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孤僻离群或是冷漠无情的孩子是没办法得到他人的了解和认可的,如果希望孩子有个好人缘,就要鼓励他积极与人交往,努力融入群体,展现自己的风采,享受快乐和友爱。
1改变孩子孤僻离群的心理
生活中,很大一部分孩子存在孤僻离群、不爱与人交往、不爱参与集体活动等问题。尤其是独生子女,这种问题更严重。由于家长长期娇生惯养或放纵不管,使孩子非常任性,喜欢独来独往。他们只想到自己,很少想到别人,不知道融入集体的快乐。
幼儿时期,贞贞和爸爸妈妈很少在一起。因为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每天要上班,于是他们请了一个保姆来照顾贞贞,原本这是一个幼儿牙牙学语的时候,但是贞贞却成天只能默默地跟玩具做伴。
日复一日,贞贞在这样无声的环境里度过了漫长的两年,4岁的时候,妈妈把小贞贞送到幼儿园去。在上学的第一天,当小贞贞看到那么多陌生的孩子的面孔时,她吓得直往妈妈怀里钻,还一直喊着:“妈妈,我要回家,我不要上学。”
在幼儿园的日子里,贞贞从来不与小朋友们一起玩,上课时也不敢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她面露羞涩,紧张不安,小朋友们在一起“谈笑风生”时,她总缩在旁边不出声,郁郁寡欢……
孩子从出生的时候起,就应该是爱说好动、天真活泼的。但如果他们长期不与人交流,缺少父母的情感关爱,就会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冷漠、害怕交往。这会使孩子长大后难以适应社会,难以顺利地进行人际沟通,不能有一个好人缘。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是社会的动物,因此,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一个人必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完成社会化过程,使自己逐渐成熟。”研究表明,性格孤僻、不爱交往的孩子在知识范围、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明显比合群的孩子差,合群的孩子因为比较热情、活泼、大胆、勇敢,很容易在集体中获得好人缘。
当孩子害怕交往、回避集体活动时,家长的鼓励不能只是口头上的,还应该用积极的方式去引导孩子。
首先,判断原因。看看孩子是不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才不想参与伙伴们的游戏;看看孩子是否在交往过程中受到严重的伤害,比如被大孩子欺负过,或是被抓伤过。例如,有的孩子在一次与同伴交往中受了委屈,玩具被抢走了,甚至还挨了打。因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再不愿和小朋友一起玩。看看孩子是不是不会表达,交往方式太激烈,可能会受到其他孩子及家长的斥责。这些因素都可能会抑制孩子的交往欲望。如果孩子年龄较小,父母可以很容易地改变孩子的离群现象。
其次,不要冷落。当家长公务缠身、忙于家务的时候,不要冷落孩子。给孩子一个“工具”,或让孩子帮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让孩子感到他是家庭的一分子。在给予孩子口头鼓励的同时,你可以直接参与到其他小孩子的游戏中,然后不时地给孩子一个鼓励的眼神,或是夸张的表情,用你的行动和参与的快乐告诉孩子集体游戏很有意思。如果此时孩子还是不愿意参与进来,你千万不要抱怨。你可以让孩子当观众,为你们加油,或让孩子当“后勤队长”,让他帮你抱衣服或帮助大家做点其他事,让他时刻感觉到自己是群体的一员。
最后,游戏化解。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和孩子一起唱儿歌,比如和孩子一起唱《找朋友》的歌曲,边唱边拉着孩子的手表演动作。“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来握握手(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微笑),再见(招手)。”这可以教孩子学会礼貌,用儿歌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简单的社会道德规范。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模仿力和记忆力,帮助孩子以社会规范的方式来与人交往。
对孩子而言,他们都有乐群的天性,那些孤僻离群的孩子大多数不是缘于天生,而是由于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所致。因此,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的家庭氛围。父母要积极改善与孩子的关系,不要用伤害的语言或消极语言批评孩子。多给孩子一些温暖,每天抽时间与孩子游戏、散步、交谈,使孩子感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得到爱的满足,建立安全感。这样,孩子才会敞开心扉,伸出双手接纳其他小朋友,才能迈出步子,融入群体。
2让孩子跟冷漠说“拜拜”
很多孩子不会微笑,不会关心人、帮助人,不喜欢和人说话、打招呼,面部表情冷酷,没有责任感。这就是冷漠,它是一种情感的萎缩,是爱与被爱的缺失。很多孩子因为从小缺少父母的爱,或是父母爱孩子的方式不对,导致了他们不知怎样去爱别人,怎样与人交往,甚至没有交往的欲望。
薛峰的爸爸是一个文人,虽然基本上每天都在家,但是他习惯于伏案工作,而不喜欢和薛峰谈心聊天。爸爸在家,这对很多孩子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可薛峰说,他情愿爸爸不在家。
原来,薛峰的爸爸沉默寡言,如果没有事情要说,即使他和薛峰在一起待上一天,也说不了几句话。刚开始,薛峰还有兴趣和爸爸谈谈自己在学校的事情,可后来他发现爸爸对他的事情根本不感兴趣。慢慢地,薛峰也学会了沉默。
周末,薛峰很想让爸爸带他去郊游,可爸爸从来没有主动提出要带他出去。终于有一天,薛峰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心愿,但是爸爸冷冷地说:“我没空。”说完,就继续看他手中的书了。
从此以后,薛峰再也不主动和爸爸说话了。他说:“我真希望爸爸像其他孩子的爸爸那样在外头忙碌,这样,当我面对他的时候就没有不知道说什么的烦恼,至少我可以在心里想象爸爸有空的时候会带我出去玩。可现在,一点幻想的空间都没有,我简直失望透了。”
也许,薛峰的爸爸并非真心想用沉默面对孩子,只是他不会和孩子沟通罢了。生活中,母亲一般爱唠叨,父亲一般不轻易说话。因为在很多传统男人看来,沉默是金。不过,沉默用在和孩子相处上,金子也只能变成黄泥巴了。所以,如果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热情奔放的人,家长不要用沉默面对孩子。否则,即使孩子衣食无忧,“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也会养成不知体贴人,不会关心人,对人冷漠的性格。
内心冷漠的孩子不能深入到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去,不能和老师、同学、同伴心灵相通,看不到集体活动的乐趣,看不到人的心灵深处那些高尚美好的东西,看不到结交朋友的快乐,他们内心深处充满孤寂、凄凉和空虚,从而阻碍其心灵的健康发展。
因为冷漠,孩子的热情和活泼的天性会被压抑,造成心灵的麻木。冷漠的心态容易使孩子把自己从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的密切联系中割裂开来,以一种不以为然的、讥讽的、嘲笑的眼光看待人际交往,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生活态度,成为玩世不恭、消极混世的自怜者。
一对身为教育工作者的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的问题上困惑不已。儿子成绩优异,一直是他们的骄傲,夫妻俩给了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省吃俭用,为的就是让孩子吃得好一点,为的就是给孩子提供好的学习条件,如买钢琴,买电脑,请家教。后来孩子进了重点中学,然而,他却异常冷漠自私,不会关心人。
有一天,妻子出差,丈夫和儿子留在家里。早上七点,突然丈夫的胃病犯了,疼得直冒冷汗,他勉强从床头柜里找出一瓶胃药,然后叫儿子帮他倒杯水,没想到儿子躺在被窝里半天不理他,叫了几声之后,儿子不耐烦地说:“你不会自己倒呀,我还得睡觉呢。”这一刻,丈夫感到自己的心比胃还要疼。
妻子说:“儿子15岁的时候,有一次,我看到他和同学的聊天记录,里面讲的居然是他看到邻班同学被两名男青年拖进胡同,明知是抢劫,但是他和同学商量后,决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赶紧走开。”当她质问儿子为什么不报警时,儿子说他和被抢的同学根本就不熟,为什么要为他出头。
孩子的做法令人痛心,然而这一切究竟该怪谁呢?很多父母也像这对家长一样,认为爱孩子就是无私的给予,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心是最宝贵的,孩子的爱心必须从小开始培养。除了爱心,孩子还要有同情心,有生活的热情,有积极助人的品质。
家长可以尝试用以下方法帮助孩子赶走“冷漠”:
第一,与孩子多沟通,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与家人、邻居要互帮友爱,让孩子知道多与别人交往、多为别人着想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受人欢迎的,这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
第二,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同情心。孩子待人冷漠,往往是因为不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因此,家长可以利用同情心,让孩子设身处地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例如,在家里可以开展“假如我是……”的角色换位活动,使孩子理解体验假想角色的内心感受,改变原来的冷漠态度。
第三,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慈善活动,帮助孩子融入集体,让孩子感受热心带来的快乐。培养孩子生活的热情,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比如,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经常邀请朋友、伙伴一起到郊外转一转,呼吸几口新鲜空气,这些都有利于将情感融入山水之中、田野之上,让自然之美来消除胸中的苦闷和抑郁。父母要及时帮助孩子缓解学习、交往中的压力,让孩子忘却自身的苦恼,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某种程度的放松。这些都是改变孩子冷漠心态的有效方法。
第四,改变冷漠就要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开始,比如,让孩子学会问候他人,学会与人友好地打招呼,多问候一声爸爸妈妈,多给朋友一个微笑,多为集体做一件好事,多看一眼今天明媚的阳光等。这样做,可使孩子体验到爱与热情所带来的充实和快乐。
冷漠心态是人际交往的障碍,它会使孩子关闭心门,不愿意与人交往。冷漠的孩子的心是冰凉的,不可能保持愉快的情绪,与积极的情感背道而驰,是不可能有个好人缘的。因此,家长要让孩子找回热情和激情,坚决跟“冷漠”说拜拜。
3不要幻想被女生崇拜,而要行动起来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对异性有所关注,也希望自己被异性关注。这时候,男生希望自己能够吸引女生,希望在女生面前表现出令人羡慕和崇拜的特长,希望获得女生的好感,希望和更多的女生交朋友……
但是许多男生因为不懂得如何与女孩子交往,因为自卑、内向等原因不敢与女生交往,于是总是幻想着自己被女生崇拜,在暗中关注着女生对自己的评价、看法,以及女生看自己时的眼神和表情。如此一来,不但在人际交往上没有打开局面,更为自己带来了很多烦恼,影响了学习。
杨浩上初中,是班级的优等生,是班里的学习委员。但是因为性格内向,平时跟男生打交道相对较多,只要和女生说话就紧张得脸红,心怦怦地乱跳。其实他非常想和班里的女生交朋友,和她们一起讨论学习方法,互相支持和帮助。但是这只是幻想,他从没有主动和女生主动接近过。
每次老师叫杨浩回答问题的时候,他都会浑身不自然。他总觉得全班的女生都在关注着自己,他关心女孩子是怎样评价他的,对他有什么看法。他认为自己成绩那么优秀,应该得到女生的羡慕和崇拜,但是通过女生看他时的表情,杨浩觉得很失望。因为女生并没有表现出对杨浩的崇拜之情。杨浩就这样幻想着,除了学习,就是一个人呆呆地幻想……
青少年由于性的萌动,产生对异性的好感和关注,希望被异性喜爱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如果过分压抑是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尤其是如今人际交往这么重要,如果男孩子不敢和女生交往,将与女生的交往神秘化,势必会影响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因此,家长要让孩子更新观念,鼓励孩子主动和异性交往,不要一味做一个幻想者。
彭亮的爸爸妈妈是开明的家长。彭亮读初二的时候,一次回家对爸爸妈妈说:“我好想被女孩子羡慕啊,今天我们班的体育委员在运动会的100米比赛中拿了第一名,当时我们班的女同学都兴奋地为他鼓掌、加油,我看到体育委员脸上的表情,羡慕极了,我也想和他一样,和许多女生交朋友。”父母说:“好哇!你不但要和男同学交往,还要多和女同学交往,那样你就会有很多女朋友。”爸爸妈妈还说,如果希望受到女同学的欢迎,就应该主动热情大方地和女同学交往,学会帮助别人,如果总觉得不好意思、羞答答的,女同学反而不喜欢你。
几天之后,彭亮告诉爸爸妈妈,他在班里有了好几个女朋友,爸爸妈妈说:“你的朋友,也是我们的朋友,有机会把她们带到家里来玩,我们很欢迎她们的。”不久后,彭亮过生日,他邀请了很多男同学、女同学来家里,来参加他的生日晚会。在晚会上,彭亮终于有机会表现自己了,他用独特的嗓音唱起了自己的拿手歌曲,博得了朋友们的阵阵掌声,他从女孩子们的脸上看到了自己得到了她们的认可。他兴奋极了。
受到了异性的欢迎,那种感觉总是美妙的。对于情窦初开的男孩而言,他们渴望得到女孩子的关注和喝彩,得到她们的认可和崇拜。但是这必须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让别人了解自己,而不能只依赖幻想。
家长要告诉男孩,希望和女生交往,幻想得到女性的崇拜是正常的;喜欢在女生面前表现自己,以获得女生的好感和青睐,这也是正常的。鼓励孩子打破封闭的交往范围,主动与女生交往。交往时堂堂正正,一身正气,不抱杂念,对女生不以貌取人,而是真诚地和她们做朋友。
告诉孩子,在与女生交往时要大大方方,不要故作姿态,不可粗俗轻浮,以免招来流言飞语。另外,让孩子把握好与女生的交往尺度,不要让孩子与某个女生过分亲密。这样既可以获得好人缘,还能从女生身上学到细心、温柔、严谨等优点。因此,如果孩子一味幻想被女生崇拜,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与女生进行正常交往。
4让孩子爱上邀客和串门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成长,无忧无虑,那么就要让孩子有更多的朋友。现在的城市家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住在一个单元楼中互不来往、互不相识的人很多,如果亲戚不多的话,孩子的人际交往面会非常局限。因此,在周末或假期,家长要鼓励孩子多邀请小伙伴来家里做客,或是去小朋友家串门。
嫦瑜的儿子丁丁上幼儿园的时候,不喜欢与小朋友来往,嫦瑜为了让儿子融入群体,有个好人缘,可谓花了一些心思。嫦瑜经常叫朋友或同事把他们的孩子带到她的家里,还叫丁丁把他的伙伴带到家里来玩。如果来的小客人比丁丁小一点,嫦瑜就称赞丁丁强壮、聪明、灵巧,把丁丁放在到大哥哥的位置上,让丁丁把玩具分给小弟弟、小妹妹,玩的时候谦让小客人。如果小客人比丁丁大一点,嫦瑜就让小客人给丁丁玩一个花样,这样丁丁就要把玩具分给别的孩子,就这样丁丁学会了谦和、忍让,使他在孩子中大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