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体操健壮孩子
适当做一些母子体操
适当的活动能让孕妇气血畅通,增进食欲。俗话说,母亲动,胎儿便动。孕妇的活动只要不是突然、剧烈的,而是力所能及的、有规律的,就会有利于胎儿发育。
所以怀孕后,孕妇除了坚持正常的工作,还要每天有规律地散步、走路,甚至做一些母子体操。
孕妇体操的好处及注意事项
适合孕妇早期的母子体操如有氧操,适合后期分娩的母子操如产前孕妇体操以及分娩呼吸操等。
孕妇体操能够防止由于体重增加和重心变化引起的腰腿疼痛;能够松弛腰部和骨盆的肌肉,为将来分娩时胎儿能顺利通过产道做好准备;还可以增强自信心,在分娩时能够镇静自若地配合医生,使胎儿平安降生。
孕妇做操时动作要轻,要柔和,运动量以不感疲惫为宜。假如出现流产先兆时,应该停止,并在询问医生后再决定是否坚持。
孩子出生后适合做的体操
孩子出生以后,母亲的身体也处在恢复中,这一阶段可做产褥操,也可与孩子一起做拉手操、摇篮操、抚摸操等。
在孩子再大些以后,母亲可与孩子玩转圈子、藏蒙蒙以及活动四肢和头部的自由操。
面对日渐长大的孩子,母亲也可以自编一些既有趣又能够健身的操,来与孩子一起做。
母子体操不仅能够健壮身体,也能够促进孩子运动神经的发育和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为家庭带来更多的欢欣和快乐。
小时候的行为习惯能够影响一生。母亲如果引导了孩子的运动,促进了健康,增加了愉悦,孩子大了,一定也会由衷地喜欢运动。
捆绑了孩子下肢的自由伸展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一个习俗,就是把刚出生的孩子进行打包,用小被子、小毯子等,把孩子的两腿并直,然后连同身子一起紧紧地包裹起来,只有在喂奶和换尿布的时候,才打开包裹。这样的包裹样子很像是一根蜡烛或萝卜头。
在我采访山东一些依然采取这种包裹孩子方式的家长时,我问他们为什么要把孩子包裹起来,他们的回答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样可以让孩子的腿长得直一些,还可以防止孩子掉下床去。
我孩子出生的时候,有邻居也教过我如何给孩子打包,只是我本能地认为这样会妨碍孩子的活动,不利于孩子的生长而没有采用。在天冷的时候,我给孩子穿上柔软、宽松的衣裤,任孩子能够自由地伸展。
将孩子包裹起来,约束着他们手脚的伸展,甚至是可以说一种不良的养育方式。因为这样,孩子的手不能进行伸、够、抓握,脚不能进行伸、蹬、踢等活动,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到生长,并且进而影响到脑神经的发育。另外包裹孩子,也不利于通风、透气。我见过夏天也用布单包裹起来的孩子,他们娇嫩的皮肤生满了痱子。
有一个刚刚降生的小孩子就成为了这类不良习俗的严重受害者:
男婴大年初一降生遭捆绑“酷刑”
大年初一,费老爹家的小孙子亮亮(化名)降生了,给全家人欢乐的春节又增添了一分喜气。费家人按照当地的习俗,在小亮亮的左臂系上了一根绳子。由于用力过大,系在左上臂的绳子严重影响了血液的流通。等到初三下午费家人给亮亮洗澡时,脱下婴儿的棉衣才发现,小亮亮的左臂已严重肿胀、乌紫。
经过医生检查,出生仅八天的小亮亮,由于勒扎后左上臂缺血,已造成神经损伤、肌肉缺血坏死等症状。左臂甚至一度失去知觉,肘关节以下失去运动能力。
另一位年轻的母亲也哭诉她孩子的经历:
“我们这里的习惯,才出生的小娃娃都要用绳子将宝宝的腿合起来直直地绑着,小手也被绑在身上,外面再裹上小被子,像一根冰棒一样。我说不要这样绑孩子,婆婆却非要这样,说不绑着以后腿就是盘着的。我的孩子才5.6斤,昨天绑了一晚上,一直哭。早上我起来发现他鸡鸡发亮发紫……我们赶紧上了医院。幸好还没有大碍。”
把孩子打包以及用线绳捆绑胳膊等风俗都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欧美的国家,没有给孩子打包的这种习俗,他们的孩子长大以后,两腿照样是长长直直的。
儿科医生认为,新生儿的身体各器官都非常脆弱,捆扎手臂、打包等极易对婴儿造成严重伤害。各地的这些习俗从医学上看没有任何科学根据。我们对于其他同样没有科学根据的习俗也应当谨慎对待,切莫盲从。
捆扎手臂、打包这些行为,妨碍了孩子的活动。新生儿从出生起,就开始了他们生命的历程,每一个活动都是生命的发育,都对以后的发展有用。所以一定要让他们自由自在地伸展和活动,而不要人为地去捆绑他们。
不一样的被动操
了解被动操
刚出生的婴儿已经在期待着活动了,但在6个月之前,他们还不能主动运动,所以这时候,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进行一些活动,做一些简单、适宜的体操,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快乐、更好地发育。我们便把这个时候的婴儿操称为被动操。
被动操的益处
婴儿如果能够坚持每天做被动操,不但可以增强他们的生理功能,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肢体动作的发展,使身体变得更加灵敏,肌肉更发达,还能够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
被动操的最佳效果,就是逐步地使孩子由初步的、无意的、无秩序的动作,形成和发展、分化为有目的的协调动作,为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做操时可放一些轻松优美的音乐,让婴儿接触多维空间,促进左右脑平衡发展,促进智力的发育。
准备工作
做被动操之前,要先做准备活动。抚摸婴儿、轻柔地活动一下他们的手腕脚腕,告诉他们以消除肌肉、关节的僵硬状态,适应机体活动的需要,避免外伤。然后开始做被动操。
被动操的基本内容就是上肢运动、扩胸运动、下肢运动、举腿运动、抬头运动和翻身运动。
做操前,家长应该摘掉手表、戒指等首饰,以免划伤婴儿,冬天还应该搓手,使之温暖。做操时要轻柔、有节律,避免过度的牵拉和负重动作,以免损伤婴儿的骨骼、肌肉和韧带。做操时还要避开婴儿的疲劳、饥饿和饱腹状态。婴儿的运动量要逐渐增加,每节动作由2~4次慢慢增加到4~8次。习惯以后,再增加次数。做完操后,要让孩子放松一下,安静休息一会,如果婴儿有汗,要用软毛巾擦干。
能吃能睡才是好孩子
吃饱睡好身体棒
生命的第一需要,永远是吃饱和睡好。小孩子更是这样。
那些吃饱睡好的孩子,脸上总是带着满足的神情,而那些经常处在饥寒、困乏之中的孩子,眼神中总是透着需要和渴望。
能够吃得好、睡得安,也是孩子们身体健康的表现,吃得好,说明他们有食欲,胃口、消化系统都好。睡得好,则说明他们的脑神经在轻松、正常地发育。睡得好是仅次于吃得好的一个健康特征,满足了食欲以后,再睡一个好觉,孩子们就能够更好地发育成长。俗话说,孩子是在睡觉的时候生长的。有研究发现,人的很多记忆是在睡眠中完成的。
野生的动物们也是这样。比如,小狮子饱餐以后,会在父母的身边嬉戏打闹,在草地上翻滚,尽显生命的欢愉。
学校给孩子带来的压力
现代生活给大部分孩子带来的问题是,他们并不缺乏食物,只是没有好的胃口。他们吃下去的食物,由于很少活动,不能很快地消化,所以便不觉得饥饿,也就吃不下更多的食物。现在的孩子也大都严重地睡眠不足,从上幼儿园开始,他们便要早早地起床,大部分的幼儿园规定了接送的时间,而且送他们上幼儿园的父母还要再去上班。上了小学以后,孩子们更是睡眠不足,除了早起,他们晚上要写作业,有的孩子甚至要写到十点多。大部分的孩子是没有午睡的习惯,他们在幼儿园、小学里也没有午睡的条件。到了中学,孩子们吃饭、睡眠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学业的压力,让他们甚至比大人都要辛苦。
我母亲在一所中学工作,我们的家便一直在学校里。我有时回家,看到学校里的学生都是把饭买回教室,边吃边看书,或者是写作业。
我在复旦大学学习的时候,早晨坐公交车,经常看到好多孩子由于路程远,要早起赶往学校,都是半睡半醒的状态,有的孩子干脆靠在父母身上继续睡觉。这些孩子也肯定吃不好早饭,再好的早饭也不会有食欲。
北京的一位妈妈告诉我,她的女儿很懂事,即使生病的时候,也不肯睡一个懒觉。她说她感觉多睡一会儿就像是在犯罪。
多吃一会儿饭、多睡一会儿觉,都会让孩子有犯罪的感觉,这不应该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我们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让他们更好地为自己也为社会而工作。
如果你的孩子尚不能吃得好、睡得好,一定得找找原因,如果是身体发育的问题,那就要注意健身,或者进行药物、食物调理;如果是学业压力大造成的,那就要给孩子减减压,不然长期下去,身体长不好,对孩子人生造成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
动嘴就是动脑
让孩子多说话,能够促进大脑语言区的神经发育。
孩子要说话的时候,他首先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即他要想表达什么。在他用语言表达了一定的意思以后,他又期待着大人的回复,并且再用大脑来进行思考这回复是什么意思。语言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由大脑——到说话——然后再回到大脑。
大脑有一个语言区,语言区受到的激发越多越活跃,神经也就发育得越复杂。而脑神经越复杂,语言也就相应地发达。
孩子语言的学习和激发,有一个关键时期,一般在0~6岁之间。所以家长要多跟孩子说话,即使是刚出生的孩子,他们也能够多少地领会一些意思,他们在认真地倾听大人的声音、语言的节奏和分辨语意,以便进行模仿。
每个孩子的身上,都蕴藏着一些我们不能完全洞悉的潜力。
我孩子出生以后,因为是自己带孩子,所以每天就有很多机会跟他说话,说话的时候,我总是先叫他的名字。到四个月的时候,他已经能够发音了,在我叫他名字的时候,他就会做出准确的回应。我也跟他介绍家里的人,哪个是爸爸,哪个是妈妈,哪个是姥姥等。这时候,他也开始准确地分辨人和叫人了。我把他放到卧室的床上倚靠着被子,然后我和他的爸爸、姥姥等人一个个单独走进去。他在我走进去以后,就能够清晰地叫妈,爸爸进去的时候,能够叫爸。其他的人进去,他能够分辨出来,但是不能够清晰地称呼他们。
我们也许知道印度狼孩的故事:
1920年10月,一位印度传教士辛格(Singh,J.A.L.)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大的约八岁,小的一岁半左右。据推测,她们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到洞里去的。辛格给她们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Kamala)、小的叫阿玛拉(Amala)。当她们被领进孤儿院时,一切生活习惯都同野兽一样,不会用双脚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她们害怕日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一条窄缝,而且,不断地眨眼。她们习惯在黑夜里看东西。她们经常白天睡觉,一到晚上则活泼起来。不时发出尖锐的怪声。她们完全不懂人类语言,也发不出人类的音节。
她们被领进孤儿院后,辛格夫妇异常爱护她们,耐心抚养和教育她们。小女孩阿玛拉的发展比大女孩卡玛拉的发展快些。进了孤儿院两个月后,当她渴时,她开始会说“bhoo(水,孟加拉语)”,并且较早对别的孩子的活动表现出兴趣。遗憾的是,阿玛拉进院不到一年,便死了。卡玛拉用了25个月才开始说第一个词“ma”,4年后一共只学会了6个字,7年后增加到45个字,并说出了用3个字组成的句子。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都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从这两个印度狼孩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在语言的发育期没有进行语言学习和训练,以后就很难再弥补。
我们唯有在孩子的语言发育期,用心、耐心地去开发语言区,多与孩子说话,才不至于浪费了孩子的天资。
那些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应该都是很聪明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