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背叛
24792200000023

第23章 知之有风险(3)

如果揭露真相却没有得到一个好的或坏的回应,那会有什么后果呢?揭露比隐瞒更为糟糕还是更有益处?有意思的是,研究表明如果受害者揭露他们受到的创伤,却没有得到回应,而揭露真相的人没有期待一个回应的话,那这个反应是有益的。

至于揭露却得不到回应的例子,例如你在日记中写下的内容从未告诉过他人。参与创伤研究是另一个揭露却没有回应的例子。在创伤研究中,我们常常要求被试者披露一些事情,而我们一般不会对他们的披露给予回应。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往往设定的研究程序使我们没有机会做出任何回应。揭露真相却得不到回应对受害者有利还是有害,起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被试者的期望。如果揭露真相的人期望某种回应的话,听者不做回应其实就是一种负面的回应。比如,如果有人披露背叛创伤的经历,而听者却一脸漠然、毫无表情,那么这就是一种负面回应。但是如果倾诉者根本就不期望别人做出回应,那效果就不一样了。举个例子,研究参与者可能要写出自己的创伤经历,装进信封,投进密封箱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参与者没有在自己的文中做出任何标记,且被告知不会得到任何回应,那么他们可能便不会期望得到回应。研究表明,一般来讲,相比于一直掩埋真相,这种方式对当事人来讲是有益的。其实,近年来这种写下自己经历的方式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德克萨斯大学的杰米·尼贝克(Jami Ni Beck)率先掀起“写作任务”或“表达性写作”的浪潮,很多研究发现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参与者的幸福感,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身体健康。这对创伤研究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消息,也是心理学上一个蛮有意义的发现。

在大多数表达性的写作研究中,研究者会让参与者写出3~4篇短文,每一篇都是关于一件令人心烦意乱的事件或者一个包含很少情感因素的话题,并测量被试者心理和身体上的健康程度作为结果变量。大多数情况下,参与者会被随机指派参与者写出一个令自己心烦意乱的事件,结果发现这一任务提高了参与者的幸福感,同时增强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尼贝克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他招募了一批中年下岗的工程师。他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两组,任意指定一组写下他们被解雇的感受,另一组写出自己准备寻找下一份工作的计划。相比于写出看似更为实用内容的人,那些写出自己下岗感受的人更容易找到新的工作。这一令人震惊的结果佐证了一个观点:揭露本身会给人们带来益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工程师在这项实验研究中并未得到任何特殊的反馈,也就意味他们没有收到任何负面的回应。然而,揭露明显让工程师面对自己的消极经历,这最终增加了他们找到新工作的可能性,或许是因为未来的老板更容易被他们健康的心理状态所感染。只要没有负面的回应,揭露本身或许是一种有价值的行为。

研究发现人们在揭露真相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着揭露行为本身。揭露往往并不是单一的事件,而是高度依赖于他人如何回应的一个过程。人们不是在一瞬间将全部真相公布于众,而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依据他们会得到什么样的反馈来衡量是否揭露真相。

梅丽莎·佛尼斯(Melissa Furness)和詹妮弗研究了真实生活中的揭露的行为。大多数针对揭露的研究都会运用一种回顾性的方法,要求被试者讲述他们揭露真相的经历以及他人对此作出的回应。相反,我们在研究中让被试者带上一个朋友一起来到实验室,并要求被试者讲述一件痛心的事情,而他们的朋友此前对此一无所知。我们录下这个过程,然后整理出来观察在这种情境下会发生什么。同时我们要求参与者在实验前后分别填写一次调查问卷,以便研究出这次揭露经历会给他们自身带来怎样的影响。每一对参与者被随机指定为“揭秘者”或“倾听者”。

研究结果表明,高度创伤往往与揭露后(在过去)得到负面回应的经历紧密相关。意料之中的是,我们可以从倾听者的态度预测出结果。当倾听者向后倚靠,则说明揭露得到的是负面回应。蛮有意思的一个发现是插话的次数与正面回应之间也存在积极关联,而且,适中的插话次数效果最好。

通过这次研究,我们整理出了一些资料,希望当他人向你揭露创伤经历时,它们可以帮助你成为合格的倾听者。

首先,做出显示自己很专注的肢体语言。

1.切勿面部表情不合时宜(例如:当他人正在陈述一件悲痛的事情时,你的脸上挂着微笑、翻白眼;当听到他人讲述自己如何应对时眉毛上挑)并且切记肢体动作过多(比如:明显地坐立不安、玩弄手机)。

2.采取警戒的坐姿(向前倾或者坐得笔直)以及做出传达支持的姿态(如点头)。

3.始终保持间歇性的眼神接触(也就是说,与揭露者短暂的3到6秒钟对视后眼睛看向别处,然后再眼神交汇)。

其次,调动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倾诉者继续讲述自己的故事。

1.切勿转换话题或问一些离题的问题。这或许看起来是一种减轻自己焦虑或消除倾诉者不自在的方式,但通常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2.允许沉默,并传达出你在倾听,可以偶尔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词语,如嗯、呃。

3.陈述/说出/回想倾诉者描述的情绪。这可能也会帮助你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待事件,并感同身受。(如:“天呐,感觉你当时应该很害怕吧。”“感觉你好像真的很痛心。”“我觉得这一定让你很生气吧。”).

4.如果你感到困惑就向倾诉者提问,问题的答案尽量不是一个字就可以回答的。(将如下问题“你当时害怕吗?”或者“你是说情况不是很糟糕?”换成类似于这种问题:“你能否再多向我透露一些事情的经过?”或“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或者“你刚才说……是什么意思?”)

第三,使用一些表示支持性的词语。

1.切勿淡漠他或她的经历。(比如:“这件事发生很久了,你最好把它忘了吧。”“别再劳神想这件事了。”“别再担惊受怕的了。”)

2.切勿对倾诉者的反应或决定乱加评判。(如:“你不能这样说/做吗……?”“我觉得你最好别再担心这件事了。”“我觉得你最好……。”“你为什么不……呢?”)

3.用真诚的语气肯定当事人的情绪反应。(如:“如果这种事发生在我身上,我肯定会手足无措的。”“发生这种事,你会这样感觉/说/做,也是情理之中的。”)

4.指出倾诉者的优点。(比如:“你好有勇气哦,这一点我很钦佩。”“你能够统观全局地看待问题,这一点你做得不错。”“我实在是佩服你的力量。”“你处理事情的方式让我很佩服。”)

5.你所要关注的是倾诉者的经历,而不是你自己的,只有在被要求的时候再提出建议。

在后续的研究中,梅丽莎·佛尼斯和詹妮弗研究了这些倾听技巧是否可以帮助人们成为合格的倾听者。她们又招募一对对朋友来到实验室,参与研究者被随机分配为揭秘者和倾听者。与第一次研究一样,揭秘者要告诉朋友一件非常痛心的事情,而朋友以前并未听其讲过。第一次揭露之后,实验人员任意选定一组告知其中倾听者相应的倾听技巧,而作者对照组中的倾听者,则被告知有益的倾听技巧。然后他们进行第二次揭露。揭露者自己评判出这两次揭露经历的感受。另外,对实验环境并不知情的研究助理整理、评定所有的揭露视频。研究者发现,相比于对照组,倾听技巧的确改善了倾听者的行为,揭露者也感觉自己得到了优质的倾听。初步研究结果证明倾听技巧可以经过后天学习而加强。

作者詹姆斯·卡斯(James Carse)说得很有道理:

“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倾听者并不是简单地让我说出自己本已想要说出的话,而是他或她的倾听可以让我说出自己从未想要说出的话,从而脱胎换骨,这是我以前从未有的体验,若没有这种有指导性的倾听,我也不会有这种感觉。”

在这一章中,我们提出若不揭露创伤,治愈和预防就无从谈起,然而隐瞒创伤却是司空见惯之事。隐瞒的原因有显性的(比如,害怕受到责备);也有隐性的(尤其是无意识地感到需要保护与作恶者的关系)。同时我们也知道相比于隐瞒而言,揭露可能会带来正面的或负面的结果,这要依据得到的社会回应来判断。揭露所得到的负面回应可能本身就是一种背叛,有时候它的后果严重到足以构成一种背叛创伤。影响揭露行为是否发生的因素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最后,我们也知道了人们通过学习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倾听者,这给治愈带来了新希望。

本章中我们所讲述的内容很多都是通过实证研究得来,但显而易见的是,研究仍需要继续深入下去。为了研究揭露的心理、对揭露的回应、探索出最佳的回应方式以及如何教会人们最佳的回应方式,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去探索、发现。我们一定要找到方法让无法言说的事情可以用一种安全的方式说出来,从而促进创伤的愈合和预防。

我们探讨了揭露的重要性以及它存在怎样的风险。然而为了真正走出背叛创伤的阴霾,我们不仅仅要了解自己经受的背叛以及直面背叛带来的痛楚,我们还要将经历讲出来。虽然有风险,但这些最终都会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