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有言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的意思是君子的心胸比较宽广,而小人就会为了一些琐事而经常烦恼和忧愁。”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有可以容忍别人的度量,能够容纳各种事件,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而心胸狭窄的人很难与人相处,经常会为身边的事情而感到局促不安。
南怀瑾说:“君子的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坦荡荡的;小人则永远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长戚戚。”世间大都是这些心里怀有忧愁的局促的平凡人。
做人要少空话、多实事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子贡向他的老师孔子请求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回答他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把事情做到了以后再把要说的话说出来。这就是君子之道。”
南怀瑾说孔子的意思是说人想要成为君子就必须要把实际行动放在言论的前面,不能只懂得吹牛而不去脚踏实地地做事情。人不管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对四周的情况都不能说是了如指掌,何况人心呢?
人在一个环境里首先要学会的是了解四周的情况,看看别人都在说什么、做什么,这样不但有助于自己的学习和认识,更有利于帮助自己摸清楚情况,免得因为言语得罪别人而给自己带来麻烦。中国有句古话说“言多必失”,说的就是人多说话总有失言的时候,想要不给自己带来麻烦就应该少说话,多做事。尤其是少说空话。
南怀瑾说人的心理都是一样的,都喜欢吹嘘自己有多么的厉害,很少有人看见这些吹嘘的话被用作事实。有些人空有理想,但是真正地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的人只是在说一句空话,喊句空头的口号而已,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人在说之前应该先做,这样等到事情做完了,别人也会跟从你,会顺着你的。只会讲大话的人是口头的君子,没有真正的实学,弄不好会成为别人的笑柄。
《伊索寓言》里有一个蚂蚁和狐狸的故事:森林里住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有一只蚯蚓看见别的动物都比自己的本领大很妒忌,想到自己只能在阴暗潮湿的地里钻来钻去心里很不是滋味,跟别的动物相比较,自己一丁点儿本领都没有,想想就觉得很伤心。
一天,蚯蚓从泥土里出来透气,正好碰见森林里的其他动物在聚会。蚯蚓想借此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本事,让别的动物对它另眼相看。它慢慢地爬到会场中央对大家说:“你们好,我是医生,精通医术,能治百病,像神一样的高明。”那些动物听到蚯蚓的话很疑惑,它们从来不知道蚯蚓也会治病。这时,狐狸开口说话了,它笑着对蚯蚓说:“既然你的医术高明,能医治别人的病,那怎么不先把自己的脚治好呢?”蚯蚓听了狐狸的话,羞愧地钻到泥土里去了。
说大话的人说的话就像假话和空话一样没有说服力,难以让人相信。真正做实事的人是把行动放在前面,把语言放在后面的。就如南怀瑾所说的那样,纵观古今中外,人类的心理都是一样的。大多数的人都爱吹牛,很少有人去做实事;空有一腔理想和抱负的人有很多,但体现在实际行动上的就少之又少了。
一个人兴冲冲地向哲人跑过来,说:“哲人,我要告诉你一个消息……”
“等一等,”哲人打断了来人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是用3个筛子筛过的吗?”
来人很惊讶地问:“3个筛子?哪来的3个筛子?什么是3个筛子?”
哲人看着来人慢慢地说:“第一个筛子叫真实。我想知道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确实是真的吗?”
来人不解地回答:“具体的真实性我也不是很清楚,这个消息是我从街上听来的。”
哲人继续说:“那么现在再用第二个筛子审查吧,你要告诉我的消息就算不是真实的,我想也应该算是善意的吧。”
来人吞吞吐吐地回答:“不是的,事实上刚好相反……”
哲人再次打断来人的话:“既然这样,那么就用第三个筛子,请问,你如此激动地要告诉我,难道这个消息对我或者你而言很重要吗?”
来人不好意思地回答:“都不是那么的重要。”
哲人依旧慢慢地说:“既然你要告诉我的事情,既不具有真实性,也不是善意的,对你我而言都是不重要的,那么我觉得我没有必要听,也请你别说了吧!这样,你的话就不会困扰你和我了。”
人开始说话的时候应该先用“真实”、“善意”、“重要”这3个筛子筛一下要说的话,经过筛选就会发现:管好自己的嘴,不说没有意义的空话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人生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脚踏实地地做事情上,而不是没有根据地侃侃而谈。
南怀瑾说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被世人敬仰的圣人,能够称得上真正的君子的原因就是,他更多的时候是实实在在地做事情,而不是高谈阔论地不切实际。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人生应该抓住机会好好地做实事,而不是侃侃而谈地聊些不切实际的空话。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第二》里有句话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直接的白话文翻译就是君子团结但不搞帮派,小人不但不团结而且还搞帮派。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会去徇私袒护,也没有私心;而小人就不同了,小人会结党营私。
南怀瑾说小人与君子的区别就在于这个“周”字上,周用现在的语言解释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会涉及各个方面。那么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区别表现的最明显的地方可能就是他们对待别人的不同态度了。
中国还有句古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同类的东西聚集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在一起,而那些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不可能长久地聚在一起,很快就会因为利益的冲突而发生分歧、产生矛盾。
战国的时候,齐国有一个叫淳于的人。淳于不但博学多才,而且巧言善辩,是当时齐国的大夫。他劝谏君王很有自己的办法,不会直言劝诫,而是利用寓言故事、民间传说、山野轶闻来劝谏齐王,这样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齐王当时很喜欢招贤纳士。有一天早朝结束,齐王就让淳于给他推荐人才。淳于说推荐人才要回去想想才可以,等到第二天的时候,从早到晚,淳于接二连三地向齐王推荐了七位有才的贤能之士。
齐王看到淳于一天就推荐了这么多的人就感到很惊讶,于是就问淳于说:“寡人听说,世间的人才是很难得的,他们大都是贤人,平时喜欢隐逸,很难在市井里见到他们。有人说如果一个国家一千年出现一位贤人,那时候的贤人就多得像并排站立的战士一样;如果一个国家一百年的时间出现一个圣人,那么圣人就像接踵而至的人群那样多。但是现在,你一天之内就给本王推荐了七个贤士,现在的贤士是不是太多了?”
淳于回答说:“大王不能这样说。大王应该知道,相同种类的鸟儿总会在一起飞翔,相同种类的野兽也总会是聚在一起行动。人们如果要去寻找像柴胡、桔梗这类药材,肯定不会去水泽洼地的地方找,因为它们不同类,所以根本不可能找得到。这是因为天下同类的事物,总是要相聚在一起的,而不同类的事物是不会在一起的。我淳于也算是个贤士,所以大王让我举荐贤士,就像在黄河里取水,在燧石中取火一样的容易和简单。我要给您推荐的贤士,何止这七个啊!”
“道不同不相为谋”,没有相同志向的人是很难走到一起的,小人是因为共同的利益而走在一起的,一旦觉得无利可图了就会分道扬镳,甚至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而君子就不一样了,君子在一起是因为有共同的志趣和志向。
君子的为人处世之法就是对周围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很好,不是这边说这人好,那边就诽谤那个人不好。君子对待谁都是平等的,这就是所谓的“周而不比”。
而小人就不同了,小人大都是社会的普通人,也是与圣人相对而言的凡人。小人会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身边的人。他会拿张三与李四比,然后又会拿李四与王五比,轮流地比较,这就是所谓的“比而不周”。
社会上的很多人都是南怀瑾说的那种小人,有着自己的小小心思,凡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情、想问题都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而君子就不同了,君子想到的是众人的幸福,可以为了众人而牺牲自己,君子心里揣着的是整个天下,有圣人一般的情怀。真正的君子往往深藏不露,而小人则往往会骄傲自满而扬扬得意。
张岱在《夜航船》序言中讲了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僧人,下山采购回来晚了,而回寺庙的路只有那条通往寺庙山下的那条小河。
僧人搭船回去,上了船看见了一个年轻人,因为道路有点远,所以他和年轻人一起睡在船里。
船在航行,年轻人与撑船的人高谈阔论,僧人有点心虚,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学问不如年轻人,于是就蜷着腿睡觉,把更大的空间留给年轻人。
年轻人还在那继续说,僧人并没有睡着,他听出了高谈阔论的年轻人的话里有很多破绽。
于是就问他:“我有一个问题不是很明白,我不知道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请你告诉我。”
年轻人笑着说:“澹台灭明是两个人。”
僧人继续问道:“那么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呢?”
年轻人想都不想地说:“尧舜自然是一个人。”
听完年轻人的话,僧人笑了笑说:“这样说来,那等我先伸伸脚吧。”
由此可见,僧人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有学问的人往往都很谦虚,不像小人一样,扬扬得意地自认为很了不起。其实君子更注重的是行动,以行动来影响身边的人,而不是拿自己跟身边的人比较,突出自己有多么的了不起。而小人就截然相反,小人总是拿自己与周边的人做比较,会骄傲自满,觉得任谁都不如他,完全一副“我是中心”的样子。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南怀瑾说孔子的思想是君子以道德为中心,违反道德的事情绝对不做。而小人就不会去管那些事情是不是道德的事情了,只要有土地就行了,因为过去的土地相当于现在的财富。
南怀瑾还说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还在于小人把钱财这些身外之物看得很重要,满脑子里想的都是富贵钱财。而君子想的更多的是社会大众的福祉。小人想的更多的则是自己的利害关系,不管什么事情,只要是对自己有利的就好。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是很大的,不只是区别在表象,而且更多的是区别于内在。品性决定行动,君子是力所能及地心有天下,而小人是处处以经营自我为目的。
君子风骨:可逝也,不可陷也
《论语·雍也》里有一段宰我与孔子的对话,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君子的定义。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就是宰我问孔子:“有一个追求仁德的人,如果有人告诉他说仁德的人掉在井里了,那么他会跟着仁德的人一起跳进井里吗?”
孔子说:“这是不可能的。真正的君子可以被摧折,但是不可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骗,但是不可以被愚弄。”
南怀瑾说一个真正的君子可以放弃自己的终生,但不可以被陷害,也绝对不会因为受身边人的包围和困扰而落入陷阱中。
君子有骨气的做法就是可以为了成全别人而牺牲自己,但是这个成全的基础是知道这些事情,哪怕这些事情是带有欺骗性的,但是心甘情愿地去接受这个欺骗。
但如果是糊涂和将就而不是认真地思考,自己不知所以地被卷进来,这个是不可以的。
有个故事的名字虽然叫《蜻蜓的故事》,但故事的主人公却是人类。从故事里人们可以看出,君子之风的自我牺牲,是“可逝”、“可欺”,但不是“可陷”、“可罔”。
有一对非常相爱的恋人,他们从大学的时候就开始恋爱,毕业后依旧在一起努力地拼搏人生的未来。他们的幸福越来越近了,可是灾难也来临了。一天,男孩在去接女孩下班的路上遭遇了车祸,男孩不幸受了重伤,在送进医院的一个月里,男孩丝毫不见起色,一直昏迷不醒。
女孩早已憔悴不堪,她每天都守在男孩身边,默默地祈祷。虽然看不到任何希望,但她仍苦苦守候着不离开。
终于有一天,上帝听到了这个女孩的祈祷,他被这个痴情的女孩感动了。上帝来到女孩面前,轻轻地问她:“如果要你的爱人醒过来,那么你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换吗?”
女孩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愿意!只要他能醒过来,要我做什么我都愿意。”
上帝说:“那么我可以让你的爱人醒过来,但这是有条件的,我不需要你的生命,但是我要你答应化作3年的蜻蜓。你愿意吗?”
女孩坚定地回答上帝:“我愿意!”
天慢慢地亮了起来,女孩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蜻蜓。上帝兑现了自己的诺言,男孩真的醒了过来,而且很快地康复出院了。
出院后的男孩并不快乐,因为他心爱的女孩不在身边。他四处打听女孩的下落,整天都奔波在外,跑遍了城市的每个角落都看不到女孩的身影。打听了无数的人,也没有人说见过女孩。女孩就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其实化作蜻蜓的女孩无时无刻都在男孩的身边,陪着他一起去寻找自己。男孩所做的一切他都看在眼里,但是她跟上帝有约定,只能默默地忍受着痛苦而假装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