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冰天雪地:雪灾与低温灾害的防范自救
24725000000015

第15章 认识低温灾害(3)

霜冻危害的作物种类也较多,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到果树、蔬菜等都有霜冻发生。由于北方地区作物的播种和收获期大多数出现在冷暖季节的交替时期,所以霜冻灾害也多发生在苗期和成熟期。受害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等热量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这些地区生长季节相对较短,冷暖交替季节温度波动大,是霜冻危害的主要区域。例如,1974年5月20~24日,黑龙江省大部和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北部发生春季霜冻,已出苗的玉米、大豆等受到伤害,仅黑龙江省遭受冻害的面积就达到6万平方千米。2004年5月初,甘肃省出现大范围的寒潮强霜冻灾害性天气过程,兰州、白银、张掖、武威、临夏、甘南、陇南、天水、酒泉等10多个市发生春季霜冻,86×104公顷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0.5亿元。

2006年9月8日~10日,受强冷空气影响,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出现了霜冻,最低地表温度和最低气温分别降至零-1.9℃和零-2℃,初霜冻日期较历年提前10天左右,给丰收在望的农作物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其中,呼和浩特市灾害严重,全市受冻面积占总播面积的74.8%,受灾面积31×104平方公顷,成灾面积22×104平方公顷。受灾较重的武川县等县市受冻面积占总播面积的9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此次霜冻害使呼和浩特全市粮食产量比预计减少8~10万吨。尽管玉米霜冻多数发生在幼苗期和即将成熟时期,但在拔节前和抽雄期也有发生,如1987年6月28日黑河地区发生罕见晚霜冻,这时已过夏至、植株即将封垄,333.3平方千米庄稼遭受严重损失。

南方的霜冻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1999年12月,广东茂名市出现历史同期少有的低温天气,许多热带作物遭受严重霜冻,其中香蕉全部受害。这次霜冻损失的水果、农作物面积达8×104公顷,直接经济损失约20亿元。在此期间,广西、云南等广大地区也相继遭受霜冻危害,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在昆明世界博览会期间,云南广大地区相继遭受霜冻危害,世博园内最低气温达到了-9℃,使世博园的植物遭受到了严重的冻害。1999年12月21日,福建的南靖、漳浦、尤溪、长泰等县均遭受几十年来最为严重的霜冻灾害,农作物大面积受冻,经济损失惨重。其中南靖县出现50年来的最低气温,山区乡镇最低气温达到-4℃~-6℃,全县有5000平方公顷香蕉受霜冻影响造成绝收,4000平方公顷麻竹、330平方公顷龙眼和荔枝、670平方公顷未采摘的柑橘和2×103公顷蔬菜遭到近乎毁灭性的霜害,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4亿元。

近20多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但全球变暖并不意味着霜冻害发生几率下降和危害的减弱。原因之一是气候变暖导致种植制度的改变,如某些作物种植边界北移、晚熟品种面积扩大和复种指数增加,作物对热量条件的需求仍然处于紧平衡的状况,从而增加了霜冻灾害潜在的威胁;二是由于气候变暖导致气候异常和气候变率加大,例如初、终霜日年际变化加大、极端寒冷和炎热等异常天气的不断出现,通常会诱发或加重霜冻的危害;三是气候变化和种植结构变化导致作物生长发育的节律发生复杂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霜冻发生的时间和受害作物的某种改变,导致霜冻害的发生和影响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可见,我国霜冻害的发生是很普遍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霜冻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影响都是十分严重的,因此,霜冻的研究和防御始终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人们把入春后最后出现的一次霜,叫做“终霜”,入秋后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初霜”。所谓“无霜期”,就是指“终霜”之后,“初霜”之前,这一段没有霜出现的时期。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全年“无霜期”的长短,差异很大。北方地区的“无霜期”短,愈往南方“无霜期”则愈长。如我国北疆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全年“无霜期”一般有100天左右,而我国南方的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等省的大部分地区,“无霜期”有300天以上,其中不少地区全年无霜。

霜冻害的预报

霜冻害的预报以寒潮等降温天气预报为前提,属于农业天气预报范畴,一般是将霜冻降温天气过程预报和霜冻指标、农作物生长时期、生长状况及其地理环境情况相结合,综合分析后作出某地某作物是否会发生霜冻害的预报。天气预报员作出降温过程的预报,农业气象或决策气象专业人员根据温度预报结果,结合霜冻指标、作物监测信息和地形环境条件,作出是否发生霜冻、霜冻等级、发生时间以及是否防御和如何防御的预报和决策。

霜冻低温天气过程预报属于短期和中期预报,可以用数值预报、天气形式分析和综合集成预报方法,目前,有冷锋过境的寒潮降温短期(3天以内)和中期(一周左右)预报的机理已经比较清楚了,技术和方法也比较成熟,预报结果一般比较准确,因此,几天内的霜冻害短期预报和中期预报也是准确和比较准确的,在霜冻防御中可以比较放心地使用。

目前,各地还制作霜冻的长期预报,试图提前半个月以上作出霜冻出现日期和严重程度的趋势预报。

这类预报的时间尺度超出天气学范畴,涉及短期气候预测问题,目前的数值预报和天气形式分析预报方法都力不能及,只有采用气候统计还总结了不少霜冻的预测经验,如预报方法,根据相关前兆因子和多通过观察物候和地温变化来预测未年霜冻气候规律来大致分析。由于来什么时候有霜或霜冻。还有一些其原理不十分清晰,技术和方法不民间霜冻预报谚语可以参考使用,够成熟,因此其预报效果也十分有如“春秋吹北风,日头火样红,日限,在实际防霜冻工作中只能仅供落红霞现,风停霜必浓”;“寒夜参考。风云少,霜冻快来了”和“立秋冷,此外,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霜来早;后夏暖,秋霜晚”等。

冰凌灾害

由于温度低于0℃的动物、植物、生活设施、公用设施等遇到水蒸气或接近0℃的水后凝结成冰霜。

对动植物造成冻死、冻伤;对生活设施、公用设施等造成破坏;以及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2008年,南方的雪灾让人心有余悸,其中的罪魁祸首便是冰凌灾害。它的破坏力可见一斑。每年封冻河流解冻时,冰凌对桥墩、堤岸的冲击,都在提醒我们冰凌灾害不可小觑。

1975年12月上旬,广西灵山县平山村林场损失林木46%,12月中旬,广东始兴县大宝山矿的高压线结冰碗口粗,使电线坠地而不得不停产,这一年江南多处发生因电线结冰杆倒线断使电讯中断的事故。

1977年10月26~29日,辽宁和河北北部发生严重的雨凇害,河北的塞罕坝林场有57万亩树木因挂冰太重而弯曲倒折,损失林木96万立方米。1982年2月上旬,湖南会同林区的雨凇持续7~8天,仅磨哨大队的杉木就损失了34.5%。图104飞机在穿越含过冷却水滴的云雨时,如机体表面温度低于0℃,也可能在飞机表面形成积冰,强烈的积冰可导致超重而失事酿成空难。

1982年1月上旬,强寒潮袭击美国中北部,有200多人冻死。1月13日一架波音737飞机在华盛顿附近的机场起飞,尽管用防冻液两次清除积冰,但因过了45分钟才起飞,结果又结了一层冰,飞机因超重升力减小,刚刚离开跑道就撞在波托马克河大桥上,随即坠入河中,机毁人亡。

雨凇对城市交通的危害也很大,当道路上形成一层薄冰后,就如同滑冰一样,很容易发生事故。北京平均每年出现0.8天,个别年份出现过4天。1987年2月16~17日北京的雨凇持续59小时,不少骑自行车的人滑倒摔伤,仅积水潭医院摔伤门诊就有448人,其中骨折169人,城近郊区在12小时内发生交通事故28起,伤8人。长途汽车两天内分别有90条和180条线路停止客运,市内公共汽车也不得不以最慢的速度行驶,没有不晚点的。

16日首都机场取消了70个航班,4000多旅客滞留机场,同日,北京铁路局有18列客车晚点。

冻雨和积冰在欧洲也常造成重大灾难,1969年英国约克郡386米高的电视发射塔竟因积冰倒塌,同样的情况1985年在德国也发生过,一座296米高的铁塔也因积冰倒塌。原来西欧的冬季远较东亚潮湿,冻雨袭来时,塔的迎风面可积聚巨量的冰,使迎风面和背风面的重量失去平衡。这一年德国在11月因道路结冰使129人死于交通事故。

2008年1月,贵州省遭受了50年未遇的大面积雪凝灾害,道路结冰,交通瘫痪,供电中断,全省各地市通信网络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贵阳市、黔南州、黔东南州、铜仁地区先后发生市电大面积中断的严重情况,影响到通信网络的安全运行。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通信行业紧急动员起来,在省通信管理局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各通信运营企业顾全大局、团结一致、统一指挥、响应积极、措施得力,迅速启动省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和各企业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开展通信保障、抢险救灾、灾后重建工作,为全省的抢险救灾和通信保障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寒潮大风

寒潮大风是由寒潮天气引发的大风天气。寒潮大风涉及面较广,我国北方地区的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河南北部以及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均是寒潮大风频发的地区,淮河以南到我国南海中部海域也可能出现寒潮大风。寒潮大风主要是偏北大风,当地面低压发生较强时,冷锋前部或大陆高压入海后,高压后部也常会出现偏南大风。

寒潮大风的风力通常为5~6级,当冷空气强盛或地面低压强烈发展时,风力可达7~8级,瞬时风力会更大。

我国寒潮大风地理分布广泛,可遍及全国,年大风频次(日数)分布具有区域性特征,多数地区大风年平均日数在20~70天左右,西北地区、华北、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在10~75天之间,西南地区、华南及长江流域为3~25天。全国有3个大风日数高频区:第一个是青藏高原,年大风日数达75~100天及以上,是我国范围最大的大风天气高发区,经常引发雪域高原出现大风灾害,影响牧业生产。第二个是内蒙古北部和新疆西北部,该地区是寒潮入侵的必经之路,尤其内蒙古北部地势平坦,寒潮大风畅行无阻,大风日数多达50~80天,导致该地区风沙及风蚀沙化非常严重,对农牧业生产影响很大。第三个大风高频区是东北地区的松辽平原,大风日数在25~50天左右,该地区是东北气旋发展加强的区域,并且其西部有大兴安岭和内蒙古高原,东部有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大地形的狭管效应增强了风力。该地区春季寒潮大风频繁,常造成春旱,影响春播生产。

另外,处于高山、河谷和山脉的隘口或戈壁也是大风高发区,大风日数可达50~100天,有的甚至在100天以上。如北疆阿拉山口为163天,达坂城为147天,吐鲁番西北部有“三十里风区”,十三间房一带有“百里风区”是有名的大风灾害区。2007年2月28日2时05分,从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5806次旅客列车在此遭遇13级狂风袭击,11节车厢被吹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线路中断。另外,在一些海拔较高的风景山区也易出现大风,五台山大风日数为189天,泰山133天,黄山130天,南岳为109天。

我国寒潮大风的季节日数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大多数地区春季大风日数多于冬季和秋季,夏季大风日数最少。新疆地区春季大风最多,该季由于西西伯利亚冷空气频繁入侵,冷暖平流最为强盛,故大风日数占全年的30%~40%以上。夏季新疆上空为浅槽区,冷空气活动仍较多,因地面增温强烈,大气层结不稳定,冷空气入侵时常产生阵性大风,多数地区大风日数占全年30%以上,塔里木盆地占40%以上,乌鲁木齐、吐鲁番、昌吉到莫索湾一带则达到全年的50%~60%。秋季新疆高空为浅脊控制,冷空气活动少,同时低层大气迅速降温,层结趋于稳定,常出现秋高气爽、风力较小的天气,多数地区大风日数低于全年的20%。

青藏高原冬季大风天气较多,而新疆地区冬季受极地冷气团所控制,地面强烈的辐射冷却,大气层稳定,大风最少,通常不到年大风日数的10%。由此可见,不同地区的大风季节分布有很大差别。

寒潮大风造成的灾害主要取决于风力和大风持续的时间。就全国来看,瞬时出现的最大风速,除了高山和有利的地形外,只有内蒙古北部出现过40米·秒-1以上的寒潮大风。我国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内蒙古北部可达30米·秒-1左右,南方和西南地区一般都在20米·秒-1以下。据多年大风过程统计,我国沿海较内陆大风时间长,北方较南方大风时间长,偏北大风比偏南大风持续时间长。大风持续24小时以上的,沿海约占50%,北方内陆不超过20%;持续3天以上的大风过程较少。风口处的大风持续时间较长,如达坂城一次大风持续5小时以上的占55%以上,持续1小时的仅占15%,近风口和多大风地区,持续5小时以上的大风次数可达10%~20%,其他低于10%。有记录记载,新疆阿拉山口最长大风持续19天,达坂城16天,东部沿海7级偏北大风持续了13天。持续性强风造成的风灾也最为严重。

奇异的布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