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有个好人缘
24754400000006

第6章 美德教育让孩子更具吸引力(4)

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广泛接触大自然,引导孩子们去亲近周围的一草一木,以此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及对不同生命的关注。让他们看看花开,听听鸟鸣……由于孩子与动植物有天然的亲近感,所以这种教育对培养孩子的爱心很有效果。孩子在这样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就能学会关心和爱护别人。

阿诺德说:“爱心,使得软弱的人觉得这个世界温暖,使坚强的人觉得他高尚。”要想使孩子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家长必须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懂得向他人奉献自己的爱心是幸福和快乐的事情。

10从点滴做起,培养孩子对长辈的孝心

为人父母,应该从点滴做起,培养孩子对长辈的孝心,这首先要让孩子孝顺父母。如果一个孩子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那么他又怎么知道去孝顺其他长辈呢?怎么知道去关心别人呢?这样的孩子不可能有好人缘。

一个年仅3岁的小孩儿,爸爸妈妈上班去了,他就在家里陪伴瘫痪在床的奶奶。当奶奶要吃饭时,他把妈妈做好温在锅里的饭菜慢慢端到奶奶床上;当奶奶要解手时,他把便盆送到奶奶身边。在为父母分忧的过程中,他不但学会了做很多事情,变得独立自强,更可喜的是,培养了他对长辈的孝心。

一个上小学的小女孩,母亲卧病在床多年。小女孩儿主动做起了家务,每天买菜、做饭、收拾房间、洗衣服,为母亲擦洗身体。由于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她养成了省吃俭用的习惯。她从来没有耽误一节课程,学习非常勤奋,还担任学生干部,成为三好生,被评为“十佳少年”。

看到这样的事例,面对这样有孝心的孩子,相信许多为人父母者都会感动。尽管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孝心的孩子,尽管大家都知道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但是我们又常常会忽视对孩子的孝心教育。

试想,当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你或你的爱人,首先会给谁夹菜?是夹给爷爷奶奶、公公婆婆,还是夹给自己的孩子?这个细小的事情就能给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中,有相当数量的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一些孩子的种种“不孝之举”可谓令人吃惊。

一个上四年级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自己的床铺都不整理。有一天,母亲生病了,就没有给孩子及时做饭、铺床,这个孩子竟对着生病的母亲大发脾气。

一名上五年级的孩子,明知下岗的父亲仅仅靠修理自行车赚取微薄的收入,但是他仍然大手大脚地花钱,经常向父亲索要零花钱。除了出入游戏机房,他每天上学或放学的时候还在校门口买几串羊肉串,吃得满嘴流油。而当疲惫的父亲让他帮忙打一盆洗脸水、取一条毛巾时,他却懒得动手。

一名五年级女生,自从奶奶搬进自己的家,从来没有主动拿自己的零食给奶奶尝尝,而疼爱她的奶奶几次为她买了零食,她反而抱怨“太次”、“太土”,并把零食扔进了垃圾桶。

生活中,这类不孝之举屡见不鲜。究竟孩子的孝心哪里去了,作为家长应该反思一下。

据调查,许多家长对孩子孝敬长辈没有很高的要求。孩子在上学离家的时候能说一句“爸爸妈妈,我走了,再见”,孩子放学回家见到父母时能说“爸爸妈妈,我回来了”,父母就相当满意了。如果孩子在得到了好吃的东西时稍微表现出谦让,父母就会大加赞扬孩子。

虽然这只是将孝心降低到一般文明礼貌来看待,但是能做到这点还算不错。有的家长不注意生活中的点滴,竟当起孩子的反面教材。例如,父母不孝敬孩子的爷爷奶奶,不尊敬长辈,这样孩子就变得和父母一样没有孝心。有的家长虽然教育孩子要孝敬长辈,但是家长自己并不是这样做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培养孩子对长辈的孝心一点都不难,它处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只要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能让孩子从点滴中感受到孝敬长辈无处不在。

第一,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艰辛。如今,有些孩子喜欢聚在一起吹嘘自己的父母地位如何显赫,怎么会赚钱,却不愿意讲父母的钱的来之不易。由于不了解,所以不理解,也就谈不上孝敬了。因此,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带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场所,让其亲身感受父母工作的艰辛,以致自然而然心生敬意。

一位靠修自行车维持生计的父亲,有一天让孩子陪自己在街头替人修自行车,父亲还手把手地指导儿子拧了几下扳手。儿子回家后沉默不语,但脸上写满了愧疚。从此,每当父亲回家,儿子必定端一盆温水,绞干毛巾塞到父亲手里,父亲欣慰不已。

第二,给孩子讲故事,让他明白什么是孝心。

《新三字经》里的“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指的是汉朝时的孩子黄香,因为他孝敬父母而广为传颂。小黄香9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他非常孝敬父亲。每当夏夜临睡前,小黄香就坐在父亲的床边把蚊子赶走,把蚊帐挂好,再用扇子把席子扇凉;而每当冬夜,他就先睡在父亲的被窝,把被子焐热,再请父亲睡下。

显然,小黄香表达孝心都体现在细节上,在日常生活中,细小的关心最能表达孝心。因此,培养孩子的孝心应该从细微处入手,为父母倒上一杯水、给父母捶捶背,让疲惫的父母欣赏一段音乐,好吃的东西请父母先尝……点滴小事就可以让孩子养成孝敬的品德。

第三,让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受到熏陶。父母言传身教的作用无须多说,但应当指出,这种言传身教必须发自真心,而不只是为了做给孩子看。孝心是真是假,瞒不过孩子的眼睛,一旦孩子发现父母对长辈的孝心是一种伪装,那么,对于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将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只有发自真心的孝心,才能真正培养孩子对长辈的孝心。

一位刚下班的年轻妈妈,忙完了家务,就给老人端来洗脚水,老人对她说:“孩子,歇会儿吧!别累坏了身子。”她笑笑说:“妈,不累。”年轻妈妈的一言一行被3岁的儿子看在眼里,儿子一声不响地也给妈妈端来一盆水。虽然端着一盆水有点吃力,但是孩子的孝心已经表露无遗。

孝心就是这样培养的,就是这样传递的,孝心就是在父母的榜样下养成的。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一颗孝心、懂得爱,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因为“身教重于言教”。

第四,给孩子表达孝心的机会。孩子的孝心需要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出来,如果一直没有恰当的机会,即使有孝心也没有什么意义。久而久之,孩子的一颗孝心也就被淹没了。

总而言之,孩子的孝心需要从点滴中培养,孩子的孝心见于细小的举动中。父母应该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表达自己的孝心,并赞扬孩子孝敬长辈的行为,使孩子的孝心之树枝繁叶茂,给长辈带来温暖和感动,这也获得了长辈的一份好感。

11让孩子成为富有同情心的人

生活中,有些孩子冷漠无情、缺乏同情心。他们只关心自己,只顾自己的快乐,而无视别人的痛苦,对别人的痛苦表现得幸灾乐祸,甚至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样的孩子如何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善待,又如何能有个好人缘?

因此,家长应该努力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因为有同情心的孩子会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爱心和善良,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在瑞典的一个小镇上,曾经举行过一次特殊的比赛,比赛是为了选出镇上最富有同情心的孩子。瑞典着名作家利奥·布斯卡格利亚作为首席裁判,参加了竞赛评选。在评阅了无数感人肺腑的事迹后,他决定将奖牌发给一个年仅4岁的孩子。

很多人怀疑比赛的公正性,因为他们感到不理解,一个年仅4岁的孩子,又如何懂得表现自己的同情心呢?但是,在颁奖仪式上,利奥·布斯卡格利亚说出了这个孩子获奖的理由——

小彼得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邻居。最近,老人刚刚失去了妻子。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老人总是一个人坐在院子里,为妻子的离世黯然神伤。每逢这个时候,小彼得都会走进老人的庭院,然后爬到他膝盖上静静地坐下来。当他妈妈问小彼得和老人聊了些什么时,小彼得说:“我们什么都没聊,我只是陪着他一起哭……”

毫无疑问,小彼得的行为使他无愧于全镇最富有同情心的人的称号,他所做的完全出于一个童真孩子纯真的心,表现了同情心背后人性的美好。

在崇尚个性自由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纵然个性十足,但也不能没有共同的特点——富有同情心。如果他们只得到关注和爱,而不懂得怎样去关爱别人、同情别人,那么他们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变得冷漠无情。特别是在我们的社会里,还有一些身体残疾或是不幸残废的人,相对而言,他们是弱势群体,我们更应该让孩子学会去尊重他们,同情他们,爱护他们。

也许你觉得教育孩子对残疾人表现出同情心有点困难,但是你可以从下文中这位德国老师的智慧教育法中得到启示,你会发现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一点都不难。只要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孩子的同情心就会油然而生。

上课铃声一响,老师一边脱外套,一边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他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像我一样把外套脱掉。”孩子们很高兴把外套脱掉了,脱掉之后,老师又建议道:“同学们,像我一样用一只手把外套穿上。”孩子们依然高兴地照着做。这时孩子们在想:今天老师怎么啦,脱了衣服又穿衣服是什么意思?但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接下来,老师继续说:“同学们,你们试着两只手都不动把外套穿上。”这可让全班同学傻了眼,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不知怎么穿。过了一会儿,孩子们表露了自己的本性:有些孩子主动弯下腰,低下头,用牙齿咬着另外一个孩子的衣领,你帮我、我帮你把衣服穿了上去。

课程还没结束,老师又提出一个要求:“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几把残疾人坐的轮椅,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坐上去玩玩,到大街上转一圈再回来。”孩子们高兴极了,嘎吱嘎吱摇着轮椅出去了,一出校园,孩子们感到很受震撼:只要经过的人,无论男女老幼都主动去帮助他们,把他们当做残疾人来爱护、关心。

等同学们回到教室,整节课差不多要结束了。老师让大家在最后剩下的一点时间里交流自己的体会。有的孩子反思自己说,以前在大街上看见一个残疾人,但没有帮助他,现在很自责;有的孩子说人要相互帮助;有的说人要有同情心。最终,他们达成了一致意见:人要有同情心。

这就是德国老师给孩子上的一堂“人要有同情心”的课程,整个过程中没有一句说教,而是让孩子去体验,去感受,让孩子在自然活动中懂得道理。叔本华说:“对于一切有生命之物的同情,是对品行端正的最牢固和最可靠的保证。谁满怀这种同情,谁就肯定不会伤害人、损害人、使人痛苦,如果能宽容地对待他人,宽恕他人,帮助他人,那么他的行动将会带有公正和博爱的印证。”

作为家长,我们有必要借鉴这位德国老师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多上几堂关于“同情心”的课程。之所以有这个必要,是因为生活中,有很多小孩子不懂得、不了解残疾人和那些不幸的人,他们有时候会出于奇怪好玩的心态,去模仿残疾人走路,甚至取笑他们。或许孩子们并没有恶意,但孩子的做法已经深深伤害了残疾人。

若想成为一个受人欢迎和尊重的人,孩子不能没有同情心。想让孩子在人际关系方面有所收获,结交更多的朋友,就需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有个好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