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在高知县的高知八幡宫,日本人建造了“箸冢”,每年的2月举行箸供养祭。与观光旅游,饮食业有关的人士,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感谢一年中筷子为人们提供的服务,祈愿无病无灾。带来的数十万双筷子,依次扔进正方形组成的神炉里,合手祈祷。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如奈良市的春日大社、广岛县的严岛神社等,每年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举行祭祀活动,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筷子。
5. 如此用心做筷世上少见
日本人做什么都善于精工细作,分门别类。筷子也是如此。
按形状分:有四角削筷、五角削筷、六角削筷、七角削筷、八角削筷、圆形筷、细形筷、平形筷、两口筷(中间粗两端细)等。祝贺用的筷子一般为柳木圆形。
按素材分:有杉筷、柳筷、桧筷、桑筷、枫筷、榉筷、萩筷、松筷、紫檀筷、黑檀筷、南天筷等。柳木筷子在正月行事和诞生日用,一般也称之为白木筷。杉木用于快餐筷为多,其中吉野杉为最好。客用的筷子称之为“御手元”(おてもと),柳筷或桧筷为多见。而中秋用筷,多见于萩箸。
按功用分有6个种类:
祭祀用筷——主要有柳、桧材的白木筷,形状为中间粗两端细。也叫“两口筷”。
个人用筷——主要有黑檀、南天材的漆筷。形状为上粗下细的粗细筷,角筷和圆筷。
来客用筷——木制的快餐筷,形状为粗细筷,如果用竹子的快餐筷,用材则必须是熊本产的雾岛、阿苏、九重的竹筷。
料理用筷——有木制的真鱼筷、蔬菜筷、纳豆筷、豆腐筷、板前万能筷、荞麦筷、茶泡饭筷等。
茶事用筷——用材为吉野赤杉,中平两细的两口筷为最高。也叫“利休箸”。而茶事中的糕点用筷一般为“黑文字箸”。
料理店用筷——高级料理店为快餐筷中的“天削”和“利休”,中档店为“元禄”和“小判”或竹制,大众店为“丁六”或竹制,盒饭用筷一般为“丁六”短筷(长约16厘米左右)。
正月用筷——日本人在正月有吃杂煮的习惯。新年大清早,一家人围坐桌前,手持纯白的柳筷,形状为中粗两细。两边细表示一边是神灵使用,一边是凡人使用。当中粗则象征五谷丰登,子孙繁荣。这种筷子也叫“杂煮筷”,如果放入花纸绳的箸袋里,写上人名,更具有“贺正”(祝贺新年)之味。
按吉利分:有结缘筷(如岛根县出云大社祭结缘神,赠送前来参拜的男女一对杉木角形的筷子)、夫妇筷(如三重县伊势市二见浦有一对夫妇岩,附近的二见兴玉神社就准备了放入纸盒内的一对漆筷,赠送前来参拜的夫妇)等。此外还有长寿筷、延寿筷、神寿筷、开运筷等。日本人在庆祝入学、就业、结婚、生育等人生活动中,也离不开筷子的赠送和授予。此外,成人节、桃花节、端午节等祝膳之际,也要用上柳筷为最高。
此外,日本还制定了筷子长度的基准。5岁的小孩用的是16厘米,7岁的小孩则是18厘米。成年男性是23.5厘米,女性则是20.5厘米。
将一双食用筷子程序化,逻辑化到这种程度,也只有日本人了。
6. 漆筷的最大用心何在?
通过漆筷的光泽,体验本体的光泽,将漆器的光泽与本体的光泽,巧妙地柔和在同一物体上,这是日本人做漆筷的最大用心所在。
日本最初的漆筷是在江户时代大名武士中使用。不久,江户江户:东京的旧称。、大阪、京都的饭馆和豪商等也开始使用。进入明治时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福井县小浜市的若狭漆筷已经有400年的历史了。从1764年开始,小浜藩主酒井忠胜将其命名为“若狭漆筷”。从此,“若狭漆筷”成了漆筷中的逸品。它的特点是做工考究,用一年半的时间涂漆百回以上,故越使用涂漆的快光泽就越发清澄剔透,变换中的美令人遐想。价格从1000日元到25000日元一双不等。现在年生产为7200万双,超过100亿日元的营业额,使其占据了日本全国高级漆筷的90%。用材为樱、紫檀等。寸法:大人男子用是22.5厘米,女子用19.5厘米,儿童用16.5厘米。
此外,江户木筷大黑屋也非常有名。创办于日本的大正时期,其特点是典型的多边形菱角几何形的漆筷。最知名和最受欢迎的漆筷叫做“下町武藏筷”,一般由乌木制作,筷子的头部是六角形,中间是三角形,筷尾则为四边形。这种设计据说是与手握筷子的人机工学有关系,使用起来更舒服,造型也更加别致而现代。
7. 日本人为什么喜欢快餐筷?
在食事的时候,筷子直接接触唇齿舌。所以,筷子的味道、形状、硬度等,很微妙地影响着料理。也就是说,筷子的好坏与优劣左右着料理的味道。对料理考究的话,也必须对筷子考究才行,这是日本食事的精神。而日本人快餐筷的率先使用(明治十年)和流行,正是这一精神原因。
这里的一个问题是:日本人为什么会喜欢上快餐筷呢?
这与日本人自古形成的污秽与清净思想有关。在食用之前,自己将快餐筷割裂,表明在这之前谁也没有使用过。他人还没有碰过的无垢素材,日本人最为喜欢。伊势神宫每20年建造一次,其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点就是经过了20年的建筑材,给人一种污秽的心理感觉,有一种厌弃的心象。用无垢的素材再建造一次,以保持清净的心性。
在日本人的观念中,箸起源于“忌串”。所谓“忌串”就是人手直接触摸神馔是忌讳的,所以必须要用“串”这个道具,间接地触摸才行。问题是如果说忌串是洁净的话,只是说在触摸神馔之前忌串是洁净的,触摸之后就变得不洁不净。于是,使用过的忌串就必须扔掉换新的。
日本人喜欢看的《假名手本忠臣藏》里,有一个场景描写很有意思。
一个晚上,九太夫与由良助在茶室喝酒。九太夫给由良助斟酒,并用筷子夹起醋拌章鱼给由良助。由良助很自然地用手掌接下章鱼,放入嘴中一口吞下。由良助为什么要用手掌而不用碗碟来接食呢?这里表现了日本人对筷子所具有的净与不净的观念。原来,在由良助看来,九太夫手持的筷子可以说就是忌串。夹醋拌章鱼的忌串,这个忌串因为是九太夫的手碰过了,所以变得不洁不净了。而对方直接用手掌接章鱼,这个手掌的主人由良助倒是洁净的,因为他的手没有别人碰过,这里生出了净与不净的观念,不知道忌串等的手掌是干净的,但是知道了以后就变得不干净了。
日本人喜欢快餐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使用完就扔掉,有一种非日常的气氛。让人们联想到“晴日”的食事。在日本,晴日的筷子是白木箸。现在的正月和婚礼丧事,日本人还在使用中间粗两端细的白木箸。材木为柳,具有驱邪和洁净的灵效。据研究,柳木中含有阿司匹林成分,这或许就是柳木具有灵性的出处。晴日的白木箸,使用后原则上就要扔掉。这是快餐筷使用后扔掉的原型。兴隆茶道的千利休,自己取吉野赤杉,自制中平两细的筷子,供茶会上的怀石料理使用。无论是形状还是手感,就像工艺品似的,但在使用后也立即扔掉。杉木与桧木等针叶树材作成快餐筷,木纹美而木香浓。与日本人心性很吻合。用手指扳开筷子有一种“粹”的感觉,用一回扔掉一回有一种美的感觉。
(十四) 从德富芦花到国木田独步
谈论日本的木文化,如果不谈论德富芦花和国木田独步对木文化的领悟和描述,那就会有一种缺失。
德富芦花在《面对自然的五分钟》里,有一段是写东京近郊杂木林的,写得非常有层次感。
他写秋天的杂木林:木叶尽脱,寒林千万枝,簇簇刺寒空。好景致。日落烟满地,空中的林捎变成了淡紫色,月大如盘,尤为好景致。
他写春天的杂木林:淡褐、淡绿、淡红、淡紫、嫩黄等柔和之色消尽了,树木长出了新芽。正是樱花独自狂傲争春的时节。
他写月下的杂木林:有月好,无月亦好。风清露冷之夜,就在这林子边上走一走吧。听一听松虫,铃虫,纺织娘等的鸣叫。百虫唧唧,如秋雨洒遍大地。要是亲手编织一只收养秋虫的笼子,倒也有趣得很。
他写梅树真是写绝了:古寺,梅树三二株。有月,景色愈佳。
此时,夕阳落于函岭,一鸦掠空,群山苍苍,暮色冥冥。寺内无人,唯有梅花立于黄昏之中。徘徊良久,仰望天空,古钟楼上,夕月一弯,淡若清楚。
只活了36年的国木田独步的《武藏野》,更是名篇中的名篇。节录如下:
森林就是武藏野的特色。讲到树木,这里主要是楢类,这种树木在冬天叶子就全部脱落,一到春天,又发出青翠欲滴的嫩芽来。这种变化,在秩父岭以东十几里的范围内,完全是一样的。通过春、夏、秋、冬,每逢霞、雨、月、日、雾、秋雨、白雪,时而绿阴,时而红叶,呈现着各种各样的景色,其变幻之妙,实非住在东北或西部地方的人们所能理解。原来,日本人对楢这一类落叶林木的美,过去似乎是不太懂得的,在日本的文学以及美术中,也没有见过像“楢林深处听秋雨”这一类描写。
……
正因为是楢树,所以叶子才会发黄;正因为叶子会发黄,所以才会有落叶。秋雨霏霏,疾风飒飒。一阵狂风掠过,小丘上千万片树叶迎空飞舞,犹如一群群小鸟似的,一直向远处飞去。等到树叶落尽,绵亘数十里的森林,一下子都变得光秃秃的;冬天的苍穹高高地罩在上面,武藏野堕入了一片沉寂。
……
这是一条笔直的林间小路,可能一连半公里光景两旁的树木都已满是黄叶。在这条小径上独自静静地走着,那是多么愉快啊!夕阳的余晖鲜明地照射在右面的树梢头,四周一片寂静,只是不时听见叶子落下来的声音。前前后后,不见一个人影,一路上不会遇见任何人。如果那是树叶落尽的时节,那小径也就被埋没在落叶下面,每走一步,脚下就发出喀嚓喀嚓的声音。向前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树林深处,树梢犹如一个个纤细的针尖似的指向着天空。这种时候更不容易遇见人,更寂寞了。只有自己踩着落叶时发出清脆的脚步声,不时地有一只雉鸠拍着翅膀吃惊地飞开去,使你感到惊异不止。
……
夕阳西沉,原野上吹起了强烈的风,树林在呼啸。武藏野的薄暮,寒意彻骨,这时候,你就可以加快脚步了,再回头时,想不到新月已经爬上了枯林的树梢,放射着瑟瑟的寒光。风仿佛要把月亮从树梢上吹落下来似的,突然,你已来到旷野里了。这时候,你大概就会想起那名句来:
暮霭笼罩着群山,
黄昏的原野里,
秋草暗淡。
(十五) 还有一种叫木禅一致
与金木水火土的中国式的自然五行不同,日本人是木火土金水。前者重金,后者重木。前者重再创的亮丽,后者重本色的古朴。不同的艺术和不同的审美也就显现了出来。昭和四十二年(1967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到伊势神宫参拜,当他站立在苍凉的千年古树林的下面,激情油然而生,用毛笔当即写下这样的一句话:我触目到了形成所有宗教的最基底的东西。他后来在与池田大作的对话中,再次口出名言:“森林中有神圣之物。”
当我们感受到东京的明治神宫,在其百万平方米的神域内,有17万棵树木茂盛地生长着,用它绵绵不绝的厚厚的一层绿色,静静地“镇守”着神宫的时候;当我们散步在通往日光东照宫的37公里的日光街道,两旁20万棵的杉树耸天入云,给人带来绿的震撼的时候,我们再次体验到了“森林中有神圣之物”这句话的深刻性。
和欧美人的“石的文化”、“铁的文化”对立而言,日本人是“绿的文化”、“木的文化”。德国植物学家在考察了日本的伊势神宫的森林、鹿儿岛的雾岛神宫的森林、茨城的鹿岛神宫的森林、山形的羽黑山神社的森林、和歌山的熊野那智大社的原生林后说,和食肉的欧洲人相比,日本人相当智慧地保存了大量的原生林,这是祖先贤明的表现。而欧洲人由于放牧的需要,很早的时候就愚蠢地在砍伐原生林。郁郁葱葱的森林,给日本民族带来了特有的灵性。雾气弥漫的森林,给这个民族带来了特有的气质。
日本的神社里必定有森林,而寺庙里就不一定有森林。这是为什么?实际上一直到弥生时代为止,森林几乎覆盖了日本列岛。日本是在弥生时代以后才开始砍伐森林,把那里的森林改造为田地。日本人花了2300年时间,一直干这件事。目的是为了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但是,有些地方的森林是不能砍伐的,那就是神社周边的森林,神圣的地方不能没有森林,这是为什么呢?
从绳文时代开始,日本人就有神灵附体于树木的思考,这个思考被保留了下来了。所以,有神社的地方必然要有森林。用树木中的神灵来镇守神社,镇守子孙万代的幸福。绳文陶器上的花纹,表现的就是树木中神灵的信仰。伊势神宫的祭神仪式,宏观地看就是表现了一种对树木、对木柱的信仰。日本学生物学出身的昭和天皇,虽做错不少事,但说对了一句话即“水滋润了绿,绿带来了水”,而水和绿(木),恰恰是日本文化最典型的特质。
日本人还认定森林里有和敬清寂。树木与树木相视而立,互敬互爱,生出空寂。在森林的苔席地,静坐点茶,趣味夹着品味。
如果说有剑禅一致的说法,有茶禅一致的说法,那么还有一种就叫木禅一致的说法。
成了自然体的自己,动剑。
成了自然体的自己,点茶。
成了自然体的自己,视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