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语智慧名言故事
24733700000067

第67章 楚材晋用

【名言】

晋卿不若楚,其大夫则贤,其大夫皆卿材也。若杞梓、皮革焉,楚实遗之。虽楚有材,不能用也。晋人用之。

——《楚语上·蔡声子论楚材晋用》

【要义】

杞梓,指杞木和梓木,两种名贵木材。这段话的意思是:晋国的正卿不如楚国的令尹,但晋国的大夫却很贤能,他们的大夫都是当卿相的人才,好像杞木、梓木和皮革一样,这些能人都是楚国送给他们的,楚国虽然有人才,却不能使用。而晋国却能够使用。

蔡声子为了帮助蒙冤出逃的椒举回国,便运用了“楚材晋用”的四个实例,劝谏令尹子木应珍视和爱护人才,不能将有用之材都推给别国所用。

楚国的逐渐衰落,是与楚国人才的大量外流分不开的。虽然人们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当权者、领导者很难做到真正重视人才,人才得不到重用而被迫外流的事经常发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出在当权者身上。首先是因为当权者缺乏识别人才的能力,这样人才在他的手下,得不到发挥才能的机会,也看不到成功的希望,所以只好“走为上策”;其次是因为当权者求全责备、是非不明,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高明的人才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如果因其缺点而不敢或不愿重用,人才也会萌生去意;第三是因为当权者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刚愎自用,不能容忍自己手下的人才超过自己,听不进去逆耳的忠言,这样人才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有很大的危险,不得不想方设法早日脱离是非之地。在楚国可以说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而反观晋国,之所以能够日益强大,原因就在于能够不拘一格地重用人才,以宽阔的胸襟、气度招揽天下的贤才能士。

【故事】

椒举娶了子牟的女儿为妻,子牟犯罪逃亡了。楚康王以为是椒举怂恿他逃走的,要捉拿椒举。椒举在恐惧下也出逃到郑国,准备投奔晋国。椒举在郑国正好碰到了要出使晋国的楚国大夫蔡声子,便对他诉说了自己的冤屈。蔡声子对他说:“你放心,我一定设法让你回到楚国去。”

声子出使回楚,拜见令尹子木,当子木问他对楚、晋两国大臣的看法时,声子说:“晋国的正卿不如楚国的令尹,但晋国的大夫却很贤能,他们的大夫都是当卿相的人才,好像杞木、梓木和皮革一样,这些能人也都是楚国送给他们的,楚国虽然有人才,却不能使用。”

子木感到很奇怪,便问声子:“为什么说是楚国送给晋国人才呢?”

声子回答说:“从前令尹子元遇难后,有人就向楚成王进谗言,诬陷子元之子王孙启,成王没能正确处理这件事,王孙启就逃到晋国去了,晋国人重用了他。等到晋楚城濮之战时,王孙启参与了晋军的军事活动。当晋军对于战争的胜利没有把握而想要撤退的时候,王孙启对晋军的主帅先轸说:‘这次军事活动,楚国只有子玉想作战,而楚王并不想作战,所以来的军队人数并不多。而诸侯跟着来的,大多是充充样子,有差不多一半已经背叛了子玉。所以楚军的战斗力并不强,而且将帅离德,军心涣散,如果打起来,晋军一定可以战胜楚军。在这样的情况下,晋军怎么能撤兵呢?’先轸听从了他的话,果然在城濮一战中把我们打得大败。归根结底,这都得算是王孙启干的呀。另外,还有析公、雍子、申公巫臣都是被我们逼到晋国去的,而回过头来,他们又给我们制造了很多麻烦,造成了很大损失啊!”

“现在椒举娶了子牟的女儿,子牟犯罪逃亡了,执政大臣也没能正确处理这件事,而是对椒举说:‘这是你怂恿他逃跑的,如果我们不能把他抓回来的话,就治你的罪。’椒举害怕跑到了郑国,但他还是缅怀故国,整日伸长了脖子望着南方,说:‘贤明的大臣们,也许能赦免我的罪吧。’

我们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件事,他也会跑到晋国去的,晋国人又将会重用他。

假如他帮助晋国算计楚国,那我们楚国肯定又会吃亏了。”

子木听了之后很受震动,忙说:“您看这可怎么办呢?赦免他的所有罪名,召他回来,他肯回来吗?”声子回答说:“逃亡的人有了生路,又怎么能不回来呢?”子木高兴地说:“那就请您替我把他召回来吧,我会加倍补偿他所遭受的冤屈的。”于是声子便派人到郑国把椒举召回国,恢复了他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