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见爸爸气消了,赶紧说:“没问题,我这次一定说到做到。”爸爸高兴地说:“对了,这才是我想听到的话,男子汉要说话算数,这才是个好孩子。”一个月后,小林通过家务劳动获得了20元的报酬,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林肯曾说:“你能欺骗少数的人,你不能欺骗大多数的人;你能欺骗人于一时,你不能欺骗人于永恒。”不守承诺、欺骗他人的孩子只会败坏自己的形象,让别人讨厌和他交往。相反,遵守承诺的孩子则会给人好感,让人乐于与之交往。
宋庆龄小的时候,有一次,全家人要去伯伯家做客。但宋庆龄对爸爸妈妈说:“我和小珍约好了,我答应今天上午教她叠纸花,我不能去伯伯家了。”
爸爸对她说:“以后再教吧!明天你可以向她解释一下,再说了,伯伯家还有你喜欢的鸽子,要是不去,你会后悔的!”
“不会的,”宋庆龄想了想,说:“你们去吧,我要在家里等她,我不能说话不算数。”
妈妈想了想,对宋庆龄的爸爸说:“就按她的意思吧!有句话说:‘言必信,行必果。’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要讲信用,不能言而无信。”
就这样,宋庆龄静静在家等小珍。
一个孩子的人际关系如何,朋友是多是少,在很大程度上与孩子的人品有关。如果孩子连起码的言而有信都做不到,丝毫没有表现出诚信,就会让别人觉得他根本没有把自己当回事。这样他们自然也不会有热情和这个孩子继续交往,那么这个孩子就少了一个朋友。
想让孩子做到言而有信,其实并不难。但是如果父母稍不注意,就很容易让孩子变得言而无信。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父母)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执行教育工作。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教育着儿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父母对孩子言而有信,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因此,父母一定要做到“说话算数”,否则孩子很难养成诚信的习惯。
一个7岁的男孩说:“我爸爸说,只要我考了100分,星期天就会带我去公园玩。但我真的考了100分时,爸爸却说他没时间。”
一个8岁的女孩说:“我妈妈说,只要我写完作业,就让我出去玩。可是我写完了,妈妈还是不让我出去玩,而让我再做5道练习题,才能出去玩。但我再也不想做了。”
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数不胜数。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次次“说话不算数”对孩子的危害:第一,孩子会觉得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的事也可以不办,于是从小就会养成“轻率承诺”的坏习惯,长大后也会因为“失信”而失去他人的信任;第二,家长的威信会逐渐丧失,长此下去,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会大打折扣。
说话算数、说到做到的家长,会使孩子重视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从小向他们学习。父母要告诉孩子,不能轻易向别人许诺。一些自己办不到的,或是很难办到的事情,一定不要给别人承诺,同时还要给别人讲明理由。这样可以很好地避免失信于人,使孩子受人欢迎,继而获得好人缘。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言而有信的孩子才能讨人喜爱。古人云:“取诚信,去诈伪。”告诫人们做人要讲信用,而不能玩弄虚伪,欺骗别人。“诚之所感,触处皆通。”只有诚信的孩子最容易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因此,想让孩子有个好人缘,父母要从小就培养孩子诚信的品质。
5与人发生矛盾时,教孩子“大度”
“你把一只脚踩在了一朵紫罗兰,紫罗兰却把花香留在了你的脚后跟。”这是对宽容大度的最好解释。生活中处处有矛盾,孩子的世界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让孩子学会了在与人发生矛盾时,表现出大度和不予计较的心态,那么孩子就掌握了跟人交往的智慧。
学会了宽容大度,孩子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之中,与人和谐相处,更好地学习和快乐地生活。学会了宽容大度,孩子才有可能被人们接纳和认可,有一个良好的人缘。反之,如果孩子斤斤计较、心胸狭窄,一点矛盾就容易引发更大的冲突,孩子就不可能有个好人缘。
张铭段和齐源杰是同班同学,因为一点小事产生了矛盾,然后三天没说话。突然有一天,齐源杰听见有人说自己的坏话,于是就怀疑是张铭段,他气愤地前去质问,双方吵得不可开交。
之后张铭段非常生气,于是找来高年级的一个表哥教训齐源杰。齐源杰也不甘示弱,找来邻居大哥哥,双方各自又找来一些帮手,矛盾越闹越大。“战争”一触即发,幸亏被老师发现,及时阻止才避免了这一“战争”。
富兰克林说:“宽容中包含着人生的大道至理,没有宽容的生活,如在刀锋上行走。孩子,如果美德可以选择,请先把宽容挑选出来吧!”没有宽容的生活,就如在刀锋上行走。当孩子之间出现矛盾时,如果没有大度的心态,那么矛盾就会一触即发。
在学校里,孩子与同学之间有矛盾是正常的。因为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的性格、兴趣、修养和对问题的看法等等都不相同,磕磕碰碰是难免的,只有本着理解、宽容的心态,才能减少或消除矛盾,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就需要父母教孩子学会宽容。如今的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呵护,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当别人冒犯了自己时总是耿耿于怀。有些父母生怕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吃亏,于是教育孩子:“别人对不起你,你就对不起他,别人打你,你就打他。”这不仅对培养孩子的宽容心没有好处,而且还会影响孩子正常与人交往,将来孩子的人际关系、夫妻关系恐怕都会出问题。
一位小学老师说:“平时带班过程中,很多孩子喜欢打小报告,比如,他刚才碰到我的眼睛了,他刚才骂我傻瓜、笨蛋……其实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有些还是很无意的过错,但是由于孩子缺少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往往会把小摩擦扩大成大矛盾,他们很少肯互相谦让一下,友善沟通,而是斤斤计较,不肯吃半点亏。遇到这样的事,我们当然会随机教育一下,但收效甚微……”
其实,教育孩子学会宽容,不能只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父母是否给了孩子正确的宽容教育,直接关系到孩子能否宽容对待同龄小伙伴和同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孩子学会宽容责任重大,这不仅是为了孩子今天能与同学和谐相处,也是为孩子将来的幸福打基础。
一天,丽丽在小区里跟一些小伙伴玩儿。不知什么原因,她撅着嘴巴回来了。爸爸一问才知道,原来是有一个小伙伴给她取了一个无伤大雅的绰号,她觉得那是在取笑她。
爸爸对她说:“我觉得你不应该生气,小伙伴给你取的这个绰号并没恶意,绰号代表了你的一个特点,有时候还代表了对一个人的赞美呢!比如包拯吧,因为他为民做主,断案时铁面无私,所以大家给他取个‘包青天’的绰号。”
听了爸爸的话,丽丽的嘴角露出了微笑。爸爸又说:“好了,你快去和伙伴们玩吧!”这件事过后,爸爸经常找机会教育女儿要学会宽容,他对女儿说:“孩子,你要学会宽容,宽容是个宝贝,它能把你心里那些系得死死的心结瞬间打开,让温暖的阳光迅速照进来,你的心里就会豁然开朗。”
教育孩子无小事,每一时、每一刻发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事,父母都应该谨慎对待,因为这些小事可以透视孩子在为人处事方面的不足或缺陷。父母应该随时给孩子正确的引导,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让孩子学会宽容别人,学会关爱别人,健康成长。
如果孩子在学校和别人发生了摩擦,父母要鼓励孩子独立去化解摩擦,让孩子从心底里原谅与他发生摩擦的同学,让他懂得改变自己的态度才是最有利的解决办法。而这样的做法中最基本的,就是孩子能够学会宽容对方,宽容地对待他们有过的不愉快经历。对于父母来讲,最忌讳的就是自己出面去替孩子出气,以“帮凶”的角色去解决问题。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当你不小心伤害了别人,要及时说声‘对不起’,请求对方的原谅;当别人不小心伤害了你,你应该不予计较,说声‘没关系’。”这样就完全可以把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这种话语上的习惯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宽容。
当然,宽容大度不是无原则的迁就、放任和姑息,忍让也不是软弱,而是理解人、有爱心的表现。宽容大度能使孩子性情和蔼,简化孩子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孩子在与人交往中获得轻松和快乐,拥有真正的朋友。
6给孩子灌输乐于助人的美德
让孩子知道帮助他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乐于助人可以为自己赢得好人缘是很重要的。发自内心的助人之举在感动他人的同时,也会让孩子自己感动,让孩子从中感受到快乐,他也会有一个好人缘。
晚上,月晗秀和儿子在公园里散步。小区和大街连接的一截小路正在维修,施工人员挖了很深的沟,在旁边围上了安全板。由于这条小路原本很方便,如今这个样子让很多车子都得绕道而行。一些行人为了方便,就把安全板推开一些,从中步行过来。月晗秀和儿子也要顺着土沟过去。刚走到对面,见到一个老太太,推着一个儿童推车,上面没有孩子,堆着一个大大的口袋,看样子很吃力。
看着老太太拧来拧去推得很艰难,再往前还要下个半米深的坡,月晗秀就走上前去说:“我帮您抬下去吧。”老太太很感激地说:“遇到好人了,遇到好人了。”儿子也在一旁帮忙,车子很平稳地就被运送下去了。
当月晗秀和儿子转身要走的时候,老太太急忙解开儿童车上的一个袋子,一边招呼着他们:“别走呢,给孩子几个杏吃。”月晗秀婉言谢绝了。
路上,儿子一直很高兴,月晗秀知道他是因为帮助了别人而感到愉快。因为月晗秀自己也有同样的感受。
虽然只是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但是一种美好、温馨的和谐之美一直荡漾在月晗秀和儿子心中。月晗秀的善举不但让自己开心,还深深教育了孩子,让孩子的思想中有了助人为乐的概念。
给孩子灌输助人为乐的美德,并不仅仅停留在用嘴给孩子讲大道理,最关键的是,父母要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给孩子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这样的教育才是最让孩子记忆深刻的。父母还应让孩子知道,帮助别人既是为人排除困难,也是提高自己的过程。
一天下午,隔壁家的小女孩婷婷,拿着一本英语书哭丧着脸来到莹莹的家。原来,婷婷的爸爸要求她每次学完一节英语课后,必须把每个单词及句子的意思弄懂,有不会的要问同学或老师,绝不允许蒙混过关。虽然婷婷答应了这么做,可还是有很多句子和单词不懂。爸爸发现后给她下了最后“通牒”——傍晚前必须将不会的地方弄懂。她非常慌张,急忙来请教莹莹。
其实,莹莹的英语也不太好,但是妈妈还是鼓励她:“莹莹,你就帮助一下婷婷吧,碰到不会的地方可以打开复读机来听呀,不懂的句子就翻开笔记来看呀,还可根据单词的意思来翻译呢。”在妈妈的鼓励和提醒下,莹莹答应了婷婷的要求,当起了小“老师”。“重担”在肩的莹莹显得很有责任心,她既打开复读机,又翻开笔记本,花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帮婷婷“解围”了。
第二天,婷婷笑嘻嘻地来到莹莹家,说昨晚她爸爸查问她时,她全都答出来了,爸爸还表扬了她。看得出,婷婷的笑容里带有感激之情,而莹莹的脸上也露出了很有成就感的微笑。就这样,婷婷和莹莹成为了一对学习上的朋友,生活中的玩伴,现在她们的关系可好了。
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此时你帮助他人,等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就可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帮助别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提高自己的过程。特别是在学习方面,让孩子树立乐于助人的意识,对孩子不断进步和结交朋友都是大有裨益的。
雷锋曾说:“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美好。”因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奉献了自己的爱心,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虽然我们多数人达不到雷锋这种精神境界,但是我们也应该让孩子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
在这个充满竞争又离不开合作的时代,乐于助人会让孩子赢得更多的合作和共赢。乐于助人的孩子会更容易赢得他人的欢迎和认可,会有更多的朋友,会有良好的人缘。父母要让孩子们懂得:在前进的道路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正所谓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害人就是害己。
7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孩子处于德、智、体诸方面不断发展的阶段,培养孩子的正义感可以使他们从小对事物、对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学会平等地待人,不歧视人,对人有同情心。这对孩子获得好人缘是很有帮助的。
一位母亲说,她的儿子年仅12岁。可是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成为了班里的“英雄”,受到了全班同学的极力拥戴。因为老师有错的时候,他敢指出老师的错。他不仅仅在自己受委屈时敢于为自己“鸣冤叫屈”,还努力为别的孩子“打抱不平”。
这位母亲说:“作为家长,我们知道孩子的行为没有错,我们不能批评他的正确行为。但是我们非常担心孩子的‘正义感’的生长。因为我们成人的教训是:太有正义感是不会做人的表现。因此,我们不鼓励孩子的正义感。”
这位母亲说:“不久前,儿子的行为又让我吃惊。那是在班主任老师无端地惩罚和羞辱一个孩子时,儿子非常看不过去。当老师大叫‘哪个同学会相信你(被羞辱的孩子)’时,我儿子居然第一个举起了手,接着班里有一半的孩子也跟着举起了手。这让老师怎么下得了台呢!”
这位母亲表示,每当儿子“正义”了一回,家里的气氛就更凝重一些。家长不敢鼓励他的行为,又不能是非不分地批评他。
这位母亲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社会上一些主持正义的人常常受到伤害。在人们唱响主持正义,见义勇为的同时,许多媒体也不断报道出社会上人性的“污点”——见死不救、隔岸观火等现象。当许多邪恶的现象出现时,多数人喜欢围观,却很少有人站出来主持公道。这是因为很多人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认为主持正义很容易得罪人,遭到报复,于是出于自保的心理,宁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年幼的孩子在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熏陶下,当他们心里有了正义、公道等意识时,他们自然会表现出来。然而,这往往会遭到打击,一方面是父母的不支持,另一方面是受到当事人的冷眼和敌视。这不但让孩子伤心,也让父母担心,更让整个社会感到“正义感”正在远离我们。
龙龙是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有一次在公交车上,他发现车上有个阿姨正在嗑瓜子,而且直接把瓜子皮吐在车厢里。充满了正义感的龙龙毫不犹豫地走上前说:“阿姨,您这样做是不对的,不能把瓜子壳扔在车厢里,这样不卫生。”
让龙龙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这位阿姨不但没有接受龙龙的建议,反而破口大骂:“谁让你这个小孩多管闲事……”难听的话犹如决堤的江水,骂得龙龙愣在了那里,而整个车厢里没有一个人帮他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