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观第九群才异品,志各异归。
观其通否,所格者八。
【原文】
八观者:一曰,观其夺救,①以明间杂。②或慈欲济恤而吝夺某人,或救济广厚而乞醯为惠。二曰,观其感变,③以审常度。④观其愠怍,则常度可审。三曰,观其志质,⑤以知其名。征质相应,睹色知名。四曰,观其所由,⑥以辨依似。⑦依讦似直,仓卒难明。察其所安,昭然可辨。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⑧纯爱则物亲而情通,纯敬则理而情塞。六曰,观其情机,⑨以辨恕惑。得其所欲则恕,违其所欲则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讦刺虽短,而长于为直。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⑩虽体众材,而材不聪明,事事蔽塞,其何能达。
【注释】
①夺救:争夺与救助。
②间杂:即不同品质的混杂。见《九征》篇注。
③感变:受到外界刺激时的感应变化。
④常度:平常的状态。
⑤志质:本质、志向。
⑥由:经历。根据。这里指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⑦依似:这里指真实的形象和表面的形象。
⑧通塞:这里指感情的沟通或阻塞。
⑨情机:情绪变化的迹象、关键。
⑩达:通达。成功。
【译文】
所谓“八观”是:第一,观察一个人的“夺”(恶情夺正)与“救”(善情救恶)两方面的情况,可以了解他性情的本质;第二,观察一个人受到外界条件刺激下的感应变化,可以了解他平常状态下的情况;第三,观察一个人最优秀的材质,可以了解他的名声的来历;第四,观察一个人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采用的途径和方法,就可以辨别他的似是而非的表现;第五,观察一个人爱什么敬什么以及怎么爱与怎么敬,就能够知道他与周围的人们的情感能否沟通;第六,观察一个人情感变化的迹象和关键,就能知道他是推己及人还是不谙情理;第七,观察一个人的短处,就能够知道他的长处;第八,观察一个人聪明的程度,就能够知道他通达的程度。
【原文】
何谓观其夺救,以明间杂?夫质有至、有违,①刚质无欲,所以为至。贪情或胜,所以为违。若至不胜违,②则恶情夺正。若然而不然。以欲胜刚,以此似刚而不刚。故仁出于慈,有慈而不仁者。仁必有恤,③有仁而不恤者。厉必有刚,有厉而不刚者。若夫见可怜则流涕,慈心发于中。将分与则吝啬,是慈而不仁者。为仁者必济恤。睹危急则恻隐,④仁情动于内。将赴救则畏患,是仁而不恤者。为恤者必赴危。处虚义则色厉,精厉见于貌。顾利欲则内荏。⑤是厉而不刚者。为刚者必无欲。然则慈而不仁者,则吝夺之也。爱财伤于慈。仁而不恤者,则惧夺之也。怯损于仁。厉而不刚者,则欲夺之也。利欲害于刚。故曰,慈不能胜吝,无必其能仁也。爱则不施,何于仁之为能。仁不能胜惧,无必其能恤也。畏懦不果,何恤之能行。厉不能胜欲,无必其能刚也。情存利欲,何刚之能成。是故不仁之质胜,则伎力为害器。⑥仁质既弱而有伎力,此害己之器也。贪悖之性胜,⑦则强猛为祸梯。廉质既负而性强猛,此祸己之梯也。亦有善情救恶,不至为害;恶物宜翦而除,纯善之人怜而救之,此稠厚之人,非大害也。爱惠分笃,⑧虽傲狎不离;平生结交情厚分深,虽原壤夷俟而不相弃,无大过也。助善着明,虽疾恶无害也;如杀无道以就有道,恶虽甚,无大非也。救济过厚,虽取人,不贪也。取人之物以有救济,虽讥在乞醯,非大贪也。是故观其夺救,而明间杂之情,可得知也。或畏吝夺慈仁,或救过济其分,而平淡之主顺而恕。
【注释】
①至:极至。这里指真善美。违:邪恶。
②不:原文无此字。依上下文意,似漏一“不”字,今补上。
③恤:救济;体恤。
④测隐:同情心。
⑤内荏:内心软弱。
⑥害器:害人的工具。
⑦贪悖:贪婪、悖逆。
⑧爱惠分笃:爱心深厚。
【译文】
什么叫“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一般来说,人的性情本质有优秀的一面,也有令人嫌恶的一面。假如优秀的不能战胜嫌恶的一面,那么恶的性情就战胜了善的性情。有时情况未必非此即彼,却是似是而非。比如,仁爱的行为本是出于慈善之心,可是有的人具有慈善之心却没有仁爱之举;有仁爱之心必有体恤之举,可是也有有仁爱之心却没有体恤之举的情况;严厉的人必定刚强,可是也有严厉而不刚强的。看见可怜的人就止不住为之流泪,到了需要对可怜的人进行周济的时候却又舍不得自己的钱物,这就是属于有慈善之心却没有仁爱之举的人。面对处于危急中的人,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到了需要前去援救的时候却又害怕惹下祸患,这就是属于有仁爱之心却没有体恤之举的人。用坐而论道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仗义的时候则神色严厉,一想到一旦动真格,可能危及自己的利益和欲望,便又怯懦起来,这就属于严厉而不刚强的人。有慈善之心而没有仁爱之举的人,是吝啬之心夺走了仁爱之举;有仁爱之心而没有体恤之举的人,是惧怕之心夺走了体恤之举;严厉而不刚强的,是利欲夺走了刚强。所以说,如果慈善之心战胜不了吝啬之心,就未必能行仁爱之举;如果仁爱之心战胜不了惧怕之心,就未必能行体恤之举;如果严厉不能战胜利欲,就未必能行刚强之举。因此,如果不仁的品质占了上风,那么他的技能和力量就会成为危害他人的工具;如果贪婪悖逆的品质占了上风,那么他的坚强威猛的性格就会成为其遭致祸端的阶梯。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性情纯善的人救助了作恶的人,而没有造成祸害;因朋友之间的情谊深厚,虽然发生了傲慢侮辱的情况,但并没有因此而分离;扶助善良,发扬光明,虽然疾恶如仇,并无大碍;救济他人十分慷慨,虽然有时也索取他人的财物,但人们并不以为他贪婪。因此,通过观察一个人夺、救的行为,以明辨其性情中正反品质间杂的情况,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原文】
何谓观其感变,以审常度?夫人厚貌深情,①将欲求之,必观其辞旨,②察其应赞。③视发言之旨趣,观应和之当否。夫观其辞旨,犹听音之善丑。音唱而善丑别。察其应赞,犹视智之能否也。声和而能否别。故观辞察应,足以互相别识。彼唱此和,是非相举。然则论显扬正,白也。④辞显唱正,是曰明白。不善言应,玄也。⑤默而识之,是曰玄也。经纬玄白,⑥通也。明辨是非,可谓通理。移易无正,杂也。理不一据,言意浑杂。先识未然,圣也。追思玄事,睿也。⑦见事过人,明也。以明为晦,智也。心虽明之,常若不足。微忽必识,⑧妙也。理虽至微,而能察之。美妙不昧,疏也。必致昭然,是曰疏朗。测之益深,实也。必有实智,探之愈精,犹泉滋中出,测之益深也。假合炫耀。虚也。道听途说,久而无实,犹池水无源,泄而虚竭。自见其美,不足也。智不赡足,恐人不知以自伐。不伐其能,有馀也。不畏不知。
【注释】
①厚貌深情:深深隐藏真实的面貌和情感。
②辞旨:语言谈话的核心意思。
③应赞:应酬对答。
④论显扬正:论点鲜明正确。白:明白。
⑤玄:奥妙难测。
⑥经纬:这里用作动词,意指审度、明辨是非。
⑦睿:睿智。这里指洞见深远。
⑧微忽:细微、易被疏忽的事物。
【译文】
什么叫“观察一个人受到外界刺激下的感应变化,以了解他平常状态下的情况”呢?因为人们总是深深地隐藏自己的真实的面貌和情感,要想了解他内心真实的情感,就必须先观察他言谈的旨趣,以及他对外界刺激的应酬对答。观察一个人的言谈旨趣,就好比鉴别音乐的美妙与丑恶;观察一个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就好比鉴别他智能的高低。因此辞旨与反应,就足以识别各种人才。既然如此,那么,论点鲜明,申张正义的,就是一个明白磊落的人;不善于用语言应对而默默用心的,就是一个城府深奥的人;无论深奥的还是浅显的都能看个明白,就是一个通达的人;忽此忽彼、变化无常的,就是一个思想混杂的人;能事先预测到还未发生的事情,就是一个圣人;能追思深奥的事理,就是一个洞见深远的人;对事物的认识超过别人,就是一个聪明的人;心里明白,但隐而不露,就是一个明智的人;能够识别细微易被疏忽的事情,就是神妙;不把美妙之事密而不宣,就是一个疏朗的人;越测试就越感深奥,就是一个充实的人;用道听途说的东西到处炫耀,就是一个华而不实的人;往往自己炫耀自己的长处,就是一个长处不足的人;不夸耀自己的能力,就是一个能力有余的人。
【原文】
故曰,凡事不度①,必有其故。色貌失实,必有忧喜之故。忧患之色,乏而且荒②。忧患在心,故形色荒。疾疢之色,③乱而垢杂。黄黑色杂,理多尘垢。喜色愉然以怿④,愠色厉然以扬,妒惑之色,冒昧无常⑤。粗白粗赤,愤愤在面。及其动作,盖并言辞。色既发扬,言亦从之。是故其言甚怿,而精色不从者,中有违也⑥。心恨而言强和,色貌终不相从。其言有违,而精色可信者,辞不敏也。言不自尽,故辞虽违而色貌可信。言未发而怒色先见者,意愤溢也⑦。愤怒填胸者,未言而色貌已作。言将发而怒气送之者,强所不然也。欲强行不然之事,故怒气助言。凡此之类,征见于外,不可奄违⑧。心欢而怒容,意恨而和貌。虽欲违之,精色不从。心动貌从。感愕以明,虽变可知。情虽在内,感愕发外,千形万貌,粗可知矣。是故观其感变而常度之情可知。观人辞色而知其心,物有常度,然后审矣。
【注释】
①度:标准。这里指常度,平常的状态。
②乏:疲乏。荒:这里指没有光彩。
③疾疢(chèn):疾病。
④怿:喜悦。
⑤冒昧无常:粗鄙无礼,喜怒无常。
⑥中有违:即内心深处与面部表情不合。
⑦溢:这里是流露之意。
⑧奄违:全部违背。
【译文】
所以说,凡事一反常态,必有自身的原因。如果内心充满了忧患,容色就显得疲惫而没有光彩;疾病缠身,容色就显得杂乱而不整洁。欢喜的容色愉悦畅快,愤怒的容色严厉凌人,妒嫉疑惑的容色莽撞无常。等到一定的动作出现,必定伴随相应的言辞。因此,如果一个人讲的话表示很愉快,但却没有愉快的神色相伴随,说明内心真实的情感与他所讲的相反;一个人口头上讲的与内心想的不相吻合,但从神色上仍可看出他的本意,说明他是一个不善于言辞的人;尚未开口就已怒容满面,这是愤怒满胸已经控制不住的表现;讲话之前先用怒气壮胆,这是要发违心之论的表现。所有这些内心的活动,都会有一定的特征表现在外面,是不可能全部掩盖住的。即使想掩盖,但神色却不听从自己的指挥。外在形色的变化明明白白,不管怎样伪装变化,仍可据以判断其真实的内心。所以说观察了一个人的感应变化,就可以推知其常态下的性情。
【原文】
何谓观其至质,以知其名?凡偏材之性,二至以上,则至质相发①,而令名生矣②。二至,质气之谓也。质直气清,则善名生矣。是故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③。骨气相应,名是以美。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④。气既清矣,力劲则烈。劲智精理,则能名生焉⑤。智既劲矣,理则能称。智直强悫⑥,则任名生焉⑦。直而又美,是以见任。集于端质,则令德济焉⑧。质征端和,善德乃成。加之学,则文理灼焉⑨。圭玉有质,莹则成文。是故观其所至之多少,而异名之所生可知也。寻其质气,览其清浊,虽有多少之异,异状之名,断可知之。
【注释】
①至质相发:各种优良的品质相得益彰。
②令名:即美名。
③休名:善名,美名。
④烈名:刚烈之名。
⑤能名:贤能之名。
⑥悫:诚实。
⑦任名:胜任之名。
⑧端质:端庄的品质。令德:优良的品德。
⑨文理:文采思想。
【译文】
什么叫“观其至质,以知其名”?大凡偏材之人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如果具有两种以上的优秀材质,这优秀的材质就会相互促进,这样自然会赢得美好的名声。因此,骨质挺直、气质清朗的,就会获得美善的名声;气质清朗、强劲有力的,就会获得刚烈的名声;智力发达、事理精通的,就会获得能干的名声;富于智慧、坚强诚实的,就会获得堪当重任的名声。如果以上优秀的材质又有端正的品质做浮载,就可以成就美好的品德,再加上勤奋的学习,就会有深邃的思想和光彩的文字。所以说,观察一个人所具有的优秀材质的多少,就可以推知他将会获得什么样的名声。
【原文】
何谓观其所由,以辨依似?夫纯讦性违①,不能公正。质气俱讦,何正之有。依讦似直,以讦讦善。以直之讦,计及良善。纯宕似流,不能通道②。质气俱宕,何道能通。依宕似通,行傲过节。似通之宕,容傲无节。故曰,直者亦讦,讦者亦讦,其讦则同,其所以为讦则异。直人之讦,讦恶惮非,纯讦为讦,讦善刺是。通者亦宕,宕者亦宕,其宕则同,其所以为宕则异。通人之宕,简而达道。纯宕,傲僻以自恣。然则何以别之?直而能温者,德也③。温和为直,所以为德。直而好讦者,偏也④。性直过讦,所以为偏。讦而不直者,依也⑤。纯讦似直,所以为依。道而能节者⑥,通也。以道自节,所以为通。通而时过者,偏也。性通时过,所以为偏。宕有不节者,依也。纯宕似通,所以为依。偏之与依,志同质违⑦,所谓似是而非也。质同通直,或偏或依。是故轻诺,似烈而寡信。不量己力,轻许死人。临难畏怯,不能殉命。多易⑧,似能而无效。不顾才能,日谓能办,受事猖獗,作无效验。进锐,似精而去速⑨。精躁之人,不能久任。诃者,似察而事烦。谴诃之人,每多烦乱。讦施,似惠而无成。当时似给,终无所成。面从,似忠而退违,阿顺目前,却则自是。此似是而非者也。紫色乱朱,圣人恶之。亦有似非而是者。事同于非,其功实则是。大权,似奸而有功⑩。伊去太甲,以成其功。大智,似愚而内明。终日不违,内实分别。博爱,似虚而实厚。泛爱无私,似虚而实。正言,似讦而情忠。譬帝桀纣,至诚忠爱。夫察似明非,御情之反,欲察似类审,则是非御,取人情反复明之。有似理讼,其实难别也。故圣人参讯广访,与众共之。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得其实。若其实可得,何忧乎兜,何迁乎有苗。是以昧旦晨兴,扬明仄陋,语之三槐,询之九棘。故听言信貌,或失其真。言讷貌恶,仲尼失之子羽。诡情御反,或失其贤。疑非人情,公孙失之卜式。贤否之察,实在所依。虽其难知,即当寻其所依而察之。是故观其所依,而似类之质可知也。虽其不尽得其实,然察其所依似,身其体气,粗可几矣。
【注释】
①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②通道:即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或正规正道。
③德:指高尚的道德和品行。
④偏:偏激。
⑤依:即依似,似是而非。
⑥道:疏导。
⑦志同质违:志向相同而品质相违逆。
⑧易:变化。
⑨去:离去。这里指消失。
⑩权:权变,谋略。
御情:掌握分析情况。
讼:公开。
至精:极端精明的人。
诡情御反:这里指疑神疑鬼,拿不定主意。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