兴旺炽盛的房地产业一落千丈,一派肃杀。地价楼价暴跌,脱身迟缓的炒家,全部断臂折翼,血本无归。靠银行输血支撑的地产商、建筑商纷纷破产。

由于李嘉诚早有预见,所以在这次危机中长江的损失,与同业相比微乎其微。只不过是部分厂房碰到租期届满,续租时降低租金,而未动摇其整个根基。

感悟:

在做事中,如果能面对竞争压力保持镇定,有胆有识,不图一时的冲动,就不会落得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下场。

8.做大事就要虚心坦诚,善听意见

李嘉诚语:决定大事的时候,我就算百分之一百的清楚,我也一样召集一些人,汇合各人的资讯一齐研究。因为始终应该集思广益,排除百密一疏的可能。这样,当我得到他们的意见后,看错的机会就微乎其微。这样,当各人意见都差不多的时候,那就绝少有出错的机会了。

干大事业的人,一方面要有自己的主意,另一方面还需要能够听进别人的意见。李嘉诚虚心坦诚,不但善用身边的人,而且极会利用外脑的智慧。

《明报》记者在一次采访中,问李嘉诚:“您的智囊人物究竟有多少?”

李嘉诚说:“有好多吧!凡是跟我合作过,打过交道的人,都是智囊,数都数不清,比如,你们集团的广告公司就是。”

这位记者大感惊奇,不知李嘉诚此话从何而来。

原来,当初李嘉诚在发售新界的高级别墅群时,曾委托《明报》旗下的广告公司做代理商,这家广告公司便派人去别墅现场察看。

广告公司的人见到这些高级别墅已全部落成,确实十分漂亮,颇具欧洲的典雅风格,又不失中式的豪华。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四周的道路还没修好,而且恰好这天下大雨,走起路来泥泞不堪。

李嘉诚这些日子很忙,也没去看过,知道已建成了就打算立刻发售。

广告商到现场查看过之后,向李嘉诚提议:能不能稍迟些日子,等路修好,装修好几幢示范单位之后再正式出售?这样不但售得快,售价也可标高。

“对对对!”李嘉诚忙不迭地答道,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你们比我更聪明,我入行这么多年,本该想到这一点,结果还是忽略了,多谢你们的提醒,我们就照你们说的办。”

李嘉诚马上按照广告商的建议去办,效果果然不错。

后来在修建大坑龙华花园时,李嘉诚接受了这一经验教训,在发售前就修好路,还在四周种植上了美丽的花木,楼卖得更是出奇地好。

广采博纳,融汇众智的“绝桥”(好主意),便是李嘉诚超人智慧之源泉。

李嘉诚自己不仅善于广采博纳,融汇众智,而且也这样要求下属。他说:

“我很不喜欢人说些无聊的话。开会之前,我会预先几天通知人准备有关资料。到开会时,他们已经预备了所有的资料,而我自己也已准备妥当。所以在大家对答时,不会浪费时间。”

即使是超人和天才,终究也是人,也有力所不及和大意疏忽的事。

李嘉诚以稳健著称,其超人之处在于他能够以其超人的脑袋集思广益,力求圆满。

感悟:

人的强大不仅在于提升自身智慧,凝聚众人智慧更重要。如果我们能够总是抱着一颗坦诚谦虚之心,善纳忠言,广采博纳,凡人也可能成为超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善集众人之智慧于一身者,方能成大事。

9. 做事稳健不浮躁,有旷达的胸襟容人

李嘉诚语:取名长江,基于长江不择细流的道理,因为你要有这样的旷达的胸襟,然后你才可容纳细流--没有小的支流,又怎样成为长江?只有具有这样博大的胸襟,自己才会那么骄傲,也不会认为自己样样出众,而不承认其他人的长处,得到其他人的帮助,这便是古人说的“有容乃大”的道理。假如今日,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替我办事,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对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

凡是成大事者,都力戒“浮躁”两字,希望通过自己踏踏实实的行动换来成功的人生局面。同样,任何一位试图成大事的人都要扼制住浮躁的心态,专心做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那些焦虑和烦躁不安的人,多半不能适应现实的世界,从而跟周围的环境脱离了所有的关系,退缩到自己的梦想世界,以此来解脱自己心中的忧虑。所以,成大事者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自己的浮躁情绪。

李嘉诚认为,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你越着急,你就越不会成功。因为着急会使你失去清醒的头脑,结果在你的奋斗过程中,浮躁占据着你的思维,使你不能正确地制订方针、策略以稳步前进。

当目标确定,你就不能性急,而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来做,即所谓“性急吃不得热粥”。

当你控制了浮躁,你才会吃得起成功路上的苦,才会有耐心与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才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诱惑而迷失方向,才会制定一个接一个的小目标,然后一个接一个地实现它,最后走向大目标。在这方面,李嘉诚可谓稳健、不浮躁的典范。

李嘉诚打了一段时间的短工之后,通过朋友介绍到一家小塑料玩具厂当推销员。李嘉诚时时不忘父亲的临终教诲:“好汉不怕出身苦”,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生。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很快就当上了工厂的业务经理,视野比以前开阔多了,与人的交往相对也增多了。在他当业务经理期间,工厂的产品十分畅销,致使不少推销员经常向他讨教。经他的指点、帮助后,一般都能较好地完成任务。

然而,正当别人认为他可以青云直上、大展宏图的时候,他却毅然地辞职了。李嘉诚辞职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战争创伤的医治需要实业家的发展,二是塑料行业大有可为。

辞职后,李嘉诚自己开设了一家小塑料厂。想起亡父曾教他背诵苟荀《劝学篇》,当中提到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意思是为学要成功,就要循序渐进。他觉得很有道理,就把工厂取名为“长江塑料厂”。李嘉诚期望自己的事业也像长江一样,由小至大,由弱到强,并希望借这个响亮又富有气势的名字,令其日后的业务能得到完满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李嘉诚的机遇终于来了。为此,他急于扩大生产,便向朋友告贷,周转资金。同样,他也遇到所有不成熟企业家碰上的普遍问题:产品出现积压,资金周转不灵。由于他没有富亲,一般朋友的钱也不能长期占用。因此,李嘉诚一度面临破产的境地。

但李嘉诚并没有被困难吓倒。经过冷静的分析后,他果断地收缩生产规模,把得力的人派去推销产品。这时,李嘉诚已经注意到,物色优秀的推销代理商是非常重要的,他背着自己的产品跑遍了港岛,拜访了500个代理商。这次出访收获很大,因为产品好,得到了几个经销商的支持,支付他给一些定金,使他很快度过了危机。

但是好景不长,他的长江厂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这次小小的成功,使得年轻且经验不足的李嘉诚忽略了商战中变幻莫测的特点,他开始过于自信了,心态出现了浮躁情绪。几次成功以后,他就急切地去扩大他那原本资金不足、设备简陋的塑胶企业。于是,他的资金开始周转不灵,塑胶产品的质量开始下降,迫在眉睫的交货期使重视质量的李嘉诚也无暇顾及愈来愈严重的质量问题。于是,仓库堆满了因质量问题和交货日期的延误而积压的产品,工厂的亏损愈来愈严重。塑胶原料商开始上门催缴原料费,客户也纷纷上门寻找一切借口要求索赔。

这种代价几乎将李嘉诚置于破产的境地。

但难能可贵的是,李嘉诚并未就此而灰心丧气,而是勇敢地面对他所遭遇的失败,坚定地树立起他一定会战胜失败的信心。

明察秋亳的李嘉诚知道,塑胶花的工艺并不复杂,因此,长江厂的塑胶花一旦面市,其他塑胶厂势必会在极短时间内跟着模仿。所以,李嘉诚在经营策略上采用“人无我有,独家推出”的方针,在极短的第一时间内,以适中的价位迅速抢占香港的所有塑胶花市场。一时间,长江塑胶厂也由原先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成了蜚声香港塑胶业的知名企业。仅1958年一年,长江公司的营业额就达一千多万港元,纯利一百多万港元。塑料花使长江实业迅速崛起。李嘉诚也成为世界“塑料花大王”。

李嘉诚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意识到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克服急躁心理,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最终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感悟:

对于渴望成功的人,应该记住:着急可以,切不可以浮躁。成功之路,艰辛漫长而又曲折,只有稳步前进才能坚持到最后,赢得成功;如果一开始就浮躁,那么,你最多只能走到一半的路程,然后就会累倒在地。在这里,浮躁与稳健对于一个人成功的影响,一目了然。

10.着眼长远,敢打敢拼才会赢

李嘉诚语:如果做不到的事,从开头我就不接受。

在时势不好时,自己担心,别人也担心。自己手紧,别人也手紧。千万别鼓励恶性循环。

一般做生意的人,总是斤斤计较眼前利益,而只有商界大腕,才能不计较眼前的得失,而把目光投向未来。李嘉诚做生意就表现出这种大家风范。当亚洲的金融危机过去之后,李嘉诚领导下的和黄奉行“继续扎根香港,但同时也不排除在海外寻求投资机会”的经营策略,加快了向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李嘉诚早就认识到了科技的力量,并悄然着手在欧洲、美洲、亚洲以及非洲扩建自己的“通信产业王国”。

1989年,李嘉诚在英国和记电讯注资84亿港元收购一家英国电讯服务公司,开始涉足于英国的电讯市场。然而此番出师不利,新购公司处于长期亏损状态。

1992年和黄在英国推出的CT2流动电话服务,名为RABBIT(兔子)。由于它只能打出却不能打入,跟这一时期的电讯服务技术比起来,要逊色得多,所以它没能引起更多客户的兴趣。一年之后,“兔子”败下阵来,宣布死亡。和黄也身受重伤,为此留下了巨额负债。

李嘉诚说,电讯业务是未来集团业务发展的重点,他已知道和黄未来五年要做什么。做生意的期限是五年、十年,而不是一年,两年。

可见,着眼于未来,善于把握形势是和黄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李嘉诚的长远目光和正确策略为长和(长实、和黄)指明了航向。

和黄集团从事电讯事业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它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其中也经历了不少的曲折和艰难。

在投资英国电讯市场初期,由于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曾受到海内外证券业的不断批评。其后,李嘉诚又于1994年将电讯业务重新包装,改名为“橙”(Orange),推出GSM流动电话服务业务。起初也不被业界看好,唯恐是CT2的翻版,但后来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喜爱,手提电话的销售也不错。

即使是经营Orange,也是历经数年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

但是不管经历多大的困难,李嘉诚都凭着他对未来趋势的正确分析与把握,绝不轻言放弃。就在市场普遍对该项业务不看好的时候,他曾经亲自出面澄清了市场上有关它的一切传言,表示将继续支持和黄在英国的电讯事业。

果然不出李嘉诚所料,仅仅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和黄集团便从“橙”身上取得了惊人的回报。这种前瞩未来的能力,使得李嘉诚的事业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长立不败之地。

李嘉诚在发展电讯业务上始终坚持不懈,与他往日在商战中一见不利,即时撤退的作风,很不相同。难道这是因为他偏爱电讯业吗?当然不是。无论他继续进取还是退避三舍,都是从该项业务是否有前途考虑的。有利则进,无利则退。事实上,他从不偏爱任何一项业务,他说:“不要与业务‘谈恋爱’,也就是不要沉迷于任何一项业务。”

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