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谁能牵猫散步
24591400000012

第12章 几片绿叶(5)

海外的华人,大多进入不了主流社会,主要经营餐饮业,或一些服务行业。优秀一点的华人,在高校与科研机构,进入政界的极少。1998年我去吉尔吉斯时,那里的华人(东干人)有五六万,而进入政界的,只有一个议员。在美国,300多万华人,在政界叫得响的,也就是布什内阁的劳工部长赵小兰,而且,她还嫁了个白人老头,得靠白人的力量支持。

华人进入不了主流社会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华人不团结。2002年,我去挪威,与那里的华人联合会副主席,一个上海去挪威定居的餐馆老板聊天,他说,在挪威有6000多华人,主要从事餐饮业。这6000人中,台湾人瞧不起香港人,香港人瞧不起大陆人。而大陆人中,又分福建帮、浙江帮、广东帮等等。华人不抱团,同类有了难,不唯不帮,还盼他的店早日倒闭,以减弱以至消除竞争。

2006年我去美国,导游讲,华人的社会地位近年又有所下降,因为一个福建籍女蛇头大批以船偷渡华人入美,因与部下分赃不均,部下未安排接应,使一船偷渡客跳海泅渡上岸,结果淹死好几百,被美国政府发现,开始提防与制约华人。导游还说,在纽约,原来华人将长途客运搞得很火,因为票价低,所以吸引了不少客源,不但散处纽约周边的福建人要坐,连白人黑人也纷纷要坐。但因为有利可图,不少黑帮介入,并互相火并,大开杀戒,目前生意一落千丈,已大不如前。

中国人真的是有劣根性的,其中之一是互相瞧不起。

一次我与宁夏的几位朋友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到一家香港人开的餐馆吃饭,一个白白胖胖四十多岁的侍者,见我们去,态度傲慢,爱答不理,而且不让我们坐靠窗的一张桌子,说是留给外国人的,硬把我们塞到一个角落里。我来火,劣根性也上来了,叫了一声“Boy”,让他过来我要点菜,那家伙说“不能这样叫人”,然后讪讪地说,可以叫“Waiter”(侍者)。让我这么一治,那家伙老实多了。一个跑堂的,照样瞧不起同类!在华盛顿参加图书博览会时,正赶上巴岱先生的生日,他执意要请我到中国城吃饭。我们去了,侍者看见白人进来,不管花几元钱,也像见了亲爹一样,一脸恭顺。而我们,花了近百美元,小子们态度冷淡,服务不周,让人特别窝火。还有一次,我们在匈牙利,那个娶了外国老婆的华裔导游,对中国人从骨子里瞧不起,好像他才是最优秀的华人,甚或是长着黄皮肤的白人。生活在海外的华人,互相看不上眼,也是一大问题。

正因为华人不团结,所以才形不成气候,才难以进入主流社会,才被经常性周期性地排挤、迫害、打压。对于此问题,认识上是清醒的,但又改不了。这是顽疾痼疾。

如何医治?似无良方。

2006.6.18。

浅论李庄新闻作品的主题

《李庄文集》新闻作品编,收录了90多篇文章,是作者1938年至1951年间的作品。其中,抗日战争时期的35篇,主要反映太行山根据地军民抗击日寇的生活,包括根据地的对敌斗争、生产自救等等;解放战争时期的14篇,主要描述晋冀鲁豫军民的战斗、生产和生活;建国初期的13篇,生动记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全过程,颂扬新中国的诞生;抗美援朝时期的32篇,描述朝鲜战场局势,揭露美国侵略者的罪恶,展示中朝军民的战斗生活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讴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丰功伟绩。这些作品,在当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今天,仍有较强的革命传统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大凡新闻,总有主题,而且新闻作品主题最为鲜明。

主题淡化模糊、杂乱杂陈的作品,推之不开,行之不远。

李庄一生从事新闻工作,并长期工作在采访的一线,他的作品数量极多,作品的时间跨度较长,而且,随着时代的推进,他的作品也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如果不做认真地归纳,会给人以丰富感之后的杂乱感,会难以从总体上把握他作品的主题。而事实上,不论作者写了多少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多少各种各样的主题,从总体上也还是可以把握的。就如李白、杜甫的诗,很多,很丰富,甚至庞杂,但他们作品的主题,主要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对人民生活的关照与同情,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揭露,对封建统治者的批评,等等。李庄新闻作品的主题,我以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战争。每一个时代的人必须而且只能做他那个时代的事,每一个时代的新闻作品也必须真实准确生动地表现那个时代。李庄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作为记者,他不但是战争的亲历者,而且是忠实记录者。关于战争,便成了李庄新闻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

《李庄文集》新闻作品编中的文章,百分之八十直接描写战争,或者与战争有关。在描写战争中,一是宏观地分析国际国内的军事形势,比如,本书的开篇之作———《武汉撤退与抗战新形势的铸成》,即是记述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在武汉广州失守之后对于抗日战争形势的总体判断,表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关于抗日战争三阶段的思想,分析了我国必胜、日本必败的国际国内因素,对根据地军民乃至敌占区民众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鼓舞作用。比如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占区报告”,是对敌占区一种直观生动的透视,从细处写来,从高处大处立论。

比如写于抗美援朝初期的《朝鲜目击记》十余篇文章,是对朝鲜战场全景式的报道,对于中国人民及志愿军认识朝鲜、认识美国军队、熟悉情况、掌握动向,均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比如写于抗美援朝中期的《战斗十日》等作品,则对这一时期的战争形势及走向作了分析。

二是从微观上描写战争进程、战争场景、战争双方的情况。战争是巨大的,但也是由细部构成的;战争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小说需要细节、情节,战争的表述也离不开细节和情节。李庄在表现战争、战斗时,对于细部的把握十分到位。比如《歼敌老虎嘴》,用两千多字的篇幅,生动细致传神地记录了八路军一个中队伏击日寇的一次战斗,使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历其事之感。比如《强袭柳沟》《第五连》《强攻水冶》《解放鲁仙》《攻克邢台城之战》也是记述具体战斗的特写。在报道抗美援朝战争中,李庄更多的是用聚焦镜般的笔法描述各次战斗的。

三是表现我军与敌军的情况,包括装备、给养、士气、心态、战斗精神,这里充满了对人民军队的肯定、敬仰与爱戴,也对敌方军队之所以失败的深层原因进行了直观的揭示。

第二,和平。和平与战争,是如影随形的两个事物,也可以说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战争破坏和平,但有时必须以战争赢得与保卫和平。战争与和平,是文学的重要主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主题,也是生活在李庄年代的记者必须关注与表现的主题。只表现战争是不够的,还必须表现和平。有时为了更好地表现战争,也需要以和平这个主题来映衬。

李庄表现和平,一是用敌占区、解放区、和平地区的人民的生活要求来呼唤和平,用敌人的残暴、敌人的破坏来佐证和平的重要,用人民生活的倒退、水平的下降反证和平的必需。

二是用日本一些人士的言行印证和平乃人类共同的需要与向往。他在《纪念·追悼·庆祝》一文中写道:“日本觉醒联盟的新川君在会上说,中国人民应该亲密团结,携起手来。日本弟兄也深深地感到左权将军的牺牲对于他们的正义事业也是莫大损失。”“正义事业”者何?

和平事业也!在《三位不同的日本友人》中,表现了日本俘虏的厌战情绪,表现了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痛苦。

他写道,日本士兵小西喃喃自语,“我们是多么想回家!

我们回不了家!”家是人的生存单位,家也是和平的象征与载体。军歌里唱“有国才有家”,而事实上,或者说从另一角度看,有家才有国,保卫家园者,保卫和平也。

三是以国际友人的呼声推动和平。在《马赛人民的呼声》一文中,李庄写道:“5月8日,在日内瓦湖滨的记者之家,我第一次遇见了要求和平的马赛人。来访者是一个浓眉阔脸,衣裳粗旧,满头大汗,一身灰尘的马赛港口工人代表团的一个代表,他来向五大国代表团递交要求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信,信中说:马赛海港工人也和法国一切的工人一样,对日内瓦会议是十分关心的。

……马赛港口的搬运工人、司机、工会工作者从1949年就进行实际的斗争,制止印度支那战争。搬运工人有要求和平的特殊理由,他们知道,只有在国际局势缓和的气氛中和各国进行正常的贸易,才能使他们免于失业和家庭的贫困。”在《访问金日成将军的故乡》等多篇通讯特写中,李庄记述了朝鲜人民对和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他们痛恨侵略者,厌弃战争,希望过上和平安逸幸福的生活。为了和平,他们决心打赢战争。

对于和平的表述与呼唤,李庄的新闻作品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他在争取心与心的碰撞。

第三,民生。李庄新闻作品的又一大主题,是民生。

民生对于国家、民族、人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民主、民权、民生,民生列于其中。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与国民党、日本侵略者、美国侵略者等殊死抗争,为的也是推翻剥削压迫,使人民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不可能不关注民生,比如范长江,比如邓拓,对于民主问题都有着广泛而深切的关注。李庄亦然。

李庄表现民生,一是报道敌占区、解放区、新中国以及朝鲜人民的生存生活状况。他的许多作品,对于人民的生活状况,尤其对于被压迫状态下的人民生活都有细致的描述,字里行间充满了同情。对于新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对于朝鲜人民生活的光明面,李庄也浓墨重彩,予以描述,予以赞美。

二是记述各个时期根据地、解放区人民的减租减息斗争。比如《王柱和刘全合》《六专区人民的呼声》《今年的屯粮为什么这样好?》等等,均是减租减息,减轻贫雇农负担,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根据地、解放区的生动写实。

三是报道根据地、解放区的生产情况。比如《六十老人话生产》,写了根据地百姓对劳动、对生产的认识。《西川的合作社》《劳动英雄王海成》等,写了根据地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及成绩。而写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敌寇绞杀了的邢台皮毛业》《邯郸商业今昔谈》《漫游邢台》《贫雇农怎样团结中农互助生产》《人能胜天》《组织互助要走群众路线》等,则在客观报道之外,对经济发展做了理论的探索,某种意义上是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政策的阐释。更为可贵的是,李庄为解放区的经济建设苦思良策,出谋划策。他的《只要经营好,在解放区开工厂一定赚钱———访问泰昌面粉公司》,可以说是一篇为解放区招商的力作。其经济理论之深厚,思想之超前,据此可见一斑。

在表现民生方面,李庄有“为民请命”的使命感。他的一篇通讯叫《为七百万人民请命》,从骨子里在为民请命。这应该说是“三个代表”在早期共产党人身上的体现吧!

第四,正义。歌颂中华民族勤劳、坚韧、正义、不屈的民族精神,可以说是深入李庄新闻作品肌理骨髓,以他所说的“不言而言”的形式,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读李庄的通讯、特写,我们可以感到中国军民在日本侵略者面前的豪情与正义,感觉到中华民族血战到底的决心与意志,可以感到面对美军的侵入,中华民族对朝鲜民族的同情、理解与支持,感到中国人民“唇亡齿寒”的觉醒与誓将侵略者抗击于国门之外的坚强决心。中华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中华民族又是一个不为任何强暴势力和艰难困苦所压倒吓倒的民族。李庄新闻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他们身上就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这种伟大精神。

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斗争精神、光荣传统,应当大书特书,应当予以弘扬。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作为一位优秀的大师级的新闻工作者,李庄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他的作品中书写得极为丰满,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书写正义方面,李庄义正词严,这从他的许多作品中可以直接读到或感觉得到。他的作品,表现出了中国军民的正义的信念,正义的力量,正义的行动,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各个阶段的正直、忠诚、正义、力量,表现出了正义力量的不可战胜,正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与非正义力量的必然削弱以至消亡。

200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