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常怀敬畏之心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敬畏,一是敬畏天命。二是敬畏居高位者,因为处在高位之上的人责任重大,关系着民生安危。三是敬畏圣人之言,君子觉得圣人之言意义深远,有益于人生。小人因为不知道天命而知道求人事,所以会不知道敬畏。对居高位的担负重大的责任者而言,会因为一些常见的事情而忽视他们,所以他们不知道敬畏;开始的时候就去逢迎,最后还是会侵犯。小人对圣人之言一无所知,所以会肆无忌惮地随意戏弄侮辱。” 南怀瑾说这里所讲的畏其实就是敬的意思,如果人生没有什么敬畏,那么这样的人生是危险的人生。简单的“畏天命”就包括了一切的宗教信仰,信上帝、信命理、信佛。南怀瑾认为一个人有所怕才会有所成就,如果一个人到了无知无惧的地步,那么他是不会成功的。
南怀瑾说孔子说的“畏大人”并不一定指位居高官的人。对父母、长辈和有学问道德的人有所惧怕才能更容易成功。南怀瑾说“畏圣人之言”就如人们在读《论语》或者《圣经》之类的,这些都是圣人之言,怀着虔诚的心态去品读,只怕违反了圣人之言。
人生一世应该有很多敬畏的,不管是敬畏责任重大的居高位者,还是畏惧被人传颂的圣人之言,因为懂得畏惧所以才会成功。换句话说就是,恭敬别人,其实也是在庄严自己。
悟达禅师还是云水僧的时候,有一天路过京城,在大街上他看到一位身穿西域服装的僧人身患恶疾,没有人去管他也没有人去照顾他,于是悟达禅师就为西域僧人擦洗敷药,细心地照顾他。过了几天,西域僧人在悟达禅师的照顾下很快就痊愈了。病愈后的西域僧人对悟达禅师说:“如果将来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灾难,可以到西蜀地区的彭州九陇山间两棵松树下面找我,我会帮你渡过难关的!”
很多年过去了,悟达禅师因为修法深厚而法缘日盛。当时的唐懿宗非常景仰悟达的德风,于是就特封悟达禅师为国师,并且赐给了他檀香法座。这时,得到如此殊荣的悟达禅师觉得自己很尊贵,也渐渐起了傲慢之心。一日,悟达禅师在打坐的时候突然发现膝上长了个人面疮,人面的眼镜和牙齿与普通的人没有区别。
悟达禅师寻访了许多名医都束手无策,这个面疮是无法医治的。就在悟达感到绝望的时候他忽然想起昔日西域僧人对他说的话,于是就按照约定来到九陇山,找到西域僧人并对他说明了来意。西域僧人胸有成竹地指着松树下流淌的溪水说:“这个病你不用担心,只要用这清泉的水就可以除去你的病苦。”
悟达禅师听完西域僧人的话后就要弯身去取水清洗面疮,就在这时,面疮突然开口说话了:“等一下!你知道为什么这个疮会长在你的膝上吗?我想你应该知道西汉史书上记载的关于袁盎杀晁错的事情。而你就是袁盎转世,我就是当年被你屈斩的晁错。我历经十世的轮回转世,一直都在找机会报仇,可是你却十世都做僧人,而且清净戒行,我一直苦于没有机会下手。直到最近你受到皇帝的嘉奖而起了傲慢之心,不再敬畏什么,也因此而失去了道行,所以我才能附在你身上,让你经历痛苦。今日应该多谢迦诺迦尊者的慈悲,他用三昧法水替我洗去十世的罪孽,至此以后我与你不再有何冤仇。”
悟达禅师听完面疮的话,不禁汗如雨下,连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涤面疮,突然一阵剧痛袭来,悟达昏了过去。当悟达醒过来的时候,他看到膝上的人面疮已经消失不见了,而且眼前也没有什么西域僧人。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轻慢他人,骄纵自我等陋习是人性中深藏难除的劣性,一旦产生这样的心境,那就会产生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人生只有怀有敬畏之心才可以无所惧怕人性里的邪念。
《毗尼母经》上有句话说:“卑己敬人。”中国有句古话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圣人的伟大,在于他们懂得要有所敬畏。就如南怀瑾说的那样,纵观历史来看,成功人士的心理上一定有一个东西。用普通哲学的话来说就是找一个主义,找一个目的为中心,然后怀有很虔诚的心去有所畏惧,把这个当做一个目标,那么就能取得成功。
南怀瑾说人生不能做到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害怕的了。人生一世,应该在心里惧怕点什么,哪怕只是一种行为心理的约束,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在社会里更有规矩和原则可循。所谓的“无规矩无以成方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也只有有所害怕才能做得更好,否则一无所惧的很容易失去人生的方向,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在《论语·里仁》里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老夫子认为,君子所做的事情,只会问道德上该不该做。小人做事情就会问是否有利可图。
南怀瑾说如果拿孔子的这个观点来看今天的世界,那么现实的社会是没有看头的。如今的社会到处充斥着利益和欲望,世人在为人处世的时候总是把利益放在首位。而且如果满天下的都是小人,那么事情就好办多了,但是自古以来就是君子与小人同在,没有办法真正地区分。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是君子是站在义的肩头,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以君子之风行事,给世人展现的也是豁达而坦然的君子之气。小人就截然不同了,小人做人和做事情的时候往往会把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去考虑在做事情的时候会得到的报酬。所以,君子与小人是有本质分别的。
春秋时期,各思想家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得到重用就到处去游说,希望诸侯国能重用自己的政治理论,实现自己匡扶国家的意愿。墨子也是那个时代的思想家,也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政治主张而到处奔波的人。
墨子在卫国游说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思想,但是没有得到重用。游说失败的墨子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前往齐国去游说。
之后不久,有个叫管黔的人到卫国去推荐墨子的弟子高石子在卫国当官。卫国的国王接见了高石子,并且听了他的政治思想,觉得很有理,能够振兴卫国。于是卫国的国王给了高石子优厚的俸禄,并且把他安排在卿的爵位上。
高石子在卫国安顿下来,但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老师。高石子三次去朝见卫国国君,每次在与国君说政治的时候都会详细讲述墨子的治国方略,希望卫国的国君能够重用自己的老师。国君听了只是不停地点头称好,但不采取任何的实际行动。过了一段时间,高石子看卫国没有任何的意愿去请墨子,于是,高石子辞官回去了,他去向墨子汇报他的经历。
高石子为了义而舍弃眼前唾手可得的高官厚禄。因为他是君子,所以他懂得君子之道,知道面对利益该取谁而舍谁。这也是孔子说的“君子喻于义”。但现实的社会更多的是南怀瑾说的那样,是小人遍布的世界,更多的人甚至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生命。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人生应该懂得取舍,舍弃不好的而发扬好的。功名利禄是人生孜孜以求的东西,但是如果在追求的时候与人生的道义和准则相冲突了,那么就应该懂得取舍。
很久以前,济水的南面住着一个非常有钱的商人。有一天,商人要渡河去济水的北面。就在船行到河中央的时候他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在水里拼命地挣扎着喊救命。一个渔夫看见了落水的商人就划着船要去救他。商人看见有人来救他了,于是大喊道:“我是济水一代的富人,如果你能够把我救上岸,我会给你一百两金子作为酬谢。“渔夫把落水的商人救上了岸,可是商人上岸后只给了渔夫十两金子。渔夫说:“当初你求救的时候说只要我把你救上岸你就会给我一百两金子,现在怎么只有十两?你这不是言而无信的小人行为吗?为了活命就求救别人,但是活过来了就想到自己的利益了,说话不算数。”
商人听到渔夫的话勃然大怒道:“你区区一个打鱼的,一天的收入能有多少银子?我给你十两金子,难道你不应该感到满足吗?”渔夫听完商人的话失望地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一天,这个商人再次乘船要到济水的北面,船离开岸不久便因为触礁而沉没,他再一次落水呼救,条件还是跟上次一样:“只要能救我上岸,便可以得到一百两金子。”事情凑巧,正好原先救过他的那个渔夫也恰好把船行到了那里。岸边的人看到渔夫对商人的条件无动于衷便问渔夫:“你为什么不去救他呢?他给的报酬多高呀!”渔夫轻蔑地说:“他就是之前那个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但等他上岸后却不兑现承诺的人。”渔夫说完便撑船上岸了,远远地看着那位商人在水中挣扎,然后沉入水底。
小人总是顾此失彼,因小失大,往往会因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忘记自己,所以最后的结果是惨不忍睹的。如果小人能够学习君子的豁达之风,那么世间会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出现。
南怀瑾说自古小人与君子都是相互依存的,是对立而统一的,没有独立存在的事情。只要做到自己的君子之风,那么就不怕小人所带来的困扰。小人是不会守着君子的本分的,小人想到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而君子能够固守属于自己的本分,安贫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