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日看尽长安花
24781300000016

第16章 独念天地之悠悠(2)

对沈佺期和宋之问,我们说说他们另外一个杰出的功劳,就是把格律诗定型化。中国的格律诗是在谁的手中完成的呢?是在沈佺期和宋之问的手中完成的。在《新唐书·宋之问传》中有两句“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使得中国诗歌在形式方面产生了特殊的形式,这就是格律诗。特别是唐朝的绝句,在中国的历史上称得上诗人的一定写过绝句,就连称不上诗人的,也写过绝句。所以,绝句是人们最喜闻乐见的诗歌形式。为什么?因为中国的汉字不同于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字,是单音节,方块字,一个字一个形,一个音,这才能组成格律诗。格律诗中第三、四句与五、六句各自要对仗,而只有汉字才能对仗。只有汉字才有对联,其他形式的文字都是拼音连写,不能组成对联。正因此,对联是最具有中国文字特色的一种文艺形式,一朵奇葩。

对格律诗有很多要求,因为时间关系我在这里简要地讲一讲。大家们要了解格律诗,就请看我们北京大学王力教授的一本小书,叫《诗词格律》,看这本小书足矣!我把这本书中分析格律诗的内容概括为如下五句话。

第一,“篇有定句”:律诗只能八句,不能多,也不能少。这就是“准篇”,就是不能多,不能少。多了不是律诗,少了也不是律诗。

第二,“句有定字”:如果是五言律诗,一句只能有五个字。七言律诗一句只能有七个字。这就是“约句”。

第三,“中间对仗”:每两句组成一联,第一句叫“起句”,第二句叫“对句”;“起句”和“对句”组成一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这四联中,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不对仗就不是律诗。我有一个观点,我们在写现代律诗时,在平仄上可以允许有点松动,以便不让形式来损害意思。但是在对仗押韵上,必须严格。如果不严格,那就写自由诗算了吧,就不要题上“律诗”两个字。

中间这两联对仗,有工对,有宽对,有借对,有扇面对,有流水对,等等。最基本的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虚词对虚词。譬如“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关于流水对,举个例子:毛主席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从上一句到下一句,像流水一样,两句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意思。譬如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的尾联也是流水对。

再譬如“借对”。杜甫很喜欢喝酒,没有钱,到处去借钱买酒。杜甫说:人生欠酒债没什么关系,“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是杜甫名句。中国人说,六十一花甲,七十古稀龄。现在物质生活好了,七十多来兮,八十不稀奇,九十有的是。大家看一看,七十是数词,它和“寻常”怎么能对得上呢?在唐诗中,杜甫的诗格律是最严格的。原来八尺长叫一“寻”,十六尺长叫一“常”,在这里杜甫借用八和十六来对七和十。

第四,“讲究平仄”:平仄,这是汉字特有的,外国人学汉语最头疼的就是分不清“妈麻马骂”,也就是“平上去入”四声。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在齐永明年间,有个人叫周颙,他发现汉语语言文字有四声,就是“平上去入”,当中的“上”不读“上”,读“赏”音。中国的古诗歌原来是要配乐歌唱的,后来诗歌逐步地离开音乐了。这样,诗歌要从自己的语言中寻找节奏、韵律。于是从“平上去入”去寻找。“平”就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就是“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就是“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就是“入声短促急收藏”。平就是平声;仄,这个汉字的本意就是“不平”。因此除掉平声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这是古代的四声说法。到了现代,普通话中,平,分阴平和阳平,北京的普通话中,已没有入声了。现代的“平仄”变成了平就是阴平和阳平;仄就是上声和去声。在江苏的吴语中还保留了一些入声,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其中的“戚”、“滴”等就是入声字。

平仄句有四种格式,但最重要的有两种,一种是“仄仄平平仄”,它是以仄开始,叫“仄起式”,平仄相间,这是五言。对于七言,在句首加上两个相反的“平仄”字就可以了。例如:“仄仄平平仄”变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另一种句式是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当这两种句式构成为如下格式时(两句平仄正好相反):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可是由于偶句的押韵字必须是平声韵。这时只要把最后一个字和倒数第三个字换一下就行了。也就是上面第二句变成“仄仄仄平平”。实际上,仄起式句和平起式句构成了律诗最基本的两种句式。

在诗句的平仄方面,还提炼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字,如果是该用平声的话,可以用仄声字,叫做可平可仄。在表示方法上,平声用圆圈表示,可平可仄则用一个圆表示,当中一半黑一半白。平仄使得一句当中的语调有语音起伏。

第五,“注重押韵”:押韵有三个要点,第一,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但偶句必须押韵。一般说来,首句多不押韵。第二,必须押平声韵,这是格律诗的严格要求。到了宋词的时候,则可以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但宋词中要求平声韵则都是平声韵,仄声韵则都是仄声韵。而到了元曲时候,上面可以有平平韵,下面则可以有仄仄韵,这是平仄互押。第三,一韵到底,不许换韵。

在上面五点中,前三点是讲形式上整齐的美,叫建筑的美;后面两点是讲声音的抑扬起伏,回环往复,是讲究音乐的美。再加上内容上意蕴的美,因此,格律诗是把汉字诗歌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所以,律诗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这当中,又特别是绝句,更加灵活,更加多用。

所谓绝句,可以有四种格式:第一种是只有后两句对仗,第二种是只有前两句对仗,这两种均是部分对仗;第三种是四句全对仗,第四种是四句全不对仗。全对仗的譬如杜甫的一首名诗《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得好极了,没有人超过他。而且鸟的颜色,黄鹂和白鹭也对起来,翠柳的“翠”和青天的“青”都是颜色,千秋雪,万里船,对得好极了。绝句是人们最喜欢用的一种形式。从唐朝到现在,称得上是诗人的一定写过绝句,称不上的也写绝句。在绝句中,一般说来前两句写景或叙事,一般都比较普通;后两句抒怀或言情,一定要精彩。譬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些诗的后两句都是绝句中很精彩的名句。所以写绝句,前两句不精彩不要紧,但后两句一定要精彩。如果后两句也不精彩,那干脆就甭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