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周末读点社会心理学
24780700000010

第10章 人际吸引与社会交际(1)

十二、“不抱不哭的孩子”与******新政

据说,作家赵树理有句名言:“不抱不哭的孩子。”他下乡时,始终坚守这项定律。若一位大嫂怀里抱着个孩子,孩子正哭着,老赵会接过孩子,一边哄着孩子,一边和大嫂说话,很快就亲热地谈起来了。这是因为,正在哭闹的孩子,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继续哭下去,二是慢慢地停下来或戛然而止。如是前一种,你不负任何责任,因为他原本就在哭着,哭,本身就是维持原状;如果是后一种,你就平白地得到一份好处:不哭,表明状态向好的方向转变。而原本不哭的孩子,也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仍然不哭,再就是哭了。不管是为什么哭的,都是在你手里哭的,哭,表明状态向坏的方向发展,你就平白捡了个“不讨孩子喜欢”的称号。

有一种解释说,“赵树理定律”表明,与人交往,若能在对方处于逆境时给予关怀,会获得好感。其实,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真诚待人”、“雪中送炭”之外,这个故事还暗含着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道理——人际吸引增减效应。其大意为,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实际上更喜欢那种先否定后肯定自己的人,而不是一直都对自己持肯定态度的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阿伦森研究了这一现象,并做了相关实验,列出了态度尊重得失强度表,所以这一定律也叫作“阿伦森效应”。在实验中,被试分为三组,阿伦森安排了一个实验助手分别当着三个小组的面,对主试谈他对每一个小组的看法。对第一小组,实验助手自始至终持肯定态度;对第二小组,助手自始至终持否定态度;而对第三小组,助手则先持否定态度,后转变为肯定态度。最后,让三个小组分别给出对这个实验助手的“人际喜欢程度”的分值。结果,三个小组给出的分值依次为:6.42,2.52,7.67,第三组最高。前两组情况说明社会交往中的“相互交换原则”,即“镜像效应”——你肯定别人,别人就喜欢你;你否定别人,别人就讨厌你,如照镜子一样。而第三组则比较微妙。对此,阿伦森认为,这是因为先否定无形之中使得后面的肯定“增值”,它比始终如一的肯定更积极,更有价值和意义。1965年,阿伦森和林德共同发表了《尊重的得失是人际吸引的决定因素》一文,公布了其研究成果。随后,1975年,G.L.罗里克等人又做了另一个实验,他们让被试者看录像片中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演员如何对一名男性表现四种表情和行为:一是自始至终的热情,如微笑、点头、挥手;二是自始至终的冷漠,如皱眉头、目光游移、左右顾盼;三是由热情变得冷淡;四是由冷淡变得热情。结果询问被试者的反应,问他们短片中的男子会在多大程度上喜欢这位女子。结果一致认为,当她从热情变得冷淡时,男子会更加讨厌她;而她由冷淡变得热情时,男子会更加喜欢她。这一实验也有力地支持了阿伦森的结论。上述这些实验结果,也被阿伦森称为“夫妻不忠效应”。

据社会心理学家分析,之所以产生“阿伦森效应”,首先,在于人际交往遵循“递加增值”原则。如果一直否定,人际交往值为递减,为负值;一直肯定,人际交往值为平衡,为平值,没有增加;唯有先否定后肯定,则人际交往值为递加,向上递增。正是这种“递加”部分,使其中的肯定产生了极大的“附加值”。其次,先否定态度、意见会给人增加压力,令人不安,而这种压力的释放和不安的解除(即后肯定的态度)会使人感到轻松和满足,像无形中获得了某种东西一样,因此它比一直肯定的态度的价值要大一些。另外,是心理学中的“近因效应”,即后出现的信息对人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人际交往中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印象决定了整个交往过程的性质和基调,如果是积极的,就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先否定后肯定正是起到了这样积极的效果。

“阿伦森效应”的奥妙在于“评价递增”,但很多人对此不甚明了。如有一位学生慕名而来,希望音乐老师能教他二胡。第一次见面,老师要求学生拉一首曲子听听,学生便拉了一首曲子,老师听完后说:“拉得好极了,你再拉一遍吧!”于是学生把刚才的曲子又拉了一遍,老师听完后指出有几处没拉好,并要求学生再拉一遍。在老师的要求下学生拉了第三遍,老师听完后眉头紧锁,说:“怎么回事?一遍不如一遍!”学生听完老师的评价心情很沮丧,他再也不想跟这位老师学拉二胡了。这位老师采用了评价递减,违反了“评价递增”规律,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日常生活中,“阿伦森效应”无处不在。高雅点儿的,如审美范畴中有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阳刚之美也叫作“雄伟之美”,朱光潜先生分析说,其巨大的体积、排山倒海的气势,上来先给人以压迫、压抑之感,带有一种否定的力量,让我们有意无意地感觉自己的渺小,不可抵挡,于是对它未免有几分退避的态度;但这种消极的否定的态度只是瞬间,而后就会景仰、钦佩、赞赏它的雄壮庞大,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物的雄伟移换为“我”的雄伟,精神比以前更振奋,更激昂。由于否定在先,肯定在后,审美愉悦自然要大于欣赏阴柔之美。浅俗点儿的,比如一个人生活太顺,难免感觉厌倦、无聊,而忽然得了一场大病,进了医院,目睹种种人间惨状,病愈出院后往往加倍珍惜生活,因为这段生活对他(她)来说是先否定,后肯定,价值呈上升趋势,所以人生满意度也必然提升。

又比如,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一般来说,有了“打”所垫底的交情,比顺利平缓的友谊要牢靠得多。因为前者的价值是递增的。如广为流传的许世友和******的友谊佳话,尽管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阿伦森效应”。实际上,人们熟悉的“朝三暮四”这个寓言故事也暗含着“阿伦森效应”。这个寓言说,有人爱猴成癖,他先是清晨喂猴子四只桃子,傍晚喂猴子三只桃子,因为暮比朝少,惹得猴子老大不高兴;后来这个人将喂猴子的桃子改成朝三暮四,猴子见主人越喂越多,个个乐不可支。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数目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是前后的数量。可见,无论什么事情,如果利益和评价呈递增趋势,则人的心理满意度就会增大。又如素有俄罗斯“冰美人”之称且气质高贵、典雅的霍尔金娜·斯韦特兰娜,就深谙“阿伦森效应”,轻易不笑,但只要一笑,哪怕只是浅浅的回眸一笑,就会让观众激动沸腾不已。为什么啊?先冷漠后热情,观众满意度递增了。

“赵树理定律”或“阿伦森效应”,研究的其实是一个问题:即在人际吸引和人际关系中,由低向高总比由高向低更容易获得他人积极的评价,正如抱一个哭了的孩子总比抱一个不哭的孩子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这不仅可以解释小事情,也可以剖析大事理。例如******新政。

在耀眼光环的簇拥下,在举世瞩目的等待中,在美国人民焦灼的期盼下,******入主白宫,成为美国第44届总统。美国当地时间2009年1月20日,在美国新总统******发表就职演讲后,CNN随后发表评论文章,文章标题为《******:我们选择了希望》。毫无疑问,******是美国历史上需要面对全局性危机、走出困境的几个总统之一,其完成任务的难度不亚于南北分裂之于林肯、大萧条之于罗斯福。

据悉,布什离任前一天下午收到了最后一件礼物:反战人士在白宫前所扔的40余双鞋子。布什在任的8年,美国在国际形象、经济状况、社会稳定方面都走了一个陡直的下坡路。国内超万亿赤字的金融危机、大批企业关闭、高达7%的失业率、阿战与伊战陷入泥潭、美国国力削弱、俄罗斯趁势崛起、反恐形势严峻、中东局势陷入暴力循环怪圈、核威胁无中止迹象、全球变暖加剧……所有这些,都是布什政府留给******新政的不良资产,都在表明:美国在哭泣。

正式就任美国总统之际,******的支持率再创新高。据美国有线新闻网于2009年1月18日公布的民调显示,84%的美国民众明确支持******,比2008年12月初高出了5个百分点。******新政,面临难题很多,未来解决得如何,一年后、两年后,他是否还有84%的民众支持率?须知,布什上任之初,尤其是“9·11”之后出兵伊拉克,其民调支持率一直保持在70%左右,以后一路下滑,直至他离任前的24%——为历届总统最低。《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克劳萨默说,在杜鲁门总统之后,除了尼克松,还没有一位美国总统如此不受欢迎。******是否也会先喜后悲,重蹈覆辙?尽管未来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而预测往往是危险的语言游戏,但有些大趋势还是值得分析。

用“赵树理定律”或“阿伦森效应”来分析******新政,可以说,当注重发展国内经济的克林顿把总统宝座交给布什之时,美国还是一个微笑的、起码是不哭的孩子;而当布什把白宫宝座让给******之时,美国已经成为一个哭泣的孩子:4000余位死于伊战的美国士兵家属在哭泣,7%的失业人口在哭泣,金融危机中失去房产的借贷者在哭泣,养老金、退休金缩水的投资者在哭泣……大势走了一个由高向低的曲线。按照赵氏定理,一个正在哭泣的孩子也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继续哭下去,二是慢慢地停下来或戛然而止。如是前者,你基本不负任何责任,因为他原本就在哭,哭,本身就是维持原状;而如是后者,即不哭了,表明状态向好的方向转变;当然,如果这个孩子能微笑,更是了不起的成就。目前,******接过的美国明显是一个“哭泣的孩子”,如何让他不哭,甚至微笑,是******新政的核心问题。

这一问题确定之后,我们再来看一看******新政有无让“孩子”不哭的可能和能力。首先要搞清“孩子”为什么“哭泣”?主要是两场军事战争和一场金融经济危机,而这里都有人为因素,都有决策不当、监管不力,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执政能力和权力智慧改善的,所以“强调责任感”和“让国家回到正轨”才成为******就职演说的两大主题,以取代布什执政后期在美国社会流行的一种“什么都无所谓”的不正常心态,他呼吁美国人民“重建一个强调经济领域的责任感、人人为国家做贡献和以振兴国家为己任的价值体系”。所以媒体才把******的上台评论为“我们选择了希望”。“伊战”和“金融危机”都有一个责任问题,前者在没有确认萨达姆有违禁武器的情况下贸然开战,后者长期对金融领域失去监管,酿成大祸。有了前车之鉴,这些决策错误是完全可以通过******新政来改正的。无论从哪个方面讲,撤军总比开战要容易;抑制过度消费、加强金融监管,总要比提倡寅吃卯粮更得人心。于是,人们完全可以看到:一个“哭泣的孩子”就可以停止哭泣,甚至露出久违的微笑。

十三、有奖让座现象与过度理由效应

综合不同媒体信息,近来,公交车上有一种“有奖让座”现象正在形成。

先是2001年9月,河北保定市公交公司专设“让座奖”,凡主动让座者,每次可获赠一张奖励卡,每张卡可到商店兑换等值1元的面包券,两张则可兑换5元套餐一份。2004年1月,吉林省长春市13路公交车的驾驶员杨晓红,每月花三四十元买来笔、钥匙链、贺卡等物品,还专门在汽车的玻璃窗上贴了一个大大的“奖”字,谁给老年人、孕妇和抱小孩的人让座,就会得到一份“奖品”。此举引起强烈反响,13路的33辆公交车里,实行“有奖让座”的已达15辆。上海大众巴士公司宣布,从2004年10月22日起,在部分公交线路上推行“有奖让座”活动,主动让座的乘客,既能获得一张粉红色的“爱心卡”,还能得到一元钱的预售票(《新闻晚报》2004年10月22日)。又悉,自2005年3月15日开始,湖南株洲市公交发展公司将在公交车上试行“爱心让座奖”,凡是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的乘客,都可以从公交车司机手里领取一张爱心卡,乘客凭该卡片到公交发展公司领取奖品(《长沙晚报》2005年3月15日)。绍兴市公交也推出类似举措:2005年4月1日左右,绍兴200余辆有人售票的公交车上,为需要帮助的乘客让座可以向司乘人员领取“爱心卡”,一年内累积50张可奖励面值26元的公交IC卡(《南方都市报》2005年4月3日)。几乎与此同时,杭州也传来消息:如果在公交车上让座,会领到一张爱心卡片,累计10张后,就可到公交IC卡中心兑换充值5元(新华社杭州2005年4月19日电)。

保定、长春、上海、株洲、绍兴、杭州……由北到南,“有奖让座”不断出现,大有由点及面、星火燎原之势。对此现象,不外乎有两种意见:赞成和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