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南怀瑾:做人与处世
24828500000017

第17章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3)

内心坦荡之人能够对误会和误解不解而自清,换句话说就是坦荡之人能消除诽谤之类,不会因为被谣言中伤而扰乱自己日常的生活。君子大都在遇到对于自己不利的言语或者评论的时候采取的是不辩解的姿态。因为时间就是最好的证明,时间可以让更多的人看清楚事实的真相。君子不需要解释,因为君子的心是坦荡的。

君子之风就是面对任何事情能够不忧不惧,做到真正的坦然相对,没有顾忌和忧虑,做事情不会畏手畏脚而踌躇不前。君子的心里应该是明净而透亮的,没有忧虑和恐惧,就如一面镜子一样,豁然而坦荡。

南怀瑾说这个不忧不惧不是简单的不担心、不害怕,而是一种内心的坦然和淡定。凌威不惧是一种气势,有条不紊是一种度量。遇到事情担心忧虑是一种本能,但是能够做到不忧不惧的是一种心怀雅士淡定的淡泊之情。一个人做到担心忧虑是很容易的,但是做到内心的光明磊落而不为尘世的琐事所烦扰是很难得的。这需要的不只是一份定力,还需要一份君子的修养。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第十三》里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在《论语集解》里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是真正的内在的见解就不一样了。而小人看起来是沆瀣一气的,但那只是表面的平和,其骨子里是互不相容的。这就是所谓的“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

人生在世,有的人会为天下而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有些人为富贵荣华而谋,出仕做官,谋福百姓;有些人则教书育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因为这种“同”是一种内在的相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在外人看来也只不过是“臭味相投”罢了。小人会因为各争私利而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这种“同”就是表象的虚假相同了。

南怀瑾是这样理解孔子这句话的,他说和而不同就是要有自己的中心思想,能够调和左右矛盾的意见,而自己的中心思想还是独立的。小人就不一样了,小人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而且到了利害的关头,就会有意见的冲突,这样就不会融洽,也就百年的不和谐了。这就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南怀瑾说的是做人,说的是君子之风,但这个“和”与“不同”更多的是应用于人生另外的一些方面。在很多时候它们不单单指一种君子的思想,更多的是指一种头脑的灵活。人的思想是活跃的,只要不沉溺于一个,就会发现很多“和”里的“不同”。

1949年美国兴起一股淘金热,第一批踏上美国大陆的移民大都出身于贫苦之家,所以他们不得不拼命工作。强大的劳动量使衣服极易磨损,而且在那个时候买衣服也是件奢侈的事情。当时的人们都热衷于去土地里挖金子,而身边缺少的东西却费好大的劲才可以买得到。当时的李维·施特劳斯也是淘金一族。看到人们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淘金而所得无几,而他也看到了人们买东西困难的事情,于是他便放弃了淘金,开起了淘金旅程中的第一个杂货店。

一年夏天,施特劳斯看见天气炙热难熬,就从外地进了一批帆布,他觉得这样的帆布会被淘金者买去做遮阳伞或者帐篷。但事实并不如他所想的那样好销售,而是滞留了很多的货物。这让施特劳斯很苦恼。

一天,有两个淘金者走进施特劳斯的杂货店买东西,施特劳斯跟他们推荐他那结实的帆布。其中一个说:“帆布我们就不用了,你看我们这衣服坏的都修补好几次了。”说着把拿在手里的衣服递给施特劳斯。施特劳斯这才看见来人手里拿的裤子已经破旧不堪了。“如果有那么好的帆布做成裤子就好了,这样在淘金的时候就不会经常磨破裤子了。”另外一个人说。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施特劳斯在心里萌生了一个主意。他顿时喜上眉梢地问:“如果我把这做成衣服,你们愿意做我的模特吗?”来人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愿意。”于是施特劳斯拿着两人的尺码来到裁缝店,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就诞生了。用帆布做的牛仔裤深受淘金者的喜爱,因为它很耐磨。就这样,施特劳斯把牛仔裤的事业越做越大。

绛蓝色是牛仔裤的专用颜色,后来施特劳斯又在牛仔裤的颜色上进行改良,改进了多种颜色,而且根据需要改变样式。之前的牛仔裤只适合男性市场,随着牛仔裤的热卖,施特劳斯又改变供给战略,不但设计男士牛仔裤,而且出售女式牛仔裤,再次在全世界掀起了牛仔裤的热潮。

施特劳斯就是这样一步步地在相同的领域寻求不同。这虽然不是孔子所说的那种对人品的要求要“和而不同”,但这也说明了在相同的领域,只要有心,就能创造很好的成绩,而这些都是不相同的。

同是一种本质的相同,就如同人的思想一样,而不同是一种敢于创新的气势和魄力。

不同是一种突破,是一种不拘泥于某一处的发展。只要坚守本源就能够找到突破之处。人生更多的时候应该将眼光放得高远些,这样才能不被眼前的事物迷惑而不思前进。

眼光高了就能看到新的视觉点和出发点,那么对于同也就有了新的诠释。

南怀瑾说人生更多的时候会同处一起,那是因为有共同的志趣和志向。但是很多人看似很好,一旦遭遇变故就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而各奔东西。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而不同”会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思想,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人品,更多的运用于现实生活,达到孔子说的真正的“和而不同”。

易事难说与难事易说

《论语·子路第十三》的原文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这段话是孔子说的,他的意思是君子容易被侍奉,也就是很容易相处,但难以被取悦,如果想通过关系等取悦君子,那么必将遭到君子的拒绝;至于君子去用哪个人,说明那个人很有才能,君子对他的重用是量才而用。小人不容易被侍奉,但容易被取悦,只要找到小人喜欢的东西就可以使他高兴,这样虽然看起来不符合常理,但是小人也会欣然接受的。至于小人用人就是求全责备的事情了,只要能取悦他,就可能胜任他给的工作。

南怀瑾说与君子共事会很容易相处,因为君子有仁德的心,大都平易近人,有较强的亲和力,所以会比任何人都容易相处。但是如果想通过非正当的手段从君子这里取得好处,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至于想通过一些歪门邪道而取得君子的喜欢,那也只是枉然的事情。

南怀瑾说小人很难共事,这是因为小人是变化不定的。小人或许看起来一本正经,但只要摸到他的心思,然后稍微迎合一下,那么他就高兴了,这样对于请求者而言所要求的事情也就有希望了。小人是以利益为头的,只要有利,不会去关心那人能否胜任。

南怀瑾说的更多的是共事,就是在共事里如何处理好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君子平易近人,拥有的是坦荡的胸襟和胸怀;而小人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在职场里往往会因为言语失误而得罪上级,如果上级恰好是个小人那么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两公司洽谈业务,生意谈成了双方吃饭庆祝。酒席间甲方公司的领导说起他的家乡,这时乙公司的小李说他的家乡也是那个地方。一听说是老乡,领导的话也多了:“我真想早点卸掉这付重担,回熟悉的地方看看,还是家乡好呀!”领导说这话的意思无非就是作为老乡的一种寒暄,小李也算解其意,顺着他的话说:“好的,您什么时候回来我陪您看看,这些年家乡的变化可大了。”这时甲方的另外一个副级的领导大概是喝醉了,脱口而出说:“哦,你要回家了,那很好呀,到时我会去送你的。”那个领导听到这话气得一跃而起,气愤地说:“你就巴不得我走,那我看我走了你能有什么好处。”说完愤然离席而去,事情的结果似乎在意料之中,那个副级的领导被“发配边关”了。

这就是职场上的共事,一不小心就会得罪小人,轻则遭到批评,重则官位不保。小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只要别人稍微得罪自己一丁点儿就会想报复别人。这就是小人,心思容易揣摩,只要投其所好就能很快地达到目的。

中国有句俗话说“宁愿得罪君子,不要得罪小人”。因为君子大度,对于别人说的话不管是好是坏,在自己的心里都会有一个评判的标准,不会因为别人的言论而改变自己的初衷或者作风。君子有自己固守的本分和原则,那是一种修养和气质,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有丝毫的改变。小人就不同了,小人心胸狭窄而没有度量。“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往往就是指这类小人。别人只是只言片语的话,没有什么意思,但在小人听来就是“含沙射影”、“话里有话”、“指桑骂槐”。所以会引起小人小心眼的波动,这样就会想着法地给说话人穿小鞋,让别人不好过。

南怀瑾说君子修身养性,尽量使自己的心性符合道德的标准。君子与他人共事的时候会尽量地维持关系,而且会克制自己的****、思想等,给人以君子的风范。君子比较理智,对事情的过程会更多地在乎逻辑,按部就班,不会生出变化。君子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来要求自己,对待别人的想要疏通的无理要求会拒之门外。君子更多的时候是不受外界影响的,他们面对生活采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姿态,做事情有自己的原则。别人中肯的意见对自己而言大有帮助,那就虚心地请教,认真地改正。如果别人的言论或者意见对自己没有帮助,或者有诋毁之意,那么也不与他一般计较,坚持自己的原则,固守自己一贯的做法就好。这就是所谓的易事难说。

南怀瑾说小人与君子是不同的,小人不管是为人还是处世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想到的都只是自己的眼前利益,而不站在别人的立场去为别人考虑。小人在看人或者看事情时的出发点就是看这件事或者这个人是否在现在或者将来对自己有用,有用就纳为己有。如果没有用,但是现在给的好处比较多也是可以用的,而不去追查这些人是否真的具有真才实学。至于取悦小人更是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投其所好必是有求必应。这就是所谓的难事易说。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之道有3个方面,这3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会去忧愁,聪明的人不会感到迷惑,勇敢的人不会畏惧什么。”子贡说:“这3个方面不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吗?”

南怀瑾说孔子的这段话包含3个意思,学问和修养符合标准要具备3个条件。一个是“仁者不忧”。南怀瑾说有仁德的人没有忧愁和烦恼,只有快乐。大而言之就是面对国家天下的事情,都能够做到无忧无虑,遇到的事情都有办法解决,即使遇到的事情没有办法解决也能够坦然地接受,这就是“仁者无忧”。君子不会把自己的担忧之情表现在脸上,君子的器度就要求君子有凌威不惧的气魄。真正的仁者心里怀揣着的是一份雅士的淡定,不会因为突发的事情而乱了阵脚,找不到方向。

相对于国家和天下而言,就是自己个人了。人生每天都生活在忧患之中,但是仁者的修养可以超越物质环境的羁绊而达到“乐天知命”的不忧境界,对于外界的事物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管面对怎样的境界,都能够做到宠辱不惊。

南怀瑾说的第二个条件就是“智者不惑”。真正的高度智慧是可以解开任何难题的,没有任何的迷惑和怀疑之处。上至宇宙,下至个人问题,都能够了然于心而不会感到困惑。世间的人大都没有真正的智慧,对于未来所发生的事情今天绝对不会知道。大多数人对于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会常常自作聪明,自以为是。

所谓的“智者不惑”就是能够在一团迷雾里面找到事情的源头和解决的办法,不会因为了无头绪而感到心烦意乱,失去辨别的方向。智者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够保持一颗冷静的心,镇静地对待生活里的变故,而不会因为一些突发的事情而乱了阵脚。

南怀瑾说的第三个条件就是“勇者不惧”。所谓的“勇者不惧”就是要求人要做到内心坦荡,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而扰乱修养的心智。面对生活,敢于坚持真理和坚持自己的意见。人生应该坚守自己的本分,坚守自己的人生理论,当然这个人生理论是以公正、公平为前提的。面对诽谤或谣言,做到“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的境界,这就是君子的坦荡之心,人生能够做到这样也就没有什么恐慌了。

南怀瑾将人生的修养学问要达到君子的标准需要的条件归纳为3个。这3个条件看似简单,其实真正地实现却是很难的。人生的命运总是多舛,人生经历的事情总是那么的艰难。人的一生总会遇到逆境、坎坷和挫折,人生只有具备不忧、不惑、不惧的品质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