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节日。我国的节日大多和古时的天文、历法、图腾和节气等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常用节日的形式展现自己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以及对祖先和图腾的祭拜,乃至宗教信仰。
时至今日,民间节日的内容已经从古代的祭祀和农事劳作转变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各种娱乐庆贺活动。然而人们从其特有的习俗中依旧可以感受到各自不同时代的节日的文化意义,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春季节日民俗
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有“百节年为首”的说法。正月初一是春节,古时称作元日、元正、正日、朔旦等,现在民间多叫岁首、岁朝、年、过年、大年和新年。古时各个朝代的历法不同,所以春节的日期也不同,这些叫法都意在说明春节为多个时节之首。
年
夏历产生于****时期,人们将月亮的圆缺周期定为月,以月的朔望圆缺记日,正月朔日为元旦,元旦为一岁的第一个节日,所以,这个节日是最大的节日,在古代的习俗中要以最隆重的形式庆贺和祭祀,沿袭至今,就是人们所说的春节。春夏秋冬的轮回周期在尧舜禹时称作“载”,夏代称为“岁”,周朝时称为“年”,唐朝有一段时间复为“载”,后改为“年”,延续至今。
年最初是丰收的意思,在甲骨文中“年”是果实丰收的形象,《说文解字》中解释“年”为“谷熟也”,其原型被证实是“稔”字。相传“年”原是一只头上长角的怪兽,这只怪兽每到除夕之夜就来祸害百姓。一位神仙老头教会了人们吓退这个怪兽的方法,就是在门上贴红纸,院内燃放爆竹,点亮家里所有的烛火。从此人们就贴对联、放鞭炮、灯火通明,在除夕之夜守岁,在大年初一走亲串户互相问候。
“年”记载了人们一个循环劳作后的最大收获,预示着新生活的到来。周而复始,万象更新;年是所有果实丰收的标志,也是一切从新开始的时节。人们感受丰硕成果的同时,期待新的收获和喜悦,自然要好好庆贺,认真祈福。这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就形成了传统中最热闹的节日——春节。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从腊月二十三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当属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一最热闹。春节是跨岁的第一天,在辛苦一年之后,人们迎接新的一年崭新的生活,庆贺收获,迎接新时光,在欢乐的庆祝活动中辞旧迎新。这些庆祝活动主要是以除旧迎新、祭祀神佛、祈福新禧、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节开始,人们就为春节做准备,各家各户都清扫房子,从里到外彻底搞一次卫生,并准备好年货;每个人给自己置新衣,换新貌,以万象更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这样的准备活动一直到大年三十,民间将这几日称作“迎春日”或“扫尘日”。等到除夕之夜,人们贴好了春联,吃了年夜饭,就开始煮接神饺子、守岁,迎接大年初一新年第一天的到来。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即为新年的第一天,就是春节。早晨人们开门先放爆竹,称为“开门炮仗”,意思是开门大吉。爆竹响完后,满地碎红,为“满堂红”,有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大吉大利的寓意。接下来,人们就开始拜年。在欢喜热闹的氛围中,人们走街串户逢人便说新年好,表达对亲戚朋友的新年祝福。据说,拜年一词源于古代晚辈向长辈叩拜施礼问安,拜祝老辈新年吉祥的习俗。后来拜年扩展到了同辈之间。
古时人们还有春节在窗户上画鸡的习俗,这主要是为了驱逐鬼怪,规避邪气。据晋朝的《玄中记》记载,度朔山的树上有一只天鸡,在第一道阳光普照大地时扬声鸣啼,之后,天下所有的鸡都跟着打鸣。春节时,人们画鸡、剪贴纸鸡画,这只鸡都指的是天鸡,是希望象征光明的天鸡能给家里带来福兆。神话传说中提到,人们画的这只鸡的原型是尧帝时期的一只重明鸟。相传远方的友邦送了一只重明鸟给尧帝,说可以辟邪,人们也很欢迎这只重明鸟。但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重明鸟也就不是年年都有,所以,人们将画的或铜铸的重明鸟放在门上,或直接将重明鸟画在窗户上,以达到辟邪的目的。重明鸟的外形与鸡相似,流传到后世就变成了画鸡来驱鬼辟邪了。
民间还有大年初一不扫地、不倒垃圾、不泼水的说法。不扫地是因为传说中这天是扫帚神的生日,人们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招来扫帚星,招来霉运,也怕扫走家中的财运。即使是非扫不可,也要从外往里扫。不倒垃圾、不泼水也是为了聚财,俗信认为新年的财运会跟着垃圾和水一起出去。
以前的孩子特别喜欢过年,原因是他们不仅能吃到很多平时难以吃到的美味食物,能穿上喜欢的新衣服,还能得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得名于“压祟”,由于“岁”与“祟”同音,因此就有了压岁的说法。民间笃信压岁钱能压住邪祟,在关键时刻还可以贿赂鬼魅,破财消灾,使孩子们平安度过一生。古人的压岁钱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人们用彩绳穿成龙形放在床脚的铜钱,另一种就是长辈们直接给孩子的红包。
旧时民间对正月初一的天气也非常关注,有占岁的习俗。人们用正月初几日的天气占卜一年的收成情况。这一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方朔的《岁占》。《岁占》中说,年后的八天,初一为鸡,初二为犬,初三为猪,初四为羊,初五为牛,初六为马,初七为人,初八为谷。若是天气晴朗,则所主之物都繁盛,如是阴天或有雨雪,则所主之物不繁盛。民间延续这一习俗,将这几日的晴朗天气视为吉兆,并就此形成了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等相关的风俗。民间有的地方还有“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初六捏面团,初七、初八炸年糕,初九、初十白米饭,十一、十二八宝粥,十三、十四汆汤丸,正月十五元宵圆”的说法。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们要纷纷去给岳父、岳母拜年。潮汕人将初二姑爷回岳父母家吃饭称为“食日昼”,就是吃午饭的意思,姑爷和女儿必须在晚饭之前回到自己的家。
这天还是开斋日,相传是米娘娘的生日,也是祭财神日。家家户户都要祭拜除夕夜接来的财神,中午吃馄饨,称为“元宝汤”。老北京的大商号祭财神一般用五宗大供,就是整猪、整羊、整鸡、整鸭和红色鲤鱼。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为小年朝,相传宋真宗时,有天书下降于人间,真宗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天庆节,官员们可休假五天。民间有小年朝不扫地、不起火、不汲水的习俗。另有“烧了门神纸,各自寻生理”的俗语在民间流传,这句话是指人们在这一天将过年所挂的旧门神门笺都烧化,表示年已过完,又开始新一年的营生。
正月初四
据说正月初四是灶君下凡检查户口的日子,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闭门不出,商店不营业,妇女也不能做针线活。
正月初五
初五俗称破五,即这日可破除初五前的诸多禁忌。旧俗中还有吃饺子一说,家家都是如此。新出嫁的女子要在这一天归宁,其他妇女也都不再忌门,纷纷相互走访、拜年。但是,这一天禁忌干活,俗传这一天干活会使当年遇到破财的事情。
另外,正月初五还是财神的诞辰,人们在初四就要准备好贡品,在初五的零时零分祭拜财神。此处所说的财神为“五路神”,人们祭拜“五路神”的习俗又叫做“抢路头”,也说“接财神”,其寓意是欢迎财神爷的到来,期望在新的一年里发大财。自初一起就关门的大小店铺也在这一天开门营业,叫做“开市”,有迎接财神、招财进宝的意思。
正月初六
初六“送穷”,又称送子,即祭祀穷鬼,是我国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据文献记载,穷鬼为颛顼(zhuān xū)之子,他身体瘦小羸弱,喜欢穿破旧的衣服,即使是新衣服也要弄破了再穿,宫中的人都管他叫做“穷子”。穷子死于正月晦日,所以人们称“颂穷子”,后来传说称“送穷鬼”,并演变成送穷的习俗。
旧时,人们送穷要给“穷鬼”象征性地准备车船,带上干粮,还有的地方用芭蕉船送穷鬼。韩愈的《送穷文》中有“结柳作车,引帆上墙”一句,说的就是送穷日祭鬼象征性地为穷鬼准备车辆的习俗。
古时送穷的日期多有不同,还有的在正月初二十九、正月的最后一天晦日,但人们都选择了在正月迎新春之际。这反映了我国人民辞旧迎新的愿望和送走往日穷苦、迎接美好新生活的传统心理。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人节,俗称“人日子”,也叫作“人口日”“人七日”“人胜节”“人庆节”等。神话传说中,女娲创世,创造出世界万物,第一日造鸡,第二日造狗,第三日造猪,第四日造羊,第五日造牛,第六日造马,第七日造人,所以,第七日为人类的生日,初七就被称为“人节”。
汉族在人节有吃七宝羹的习俗,并将七宝羹视为吉利的兆示。据说七宝羹可以治百病,祛邪气。七宝羹也叫七样羹,是用七种不同的蔬菜做成的羹。这七种蔬菜的选取在各地各不相同。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广东潮汕人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七样菜各有不同的兆示意义,芥菜兆人长寿,蒜兆人精明,芹菜和葱兆人聪明,客家人加入了鱼代表“食有余”的意思。人节这天,汕头市卖菜的人们会将七种菜搭配好捆成一把,论把卖。农村里若是哪家在这七样菜中还差一两样,可以到别家的菜地里去采,而不算偷。
除了七宝羹,在人节人们还有吃面条的习俗。意思是,用面将腿缠住可以多过些日子,取长寿的意思。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都叫做人日子,分别是小孩、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轮到谁过“日子”,谁就要吃面条。
汉族女子还流行在人节戴“人胜”。人胜也叫彩胜、华胜,是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做成小人的形状。人们将人胜戴在头上,古时也贴在屏风上,还制作出各种花胜馈赠亲友。
南方地区还有人节“捞鱼生”的习俗。人们围满一座,将鱼肉和配料一起倒进大盘子里,然后站起,用筷子将鱼肉捞起,嘴里喊着:“捞啊!捞啊!发啊!发啊!”并且鱼肉要越捞越高,取其步步高升的意思。
正月初八
在占岁的习俗中,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若这一天天气晴朗代表这一年的稻谷会有个好收成。正月初八,人们有顺星、放生祈福的习俗。顺星也叫祭星,在初八的晚上,天上的星斗出齐后,人们举行祭祀仪式。民间百姓在案头、灶台、锅台、门槛等处燃起一盏黄色灯花的灯,叫做“散灯花儿”。祭祀结束后,全家一起吃元宵。放生祈福就是将家里养的一些鸟、鱼等放回到野外,以此来祈福。这些习俗反映了古代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了人们希望万物勃发的愿望。
正月初九
相传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所以,这天叫做“天日”,俗称“天公生”。在这一天,民间主要有祭祀玉皇、祈求玉皇赐福的习俗。
正月初十
因“十”与“石”同音,这天被认为是石头的生日,不能动石制工具,俗语叫做“石不动”和“十不动”。因此在正月初十这天,民间有祭祀石头的习俗,其目的是防止石头伤到庄稼。
除此之外,我国有一些地区在初十这天还要举行祀鼠活动。据说正月初十是“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很早就上床睡觉,以不惊扰老鼠娶亲,俗话说“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山西平遥地区的人们在这一天会将饼放在墙根,叫做“贺老鼠嫁女”。
“老鼠嫁女”是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家老鼠住在一个寒冷潮湿的黑洞里。已经年老的老鼠夫妇看着自己的女儿慢慢长得越来越漂亮,就寻思着给女儿找个好婆家,告别这暗无天日的生活。于是,老鼠夫妇就开始到处寻亲。它们看到太阳,觉得太阳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妖魔鬼怪都惧怕太阳的光明,就决定将女儿嫁给太阳。老鼠夫妇心里想:女儿嫁给了太阳,不就是嫁给了光明吗?太阳听了它们的请求,说:“老人家,我并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么强大,乌云就能遮住我的光芒。”老鼠夫妇无语,于是向乌云求亲。乌云却说自己虽然可以挡住太阳的光芒,可是微风一吹就散了。老鼠夫妇又转向风求亲,风说自己虽然可以吹散乌云,但只要遇到一堵墙便不能前进了。老鼠夫妇转而找到墙,墙说自己最怕老鼠,老鼠一打洞,再坚固的墙也会破损。老鼠夫妇听到墙的话,相对无言,它们想:那我们老鼠会怕谁呢?答案是猫。老鼠夫妇找到了花猫,并决意将女儿嫁给它。花猫自然是非常得意,立刻就答应了。结婚那天,老鼠们高高兴兴地送最漂亮的女儿出嫁。但是,这只花猫却突然蹿出来一口就吃掉了新娘。
“老鼠嫁女”的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而且各式各样的“老鼠娶亲”“老鼠嫁女”的剪纸、年画也被人们贴在窗户和墙上,兆示吉祥。
正月十一
民歌中有“十一请子婿”的说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们在这一天宴请子婿。相传,这是因为初九庆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还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这天用来请子婿吃饭,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费了。
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