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
——《越语下-范蠡佐勾践灭吴》
【要义】
持盈,指保持盈满,意为保持国家强盛。定倾,指稳定不发生倾覆,意为使国家转危为安。节事,指节制人事,即治理国家政事要有所节制。
这段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有三项方略,国势强盛时要设法保持下去,国家倾覆时要设法转危为安,平时治理国家政事时要有所节制。要保持国势的强盛就必须因顺天道,要使国家转危为安就必须因顺人道,要治理国家政事有所节制就必须因顺地道。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吴越夫椒之战越国失败后,范蠡陪越王勾践夫妇一起到吴国为奴仆,备尝艰辛,后来越王勾践被释放回越,他又留在吴国做了两年人质。回到越国后,为了指导越国转危为安,由弱变强,范蠡向越王勾践提出“持盈”、“定倾”、“节事”三项治国方略。
这段话体现了范蠡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才能,范蠡认为天时、天道随着阴阳二气的矛盾而转化,而这种转化是有规律的,人必须顺应这种规律,而不能强求。首先,“持盈者与天”。国势的盛衰是在不断地变化中的,治国者必须顺应国势盛衰的规律,争取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保持国家的强盛。
其次,“定倾者与人”。即使国家发生了倾危,也不必惊慌失措,要顺应人事发展的规律,凝聚人心,稳定局势,力争转危为安。第三,“节事者与地”。平时治理国家政事时,要采取适当的、有节制的、有利于百姓的政策措施,发展生产,增殖人口,力争使国力由弱变强。而后来,越国由衰亡转强盛、击败强大的吴国的事实证明,范蠡的观点是正确的。
【故事】
越王勾践继承王位后的第三年就想去讨伐吴国,范蠡进谏说:“现在还不能和吴国开战,我们首先要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治理国家有三项方略,国势强盛时要设法保持下去,国家倾覆时要设法转危为安,平时治理国家政事时要有所节制。”越王问:“要做到这三点,应该怎么办呢?”范蠡回答说:“要保持国势的强盛就必须因顺天道,要使国家转危为安就必须因顺人道,要治理国家政事有所节制就必须因顺地道。天道盈满但不外溢,盛大但不骄纵,做了很多但不自夸其功。明智的人顺应天时而行动,这就叫守时。现在我们的国力还不强盛,敌国也没有天灾人祸可以供我们利用,如果贸然发动进攻、挑起战争是违背天意而失去人和的。君王如果这样做,将会危害国家,也会损害君王自身的。”越王不听,起兵讨伐吴国,结果在五湖被吴军打败,只得退守在会稽山上。
越王赶紧召见范蠡,向他请教说:“我没有采纳您的意见,所以落到这个地步,现在该怎么办呢?”范蠡回答说:“事已至此,君王也不必惊慌。国家倾危之际,要使国家转危为安,必须顺应人道。”越王问:“顺应人道,该怎么办呢?”范蠡回答说:“现在应该用谦卑的言辞、恭敬的礼节去求和;把珍贵的财物、美丽的歌女奉献给吴王。千方百计地和吴国讲和,即使您亲自去当奴仆也在所不惜。”越王说:“好吧。”于是派大夫文种到吴国去求和,并接受了吴国让越王去吴国侍候吴王的屈辱条件。在范蠡的要求下,越王命令大夫文种在国内留守,自己与范蠡到吴国去给吴王做奴仆。
过了三年,吴国人释放他们回国,到了越国,越王向范蠡请教说:“我现在要使吴国强大起来,应该怎么办呢?”范蠡回答说:“要有节制地处理政事,顺应地道。只有大地能包容万物成为一个整体,对于万物不论好的坏的,都一视同仁地让其生长,使任何事物都不失时令。时令不到,不可勉强万物生长,人事不到变化时刻,也不可勉强急于求成。所以我们要顺应自然,耐心等待把不利局面扭转过来的机会。在国境之内,君王应该开辟荒地,增加良田,同百姓同耕共织,教育农民乐于农事,不干扰他们的生产劳动,不违背农时,使国库的财富和仓库的粮食充实,老百姓的生活殷实富足。这样百姓就有条件繁衍滋生,使人丁兴旺,兵力充足。在国境之外,对付敌国的控制,我们要依照阴柔阳刚的常规,以柔克刚,切忌轻举妄动,做到表面柔顺而内心不屈服,只有这样,才能使吴国放松警惕,而犯下错误。”这样,越王勾践在范蠡辅佐下,苦心勤力,‘经过二十余年的卧薪尝胆,越国由衰亡转强盛,终于一雪会稽之耻,灭掉了强大的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