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节闵帝元恭是献文帝的侄子。孝明帝时,元义专权,独自把持着朝政,而且对那些能够对他造成威胁的人肆行杀戮。当时的元恭虽然担任常侍、给事黄门侍郎,但不知道哪一天大祸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于是索性装病不在朝廷任职。至此以后,元恭就一直住在龙华寺,不和任何人来往,久而久之大家都说他哑了,他也不去辩解,因为装哑于他似乎更安全。
元恭就这样装哑巴装了将近十二年。孝庄帝永安末年,有人告发说元恭假装哑巴,其实是心怀叵测,而且老百姓中间流传着他住的那个华龙寺有天子之气呈现,元恭听了这些后没有辩解,而是继续装哑巴。没过几天他就被抓住了,然后被送到了京师。元恭在京师被关了好几天,由于抓不到他的什么证据,不得已又放了他。
北魏永安三年十月,尔朱兆杀了孝庄帝,立长广王元晔为帝。那时,尔朱世隆坐镇洛阳,他觉得元晔声望不怎么高,不足以震慑群臣。于是便打算另立元恭为帝,但又担心他真如传言说的那样是个哑巴。于是便派人去摸清真实情况。元恭知道事已至此,也看清楚了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见到来人便开口说:“一切该如此呀!”不久,元恭即位当了皇帝。
人生的路有起有落,总会遭遇逆境和挫折,人生虽然痛苦压抑,但对一个有作为、有修养的人士来讲,能够在磨砺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做到不忧、不惑、不惧,从而由逆向顺,转变战机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君子对修行的要求很高,君子要到成为世人学习的榜样就应该做到最基本的不忧、不惑、不惧。
南怀瑾说人的一生都是在追求、在努力,用心地想要让自己的修养和学问达到智者的水平。这个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其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境,但是如果具备一些基本的品格,那么人生就没有什么好忧虑的了。就如南怀瑾说的那样,想要成为君子就必须具备孔夫子说的那3个条件,那3个条件也是成为君子必备的修养和内涵。
做人要修己安人
《论语·宪问》有一段简单的对话。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的回答是:“君子要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又问:“只要这样做就够了吗?”孔子回答说:“君子要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再次问:“只要这样做就够了吗?”孔子说:“君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这一点恐怕尧舜都难做到。”
南怀瑾是这样理解孔子这段话的,他认为君子要做到非常严肃、庄重、恭敬的态度,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思想和外表的行为,从而进一步做的事情要利于别人、利于社会、利于天下和百姓,能够做到这些的人便是君子。
世间的人有百种,能做的事情也不计其数。判断君子的真正标准也不是恒定不变的,南怀瑾的意思是说只要做的事情对自己而言是“严于律己”,而且有益于他人的,这样的人就是君子,是圣人所为。
阿难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一天,阿难在摩揭陀国一片林子中看见一小和尚在念经,只见小和尚嘴里振振有词,阿难驻足倾听,结果发现小和尚不少地方都念错了。于是,他就走上前去指正小和尚的错误之处。小和尚冷笑着说:“你是不是老糊涂了?这是我师父当年亲口教给我的,绝对不会有错的。”阿难听了小和尚的话大受打击,决定离开摩揭陀国,到毗舍离国去。
阿难正在渡恒河的时候,摩揭陀国国王率领数千人马急速赶到,他请求阿难回去。毗舍离国的国王听说阿难要来他的国家,十分高兴,准备出城去迎接,当听说摩揭陀国国王带兵来追的时候,他也带来了大队人马,准备把阿难抢回去。就这样,摩揭陀国军队和毗舍离国军队拉开了阵势,两军相对,杀气腾腾,谁也不退后一步。
阿难看到眼前的情景,担心自己会引起一场无辜的杀戮,于是便从舟中腾空而起,化为火球寂灭了。阿难将尸骨一分为两半,一半给了摩揭陀国,一办给了毗舍离国。于是二王各得阿难尸骨一份,看到阿难舍生取义的举动,全军都哭了,两国不再相争,各自回到自己的国家去了,然后修建塔庙供奉。
佛家有云:“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阿难为了平息一场残杀,牺牲自己,最终分身两个国家。阿难的死平息了一场生灵涂炭的战争,而且使战争的双方从中感悟到可以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精神,受到深刻的教育。
君子的行为是以普众而行的,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社会的大众。不但从品性上要求自己,更多的是从行为上规范自己,使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符合大众的利益,哪怕牺牲自己也是在所不惜的事情。这就是君子。
荣西禅师是有名的得到高僧。一天,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来到荣西禅师面前,向他哭诉:“禅师,都说你是得道高僧,请你救救我们吧。我家已经好几天都没有米下锅了,我有父母需要供奉,还有妻小需要照顾,已经几天不吃东西了,一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请你救救我们吧,我们将会永远记得您的恩德。”
荣西禅师听完乞丐的哭诉而面露难色,他心里很想救这家人,可是连年干旱,寺里也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可以接济别人。但又不能看着贫苦大众饿死。荣西禅师一时束手无策,感到左右为难。突然,荣西看到了身旁镀了金的佛像。于是,他便毫不犹豫地攀到佛像上,用刀将佛像上的金子刮下来,然后用布包好交给了乞丐,他对乞丐说:“这些金子,你拿去卖掉吧,换来的钱你拿去买些食物救济你的家人。”
荣西禅师的一个弟子忍不住说:“师父,你这是在冒犯佛祖,佛祖身上的金子就是佛祖的衣服,你怎么可以拿去送人呢?你这样做是对佛祖的大不敬。”
荣西禅师听完徒弟的话正色地说:“你说得很对,可是佛祖教育人们要慈悲,他都肯用自己身上的肉来布施众生,又怎么会在乎一件衣服呢?我这样做是了了佛祖的心愿。那家人眼看就快要饿死了,佛不能见死不救。纵使把整个佛身都给了他,也是符合佛祖的愿望的。如果我这样做是对佛祖的不敬而要入地狱的话,我心甘情愿,只要能够拯救众生,即使赴汤蹈火,我也在所不辞!”
人生一世,想要成为德高望重的人就必须付诸行动,口头说的并不是真的。就如有人标榜自己是君子一样,只听见他说,而没有看到他做,那么也只能说明他是一个口头的君子。真正的君子行为就是把君子之行付诸行动。
南怀瑾说君子之行要修己安人,不能只把君子之道用于言语,更重要的是要付诸行动,让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别人、去成全别人。君子的出发点是为了芸芸众生,只要是对大众有意义的事情,哪怕牺牲也是在所不惜的。
求名当求万世名
《论语》卫灵公篇里有句话,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南怀瑾说一个君子最大的毛病就是害怕自己死了以后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被世人遗忘,与草木同朽,没有任何人会记住自己。一个人想要在历史上留有自己的名字就要懂得为社会做出点贡献才好,这样后人才有记住名字的理由。
南怀瑾说想要在历史上留名真的很难。因为世人在纵观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能够被世人记住的历史名人没有几个,哪怕是过去的当朝皇帝和一品宰辅,他们被世人记住的很少,大部分的人还是随着黄沙一起埋入地下。那些曾经显赫一世的人在死后不久就会被世人连名字都忘记了,那么他们的人生有什么价值呢?
南怀瑾用历代的宰相举了一个例子,历代有很多百姓,但是民间的百姓能够记住他们的没有几个。每个朝代都有很多的状元,但是这些人对国家和社会做的贡献恐怕没有几个,民间百姓知道的少数的历史人物无非来自于文学小说和影视剧目,其余的那些都像风沙一样沉入历史。
南怀瑾说后世留名很不容易。孔子、释迦牟尼、耶稣等之所以留有姓名是因为他们一生都是在为社会大众服务。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世人,成就自己的千秋伟业。有的人因为对社会有所贡献而名垂青史,例如文天祥、岳飞、王昭君等,他们都是因为对社会又卓越的贡献而被世人记住。而其他的那些在历史上有功业的人很少被世人记起。
南怀瑾说人生是很渺小的,人生追求当世的名利,在历史的镜头前一晃而过是没有用的。人生就应该如伊藤博文说的那样,求名当求万世名。一个人要真的想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美名,唯一的途径是对社会做出贡献。一个人要想不做贡献而留有美名,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万世留名没有捷径,只有对社会做贡献。
舍卫国有一个叫无恼的人,他长得很高、身材魁悟,而且力气很大,非常勇猛,喜欢搏斗。他跟在婆罗门下学教,有一天,他的师父唆使他清晨拿着刀出门,告诉他只要等到中午的时候,如果他能杀够一百人,然后把一百只手指头穿成指发(一环状装饰物),最后把这个指发佩戴在身上就可以升天成神。
无恼被他的师父蛊惑了,他仿佛像喝醉了酒一样,又好像发了疯一样。他走在大街上,遇见人就杀,好像狮子猎兔子一样,剑指到的地方,人们的手指立即脱落。整个国家的人听说后,都互相奔走相告,然后躲在不容易找到的地方,没有人再敢出门。释迦牟尼听说后,急忙赶去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时间已经临近中午了,无恼把砍来的手指头一一清点过来,已经得到了九十九只,只差一只就可以完成升天的任务了。眼看着时间越来越近,他四处找人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心中很焦急,害怕错过了升天成仙的时间。无脑在街上四处寻找人,突然看见自己的母亲。原来无恼的母亲已经做好午饭,久等不见无脑回家吃饭,于是就出门寻找。此时的无恼已经丧失了心智,想杀了他的母亲来凑齐手指头的数目。
无恼正准备动手杀她母亲的时候,释迦牟尼赶到了,他走到无恼的面前,遮住了他看母亲的视线。无恼于是舍弃了母亲去追赶释迦牟尼。无恼拼命奔跑还是追不到佛祖。眼看着无恼筋疲力尽了,佛祖开导他说:“你跟着一个心里有邪念的师父学习,然后去杀害生灵,以致无辜的生灵遭到涂炭。你的罪过数也数不清楚,就这样还想着升天成仙吗?”无恼顿时醒悟,把刀子扔在一旁,然后对佛祖五体投地,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于是跟随佛祖出家,远离了邪恶。
人生应该看透名利之道,只有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才能悟出真正的人生之道。了解人生的人应该知道哪条路能走,哪条路不能走。如果不想求名那就本分地做自己该做的,不去过分地祈求什么。但是一旦选择了要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大名,那么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懂得付出、懂得贡献,把自己所拥有的拿出来与他人分享,而不是自私地占为己有。人要想在历史上留下让万世瞻仰的名字,就要做一些有益于人类社会的事情,哪怕只是一件事情,只要对人类社会有益处,就是千秋的事业,是伟大的事业。
南怀瑾说一个真正的君子,对待自己的学问或者事业都能够问问自己具备了什么,需要充实什么,还要努力多少,一切的成就都要靠自己去努力,不去依赖别人,也不会因为别人而决定自己事业的成功与否。在自我的内修方面要懂得去贡献什么,而不是去跟人索取什么。这样的成功才是千秋万世的成功,这样的成名才是万世之名。
谋道而不谋食,忧道而不忧贫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应该用心求道而不用费尽心思去考虑衣食的问题。即使由自己去亲自耕种也不能保证不饿肚子,而努力学道却可以得到一些俸禄。所以说君子应该只担心学道不精,而不应该担心贫困。
世间有很多人害怕没有高官厚禄,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只要自己肯努力,学有所成,学识和修养达到一定的水平,能够指点江山了,可以为社会和人类出谋划策而做出贡献了,那么想要的一切就可以得到。人不应该害怕没有地位,而应该担心没有本事。
南怀瑾说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君子只会忧虑世道不行,而不会去感叹生活的困难,比如耕田种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人生只要好好地努力就一定会过得去,至于一夜暴富或者成为富翁那是不一定的事情。但只要努力求学就能够有前途、有位置,而不怕才学被埋没。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成为历代读书人奉行的金科玉律,这简单的几句话也说明了君子应该把主要的经历放在世道之上,而不应该担心物质生活。一旦自己的才学得到重用,那么就会衣锦还乡而不愁吃穿。
世人从《子路》篇里可以看到,学生樊迟去向孔子学耕田种地而被孔子骂个狗血淋头的故事。从社会的角度看,孔子的话有一定的道理。相对于今天的情形来说,现在的很多大学教授和文化知识分子的收入还不如卖菜农的工资高,但是这些知识分子们没有因为“谋食”而放弃对学识领域的追求。这就是那句“君子谋进不谋食”。他们依旧在自己的领域“忧道”,但不“忧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