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常识一本通
24819200000043

第43章 百家哲学趣谈·宗教文化释义(1)

脱胎于巫史的中国古代哲人,出现的历史机缘,塑造了中国哲学的性格,同时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中国的古人富有理论思维的传统,他们关注人伦日用,寻求生活的超越根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百家哲学都具有中国特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哲学思想和宗教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不可估量。今人可通过对百家哲学和宗教文化的了解,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探索人类文明的源头。

孔子为何自称是“殷人”

孔子在临死前梦见自己坐于两柱之间,受人祭奠,他醒来后对身旁的弟子子贡说:“予始殷人也。”七天之后,孔子便去世了。为何孔子自称为“殷人”呢?

原来夏、商、周三代的丧葬仪式有所不同,出殡前,按夏朝礼仪,人们将灵柩放于东阶,周朝是放于西阶,而商朝是放于两柱之间。孔子临死前做的梦正说明了他是殷商之人。

众所周知,孔子是鲁国人,却不知其实为殷人。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宋国就是殷商后人的封国。

周朝建立之初,按照“灭国,不灭其祀”的惯例,没有杀死商纣王的子孙,而是将商朝王畿的一部分封给了商纣王的儿子禄父(武庚),令其奉守商祀。但是后来,武庚利用周朝内部矛盾,发起战乱,后被镇压。遂周朝改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并命其在商丘立国为宋。在微子启之后,又经过四世,到了宋湣公时期。宋湣公的长子为弗父何,次子为鲋祀。弗父何就是孔子的始祖。弗父何让位于弟鲋祀,自为公卿。弗父何传到了第五世是孔父嘉。孔父嘉贤德兼备,到宋穆公时他任大司马,宋穆公十分信任他,临死前将儿子殇托付给他。孔父嘉娶了一位漂亮的妻子。一次,华父督恰巧看到了孔父嘉的妻子,便心生邪念,欲占为己有。宋殇公继位不久,国家战乱不断,民众贫苦。华父督便趁机陷害孔父嘉,四处散布谣言,将责任推到孔父嘉身上,引起百姓不满,后华父督率兵杀了孔父嘉,并霸占其妻,不久又杀了宋殇公。孔父嘉的子孙为避祸而逃奔至鲁国。

从此之后,孔子的先祖便久居于鲁国,世代为鲁国人。孔子将鲁国视为父母之邦,每当离开之时,总是“迟迟吾行也”,以表达对父母之邦的不舍之情。

鲁国大贵族孟僖子为什么说孔子是“圣人之后”

鲁国大贵族孟僖子深知“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他在临死之前后悔自己没有学好礼,便嘱托自己的儿子学礼,他说:“孔子是圣人之后,其先祖弗父何有让国之德,正考父有恭敬之风。圣人之后,虽无圣人之名,但必有贤德之人。孔丘就是这样的贤德之人。”

孟僖子说孔子是“圣人之后”,是因为孔子的先祖弗父何和正考父是贤达之人,被人们奉为圣人。

弗父何是孔子的十世祖,他是宋湣公的长子。他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不争君主之位,让国于其弟。宋湣公死后并没有把君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他的弟弟炀公。弗父何不争其位,但是他的弟弟鲋祀不服气,杀死了叔父炀公,想立哥哥弗父何为君主,但是弗父何让而不受,于是鲋祀便自立为君,称为厉公。弗父何退位公卿,同样为国效力。让位即让国,古人将其视为值得称颂的至德,故将弗父何称为圣人。

另一位圣人是孔子的七世祖——正考父。他谦恭、贤达,且熟读古文,举世闻名。而且,正考父曾辅佐宋国戴公、武公、宣公三位国君。他位于上卿,却不骄不躁,愈加谦恭、俭朴。

《左传》记载,正考父在一只鼎上自制铭文曰:“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

是说,他接受过三位国君的任命,他的地位也更加稳固,他本人却更加谦恭。第一次任命后,他在人前总是低着头;第二次任命后,他在人前总是鞠着躬;第三次任命后,他在人前总是弯着腰走,连走路也靠着墙边,但是谁也不敢侮辱他。

正考父用一只鼎煮粥,也用这只鼎吃粥,就这样充饥糊口罢了。他在这只鼎上刻上铭文留给子孙后代。后来,这只鼎成了孔氏之家的传世之宝。

此外,正考父还熟悉礼乐、古文,爱好历史。他才艺、文化都超乎常人。据传,他曾经负责校订整理了《诗经》中《商颂》的部分内容。

弗父何和正考父都是孔子的祖先,他们都谦恭贤达,被人们奉为圣人。古人认为,祖宗积德,子孙其昌,孔子从小知礼、学礼,20多岁就收到众人的赞颂,因此孟僖子说孔子是“圣人之后”。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大力士吗

据《左传》中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力大无比,以勇敢、忠诚、果敢著称于世。叔梁纥是鲁国陬邑人,在当时拥有士的身份,人称陬邑大夫。

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晋国率领诸侯联军攻打偪阳(今山东省枣庄市南),偪阳人先打开城门,诱敌入侵,然后再关上城门,聚歼敌军。当时有一部分鲁军进入了城门内,偪阳人突然放下悬门,就在此时,叔梁纥飞步向前,托起了悬门,让城门内的鲁军退了出来。叔梁纥连城门都能托起,可见他果真力大无比。

鲁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叔梁纥已经63岁。当时齐国入侵鲁国臧孙氏的防邑(今山东泗水县南28里处),鲁大夫臧纥及其弟臧畴、臧贾和叔梁纥被围困在邑中。前来解救的鲁军驻扎在防邑附近的旅松。天黑之时,叔梁纥、臧畴以及臧贾率领三百武士杀出重围,叔梁纥将臧纥护送至旅松,又返回防邑继续守卫。齐军无奈之下只能退兵。

由此得知,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力士。他勇猛过人,果断勇敢,忠诚为民,是鲁国的一名良将。事实上,孔子也是身材挺拔,他同样身体强健,勇敢有力。《吕氏春秋·慎大》载:“子之劲,举国门之关。”孔子的力气虽然不如父亲,但他仍能够举起国门上的门闩,这门闩是由一根巨大的横木做成。除此之外,孔子还有其他多项过人的本领。《淮南子·主术训》载:“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贲,足蹑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意思是说,孔子的智慧超过了以博学多才著称的周大夫苌宏,他的勇敢超过了著名的勇士孟贲,而且他在水中游泳时不用避开蛟龙,陆行不避兕虎,他的力气大到可生拔牛角,他双足疾跑能够追上郊外的野兔,力大可举起城门的门闩。孔子并非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智勇双全、宽厚待人的一代豪杰。

麒麟送子的传说与孔子有什么关系

在古代,麒麟是仁兽,兽之圣者,吉祥的象征。古人求拜麒麟,以生育得子。古人还常将自己的儿子比作麒麟,喻其聪明俊秀,有“吾家麒麟”、“麒麟儿”、“麟儿”等美称。麒麟送子图是颇受人们喜爱的吉祥图案,图上经常刻有一幅对联,内容是:“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

据说,麒麟送子的传说来源于孔子出生的神话故事。据东晋王嘉《拾遗记》载:“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文云:‘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故二龙绕室,五星降庭。徵在贤明,知为神异,乃以绣绂系麟角,信宿而麟去。”孔子出生之前,有一麒麟来到阙里,并从嘴里吐出一方帛书,上面写着:“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聪明的颜徵在知道这是祥瑞之兆,故将一条彩绣的丝巾系在麒麟的角上,到了第二天,麒麟就走了。孔子就出生了。后来,这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而称为了佳话。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77年的春天,在西郊大野泽狩猎的鲁国人捕获了一只麒麟。孔子见到后,认为麒麟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是吉兆,在不该出现的时候出现就是不详的预兆。他认为这次麒麟出现就是不祥的预兆。因此,孔子十分悲伤,叹息道:“吾道穷矣!”《春秋》载有:“西狩获麟”,后就搁笔不作了。两年之后,孔子去世。另在《左传》、《史记》中也有这则故事的记载。由此可见,孔子的一生都似乎与麒麟有关。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他为什么姓孔

孔子,名丘姓孔,其父为叔梁纥。从表面上看是父子不同姓,似乎有违伦理。但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名是纥,叔梁是字,而没有姓。因此,孔子与其父并不是不同姓。

孔子的祖先是殷商的遗民,在商周时期,商的姓为子,周的姓为姬。但是,当时是女子称姓,而男子称氏。因此,孔子的祖先姓子,但他们的名号中却不冠以子姓。

但是,孔子并不姓子,而姓孔。古人的姓和氏是分开的,男子不称姓,而称氏。孔子的孔是最初的氏号,称为孔氏。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孔子的先祖本是宋国的公室成员,到了孔父嘉时,“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阙里文献考》卷一载:“孔子先祖从弗父何到孔父嘉,五世亲尽,当别为公族,乃以字为孔氏。”孔子的先祖弗父何让国后,其子孙仍为宋国公室成员,到孔父嘉时,按当时的宗法规定,五世亲尽,不能再列入公室,故别立一族,就以孔父嘉的字作为族的名号,即为“孔”。因此,孔子的“孔”姓来自孔父嘉的字。

当时的男子的名号有称氏、称名、称字,无一定规则。因此,在孔父嘉之后出现了木金父、祈父、防叔、伯夏、叔梁纥,而这些名号都不称氏,也无孔字。孔氏中的孔姓是从孔子开始的,在孔子之后,姓就固定为孔,其子为孔鲤,孙子为孔伋,曾孙为孔白,玄孙为孔求。这样氏就变成了姓,孔氏从孔子开始固定下来。战国中后期,孔子的直系子孙都将孔子奉为始祖。据《孔丛子·独治》记载,孔氏立有两座祖庙,一个是弗父何之庙,另一个就是孔子之庙,供后世祭祀之用。孔子九世孙孔鲋说,他们“哭孔氏之别姓于弗父何之庙,哭孔氏于夫子之庙”。孔鲋所说的“孔氏之别姓”指的是孔氏别立一族后不以孔为氏的其他分支。孔氏和孔氏的别姓都将弗父何奉为祖先。孔子的直系后裔都将孔子奉为始祖。

孔子和孙子子思都没长胡子吗

胡子是成年男子的标志,各地的稳重、威严、睿智的孔子圣人形象都留有长长的胡须。但是,据《孔丛子·居卫》篇记载,孔子的孙子子思游历到了齐国,齐国国君见子思没有胡子,就戏弄子思,他指着旁边美须眉的嬖臣,说:“如果可以互换相貌,我会不惜将此须眉让给先生。”子思正色说道:“一个人是否仁智贤明看的不是外表,而且我的先人孔子虽然没有胡须,一样受到天下诸侯的敬佩。”由此看出,孔子及其孙子子思都没有长胡须。

现代学者认为,《孔丛子》一书经过数代人之手,虽然不可避免会有讹误,但书中所记大多有所本,关于子思言行的六篇很可能是源自《子思子》一书,其记述孔子和子思没有胡须的细节很难臆造,故其内容真实可信。明朝学者陈继儒、清朝学者杭世骏等都曾经指出孔子及其孙子子思没有胡须。

孔子与妻子离婚了吗

孔子的妻子是亓官氏,她与孔子生有儿子孔鲤。但有人认为,孔子与妻子离了婚,理由是孔子认为亓官氏“口多言”,这一说法是据《礼记·檀弓上》中的所载。

《礼记·檀弓上》中记载,孔鲤在母亲亓官氏死了一年后仍为其哭泣,孔子听到,便问:“谁在哭泣?”门人说:“是伯鱼在哭。”孔子知道后不高兴,说:“嘻,太过分了!”孔鲤听到父亲的话后,便立即停止了哭泣,脱去了身上的丧服。这里的情节颇让人费解,因为按照当时的习俗,母亲去世后,儿子要为母亲守丧三年,孔子是倡导礼之人,为何又阻止儿子为母亲守丧呢?一些学者就认为,孔子与妻子亓官氏离婚了。

在《礼记·檀弓上》中还有关于子思与其弟子的记载,孔子的曾孙子上是子思的儿子,没有为其去世的母亲服丧。子思的弟子感到奇怪,便问:“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子思回答是。子思的弟子接着问:“那您为什么不让子上为其母服丧呢?”子思回答:“我的‘先君子’无所失道,我哪里能够和他比呀!我的妻子就是子上的母亲,但若不是我的妻子,就不是子上的母亲。其‘出’了之后,就不再是自家人,死后不葬于家庙,不葬于家族墓地,因此,儿子不能为其服丧。”后来,子思的这一规定就成了孔氏的规矩,即“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

对此,一部分学者认为,子思所说的“先君子”是孔鲤,其母亲在去世前被孔子休了,而不再是孔子的妻子,孔子责备他,是因为不能为“出母”服丧。但是,史料中记载:“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二者相互矛盾。另有学者认为,子思说的“先君子”是孔子。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娶施氏为妻,因生了9个女儿不生儿子而被休。据《孔子家语·后序》记载,“孔氏三世出妻,自叔梁纥始”,叔梁纥休妻后与颜氏结婚,生下孔子,施氏去世后,孔子还为其办理丧事。但是,孔子没有休妻,他66岁时,妻子亓官氏去世。一年后,孔子责备儿子为其守丧哭泣,是因为按照礼的规定,如果父亲健在,儿子为去世的母亲守丧一年即可,过了丧期,孔鲤仍旧哭泣,是失礼的表现。因此,在当时,孔子是批评儿子失礼,并不是批评他哭“出母”。另外,《孔子家语》中也指出,“孔氏三世出妻”中的“三世”指的是叔梁纥、孔鲤和子思,而没有孔子。因此,孔子并没有和妻子亓官氏离婚。

孔府菜是什么时候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