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与“久”谐音,含有吉祥的意义,现代人在选择数字时也都热衷于九的组合。在我国一些地区,男女双方相亲、换帖都会选在与九有关的日子,聘金的尾数也为九,礼品数和迎亲队伍的人数都为九,取天长地久之意。客家人新建房屋要选在有九的日子,房间数和层数也是九的倍数,取长久居住之意。“九”是人们心目中的吉利数字,其“长久”之意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各种各样的活用,以表达对未来美好的期望。九还被人们当做基数,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长久以来,人们都崇尚九和九的倍数,“九”无疑成了人们钟爱的数字之一。
“至尊”一定是“九五”吗
古时的“九五至尊”代表至高无上的帝王。阴阳学中,九是阳数中的极数,五在阳数中居正中,“九五”就是极阳居正。“九”和“五”两个数字也符合建筑学的美学原则,所以,人们用“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至尊”。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九五”来自周文王所演的《周易》。《易经》也称《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对我国的民俗文化生活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易经》中有六十四卦,首卦就为乾卦,是帝王的卦象。乾卦的六爻(yáo)都是极阳、极盛之相。从下往上数第五爻就是九五,九代表是阳爻,五代表是第五爻。九五是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乾卦中最好的爻,所以也是三百八十四中的第一爻,是天子的卦象。《周易》中的解释是“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即乾卦是给予万物的性和命,万物只有保持乾卦给予性命的原始状态,才是真正的大利和贞洁的生命。据说,故宫太和殿就是遵从此法而建的。
“九五至尊”是帝王的代称,宫廷处处也都体现着皇帝的权威。例如,天安门城楼的城台共设五个门洞,横面一排设九间,竖进设五间。故宫里的其他房屋也多是九或五个开间。
《易经》对我国人们的思想和文化影响极为深刻,所以,人们将“至尊”定为“九五”,用“九五至尊”代表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
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子
据说,紫禁城中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子。为什么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呢?民间推测,这个数字是为了满足皇帝“九五至尊”的愿望。前文已经说过,《易经》中将奇数定为阳数,偶数定为阴数,九是最大的阳数,五居正中,因此有九五为天子卦象一说。又因为皇帝被称作“万岁”、“万岁爷”,平日所用的其他一切数字都不能超过万,而涉及皇帝的数字又必须是最大、最多、能够彰显皇帝权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修筑皇宫时,就建了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房子。关于这个数字,还有一个传说。
传说当初修筑紫禁城的时候,永乐皇帝把宫殿的房间总数定为一万间。但是,在他下了这道旨意后的第五天晚上,突然梦见玉帝在天宫召见他。玉帝对永乐皇帝大发雷霆,说紫禁城这一万间房子就要压过天宫一万间房屋的数量了。永乐皇帝醒后,连忙召进刘伯温商议此事。刘伯温最后将宫殿的总房间数定为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这样既不会惹怒玉帝,又不失天子的尊严和皇家的气派。紫禁城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建成了,各个宫殿高大雄伟,金碧辉煌,很气派。永乐皇帝非常满意,随即问刘伯温:“这宫里的殿堂确实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吗?”“正是!”“那这个半间在哪里呢?”“这半间房在西边儿的一间配房里。”永乐听此更是高兴,重赏了刘伯温许多金银。
实际上,迄今为止,故宫里房子的总间数是八千七百零七间。当时刘伯温去民间采购建筑材料,看到百姓们过得很苦,就改换图纸,实际上只建造了八千多间。他虽然向永乐皇帝报了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但心中却想紫禁城这么大,谁会数得过来这儿有多少殿堂呢?而且也没人真会去数。
于是,这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子的说法就在民间流传开了。传说中的半间房又在哪里呢?原来在清代存放《四库全书》的文渊阁阁楼的西边,有两根绿色的柱子之间的间隔是五尺左右,古代将四根柱子看成一间,而这就是传说中的半间。另外一种说法是说,这半间房指的是文渊阁的楼梯间。文渊阁有两层,楼上是通为一间,楼下是六间,意为“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楼阁巧妙布局,增加了使用面积,在西边,二层之下、一层的楼梯上设置了一个半间,作为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半间。
事实上,紫禁城的房子间数一直在变化。比如太和殿本来是面阔九间,康熙时加建了两面防火隔墙,就成了十一间。而东路宫殿则是乾隆时期修建的。
因为“九”是人们喜爱的数字,被人们赋予了多种含义,所以,民间多流传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子的说法。曲阜的孔府是我国最大的官僚府邸,其中也有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子。古时,不论是皇家还是平民百姓都特别钟爱“九”这个数字,虽然不见得有这么多间房子,但这样的说法却是人们喜闻乐见、广为流传的。
山东人见面叫“二哥”的由来
“二”在民间俗语中并不是人们很喜欢的数字,而且人们常以“二”来表达鄙视、贬评的含义。如“二房”、“二百五”、“二手货”等。但是,当你见到一个山东人时,却要称呼对方为“二哥”以表示对他的尊重和崇敬。这是源自何处呢?民间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流传最广的是武大郎、潘金莲、西门庆和武松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水浒传》和《金瓶梅》中都有记载。武大郎的形象,令很多人感到羞耻;而武松刚直、正义、强壮、疾恶如仇的形象令人们敬佩,被人们称为“山东大汉”,代表了山东人的形象。山东人由此喜欢上了“二哥”的称呼。
在民间流传的其他故事中,老大也一直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在山东版“牛郎织女”的故事中,牛郎有一个大哥,然而他的大哥却因为娶了一个凶狠的老婆变成了“妻管严”。兄弟俩的父母双亡后,老大将牛郎轰出了家门。老大、老二因此分家,老大也成了一代代山东人谴责的对象。在山东版“牛郎织女”的故事中,还有很多老大因贪婪而欺骗老二的具体情节,其结果也都是老二受到神灵的点化或别人的帮助才化险为夷,老大最终却一头掉进了自己设计的陷阱,受到应有的惩罚。由此可以看出山东人对老二的喜爱、对老大的厌恶。
山东人最大的骄傲就是孔子,孔子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备受古今中外之人的崇拜。巧合的是,孔子正是排行老二。这也是山东人尊崇“二哥”的一个原因。
对于山东人喜称“二哥”的缘由,民间还有其他一些说法,一种是说山东本地的民俗认为,三兄弟中,一般老大憨厚,老二精明能干,而老三却比较娇惯。另一种是说山东人为人谦虚,不愿被人称做“老大”,而愿意被称做“老二”。
但也不是所有的山东人都喜欢“二哥”这一称呼。山东南部地区的人们就忌讳别人叫他们“二哥”。当地有“老大王八老二鳖,只有老三是好人”的说法。其他的民间俗语也将“二”赋予了鄙视的含义,若非在家族排行中,人们会将“老二”的称呼当做极大的侮辱。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是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民间认为若70多岁的老人来家里做客,不能留他住宿;80多岁的老人来家里做客,不能留他吃饭;90多岁的老人来家里,不能留他久坐。若不这样做,会给家里带来灾难或不吉利。看上去这似乎违背了中华民族孝顺的传统美德,但是从我国传统的赡养秩序和丧葬习俗方面来说,这却是人们尊重老人、孝顺老人、遵循伦理道德的行为。
在我国,人进入老年后,就由子女赡养至寿终。一般是由老人的亲生儿子尽赡养义务。若老人没有儿子,就由招进的上门女婿或过继认养的儿子来赡养。所以,老人始终不会离开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他们最大的理想就是“寿终正寝”。我国赡养长辈的道德准则也是“孝顺”,“孝”是指竭尽全力赡养父母,“顺”则是指遵从父母的愿望。因此,让老人圆满地寿终正寝才是遵从了父母的愿望,对父母尽了孝道,而不被社会舆论谴责。
人到70岁以后,已经到了垂暮之年,随时可能会病逝。亲戚朋友家对老人不留宿、不留饭、不留坐,就是为了让老人在自己家里寿终,避免其在外病逝。若老人病逝于他乡,儿女们会因不能满足老人的心愿而受良心的谴责,在社会舆论中遭到道德责备。若老人逝于亲朋家里,亲朋也会因为尴尬而产生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家中若有年过七旬的老人,儿女们不便劝他们去走亲串户,亲朋也不会在家里劝老人逗留。但是,为了与老辈交流感情,人们也不能将老人孤立在家中。于是,民间就形成了逢年过节走亲串户,年轻一辈主动上门看望长辈的习惯。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七十三、八十四,不死也是眼窝刺。”人们常将73岁和84岁当做老年人难过的“坎儿”。据说,这是因为孔子活到了73岁,孟子活到了84岁。孔、孟是民间崇拜的圣人,他们归天的年龄就逐渐成了不言之年,也就是人们认为的年龄上的“坎儿”。
为了过这个“坎儿”,在民间还形成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习俗。比如在河南,逢老人到了这个年龄,家人会给老人买活鲤鱼吃,吃了鲤鱼之后再猛地一跳,就代表蹿过了这个关口。还有的地方会在这一年的春天,由老人的女儿亲自为老人煮两个鸡蛋,然后悄悄地拿到麦场上滚上几圈,再带回家,让老人躲在家门口吃掉。这样做的喻义是神不知鬼不觉地过了这一关。
各地年龄禁忌
世界各地都有年龄的禁忌,我国各个地区对年龄也有各种不同的避讳。在我国中原一带,人们除了不喜欢73和84这两个年龄外,还避讳说45岁、100岁等。
据《北平风俗娄征·语言》引《朔纪》中记载:“燕人讳言四十五岁,人或问之,不曰‘去年四十四岁’,则曰‘明年四十六岁’,不知何所谓也。”据说人们讳言45岁是因为包公查陈州放粮这一年正值45岁。这一年陈州大旱,皇帝派人到陈州放粮。放粮的官员私吞粮食,欺诈百姓,使得民间怨声四起,百姓纷纷状告放粮的官员。包公为破解此案曾乔装成妓女的奴仆,这种奴仆在民间被人们贬称做“王八”。而“王八”是骂人的话,人们出于对包公的崇敬将45岁这一年叫做“骂年”。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还忌言45岁。
对于人们讳言45岁的习俗,民间还有一种不同的说法。相传包公45岁这一年,为擒赵王,曾诈言身死,令其妻假装与前来吊唁的赵王调情,骗取尚方宝剑。从传说中可以看出,人们避讳45岁是因为人们将45岁这一年与凶险、灾祸和不幸联系到了一起,讳言四十五岁就是在避讳不吉利的事。
再说说“百岁”的忌讳。民间常说的“百年之后”、“百年好合”一类的词语,其实都暗指百岁是人们寿命的极限。所以,人们忌讳说百岁。即使是正好100岁整,也要将年龄说成99。在山东的一些地区人们还有用百岁来指刺猬和驴等动物的习俗。此外,在山东,男人避讳说41岁,到了这一年,必须跳过去多说一岁。传说人们忌讳41岁主要是因为这一年妨妻。
河南地区的人认为人在81岁的时候病逝是非常不吉利的。九九八十一有财数算尽、后代破败的意思。河南当地人家若有老人死时81岁,就会在他将要断气时,将算盘拆散,隔着窗户往外扔出,以破不祥的预兆。
俗语中还有“年纪六十六,阎王要吃肉”的说法。东北一带的老人在66岁生日时,儿女会给老人包六十六个比较小的饺子,让老人一次吃完,才算平安地过了这个“坎儿”。天津有“六十六一刀肉”的民间谚语。在老人66岁时,由女儿给父母买来一块“肉”,让老人顺利地渡过这个年龄的“坎儿”。传说这样做是为了还阎王的债。
在中国台湾,人们则多忌讳岁数逢九,将有九的年岁视为厄关。据说,这种心理与九为最大吉数有关,有过此最大之吉,必走下坡路转为凶的意思。
然而,在安徽却又有不同。安徽的男性老人做寿都是做九不做十。这是因为“九”与“久”谐音,有长久的意思;而“十”与“死”谐音,人们忌讳说到死亡。
淮北地区,老人逢66、77、88、99这些年龄,都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子女亲朋都会前来庆贺。在中年人中,男性忌讳33和36。因为“三”与“山”谐音,33岁又与“山”接近,被认为不吉。另外,民间还有“人人都有个三十六”的俗语,说的也是忌讳36岁。安徽安庆地区的人,若宗族兄弟中有到36岁的,人们就会送他一只老母鸡,帮他消除灾祸。
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人们对年龄的禁忌各有不同,说法也五花八门,枯燥的数字被人们演绎得妙趣横生。人们对年龄的不同认识其实全部源自人们对数字和文字赋予的不同联想意义。
数字中的吉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