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24828000000014

第14章 禅是处事的准则(3)

做个见微知著的有心人

韩非子说:“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从小事中分析事情的实质,判断它的发展趋势,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古時候,有一个聪明的禅师,他收了很多弟子。一天,禅院的东西被偷了,但是所有的弟子都否认是自己偷的。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禅师召齐所有弟子,并发给每人一根同样长的木棍,然后说:“你们各自保管好自己的木棍,明天早上再拿给我,偷东西那人的木棍就会比别人的长出一寸来。”到了晚上,那个偷东西的弟子因为害怕被发现,悄悄地把自己的木棍锯掉了一截。第二天一早,大家把木棍都拿了出来,偷东西的弟子一看,顿时傻了眼,因为只有他的木棍短了一截,见此情景,他羞愧地哭了。禅师只是使用了一个小小的心理战术,就让真正的小偷自动现出原形,这正是禅师的聪明之处。

俗界的众生也同样可以以此来看清世人的内心世界。

魏文侯手下有名将领叫乐羊。一次,乐羊领兵去攻打中山国,但是当时,乐羊的儿子正好在中山国。于是,中山国的国王就命人把乐羊的儿子给煮了,还派人给乐羊送去一盆人肉汤。乐羊虽悲愤至极,但也并不气馁,毫不动摇,极力压制着自己的情绪。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竟然坐在帐幕下喝完了一碗用儿子的肉熬成的汤。魏文侯知道后,在堵师赞面前大夸乐羊:“乐羊为了我,竟然连亲生儿子的肉都吃,可见他对我是何等忠诚啊!”谁知,堵师赞却说:“如果一个人连亲生儿子的肉都敢吃,那么,这个世界上还有谁的肉是他不敢吃的呢?”

不久之后,乐羊打败了中山国,回来后,魏文侯对他大加赞赏,还赏赐给他一堆东西。但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魏文侯总是怀疑乐羊对自己的忠心。其实,魏文侯这样做也不无道理,乐羊的自制力的确过于吓人。

试问,这个世上有几人能够面不改色地吃下自己亲生孩子的肉呢?此举非老谋深算之人不能为之。堵师赞的说法很有道理,从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上可以以小见大,看出这个人的本性。人的外在和内在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要想看清世人就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与良好的判断力,来穿透对方表面的慎重与矜持。要测度他人,需要有极强的判断能力。辨别金属可听其音,辨别人可听其言。言辞能透露人的品行、内在的心理活动,行为能透露人的东西则更多。想在这方面有所收获,需要深刻的观察和鉴别能力。

根据“行为内在一致性”的原理,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鉴定某些人言行中的真正含义。

(1)喜欢论断他人,而又会被你发现的人,往往有狡诈的心机。

(2)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一个人的言谈足以透露出他的心意与情绪。只不过,倘若对方口是心非,就令人猜疑了。这种人往往会将自己意识里的冲动、欲望与所处环境的刺激修饰伪装之后,再用反语表达出来,让人猜不透,摸不清。

(3)爱发牢骚表现的是一种不能言传的骄傲与自大,不满意他人在某些方面超越自己。爱发牢骚者,绝大多数都是自视清高者,当现实生活无法保持他们这种优越地位时,就唯有借发牢骚来宣泄心中的不满了。

(4)恶意责备他人的人,多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支配欲望和自尊心。这类人常常喜欢抓住别人的毛病,小题大做,横加指责,对他人尖酸刻薄,极具挖苦之能事。他们自尊心较强,具有很强的支配欲。

(5)说话好诉诸传统的人大多思想保守。不管什么新事物出现,这种人都只喜欢用传统的东西作为评价标准。这类人多数是经验主义者,其思想保守、僵化,充分表明了他们顽固不化的心理。

(6)说话好见风使舵的人大多没有原则。在生活中,许多人说话时都是以听话对象为转移的。他们丝毫没有自己的主见,完全是“看人下菜”,契诃夫称这种人为“变色龙”。他也曾通过同名小说中的主人公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了见风使舵这类人的嘴脸。这种人没有丝毫的原则可言,如果有需要,他们可以轻易地朝令夕改,食言而肥。

(7)说话暧昧的人大多数喜欢迎合他人。在这种人嘴里,同样一句话,既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含糊其辞,处世较为圆滑。

(8)经常对他人评头论足,论长道短者,说明他嫉妒心重,心胸狭窄,心中孤独,人缘固然也不会好。一些在自尊心上受挫的人往往会对那些别人不跟他打招呼之类的小问题耿耿于怀,这说明他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而那些想出人头地,取而代之的人,常常会拿别人的过失或无能来做为话题。

(9)若有人在说话时极力想要避开某个话题,这说明他在这方面有隐衷,又或者在这方面有强烈的欲望。比如,当一个人的心中对金钱、权力或某个异性怀有强烈的欲望时,就很怕被别人识破,于是往往会故意避开这个话题,以此来掩饰自己的真实用意。

(10)与你闲话家常的人多半是看不出你的真意。交谈时,如果对方先是与你谈一些家常话,这就表示他想了解你的实力,侦察你的本意,试探你的态度,然后才好转入正题。这种人属于很有心机的谈话对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想要成为一个智者,清楚地看清他人,见微知著是必不可少的一堂课。因为,真正可以暴露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往往是一些微小的动作或短小的言辞。

切莫自作聪明

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有些人往往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眼力或能力,过分自信,更准确地说是自负,结果在世事的纷争中总被别人拿来当炮筒、玩偶或替罪羊,自己却还乐不可支。这种人往往是表面上看来挺精明,实则总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三国时期,蒋干在一场关系到各派政治力量生死存亡的重要斗争中,扮演了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角色,让整个形势发生了逆转。

蒋干表面上看似精明透顶,实际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庸才。在魏、吴两军对垒之时,蒋干向曹操主动请缨:“末将与周郎自幼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前往江东说服此人来降。”曹操大喜,立刻下令“置酒与蒋干送行”。可是,这只是蒋干自作聪明的一个得意之作。试想,蒋干一旦“说服此人来降”,曹操便可“不战而屈人之兵”,蒋干立此头功,必定会封官加赏,声名大噪。

于是,蒋干携一小童,驾一小舟,来到周瑜寨中。岂料周瑜棋高一招,才一见面就戳穿了蒋干的用心,弄得蒋干很没面子。没办法,蒋干只好当面否认了自己的说客身份。于是周瑜下令按计行事,大摆筵席,唤来文官武将作陪,还搞起了“群英会”。声言:“只叙朋友交情,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立斩!”就这一句话既封住了蒋干做说客的嘴,也断去了文官武将一旦不慎而说漏嘴的可能,真可谓一箭双雕。“饮至半酣,瑜携干手,同步出帐外”。随后,周瑜让蒋干一一领略了吴军雄厚的实力。此后更以表达感情为名,向蒋干提出“抵足而眠”的要求,并“佯作大醉之状,携干入帐共寝”。

蒋干趁周瑜“鼻息如雷”之时,偷看了帐内桌上的文书。他发现这是机密文书,于是在心中暗笑周瑜糊涂,并将一封写有降将蔡瑁、张允的书信“暗藏于衣内”。须不知,自作聪明的他又走进了周瑜设的局。俗话说,“小鬼”永远诡不过“大鬼”。周瑜借蒋干过江做说客之机,步步设计,计计连环,以假乱真,弄得急欲立功的蒋干云里雾里,晕头转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待蒋干回到曹营,虽未能“说服此人来降”,却盗得机密文书一封,交于曹操邀功,使曹操误杀了两员大将,蒋干最终的下场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蒋干自以为很聪明,实际上却屡屡被周瑜设计,下场如此,也只能怪他自己了。

现实中有许多人会犯类似蒋干这样的错误,总认为自己很聪明,却不料聪明反被聪明误,到头来吃亏的只有自己。所以这种人的聪明反倒不如不聪明。而那些看似糊涂的人却往往才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因此,世事很难分辨清浊,聪明人未必聪明,糊涂人也未必糊涂。小聪明不可有,大聪明不可无。人贵有自知之明,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量力而为。过于自负的人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到时候,就不仅仅是出丑人前那么简单了。

满招损,谦受益

“满招损,谦受益”,这是古往今来人们耳熟能详的话题。诸葛亮说:“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毛主席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老舍说:“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傲慢,从表面上看来自于优越感,但其实它的根源在于愚蠢和基于愚蠢之上的偏见。不管是富人对穷人的优越感,还是那些所谓的读书人对学历低于自己的人的优越感,抑或是城里人对乡下人的优越感,都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但是这些所有的优越感都是愚蠢的,都是落后社会的产物。如果一个社会缺乏流动,那么这个社会就很容易产生人对人、人群对人群的优越感。反之,如果是一个崇尚平等、自由,提供充分竞争和流动机会的社会,则会让所有的优越感都成为狭隘者的聊以自慰。由此可见,优越感跟傲慢一样,都是一种愚蠢,并且是一种对人群的仇视和敌意,更是一种******的品行。

曾经有一位学识渊博的老禅师和俗家弟子们常常聚在一起聊天。这天,一位家里相当富有的弟子,趾高气扬地跟所有师兄弟炫耀:他家在郢都郊外的一个村镇旁拥有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正当他口若悬河地大肆吹嘘自己富有时,一直在旁边不动声色的老禅师突然拿出了一张包括诸多国家在内的大地图,然后问他:“麻烦你指给我看看,我国在哪里?”“这一大片全是。”弟子指着地图洋洋得意地回答。“很好!那么,郢都又在哪里?”老禅师接着问道。弟子移动着手指在地图上将郢都找了出来,但和整个国家相比,明显小了很多。“那么,那个村镇又在哪里?”老禅师继续问道。“那个村镇,当然更小了,好像是在这儿。”学生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说道。最后,老禅师看着他说:“现在,请你再指给我看看,你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又在哪里?”这下弟子急得满头大汗,因为他根本不可能找得到,他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地图上连个影子也没有,这让他感到很尴尬却又深有感悟地回答:“对不起,我找不到!”

不管你拥有多少,在天地面前,在浩瀚无际的宇宙里,都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实在微不足道。纵观历史,不管我们拥有什么、拥有多少、拥有多久,都只不过是拥有了极其渺小的瞬间。“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又增一毁。”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谦恭有礼的心。

曾经有一个老先知,他让自己的弟子分别到各地去修行,其中有一个弟子,在经过一番苦修后,练成了“在水面上行走”的绝技,这让他很得意,不断地在其他师兄弟面前讲得眉飞色舞,还兴奋地问老先知:“老师,你看我有多厉害!大家都应该向我学习!”老先知不发一语,只是带着大家来到了河边,叫了只船,领着众人一起坐船。众人均不知道老先知到底要做什么,只能继续跟着老先知。到了对岸,老先知问船家:“要多少钱?”船家说:“两块钱。”这时,老先知微笑地转过身,对那位心高气傲、不可一世的弟子说:“年轻人,你那引以为傲的新本事也不过值两块钱而已。”那位弟子听了之后顿时羞红了脸,从此,他努力地培养自己的品德,几年之后,终于成了一位既谦虚又有能力的人。

谦恭,是许多有能力者缺乏的美德。我们每个人都会拥有不同的才能,你拥有的这些,只能代表你这方面比别人高明,并不能代表你其他方面也比别人高明。因此,你绝对不要看不起别人,或许他出众的地方正好是你一窍不通的地方。不管我们拥有多大的能力,都不要心高气傲,更不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也不要觉得别人都该效法自己,否则,我们就会变成“骄傲”的俘虏了!

我们通常所说的谦虚是指自知之明和谦恭。自知之明乃是智者的标志之一,而我们更加要看重的是谦恭。谦恭跟傲慢一样是在人际互动中表现出来的,但是方向却正好相反,如果说傲慢是一种愚蠢,那么谦恭就是一种优良的品格。

谦恭首先应该具有自知之明。清楚地知道自己目前的地位和条件,如果有优于别人之处,也只把它当成是暂时的、相对的,如果不继续努力,我们就会向下滑行,甚至前功尽弃;如果别人在此时努力,很快就能在这些方面超过自己。所以,其实任何人都是无以为荣的。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有任何的优越感。

如果你真的有能力,最好永远保持谦恭。面对同样一个目标,谦恭的人会承认自己还需要准备很多的条件才能获得,于是他会努力地去准备,最终达到那个目标。而骄傲的人却正好相反,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没有能力获得,还把不屑于获得目标作为自欺欺人的借口,这样,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努力准备条件,最终更不可能达成目标。谦恭者是用言行证明自己的有礼,自恃者则是用言行证明自己的无用。

谦恭,谦恭,谦虚恭敬。为人处世,不仅要谦虚有礼,还要学会恭敬。在那些虽然有些顽固的老行家面前,我们一定要以谦恭的姿态去请教他们。因为在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要想让别人尊重你,你就应该先尊重别人。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心向周围人学习,会让你越来越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