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语智慧名言故事
24733700000047

第47章 众口祸福之门

【名言】

善哉!夫众口祸福之门。是以君子省众而动,监戒而谋,谋度而行,故无不济。内谋外度,考省不倦,日考而习,戒备毕矣。

一《晋语三·惠公入而背外内之赂》

【要义】

省,指省察、体察。监,指察、省察。济,成功。考,指考校。毕,尽、完。这段话的大意是:好啊!众人的嘴就是祸福之门啊!所以君子一定要体察民众的意愿之后才能行动,一定要考察民众的舆论,作为借鉴来进行谋划。谋划要经过反复推敲,才能付诸行动,这样事情没有办不成的。

内心先谋划好,再到外部去调查,不知疲倦地考察民情、民意,天天进行研究,警戒、防备的道理都在这里了。

在晋国大臣里克、丕郑和秦国的帮助下,晋惠公夺取了晋国君主之位。

但他即位后背信弃义,不但杀害了里克、丕郑,又与秦作战,后来兵败被俘。晋大夫郭偃对这件事进行了总结。

从郭偃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也是非常重视民情、民意的。晋惠公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人心,失去了民众的支持和爱戴。而只有体察民众意愿而后动,考察借鉴民众的舆论,了解民心民意,作出符合民心民意的决策,再经常推敲,反复比较,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是符合人民愿望的。

【故事】

从627年~64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统治的贞观年代。由于这个时期的封建统治比较开明,社会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也比较安定,所以后来史书上就把这一时期叫做“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接受了农民起义推翻隋朝的深刻教训,认识到了民众的强大力量,从而使他本人非常重视民情、民意。他曾经告诫他的儿子说:

“皇帝好比是一艘船,百姓就好比是四海中的水。水既能载船远航,也能把船掀到海里去!所以一定要注重百姓的意愿,注重倾听百姓的心声啊!”

唐太宗的臣僚们也大都明白这个道理,而且深知太宗为人,所以也大多为民着想,敢于直言进谏。

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想要修建洛阳宫。中牟县的县令叫皇甫德,他听到民众们对这件事不满,于是就向太宗上书说:“皇宫现在已经很豪华了,再要修建洛阳宫简直是劳民伤财,而因此多征收地租无异于横征暴敛,民众对此有不满情绪,请皇上不要修建洛阳宫了。”太宗看了这封措辞严厉的上书后,十分恼火,对大臣魏征、房玄龄等人说:“你们说这个皇甫德想干什么?难道非要让国家一个人也不役使,一斗租也不征收,让皇宫破破烂烂的,他才满意吗?”于是要以诽谤朝廷罪来惩处皇甫德。魏征听到后,连忙上前劝阻道:“自古以来,上书言辞不激烈,就不容易打动帝王的心。而作为君王,一定要以‘狂夫之言,圣人择焉’的胸襟和气度来对待。况且皇甫德的直言毕竟反映了民众的意愿,是民心民意的体现,所以悠一定要慎重考虑之后再做裁断啊!”太宗本来是一时气急,听了魏征的话后就醒悟过来了,于是对魏征说:“是啊,如果给皇甫德这样的人治罪,以后谁还敢将民众的意愿真实地告诉我,谁还敢向我提出批评和意见呢?”于是不但没有治皇甫德的罪,还对他进行了奖励。贞观十一年(637年)七月,洛阳附近发了大水,灾情十分严重。太宗为了救灾,将位于洛阳的明德宫和飞山宫的一部分拆毁,把建筑材料分给受灾的百姓,让他们重建家园。

由此可见,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使贞观年代成为封建社会中比较好的时期,原因就在于他不但具备了胸怀坦荡、知错必改的品质,而且能够注重考察、借鉴民众的舆论,了解民心民意,做到虚心纳谏,’爱民如子,做出符合民心民意的决策来。这种领导品质和工作方法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