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都喜欢嘲笑别人,喜欢为自己的“长处”而扬扬得意。他们的嘲讽一出口,必然会打击别人的自尊和自信,让别人更加失落,同时,也会丧失别人对他的好感,失去朋友和好人缘。
每个家长都希望在孩子失意的时候,获得别人的鼓励而不是嘲讽。这样孩子才会振作起来,战胜困难,不断前进。当然,如果你的孩子经常得到一些伙伴的鼓励,相信你的孩子会喜欢和那些伙伴玩,而不喜欢和嘲笑他的孩子玩。因此,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受人欢迎,被人接纳,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多鼓励别人,而不是嘲讽别人。
爱伦维茨和卡尔是经常交往的小伙伴。尽管爱伦维茨的年龄比卡尔稍大一些,但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卡尔出色。当然,这不是因为爱伦维茨笨,只是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没有卡尔那么充分罢了。
有一次,卡尔想用木块搭造一座城堡。因为他准备把城堡做得很宏大,而他一人无法完成,于是便请爱伦维茨帮忙。
可是,爱伦维茨表现得笨手笨脚的,不仅帮不了卡尔的忙,反而把卡尔建好的部分弄坏。为此,卡尔非常气恼。
当爱伦维茨不小心弄垮了一根柱子时,卡尔终于忍不住了,他大声嚷嚷起来:“你怎么这么笨啊?我刚刚修起的柱子,你就这么把它弄垮了。”
这时,爱伦维茨难过极了,再也无法帮卡尔把未完工的小城堡建好。
失去了爱伦维茨的帮助,卡尔只能放弃当天完工的计划。
晚上吃饭时,父亲告诉卡尔他的做法不正确,因为这样责备、嘲讽他人只会使自己渐渐失去他人的帮助。
父亲对卡尔说:“虽然爱伦维茨有时不那么机灵,但他的出发点是想帮你,你应该鼓励他才对。”
卡尔说:“难道鼓励一下就能改变他的笨手笨脚吗?”
父亲向卡尔讲解道:“爱伦维茨因为没有信心才会笨手笨脚,再加上你对他大吵小叫,他更找不到感觉了。如果你能容忍他的失误,并多鼓励他,他一定会做得很好的。”
第二天,卡尔为昨天的粗鲁行为向爱伦维茨道了歉,并请他帮忙继续建小城堡。在修建城堡的过程中,卡尔不时地对爱伦维茨的工作给予肯定和鼓励,还常常说他做得好。
事情正如卡尔的父亲所料,爱伦维茨不仅不再笨手笨脚,而且还做得相当出色。
卡尔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笑着对卡尔说:“儿子,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你一定要学会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人,这种做法既表示了你尊重别人,也会使别人乐于帮助你。”
如果孩子嘲笑自己的朋友,那么朋友可能变成孩子的敌人;如果孩子鼓励自己的“对手”,那么“对手”可以变成孩子的朋友。有些孩子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喜欢嘲笑别人,这对处理好与伙伴的关系极为不利,会导致孩子的人际关系很糟糕,影响孩子的发展。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被别人嘲笑,就要教育孩子学会鼓励他人而不是嘲笑他人。鼓励的话一出口,你的孩子必然会看到别人脸上友好的微笑。这就要求家长做到:
第一,注意言传身教。父母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以免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如果爸爸妈妈喜欢议论邻居的孩子又脏又不懂事,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孩子听后,在某个时候遇到了邻居的孩子,很可能会这样嘲笑他:“瞧你那呆头呆脑的样子,我才懒得和你玩呢!”另外,假如孩子犯了错,家长也不应该嘲笑、挖苦他,而要以鼓励为主。
第二,不要让孩子过太优越的生活。孩子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只会滋长孩子虚荣、自大的心理,形成爱嘲笑别人的毛病。如果孩子经常穿着漂亮又昂贵的名牌衣服,一旦看到那些穿着旧衣服的孩子,就很可能会嘲笑他们:“这么旧的衣服你还穿,真难看!”
第三,家长对孩子的表扬、奖赏应适度。如果家长经常给孩子不切实际的表扬和夸奖,只会滋生孩子的骄傲情绪,让孩子变得自以为是,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从而爱嘲笑别人。
5教会孩子探望病人的语言艺术
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有生病的时候。不论是孩子的老师、同学、朋友,还是家里的亲朋好友,如果他们生病了,家长都应该鼓励孩子或带着孩子去探望病人,表达自己的一份关心。但是家长应该让孩子掌握探望病人的语言艺术,否则说得好,病人乐呵呵,万一说得不好,病人可能会气得暴跳。
老罗患了胃病,做了胃切除手术。开刀的第二天,先后有两家人来看望他。首先是老金一家来探望他,老金带着女儿和妻子,他们一进门,老金放下手中的水果,就冲着老罗叫道:“哇!才三天不见,你就瘦成这模样了?”老罗听罢,脸部肌肉微微抽搐了一下,心里很不是滋味。
坐下之后,老金再次对老罗的病情表示同情:“我说伙计,你可得注意点。半年前,我的一个亲戚也患了你这种病,因为他没在意,不到一个月就‘走’了。”老罗的脸色更加阴沉了。片刻之后,老金的女儿亲切地拉着老罗的手,说:“罗叔叔,你家有好多水果啊,看样子病了真好,还有水果吃。”老罗听后强颜欢笑,但笑得非常难看。
这时,老金的妻子说:“嫂子辞掉临时工来照顾你,虽然近期困难点,但不管怎么着,你别急,安心养病,争取早日出院。”老罗听了老金一家人的话,能安得下心来吗?
随后,又来了老张一家子。他们一进门就未语先笑,老张热情地握着老罗的手,抱歉地说:“听说您患了点病,前几天工作忙,没能来看你,所以拖到今天才来看您。”老罗一听对方说的“您患了点病”,不由得笑了。老张又补上一句:“哟,瞧您这气色,蛮精神的!”一句话说得老罗心里热乎乎的。接着,老张的妻子说:“去年我二妹也患您这病,不出一个月就好了,没事!”老罗听了这话,几乎兴奋得满面红光了。
临别时,老张那8岁的儿子说:“罗叔叔,我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的儿子胖胖在全年级的作文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他可高兴了!”孩子的话,仿佛一阵春风,吹得老罗的心热乎乎的。
通常情况下,病人的精神状态比普通人要差,他们心情忧郁,多愁善感,性格多疑,很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所以,探望病人时如果你和你的孩子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就很容易说出让人暴跳的话。反之,如果你和孩子语言得体,有话好好说,则可“一句话说得病人笑”。
老张一家人善于运用语言艺术,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动作都给老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使病人不再把自己的疾病看得那么严重,增强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坚强信念,让病人深深感到亲朋好友对自己的关爱、友好和体贴,从而受到精神上的鼓舞。而这一切,恰恰是病人最需要的“精神维生素”,这对于病人恢复健康,无疑有促进作用。
让孩子学会探望病人的语言艺术,对孩子与人交往,融洽人际关系是很有帮助的。当孩子的同学生病时,他是最需要安慰和关心的,那时候去探望他,无疑会让对方记住你的孩子。等他病好后,自然会主动和你孩子友好、热情相处。因此,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探望病人应注意的问题:
一、先探知病人身体状况,约时间再去。问问病人的家属或已经去过医院的人,病人得的是什么病,身体状况如何,然后和病人或家属约个探访时间。如果对方病情不允许探望,即使到了病房门外,都不应该打扰。可以请医务人员转达问候,或写张卡片致意。
二、既来之,则安之,见机行事。到了病房或病人家里要保持安静,不要嘻嘻哈哈,大呼小叫,呼朋唤友,把病房当会客室。探病不是郊游野餐,不是唱卡拉OK,成群结队地去是很不好的。关闭手机或转成振动模式,免得惊扰病人。进入病房应尽快坐下来,让躺着的病人不用仰望着访客。让孩子学会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他是病人,现在需要什么,见机行事。探望时间一般以10~30分钟为宜。
三、尊重病人,认真聆听病人说话。看到病人该说什么,常是探病者很焦虑的事,因为不知道该讲什么,怕病人对谈话内容不感兴趣。其实和病人聊天时,完全可以轻松一些,以病人为主角,坦诚相待,不妨直接问一问病人感兴趣的话题。如果病人不想说话,也不要勉强,静静坐在旁边。有时,一个眼神,一次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千万不要评头论足,喋喋不休。不要让孩子把病人的身体当成话题,因为病人的身体和情绪都是脆弱而敏感的,稍不注意就会伤害病人,引起病人的反感。
四、对病人表示自己的关切。可以问病人:“有什么我可以帮你的?”有时一些小事病人可能做起来都有困难,而对于探望者来说是举手之劳,因此,要让孩子用这些话去体贴病人。
让孩子做一个善解人意的人,站在病人的角度上感受对方的心理,在探望病人的时候做出礼貌的表现,以诚恳而体贴的方式传达关怀,是一个受人欢迎的孩子应该做到的。
6让孩子学会对人说“请”
语言礼貌是拉近孩子和他人距离的一座桥梁,懂礼貌的孩子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特别是在找人帮忙或要麻烦别人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学会礼貌用语,多说“请”字,会使孩子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帮助。
田飞是个可爱活泼的小男孩,但是让妈妈头疼的是说话有点不懂礼貌。田飞饿了,会冲着妈妈大喊:“我要吃面包。”妈妈为了教会他用礼貌用语,本来听见了,但却故意不理。田飞叫了几声,见妈妈不理,就跑过来问:“妈妈你有没有听见我说要吃面包呢?”妈妈说:“我听见了,可是我不知道你在叫谁,你又没有叫‘妈妈’。”
田飞笑着说:“妈妈,我要吃面包。”
妈妈说:“你说的还是不对,我听得不舒服。”
田飞疑惑地说:“怎么又不对了?”
妈妈说:“你应该说:‘妈妈,我想吃面包,请您帮我拿,好吗?’”
田飞乖乖地重复了一遍这句话后,妈妈才去给他拿面包。等田飞吃完了,转身去玩时,妈妈一把拉住他,说:“还没完呢!”田飞瞪着大眼说:“完了,吃完了!”妈妈说:“你忘了说声谢谢呢!”“噢,还要说声‘谢谢’?”“当然啦。别人帮助了你,你麻烦了别人,你都应该说声谢谢,而且要真心地说谢谢。”就这样,妈妈一点点教儿子学会礼貌。
让孩子在找人帮忙或是要麻烦别人的时候说“请”字,可以表现对别人的尊敬之情。北京人善于用“请”字,在很多场合,“请”字的应用表现出对别人的尊重,是一种常见的礼数。例如,北京人喜欢说:“请教您一件事。”打车的时候,客人一上车,司机就会问:“请问您去哪儿?”老北京人见面打招呼时常常会风趣地说:“给您请安啦。”如果迟到了或是做错了事情,就会说:“向你请罪呀!”
在通常情况下,“请”还是一个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如“您请坐”、“请准时出席”等。可是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对长辈说话时用的是命令口气,求人帮忙时用的是强迫口气,问候客人时用的是冷漠的口气,这些话一出口,就会给人不好的感觉。
一天下午,奇凡放学回来,爸爸发现他哭丧着脸,就问:“儿子,怎么了?谁欺负你啦?”奇凡说:“爸爸,今天我的同桌不理我。”爸爸问:“为什么呀?你让他生气了吗?”奇凡说:“他下课的时候去洗手间了,我看到他桌上的文具盒挺好看的,就拿起来看看,然后又发现他有好多水彩笔,所以我就拿来画画。等他回到座位上,才发现我用了他的东西。所以,他就生气啦!”
爸爸笑着说:“哦,是这么回事啊,因为你做得不太对,惹他生气了。没事,明天上学记得向他道歉,要这样说:‘对不起,请你原谅我!’知道了吗?”奇凡点点头。
饭桌上,爸爸告诉奇凡,以后拿别人东西要先打个招呼,而且一定要说“请”,这样显得礼貌。比如:“请你把卷笔刀借我用用,好吗?”如果别人不同意,就不要强迫人家;别人不在的时候,不要随便乱动人家的东西。
一个看似很不起眼的“请”字,生活中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它的妙用。其实,多说一个“请”,感情色彩就变浓了,显得友好了许多。特别是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用请求的口吻说话,常常会让别人心甘情愿地帮助你。
生活中,为什么有的孩子借人家东西,很容易就能借到,而有的孩子不但没有借到人家的东西,反而让人讨厌呢?这里就有一个说话语气的问题。如果你让孩子学会说“请”,比如,“请你把故事书借我看看,好吗?”和“把故事书借我看看!”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前者是恳请的语气,让人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后者是命令式的口吻,谁听了心里也不会舒服。因此,家长很有必要让孩子学会对别人说“请”字。
父母需要做好这方面的榜样。平时在家里礼貌地“请”孩子帮着做家务,相信孩子一般都会热情帮忙;如果家长对孩子大呼小叫,命令孩子做这做那,孩子做完之后,家长也不说声谢谢,孩子就会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价值,那么下次就很可能不会再帮助家长做事。
7教孩子分场合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