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全知道
24818800000017

第17章 民间俗信(7)

红色是太阳的颜色,在阴阳五行学说中,属火,是阳色。所以,人们将红色定位吉利的颜色、吉庆的兆头。中国人对红色的喜爱,主要源自对太阳和火神的图腾崇拜。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其祖先炎帝又称为赤帝,他就是古人信奉的太阳神。两千多年前的楚人也认为自己是日神和火神的子孙后代,崇拜赤色。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高祖刘邦在举旗反抗秦朝时“帜皆赤”,且将自己喻为“赤帝子”。

直到今天,民间依旧崇尚红色,将红色服饰视为喜庆吉祥的象征。喜庆的红色服饰承载了人们期盼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的愿望。

我国的一些地区还流行本命年系红腰带、穿红衣红内裤的习俗。民间传说本命年多有灾难,系红腰带、穿红衣服都是为了避免灾难病祸上身,保这一年平安无事。所以,在民间俗信中,红色还有辟邪的作用。

红色被归属为阳,所以在丧葬礼仪中,人们忌讳红色服饰。这是因为人们认为鬼魅属阴,人们怕穿红色衣服会冲撞到鬼魅,使逝者难以顺利归西。特别是在国殇期间,全国人民都要禁穿红色服饰。

由于红色也是鲜血的颜色,因此,红色有时也被人们视为服饰中的一种禁忌符号。在我国河南的北部,小孩生了牛痘后,就会在外衣袖子上缝上红色“小公鸡”或者扎上“红色布条”,就是禁止碰触的意思。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忌讳红色。例如水族人喜欢蓝、白、青这些素雅的颜色,却非常忌讳大红和大黄这两种颜色。

民间对红色的认识各不相同,基本上可概括为“于吉事则吉,于凶事则凶”。

中华民族独崇黄色

自古以来,黄色就是中华民族最崇尚的颜色。它不但被视为民族的代表色,还预示着大地和皇权。

《说文解字》中记载:“黄,地之色也。”中华民族的原始部落起源于黄河地区,黄土地是远古人类最初的栖息地。历经千年,中华儿女对这黄土地有了深厚的情感。从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出,远古时代的人们将黄土地视为人类的原始状态,把黄土地当做人类的起源之地。据说,被人们称为祖先的黄帝的名称也是由黄土地而来。

四千多年前,黄河地区的部落首领轩辕氏战败炎帝后统一了各部落,成为黄河地区人们唯一的领袖。而且,在农耕和当时的制陶技术有了一定发展的情况下,人们看到了土的神奇,便将“土”视为高贵之物,故此人们用“土德之瑞”来形容轩辕氏的统治才能。土和土地的颜色都为黄色,所以人们将轩辕氏尊称为黄帝。有学者推论,“黄帝”中的“帝”可能就是“土地”的“地”,“黄帝”就是黄色的土地之意。滋养人类的土地是黄色,人们在土地上播种后收获的粮食也是黄色。黄色的色彩明亮,黄色见证了人们生生不息奋斗的生活,蕴涵着人们乐观向上的心态。并且,从肤色上,中国人又被称为“黄种人”。因此人们将大地供奉为神,以黄色为贵,将黄色视为民族的色彩、民族精神的象征。

据《周易》中记载,五行学说的象征对应体系也将黄色定为中央之土,对应黄帝。黄色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正色”。人们将中央色的黄色赋予中央集权的象征。在封建社会中,黄色还逐渐演化为君权的象征,成了皇家的御用颜色。象征中国灵魂的龙也被赋予了黄色的外表,并且只能出现在皇帝的服饰中。大约从隋朝起,黄袍就成了只有帝王才能穿的服装。“黄榜”则专指皇帝的诏书。皇帝走过的路被称为黄道。皇宫的城墙、建筑以及皇帝用的陶瓷器具也都是以黄色为主要的装饰色。

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尚黄色的传统。在语言中,事物的名称被赋予了“黄”字,便成了民间说喜爱的美称,如黄海、黄钟、黄花甚至黄泉。

对生于黄土、长于黄土的中国人而言,黄色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古人崇敬滋养人类生存的黄土大地,对生存环境的热爱和对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使中华儿女几千年来一直崇尚黄色。

旧汉族服饰的穿戴禁忌

旧时汉族服饰有一些穿戴禁忌。这些禁忌多源于人们封建迷信的思想,也有的是源自各个朝代不同的制度规定。在不同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可发现旧时汉族服饰穿戴禁忌的影子。

民间对小孩服饰的穿戴禁忌,主要体现为祈求生活的平安,不冒犯鬼神。例如,人们给出生三天的婴儿举行“洗三”仪式,然后给婴儿穿上褂子,却忌讳给婴儿穿裤子。大部分父母会在婴儿出生一百天以后才给婴儿穿上裤子。人们以为这段时间不给婴儿穿裤子是为了让他在遇到妖魔鬼怪的时候能够迅速逃跑,而不被裤腿绊倒。在旧时的温州地区,人们忌讳给小孩穿颜色艳丽的衣服。如给小孩穿了红衣红裤,就要在外面再穿一件网衣,还要给小孩戴上虎头帽或配上一个布制的虎爪在外面,用来辟邪。在大人们看来,孩子的生命都比较脆弱,不足以对抗妖魔鬼怪,所以人们用各种奇特的方法避免鬼魅的侵袭。

旧时的汉服以穿戴整洁为原则,忌讳裸露和有违常理的穿衣行为。一些地区有“男不露脐,女不露皮”的俗语,即男子穿衣不得露肚脐,女子穿衣不可露皮肤。而且,旧时民间男女穿衣有别,人们忌讳男女衣服的款式不分,认为男女不辨的服饰会有不吉。另外,我国河南沁阳地区的人们忌讳反穿罗裙,有“反穿罗裙,另嫁男人”的俗语传说。人们普遍认为只有丧偶的妇女和死人才反穿衣裙,其他人反穿衣服会被视为不祥。所以,民间很多地区都忌讳反穿衣。

在古代,人们还认为衣服上附有人的灵魂,穿别人的衣服会使自己的灵魂不安,因此古人多忌讳穿他人的衣服。古时民间用竹竿晾衣服,俗信认为竹竿也穿衣服,若是从竹竿上拿下后直接穿上,人就变成了所谓的“竹竿鬼”。另外,山东地区的人们忌讳穿下摆有毛边的衣服,认为丧服的下摆才有毛边,平常穿这样的衣服会不吉利。同时,山东人对衣服的扣子数也很有讲究。他们忌讳衣服的扣子数为双数,认为扣子双数会影响穿衣人的事业,有“四六不成材”的说法。在传统的伦理观中,这些有违常理的穿衣方式都会受到人们的强烈抵触。

在其他的配饰穿戴方面,民间也有忌讳,基本也都是遵从穿戴整齐的原则。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古人忌讳剪发,只有人犯了罪才剃掉须发,叫做“髡(kūn)首”。初时,人们多用兽骨或玉石等做成“束发器”,将头发在头顶束成发髻。后来,人们用各种材料制成冠、冕、巾、帻(zé)等样式各异的帽子戴在头上,起到修饰头发的作用。随着帽子的兴起,民间还有很多关于戴帽子的讲究。例如,汉族有“歪戴帽,狗材料”的俗语,忌讳将帽子戴歪。古人则认为帽子反着戴有凶相,所以也忌讳反戴帽子。旧时的山西人最重视帽子,认为露出头顶是人们莫大的羞耻,所以山西人忌讳不戴帽子。

衣扣不系或系错,鞋袜不穿或只穿一只,也都是汉族人所忌讳的。女子不裹脚或裹脚带松弛拖地,都被认为是犯忌讳。古人以为女人这样必然会犯酒色。在祭祀的场合就更加讲究,要穿戴整洁,唯恐冒犯了神灵,招来不幸。

除此之外,旧时人们对所穿衣服的料子也有忌讳。《风俗通义》中记载:“俗说帷帐车不可作衣,令人病疠。”民间忌讳用帷帐布做衣服,认为穿帷帐布做的衣服会全身长癞疮。若是用给死人碑位或棺材用的帷帐布做衣服,就更不吉利了。

旧时,关系到死人,民间都会有特殊的忌讳。如寿衣袖子的尺寸忌讳短,要长过死者的手。俗信中说如果寿衣袖短露手,其子孙后代会上街讨饭。寿衣要用绸子制作,而忌用缎子做材料。“绸子”音同“稠子”,寓意多子多福;“缎子”音同“断子”,有断子绝孙的意思。同样的道理,“洋布”的“洋”与“阳”同音,代表的是阳间的东西,在阴间派不上用场,所以,做寿衣也忌用洋布作为材料。据说,寿衣忌穿九层,是因为“九”与“狗”谐音,有不尊重死者的意味。一般来说,寿衣的件数以五、七等单数为吉,忌讳双数。

在封建社会里,各个朝代对民间的服饰穿戴有相关规定。百姓要避讳与皇室穿同一颜色的衣服。例如,汉成帝四年发布的一道诏令中有“青、绿民所常服,且勿止”的说法,当时的百姓多穿青色和绿色的衣服,其他颜色的衣服几乎都被禁止穿。除了颜色以外,朝廷对佩饰的穿戴也有特殊的规定。在宋朝时,四品以上官员穿紫色朝服,还要配上金银材质的鱼带装饰。

旧时人们的鬼神观念以及封建集权****是影响汉族服饰穿戴的最主要原因,在不同的朝代其表现也有所不同。在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服饰多彩多样,这些穿戴忌讳也就逐渐淡化了。

汉族以黄、紫色为贵色,以白、黑色为凶色的习俗

汉族以黄、紫色为贵色,以白和黑色为凶色。这一俗信的形成涉及我国朝代御用色的演变和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

汉族以黄、紫色为贵色。黄色是中华民族独崇的颜色,曾经是皇族的御用色。其中的缘由在前面的小节中已经详细说明,这里不再深谈。宋朝以黝紫色和赤紫色为贵族的象征,品级高的官员穿的朝服就为紫色。《燕翼贻谋录》中记载:“仁宗时,有染工自南方来,以山矾叶烧灰,染紫以为黝,献之官者洎诸王,无不爱之,乃用为朝袍。”黄色和紫色都曾经是皇家的御用色,是皇权和贵族的象征。人们以黄、紫色为贵色便由此形成。

百姓以白、黑色为凶色。黑色与白色在民间的俗信中都与死亡有关。传说故事中的黑白无常二鬼,是捉拿人类灵魂的勾魂鬼。如今,人们穿白色孝服,佩戴白色纸花,头上戴黑纱。黑色和白色通常都和丧事、凶祸联系到一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忌讳这两种颜色,特别是在过年、婚嫁、生育等喜庆的日子。

《礼记·郊特牲》中记载:“素服,以送终也。”素服是指全身白色的衣服。古代人在父母健在时非常忌讳穿素服,惧怕其有凶祸的兆示。至于黑色,人们自古以来就对其有恐惧之心。黑色通常与黑夜联系起来,人们将黑夜视为死亡的归宿。传说中的鬼神都是在黑夜中穿行活动。所以,在民间俗信中黑色就与死亡和凶兆有了脱不开的联系。

在不断演变的中国历史中,人们也不断地赋予颜色许多不同的象征意义。每种颜色的意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化源自人们对其理解的改变。汉族以黄色、紫色为贵色,以白色和黑色为凶色的俗信主要来源于古人对权威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界事物变化现象的理解。

民间晒衣习俗

我国民间晒衣的习俗主要表现在晒衣节和七夕节这两个传统节日的风俗中。

传统中的晒衣节是每年的六月初六,民间有“六月六,晒衣服”的俗语。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将衣服、被子等存放已久的物品拿出来晾晒,以消除毒气,防止虫蛀。

据说,六月初六本是佛祖释迦牟尼晾晒经书的日子。后来百姓们认为在这一天晒过的东西能保存得更好,于是就在这一天把衣服拿出来晾晒。对此民间还有“六月六,龙晒衣”“六月六,家家晒衣服”“六月六,士晒书,女晒衣,农禳田”等谚语流传。

为了充分利用这天具有消毒作用的阳光,一些地区的人们会特意在这一天给小孩和动物洗浴。例如湖北的民间就有在六月初六这天晒一盆水给小孩洗浴的习俗,据说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小孩得疥疮。另外,也有些地方的人们在这一天将猫、狗等牲畜放进池塘或河的浅水处,让它们洗澡,为其祛除跳蚤。有此种习俗的地区多流传“六月六,猫狗要洗浴”的俗语。

另外又有说法认为六月六这天是“龙晒衣”和“晒龙袍”的日子。相传东海龙王在每天的六月初六这天都要出水晒鳞,为了沾染吉气,人们也就有了在这天晾晒衣服的习俗。这天,人们不仅将衣服拿出来晒,还将其他储存时间过长的东西放到太阳光下去晒。因此,就有了“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皇宫晾辇舆、仪仗、典籍,庙宇举办晾经会,老百姓晾衣物、洗澡、洗发”等说法。

关于“龙晒衣”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在很久以前,太阳神和龙王一起商量,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龙王给太阳神下场“划船雨”,来显示划船的桡(ráo,划船)手勇敢拼搏的精神;太阳神则要在每年的六月初六给龙王来个“龙晒衣”,使它的外衣更加光彩夺目。它们两个商量好之后,都各自实现自己的许诺,一直没有出错。但是,有一年,龙王却忘了下那场“划船雨”,因此,太阳神也没有给龙王“龙晒衣”的机会。有这个传说,民间得出了一句“你不给我‘划船雨’,我不给你‘龙晒衣’”的俗语,并以此来描述五六月份的天气情况。

牛郎与织女除了晒衣节有晒衣的习俗,七夕节也有晒衣的习俗。民间流传七夕这天很少下雨,因此也是非常好的晒衣时节。

在六月初六和七月初七晒衣,是我国传统的习俗。人们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总结出天气变化的规律,将六月六和七月七定为晒衣的日子。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人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关系,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