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有个好人缘
24754400000011

第11章 让孩子一开口就招人喜欢(1)

会说话的孩子能注意到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或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让对方听得舒服、听得高兴。但这种技能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的,是需要孩子从小在与人交往中慢慢学习和领悟的。

1孩子与人打交道,称呼很重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经常要和别人打交道;当孩子长大了,他们要打交道的人更多。如果孩子一开口就能给对方一个恰当的称呼,那么不仅显示了自己的礼貌和教养,也让对方心里感到高兴,使孩子与人顺利打交道。

秦情是一个上高一的女生,因为不会称呼别人,经常惹得别人不高兴,有时别人干脆不理她。一次,她来到图书馆,对里面的老师说:“我是来拿快件的。”但那个老师表现出爱理不理的态度,秦情开始觉得有点不对劲,心想是不是忘了出示证件呢?于是赶紧从书包里拿出学生证,老师心不在焉地翻一翻,然后瞟了她一眼,秦情又在想:是不是现在自己卷发了跟照片相差大。随后那个老师拿出本子让秦情签名,她不知道签在哪个地方,那个老师冷冷地一指。接过快件后,老师黑着脸对秦情说:“以后要记得称呼。”此时秦情才意识到自己的不对。

要讲礼貌,首先要对别人有个称呼。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应该友好地对待你,而忽略了给对方的尊重。当然,称呼不恰当也是不讨人喜欢的。因此,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恰当地称呼别人。称呼的时候嘴巴甜一点,称呼得准确、贴切,显示出自己的友好,才能招人喜欢。

经常碰见的亲戚朋友,孩子可能都会称呼,比如,称呼爸爸的兄、弟为伯、叔,称呼爸爸的姐、妹为姑姑,称呼爸爸的叔叔、阿姨为叔公、姨婆,称呼爸爸的姑姑、舅舅为姑婆、舅公,称呼妈妈的兄、弟为舅舅,称呼妈妈的姐、妹为阿姨,称呼妈妈的叔叔、阿姨为叔公、姨婆,称呼妈妈的舅舅、姑姑为舅公、姑婆等。关键的还是教给孩子如何准确称呼陌生人,让孩子一开口就给别人好感。

12岁的夏离长得人高马大。一次和同学们一起去春游,但是后来他和大家走散了,于是不得不问路。他看到一个女的走过来,于是就问:“阿姨,请问九龙城怎么走?”不料对方柳眉倒竖、杏眼圆睁,恶狠狠地叫道:“谁是阿姨?我还没有结婚呢!”说完扭头就走,这让夏离感到很尴尬。

后来,夏离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延安旅游,途中爸爸妈妈告诉他:“到了延安要称别人为‘同志’,知道吗?”夏离不解地问:“都什么年代了,还称‘同志’!”爸爸告诉他延安没有沿海城市那么开放。

他们在餐厅用餐的时候,夏离忘了爸爸妈妈的话,张口就问:“小姐,调羹在哪儿?”女服务员没有理睬他。这时,夏离如梦方醒,赶紧称“同志”才告别尴尬。事后,爸爸告诉夏离:“其实你刚才称呼服务员还不是最贴切的,应该称‘姐姐’,因为她也是年轻姑娘,只是比你大一点。”夏离恍然大悟。

从那以后,每当夏离和陌生人打交道,都会温和地称比他大一点的年轻女性为“姐姐”或“大姐”,果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别人一般都会笑眯眯地帮忙。

称呼是日常见面最基本的礼节,它反映了人们之间远近亲疏的关系以及对他人爱憎谦骄的态度。让孩子给别人一个甜蜜的称呼,孩子绝对不会受人冷落。

告诉孩子,称呼他人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根据年龄来称呼别人。如对年老的称“老伯伯”“老爷爷”,或者称“老大爷”、“老大娘”,对年少的可称“小弟弟”、“小妹妹”、“小朋友”等。当孩子不知道称呼对方什么时,不妨让孩子有礼貌地问一下:“请问我怎么称呼您?”千万不能凭自己主观臆想而称呼对方,免得造成失礼。

第二,对年长者要使用尊称。对长辈或初次见面、相交未深的人,应用“您”;对上年纪的人用“您老”、“老人家”,不能用“老头子”、“老太婆”;与人交往要用具体的称呼,不能用“嘿”、“喂”等字语,如“嘿,卖东西的”,“喂,拿信”,这是非常不礼貌的称呼。

第三,是根据亲近关系来称呼。如邻居或长辈的同事、朋友,可按亲属关系来称呼,必要时前面可加上姓氏,这样更显亲近感。如“张叔叔”、“李阿姨”等。称呼同学和同龄人时可以直呼其名,但最好不叫姓,只叫名,这样显得格外亲切。例如,称呼张凌峰时,可以叫他“凌峰”。

第四,告诉孩子不要随便给人取外号或绰号。特别是不能当着别人的面称呼外号,这样会给人缺乏修养、素质低下的感觉,不会给人好感。

让你的孩子一开口就给别人一个贴切而甜蜜的称呼,可以拉近他与别人的距离,给人留下好印象,这无论是对办事还是对结交朋友都是大有好处的。

2让孩子学会真诚地赞美别人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你的孩子学会真诚地赞美他的伙伴、同学、朋友,可以让他们感到愉快,也会使你的孩子赢得他们的好感。这是孩子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好办法。

7岁的苏凉放学回来,开心地向爸爸讲了当天的一件事情:今天,绘画课上,我和几个同学画得比较快,老师让我们离开座位看看其他同学的画。于是我们在班里转了一圈,当老师让我们评价一下他们的画时,有个同学说:“老师,他们画得很糟糕,我的画比他们的好看多了。”而我是这样说的:“老师,很多同学的画都不错,都比我的好,特别是鹤鹤的画,我觉得是最好看的。”这时老师高兴地表扬了大家,点名表扬鹤鹤,还表扬了我。而且我发现大家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好开心。

懂得真诚赞美别人的孩子很容易给人留下好感。可是现在很多孩子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找不到自己的缺点,当老师表扬同学时,他们会露出不屑的神态:“这有什么稀奇?我比他好!”“有什么吗?我才不稀罕呢!”这种想法、这种做法严重阻碍了孩子的进步,也不利于获得好的人缘。因为谁都不希望和一个自大的、看不起人的孩子做朋友。

作为父母,应该及时帮助孩子改掉这种不好的习惯,使孩子对别人多一点赏识和赞美,这样既可以给别人动力和喜悦,也可以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不足,让自己进步更快一点,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很受别人欢迎,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也容易获得别人的帮助。

一位周游四方的女士有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当人们问她获得朋友的秘诀时,她说:“无论我在什么地方游玩,我都会转过头去向身边的人打个招呼,并真心地赞美他们一句。例如看到女士,我会赞美她漂亮;如果对方带着孩子,我会赞美她的孩子可爱。”正是一句真心的赞美,使这位女士获得了人们的喜爱,使她赢得了世界各地的朋友。

一对普普通通的夫妇,结婚50年来从未发生过争执,甚至都没红过脸。这对夫妇的经验就是:“真心地赞美对方吧。让对方从你的赞美中,感受到你对他的爱。”赞美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让孩子学会赞美别人,可以使孩子更轻松地交到朋友,更有信心处理好人际关系。

格雷姆是一名见习服务员,他在熙熙攘攘的纽约杂货店忙活了整整一天,累得精疲力竭。尽管如此,他仍没有完成自己的工作,他感到疲倦和泄气:看来自己似乎什么也干不好。好不容易为一位顾客开完账单——这家人有好几个孩子,他们经常要更换冰激凌。

这时候,这家人的一个孩子微笑着对格雷姆说:“大哥哥,我爸爸说你干得很不错,你对我们照顾得真是太周到了,我们非常感谢你。”

突然之间,格雷姆的疲倦感无影无踪了。他对这家人报以微笑,表示感谢。后来,当经理问到格雷姆对头一天的工作感觉如何时,他回答说:“挺好!”从此以后,每次格雷姆见到这家人时,都会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像是老朋友一样。

让你的孩子学会真诚地赞美对方,就是让孩子学会一种与人相处的艺术。孩子在赞美别人时,也会反省自己,从而虚心地向别人学习。学会真诚地赞美,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都是有益处的。赞美了别人,别人也会适时地回报,这会使孩子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人际关系融洽。

想让你的孩子学会真诚地赞美别人,你首先要学会赞美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在你的赞美声中感受到前进的动力和内心的甜蜜,同时教会孩子怎样赞美别人最有效,从而使孩子获得别人的好感。

第一,表扬应针对事,而不应针对人。赞美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他的哪些行为是好的,以增强孩子的好行为,所以,赞扬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针对孩子对某一件事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效果。如当孩子把自己的被子整理好了,父母可以赞美孩子:“你真能干,可以自己整理被子了。”这样孩子就会明白这种行为是好的,以后还要这样做。

第二,赞美要及时。及时的赞美如生病及时服药一样,对孩子会产生很大的作用,一旦发现孩子有好的行为,就应及时表扬,这样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父母也要让孩子这样赞美别人,让孩子知道及时的赞美才会有效果。

第三,赞美孩子的点滴进步。在生活中,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就等于巩固孩子的好行为。同时,家长也可以这样教孩子,告诉孩子:“当你看到同学、朋友有进步的时候,你要真诚地赞美他们。”

通过以上几点,家长既可以让孩子在赞美中获得进步,也能让孩子学会恰当地赞美别人,让孩子在赞美他人的同时获得他人的友好相待,从而营造一个好的人缘。

3给予孩子幽默的熏陶

幽默一出口,欢声笑语少不了。说起幽默,我们就能联想到轻松、逗乐、大笑。生活中,人们大都喜欢幽默的孩子,而对于那些刻板、拘泥的孩子没有太多好感。

同样的道理,孩子们也喜欢和幽默的人交朋友,因为幽默能给人带来快乐。因此,家长要从小给孩子幽默的熏陶,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幽默的人,那么孩子一开口就给人带去幽默,自然不愁有个好人缘了。

海滨是一个幽默的孩子,他经常把大家逗得直乐。一次社区里开展儿童活动时,几个小朋友在音乐角敲敲打打,大喊大叫,海滨走过去神色慌张地说:“嘘,千万小心,屋顶快裂开啦!”伙伴们马上停下来,看看天花板,随即捧腹大笑起来,然后他们降低了音量。

还有一次,海滨和几个伙伴们做游戏。他指着身旁的洋娃娃向大家说明游戏规则,过了一会儿,海滨伸手去拿洋娃娃,不料却抓了个空。正急时,威汉突然举起洋娃娃大叫:“洋娃娃在这儿。”原来,他偷偷拿去玩了。海滨感到有点尴尬,但随即调侃道:“洋娃娃实在憋不住了,悄悄溜出去玩啦。”

幽默有助于孩子活泼开朗、豁达乐观的性格培养和口才的锻炼。幽默的魅力还在于它有助于促进孩子人际关系的和谐。幽默的气质使孩子散发出一种亲和力,它缩短了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使孩子们多了一份信任,少了些许敌意;添了一份快乐,减了些许摩擦。因此,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良好的人缘!

俄国文学家契诃夫说过:“不懂得开玩笑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幽默可以淡化孩子的消极情绪,消除沮丧与痛苦,舒缓紧张气氛,更能带给孩子和别人喜悦和希望。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呢?

建议一:父母要成为一个幽默的人,多用幽默的方式教育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地运用幽默的方法去培养孩子。幽默的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幽默感,而且往往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完全可以用幽默的语言代替生硬的命令,使用幽默式的语言会让孩子感到快乐,而且会更加听从你的教导。比如,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往往比较兴奋。但是,玩完后,孩子却不愿意收拾整理玩具。这时候,父母最好不要说:“快把玩具收拾起来!要不以后就不让你玩了!”可以使用幽默一些的语言:“你玩得这么开心,玩了这么长时间,肯定累了吧?问问这些玩具是不是也累了?要不,我们把他们送回家吧,让他们也好好休息一下,明天他们再跟你一起玩好不好?”这样教育孩子,相信效果会更好。

刘女士是一个幽默的人。有一次他和儿子以及同事坐车出去玩,过山洞时车内很黑。一个同事给了刘女士一些巧克力,车子出了山洞后,儿子发现了妈妈手中的巧克力,惊奇地问她巧克力是哪来的,刘女士说:“过山洞时张开手,天上掉下来就接住了。”汽车再一次过山洞时,只听见同事咯咯地笑个不停,原来儿子正在那里张开双手,等待从天而降的巧克力。

如果家长经常用幽默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孩子在父母的长期影响下,很容易变得幽默起来。

建议二: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幽默故事。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幽默故事,让孩子在不断的熏陶中逐渐培养起幽默感。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赏轻松幽默的相声、小品,这不仅可以使孩子心情轻松愉快,而且无形中会形成孩子风趣的语言风格。孩子听多了幽默故事,自然能够模仿、吸收幽默故事中的幽默因子,也会逐渐变得幽默起来。

有一次,爸爸跟儿子说一个笑话:“今天,在爸爸单位里,有人啪的一声打死一只蚊子,我过去一看,说:‘你把我养的蚊子打死了?快赔。’”没想到话音刚落,儿子就冲着爸爸莫名其妙地笑:“我要报仇!原来家里这么多咬我的蚊子都是你养的!”

值得注意的是,跟孩子说笑话或表演滑稽的动作时,要考虑孩子的年龄。有时候大人觉得好笑的故事孩子并不见得有同感,但孩子认为好笑的语言或动作,大人最好陪孩子一起笑。

建议三:注重幽默的高雅性。

儿童心理学家劳伦斯·沙皮罗强调,幽默有时候被人们用来欺侮和侵犯他人。因此,父母要告诉孩子,幽默要分清对象和场合,不要说出带有侮辱别人、嘲讽别人的幽默。同时也要培养孩子区别敌意和非敌意的幽默,培养孩子对幽默的容忍力。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幽默也可以伤害他人。比如,别人的种族、宗教信仰、生理残疾等是不能用作幽默材料的,这会伤害对方的情感和自尊。如果孩子在无意中开了这样的玩笑,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及时道歉,引导孩子尊重他人。

如果家长能有意识地给孩子幽默的熏陶,孩子一定会在开心、愉快的笑声中成长,同时也会用他那张开朗的笑脸,给别人带去欢乐,从而融洽人际关系。

4让孩子学会鼓励而不是嘲笑他人

很多孩子对待同学、伙伴缺少同情心,经常嘲笑人家。当同学、伙伴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他们可能会讥讽他是个笨蛋;当同学、伙伴遇到困难和苦闷时,他们可能会幸灾乐祸。孩子没有想到用鼓励的话语来安慰同学、伙伴,反而嘲笑对方,是讨人厌的。这样的孩子很难与人和谐相处,很难交到朋友。

6岁的明涛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踢足球。有一天,一个小朋友指责他说:“你踢得真是太臭了,我们以后不和你踢球了,真没劲。”明涛伤心地走了。在回家的路上,他碰到了邻居家的田亮,明涛沮丧地告诉田亮:“我踢得不好,他们不愿意和我玩儿。”田亮带有几分得意地说:“要是我,我也不想和你踢球,看我踢得多好,他们愿意和我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