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如以上这位妈妈一样,在平时的生活中会不知不觉地给孩子做出一些不良示范。比如外出旅游时在购票入口处浑水摸鱼,还对着孩子表现出窃窃自喜的神色;在超市散装食品柜旁,偷偷拿一些散装的糖果塞进孩子嘴里……这种行为并不是有意识地去教孩子贪占,而是一种不自觉的习惯性示范。因为觉得这是一种正常而聪明的举动。
爸爸妈妈们这些花样繁多、无处不在的贪占示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为自己多争取一些好处是正常的,只要多动一些脑筋,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长久下去,孩子越来越精于算计也就不足为奇了。
“想要什么就买什么”也是造成孩子物质欲强、贪心不足的原因之一。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对于家长来说,家长自身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很多妈妈喜欢带孩子去购物,在商场或超市里大手笔地扫货,看到喜欢的就买,丝毫不考虑价格。这时,孩子也会兴高采烈地模仿大人去拿自己喜欢的东西。拿了一件又一件,完全不知道适可而止。当这种行为遭到阻止时,他们就会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大哭大闹发脾气。孩子是通过观察成人的言行来产生物质化的欲望的。他们会认为,既然大人们想买什么就可以买什么,我为什么不行?妈妈的消费习惯就这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第二是对于孩子而言,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买什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中往往又是一个小孩,这种情况是常常发生的。家长们不忍也不会拒绝孩子的任何要求,总是想方设法满足他们。
对孩子过度溺爱,顺从,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会使孩子习惯于获取和占有。而且这种轻易获取的东西往往得不到孩子的重视,孩子很快就会将它们丢到一边,转而去寻找更有意思的东西。长此以往,孩子的欲望就会越来越多,也就变得越来越贪占了。
贪婪,以致贪得无厌,沉溺在无尽的物欲之中,人将变得毫无自律可言,更谈不上自我警惕。孩子年龄尚小,对物质的占有欲太强烈,而父母如果不及时发现,及时纠正,他以后的成长方向就可能出现偏差。
你也要控制自己的欲望
当孩子表现出贪得无厌时,大人总是感到迷惑不解,同时也为孩子的行为感到羞耻。就像峻康抢占静美的玩具这件事,事实上,几乎所有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生过争抢玩具的事情。孩子会因为一件玩具而高声尖叫、哭喊甚至相互撕咬,其愤怒与焦虑的程度会让我们这些大人们感到不可思议。
大人们应当尝试着理解孩子的这种占有欲。因为任何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只以自己的眼光看待事物,对于“抢别人的玩具是不好的”这一判断并不认同。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孩子并不是贪恋“物”本身,而是希望用“物”来替代某些别的东西,比如爸爸妈妈的关注等。
当然,在孩子身上也存在着一些名副其实的“贪占”行为。如果我们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愿望,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就会让孩子养成沉溺物欲的贪心品行。当得不到的时候,他会不择手段地得到它,甚至会动一些“歪脑筋”,偷偷拿别人的东西。久而久之,无疑会使孩子品质堕落,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们怎么才能阻止孩子变成一个贪占的人,染上由贪引发的各种恶习呢?我想,父母要抑制孩子的欲望,必先控制自己的欲望,尤其是在孩子面前。野心和贪心不是一个道理,大人可以对生活和事业有野心,但不可贪心,对利益和物质的追逐要懂得适可而止,要学会知足常乐。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不要将金钱、利益常常挂在嘴边;更不要将“上大学,赚大钱”作为孩子的目标,鼓励孩子追名逐利。平日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自私自利、斤斤计较,更不可有鼓励孩子自私贪占的言行。对于年幼的小孩,当其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发脾气时,我们应该坚决但温和地说:“不!”你若你想让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该经常让他经历等待和渴望的过程。但如今的情况是,很多孩子刚学会走路,大人已经迫不及待地给他买好儿童自行车了,孩子会认为他得到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孩子体会不到内心的长久渴望被满足的那份喜悦,当然不会珍惜。
对于年纪稍大一点的小孩,我想与父母们分享我们家的做法。当意识到峻康有“小贪心”之后,他再向我索要东西时,我就让峻康将自己的想要的东西写在一张清单上,一个月之后带他去商场,声明只能买清单上的一件东西,他犹疑不决时,我会帮他分析哪些东西有用,哪些买了没有意义,然后让他自己做出选择。让孩子的欲望与时间对抗,让一些一时产生的占有欲在等待中消失殆尽。同时,通过选择的方法让孩子明白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建立正确的物质观念。当孩子获得这一个等了一个月又经过多次PK才留下的物品时,他会更加珍惜。
君子爱财取之以道,我们还应当教育孩子靠自己正当的劳动和努力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指望别人给予,甚至通过一些不光明的小手段去获取。不劳而获往往使人不珍惜自己所得,因而不会满足。让孩子自食其力会使孩子获得一种快乐,一种成就感。其背后蕴涵的深刻的教育意义在于:告诉他,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孩子到底缺什么
周末,一个朋友和她的女儿来家里做客。我忙前忙后,给她们张罗韩国菜。峻康第一次见她们,有些拘谨,总是时不时地跑到厨房里来。
“峻康,跟小妹妹一起玩会儿吧,我要给她们展示妈妈的拿手菜哦。”
峻康左顾右盼,一会儿悻悻地出去了。
“妈妈,我想吃苹果。”不一会儿,峻康跑了进来。
我把苹果递给他一个,继续做菜。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进来了。
“妈妈,那个果酱是什么味儿的啊?”
“妈妈,你要做几道菜呀?”
“妈妈……”
“不要问了,没看妈妈在忙吗!”
我有些恼火。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每次家里来客人,他都跟碰见坏人了似的,一直躲着他们,黏着我。
“哇……”峻康大哭起来,手里的苹果掉在了地上。
最让我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这样的场景爸爸妈妈们应该不陌生吧?其实,孩子有这种举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对“物”本身贪恋执着,而是为了用该“物”来“补偿”别的某种东西。尤其是幼儿时期,他们对外界产生的各种情感是直观而脆弱的,家长们一些不经意的行为或习惯就会伤害他的情感,使他在某一方面感到失望、焦虑,随后将这些失望和焦虑转移为对其他东西的关注,形成对某样物质的贪占。当感到妈妈的爱和重心被客人夺走了时,孩子的内心常常非常失落。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他会装病,会想方设法吸引妈妈的注意力,甚至会去抢夺小客人的玩具来吸引妈妈的关注。有些孩子认为拥有的玩具越多在伙伴中就越有威信,他们不断地索要玩具就是为了被接受、被喜欢,能成为小团体中的一员。但是,无论抢到了多少东西,他都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感,因为这不过是一种胡闹的依赖。
理解了孩子怎么想,我们应该能很好地处理孩子的贪心了。当孩子表现得贪得无厌时,我们不能把眼睛只盯在表现的“物”上,而要把注意力投向孩子的情感需要。要经常观察孩子,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需要的是什么。
别让他有物质自卑感
我自己小时候有过一件很伤心的事情,让我记忆犹新。
小时候家里条件拮据,我很少有零花钱。有一次,我嘴馋了,就向小伙伴借钱买了几块糖,并告诉他千万别把这件事告诉大人。但有一天,我们闹别扭了,我恨不得和他绝交,而他则追着我要我还钱,最后追到了我们家。我好害怕,只好羞愧地告诉妈妈真相,并求她把这个小伙伴赶走。可妈妈恼羞成怒,大声斥责我,为什么私自借钱买糖吃。
吵闹声引来了很多人,有大人,还有我熟悉的小伙伴,他们都在看被妈妈训斥的我。我窘得要死,无地自容,躲在一边大哭,完全没有了小女孩文静的形象。
这个经历让我发现,很多人,特别是出身于贫困家庭的孩子,小时候都有过这样不堪回首的经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微小但很关键的细节影响他的一生。父母给孩子的钱过于吝啬,孩子会丧失尊严和自主性。其他孩子有漂亮的衣服,他没有,除了受到小朋友的嘲笑外,他的内心可能也会因此蒙上阴影。小伙伴给他糖吃,他没有钱买东西回馈,也可能会不好意思,自感受到了羞辱。这种情形发生得多了,还可能导致孩子产生不健康的物质观、金钱观。长大后会斤斤计较,特别小气,做事不够大气,对钱比较贪婪。这种性格缺陷的背后,是恐惧。恐惧生活的压力,恐惧别人的嘲笑,总之,是一种由物质短缺而导致的生存恐惧。即使长大后有了物质丰厚的生活,这种无形的恐惧还会萦绕在他心中。
孩子还不是直接生产者,不能直接创造剩余价值,在生活中应是按照父母的安排消费,离金钱也较远。但很多时候,是父母早早地把孩子推到了金钱面前。一味地让孩子享受金钱,或者故意让孩子远离金钱,都是不对的。我们不能娇惯孩子坐享其成,不知道挣钱的辛苦,也不能把金钱看得太重,让他觉得爸爸妈妈看重的是金钱,而不是他的成长。
在对真爱和峻康的教育上,我也特别在乎这一点,不让他们在物质上产生自卑感。尽量满足他们合理的物质要求,给他们安排一定的零花钱。拥有了一定的零花钱,他们有适当的符合年龄的购买能力,就不会对金钱有过分的渴望。
钱来得太容易,来得太多,也会对孩子产生误导,让孩子迷失在物欲之中。在此,我建议爸爸妈妈们,要管好孩子的零花钱。比如,将他的压岁钱、存钱罐里的钱存到银行里,你替他管理户头,让他安排钱款的使用。什么时候买玩具、买什么价位的,要和他商量,启发他管理好自己的“小银行”。当他因为没有控制好而浪费了钱的时候也不要着急,等到下一次他想买玩具而钱款不够了的时候,他会知道自己之前的“决策”有失误,下次就会学着更合理地安排消费支出。这对抵制外界的诱惑,形成良好的购买习惯,也有很大的帮助。更关键的是,物质欲求得到正常满足,孩子能平静地看待各种诱惑,不会自私、贪占。这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