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常识一本通
24819200000044

第44章 百家哲学趣谈·宗教文化释义(2)

孔府是孔子的子孙后代居住的地方,称为圣府,孔子的后代继承人被称为“衍圣公”。孔府与孔庙相邻,是仅次于明清皇室宫殿的最大府第。孔府菜就是孔府烧制的菜,是我国著名的官府菜之一,为鲁菜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所谓“与国咸休”、“同天并老”,孔府在历朝历代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各代衍圣公觐见皇帝,都受御膳招待,与王公贵族交往之中,彼此宴请,可吃到各种美味佳肴。嫁入孔府的大家闺秀也多带着仆人和厨师,将烧制名菜的各种烹饪技术带到孔府。孔府内有三班厨师,每月轮流值班,各班10天。每班有一个领头的名厨师,还有几名厨师和若干徒弟。他们争相比试厨艺,促进了孔府菜的发展。这样,孔府积累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到了明清时期,独具特色的孔府菜便形成。

经过千年的积淀和演变,孔府菜秉承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原则,形成了独特的菜谱和烹饪方法。孔府菜的特点是选料广泛而高贵、文化品位高、菜名典雅、造型美观等。除了常见的鸡鸭鱼肉,孔府菜还有上、中、下三个品类的山珍海味,有极为罕见的猩唇、豹胆和象鼻等。孔府菜制作精细,讲究刀工、火候、调味和烹饪方法。在孔府流传有这样两首烹饪口诀:一是“煎炒烹炸溜,煨煮炖收。蒸烧扒焖卤,冰拔霜密琉”;二是“煸爆塌烤瓤,腌醉拌捶烫。贴麻酱熬炝,汆烩汪羹汤”。可见,孔府菜的烹饪复杂而精细,独具特色。

1894年,慈禧60岁大寿时,孔府的第七十五代衍圣公夫人彭氏,带领其子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夫妻到京为太后祝寿,他们进献的一桌早餐中,共44道菜,“燕窝万字金银鸭块,燕窝寿字红白鸭丝,燕窝无字三鲜鸡丝,燕窝疆字口蘑肥鸡”,菜式造型呈现出“万寿无疆”四个大字。慈禧太后非常欢喜,十分赞赏,立即写三个寿字,赠予三人。孔府为纪念此事,又推出一道菜,名为“带子上朝”。

孔府菜选料讲究,制作精致,名称也很典雅。如竹影海参、诗礼银杏、阳关三叠、一卵孵双凤等,都出自孔府菜。其他的如“列国行”、“圣书香”、“六艺宴”、“大成宴”等都很受人们喜爱。

孔子、老子两位圣人见过面吗

古代文献如《礼记》《庄子》《史记》《孔子家语》等多处都记载了孔子和老子见面的故事。据考证,至少从战国晚期到汉朝,孔子见老子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甚广。据多位学者研究发现,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圣人确实见过面,而且见面的次数至少有三次。

据《礼记·曾子问》记载,孔子曾经跟随老子在巷党这个地方办理丧事,遇到了日食,老子告诉孔子如何应变。老子在周朝丢官之后,到鲁国以办理丧事为生,孔子和老子学习丧礼。多数学者认为,两位圣人首次见面的时间是鲁昭公七年,孔子当年17岁。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和南宫敬叔到东周洛邑访问时,拜访了担任周守藏史的老子,并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这是两位圣人第二次见面,当时孔子31岁,鲁昭公二十一年。

据《庄子·天运》等篇记载,老子被免去官职后,回到宋国沛地相邑,孔子及其弟子到沛地拜见老子,二人讨论了天道。这是二人第三次见面,时间大约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某一年。

相关学者认为孔子和老子二人交往的次数应该在五次以上,但由于史料的缺失,具体详情仍需考证。

孔子赞赏什么样的女性

刘向的《列女传》中记载了一个“阿谷处女”的故事,内容大致是孔子游历至楚国,在河边遇一年轻女子,在子贡与其对话的过程中,“听其言,观其行,藉以考察民风”。

据说,当年盛夏,孔子南游至楚地,到了一个叫阿谷的地方,正巧有一位佩带美玉的年轻女子在河边洗衣服。孔子想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便让子贡与其对话,并观其为人。

孔子递给子贡一个杯子,子贡便来到女子面前,说他是北方人,来到此地,要去楚国,天气炎热,看能否借杯水喝?女子说:“阿谷之水,一清一浊,东流大海。你随便喝,何必问我?”说着,就接过杯子,先是逆流清洗,再顺流舀水灌满,然后放在地上,让子贡自己拿,说:“按照礼,我不能亲自交给你。”子贡回来后将其言行向孔子叙述,孔子认为此女有良好的教养。

第二次,孔子拿出了琴,并去掉了控弦的轴,交与子贡,子贡走过去,让那女子帮他调琴,说:“刚刚听到你的话,如沐春风,很合我意,如他乡遇知己,我的琴少了调弦的轴,可否帮我调一调?”女子说:“我乃乡间野女子,孤陋寡闻,不懂五音,怎能调琴?”孔子听子贡回报后,孔子说,如果遇到贤人,她会表示礼敬的。

第三次,孔子拿出了五两葛布,交与子贡,子贡过来对女子说:“这点东西不值什么钱,不敢让你接受,你还是把它仍在水边吧!”女子说:“你一出门在外之人,少不了有忧叹之事,却拿出资财,忍心将其丢弃在野外。我年纪轻轻,怎能接受你的礼物?你还是快走吧,免得落个莽夫之名。”孔子听完子贡的叙述,赞叹说:“此女子通人情、知礼节呀!”

孔子是创办私学第一人吗

西周末年中国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现象,周王朝的统治逐渐削弱,官府的文化人都走向民间,开始办私学,聚徒传授文化知识。郑国邓析教人“学讼”,鲁国少正卯、王骀等也开设私学,他们与孔子属于同一时代。所以,从时间上看,孔子不是创办私学的第一人。

但是,孔子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整理历史典籍,恢复周礼,开创儒家学说。孔子开办私学,以“有教无类”为教育方针,教授“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以及学思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从孔子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来看,孔子是创办私学的第一人。

后世尊崇孔子为伟大的教育家,后代帝王加封孔子多项荣誉,留下诸多赞颂之词,三国的魏文帝称孔子为“亿载之师表”,元朝武宗称孔子“师表万世”,康熙帝亲自为孔府大庙题匾为“万世师表”。

孔子收学费吗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云:“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朱熹注云:“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其至薄者故苟以礼来,则无不有以教之也。”“脩”指的是干肉,“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后有学者认为“束脩”是束发的修饰,年龄到了15岁以上。孔子教学,不收学费,他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不重视礼物的轻重,只要够年龄,孔子就愿意教授。在孔子以前,只有贵族才有接受教育的资格,而孔子打破了这个格局。因此,他的弟子众多,孔子也取得教育的成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先秦到明清时期,官学占主导地位,基本上不收学生学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官学不收学费,甚至对外国留学生也是如此,学生的衣服、膳食都由政府提供。学生入学前可送老师一些礼物,以表示对老师的尊重。例如,国子学和太学的学生入学前每人送老师绢三匹。明朝时,官学不仅免学费,为学生提供衣食住宿,甚至允许家长伴读,还赐家属廪粮,此外,学生本人还可免兵役和差役。

孔子是否真的曾在“杏坛”讲学

《庄子·渔父篇》云:“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庄子的这则寓言故事讲述的是,孔子与弟子出游,在杏林讲学,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上休息。西晋的史学家司马彪注将“杏坛”解释为“泽中高地”。这则寓言故事流传后世,“杏坛”也就成了孔子教育的象征,“杏坛讲学”成为一个典故流传至今。

这则故事毕竟是寓言,孔子是否真的在“杏坛”讲学已经无从考证。宋天禧年间,孔子的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修建了曲阜孔庙,并以正殿旧址修建杏坛,四周植入杏树。到了金代,杏坛上建亭子,著名的文士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到此,曲阜孔庙大成殿前的杏坛就建成了。杏坛在大成殿前的甬道正中,黄瓦朱栏,细雕藻井,并绘制有金色的盘龙图案,亭子的前面放置着金代的遗物石香炉。每逢春季,杏坛周围的杏树开满粉红的杏花,微风拂过,芳香沁人心脾。乾隆皇帝来到孔庙时,满怀兴致,为杏坛赋诗一首:“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谁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颜回,孔子最器重的是颜回。他不但对颜回赞赏有加,还将颜回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传承自己的道德学问。孔子赞美颜回说:“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认为,在众多弟子中,颜回最好学,在德行修养方面做得最好,他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可是,颜回不幸短命而死,再也没有像颜回一样好学的人了。可见,孔子曾对颜回寄予厚望。

孔子弟子中最有政治才干的是谁

孔子的弟子中,最有政治才干的是子路。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子路,名仲由,卞(今山东泗水)人,他个性率直,诚实守信,勇敢尚武。他最初遇到孔子时,不知礼节,恶语相告。孔子见其是可造之材,便说服教导他,子路被感化,并拜孔子为师,成为孔子最器重的弟子之一。子路向孔子学习治国之道,成为最有政治才干的弟子。

子路问孔子如何管理政事。孔子说:“自己给百姓做好榜样,然后让百姓勤劳的工作。”子路还想多学一点。孔子说:“坚持下去,永远不要懈怠。”子路便遵从孔子的教导,丝毫不敢懈怠。他说:“一个国家拥有千量兵车,夹在大国中间,它常常会受到别国的侵犯,国内还闹饥荒,这样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内就可培养出一批英勇善战而懂礼仪的勇士。”

事实上,子路确实拥有过人的政治才干。他在鲁国做过家宰,在卫国做过邑宰,是孔门弟子中做官最多的人。子路在鲁国做季孙氏的家宰,听取诉讼时,他只要听取一方言辞便可准确断案,可见其政治才干非同一般。

鲁国与卫国的情况相似,子路在卫国做过蒲宰(又称蒲大夫、蒲令)、孔悝邑宰等官。他在蒲邑做邑宰时,求拜孔子时说:“我想从老师这里得到教诲。”孔子说:“蒲邑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子路答:“蒲邑有很多勇士,很难治理。”孔子说:“如果你对人谦恭就可以慑服那些勇士,如果你宽厚正直做人,可让周围的人亲近。这样,治理好蒲邑就不难了。”

后来,子路在卫国做官,卫国发生了“蒯聩之乱”。子路在作战中被人砍死。孔子得到消息之后,非常悲痛。

孔子弟子中最有军事才干的是谁

孔子弟子中最有军事才干的是冉求。冉求,字子有,又称冉有,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拥有仁德的品质,性情逐渐完善。

冉求年轻时做过季氏的家臣。公元前487年,冉求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带领战士们英勇作战,用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与此同时,他说服季康子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迎回。冉求还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并因此聚敛巨额财富,为此,孔子批评他说“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此后,冉求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冉求为人谦虚,多才多艺,具有政治才干,孔子称赞他“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后来,在孔子晚年归隐鲁国时,冉求给予了孔子很多照顾。

孔子弟子中最有外交才干的是谁

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最有外交才干的是子贡。子贡,名端木赐,他通情达理,在说话技巧和演讲技能上有独到之处,被孔子列在“言语”科。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诗》是当时语言训练的主要教本。孔子要求弟子不仅要懂得《诗》的本来意义,还要能对《诗》“活学妙用”,在外交礼仪中,应用《诗》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得心应手。而子贡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敏锐性,能很好地运用《诗》表达自己的思想。孔子与子贡就《诗经·卫风·淇奥》问答时,孔子曾称赞子贡:“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认为子贡对此诗的理解已经达到了心领神会的地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子贡利口巧辩,孔子常黜其辩。”孔子和子贡经常争辩一些问题。

除此之外,在赴齐、吴、越、晋四国的外交活动中,子贡充分发挥了演说才能,他引祸水于他人,四国国君对他的利害分析深信不疑,进而采纳他的主张。《史记·仲尼弟子传列》中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为使得鲁国存,子贡以三寸不烂之舌,挑起各国纷争,可见其演说技能和外交能力非比寻常。

孔子弟子中最有钱的是谁

孔子的弟子中最有钱的也是子贡。子贡擅长经商,并积累了大量的钱财。再加上子贡杰出的外交才干,在出使各诸侯国时,各国国君都给予他很高的礼遇。而孔子能够名扬天下,子贡的传播作用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