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日看尽长安花
24781300000025

第25章 霜叶红于二月花(2)

人生就是这样,谨慎不会出什么问题,一大意就会出问题。

再讲晚唐诗人皮日休的一首怀古诗《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对这首怀古诗,我非常喜欢。对古代的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看法。汴河就是大运河,是谁开凿的呢?隋炀帝,是在公元600年左右,隋炀帝要到扬州看花,就开凿了大运河,劳民伤财,老百姓不堪其苦,纷纷揭竿而起,把隋王朝推翻了。隋朝才短短38年。大家知道,中国近代史以前即辛亥革命以前,中国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就是航运,河开到哪里,经济就繁荣到哪里。你们看,开封很发达,扬州很发达。但铁路起来以后,开封、扬州当时没通铁路就不再发达了。皮日休是公元830多年出生,隋朝是公元600年左右开凿大运河,其间不到300年。一直到今天,大运河依然还是南北运输通道。在高邮湖一带一看,船一大片。皮日休说,如果不是隋炀帝为自己享乐而干这件事,那么开凿大运河的功劳可以与大禹治水的功劳一样不相上下。多么别具一格的历史观。

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说。譬如对于楚汉相争,楚霸王自刎于乌江边,杜牧有诗这样写:“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的诗表明他并不赞成楚霸王自刎乌江。如果能够渡江过去,利用江东的人才,说不定还可以东山再起。

可是对于同一件事,宋代王安石并不这样看。他的《题乌江亭》这样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在这些咏项羽诗中,后来宋代有位女诗人李清照,她是山东人,北宋灭亡时中原被金人占领了,她没办法就逃到了江苏南京一带,她痛恨宋王朝不抵抗,写下了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座的看看,这哪里像是个女诗人写出来的诗句,她多么刚烈,多么挺拔。我们说李清照是中国古代诗人中最伟大的女诗人。因为在宋代的诗坛上,不像当今的奥运会,是男女分开比赛的。在诗人当中,女的少,组成不了队伍,李清照没办法,就跟男的一起跑。可是就这样,她还跑在最前面,很了不起!

晚唐的诗歌就讲这些。晚唐的诗歌就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地落下它的帷幕。

现在讲第二个题目:唐五代词。

词是一种崭新的文学体裁,从所描写的内容上讲,词和诗大体是一致的。但是在形式上和诗很不一样。词有词牌,而且有题目,这些就不多说了。

词这种文学体裁描写的内容,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写男女爱情。尽管后来有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雄伟的词句,但词从一开始,直到清代,一直到现代,最主要的风格是婉约缠绵。一种诗歌体裁,有无数体式,而且几乎专门歌咏一个方面的内容,基本风格几乎是一致的,这在全世界的诗歌中,是独一无二的。

词有词牌,词调,一共有820多个调子和不同的样式,这在古今中外所有的诗词当中都是没有的,而且这种样式都固定下来了。词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今天我先讲起源,非常简单地讲一讲。

关于词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有说是源自《诗经》,因其中有长短句;有人说起源于《楚辞》;也有人说起源于汉代的乐府,起源于南北朝等等,有很多很多说法。但是我认为,词有一个根本的特点,它是跟音乐联系在一起的。只是在宋代以后才逐步不唱了。因此,我认为词起源于隋唐之间,大约在南北朝时南朝宋齐梁陈的后期。在陈的时候,陈后主就有一首诗歌,格式已很整齐了,初具词的形式,而且配乐歌唱。从隋朝,大约公元581年到公元618年,到初唐,大致是公元668年,这当中大约100年时期为词的孕育阶段,这是第一个时期。

第二个时期为雏形期。世上任何一种事物,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短到长,从一般到宏伟,文学体裁也是这样。中国诗开始是原始歌谣,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词也一样,在盛唐和中唐之间,当时还没有专门的词人,只是诗人来写词,用“诗之余”来写。盛唐李白有两首词,一首叫《菩萨蛮》,另一首叫《忆秦娥》。有人怀疑这两首词不是李白写的,因为写得太成熟了,太好了。如《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又如《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词写得这么好,于是有人怀疑盛唐时期怎么可能写出这么好的词呢?后来有人评价说,词中“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八个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就是说,千年之后,人们再登临要抒发感情,就都不敢说了。但是也有人认为,以李白这样的才华横溢的文学天才,难道他还写不出两首小词!你看他写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样的诗歌都写得出来,何况这样的两首小词。我也是倾向于这种看法。为什么呢?第一,盛唐时有记载,肯定有人写过《菩萨蛮》这个词牌;另外一个很有力的证据,就是在宋代初期,有个人叫李之仪,写了首《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就是这个人写了一首《忆秦娥》,下面有一句话:“用太白韵”。李之仪与李太白相隔大约300年,我们是相信现代人,还是相信李之仪?这是千真万确的史料记载的事情,非常重要,不容有任何动摇的。现在的很多词的选本,有的人写着是“无名氏”,表明选词的人认为不是李白写的。如果我选,当定为李白所作。

到了中唐时期,文人写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一共五首,第一首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