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谎言,预防比惩罚更有效
孩子第一次有意义的说假话是他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进步,孩子说谎标志他有了想象力,开创性的行为与周围环境打交道。
——施鲁克
在一个电视纪实节目中曾播放了这样一件事:一个10岁的女孩婷婷从小活泼好动,爱说谎,还经常在学校里与同学打架,为此老师也经常找婷婷的妈妈谈话。妈妈在无可奈何之下就给在外打工的婷婷爸爸打电话“诉苦”,最后爸爸感到了问题的严重,他毅然辞职回到了家里。
一开始,当爸爸发现婷婷爱说谎、爱与同学打架,甚至偷偷拿家里的东西时,还能说服教育一下,可当他发现效果不明显时,便采取了体罚的办法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他觉得最管用的体罚方法是“蹲马步”。在2008年大年初二这天,爸爸和妈妈去串亲戚,临走时还不忘把家里的东西都作上标记,并在果盘里放了15颗糖果,等爸爸回来后,发现少了3颗糖果,便问婷婷:“你吃糖果了?”得到的回答是“没吃”。于是爸爸大动干戈,逼着孩子“蹲马步”,而自己则在一旁喝酒后酣然入睡,婷婷则趁机跑出了家门。也许是无处可去,也许是跑得太累了,她就在零下30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睡着了。第二天,爸爸找到她并将她送到医院,此时,爸爸不得不面对婷婷被截去双手、右脚及左脚伤残的残酷现实。
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仅仅因为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就毁掉了一生,在令人惋惜之余也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孩子爱说谎,妈妈应该怎么办?
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孩子在四五岁的时候,好像特别喜欢说谎,明明是自己偷吃了零食,却说是邻居小孩干的,明明老师没有夸奖他,他却说老师说自己很棒……面对孩子说谎,妈妈是狠批一顿呢,还是视而不见?
其实,妈妈完全不必为孩子偶尔说出的一些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小小的谎言惊慌失措。因为你的武断,很可能完全误解了孩子,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难以愈合的痛。
心理学研究表明,说谎是孩子在幼儿期表现出的一种常见现象,幼儿在两岁半到3岁时就会讲十分完整的谎话。德国教育学家施鲁克教授说:“孩子第一次有意义的说假话是他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进步,孩子说谎标志他有了想象力,开创性的行为与周围环境打交道。”3岁的孩子大部分会把现实和想象混在一起编出一些谎话。丰富的想象力正是3~6岁的孩子心智发展的特征之一,然而这时,孩子尚无能力完全分辨想象和事实之间的差距。加上在孩子喜欢看的动画片中常是把想象力发挥到极致,这也使得许多孩子信以为真,常常把想象当做事实。由此说出的话,在妈妈的眼里就成了谎言。
一位教育专家说:“其实,在13岁以前,孩子没有道德感可言,妈妈不能用成人的是非观念看待孩子的谎言。”所以,孩子说谎并非妈妈眼中的“道德”问题,如果妈妈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因为孩子的一句无心的谎言就大肆批评,只会破坏亲子关系,伤害孩子的心灵,久而久之,真有可能把孩子推上“说谎”之路。
那么,妈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谎言呢?首先要知道孩子说谎的原因。
孩子说谎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模仿大人,二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首先,模仿大人。虽然没有一个妈妈故意去教孩子说谎,但如果妈妈在和孩子的相处中,为了哄孩子听话,常常用一些假话骗他,或是妈妈经常对别人说谎,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慢慢地学会了说谎。还有一种情况是,妈妈出于成人社会里的某种掩饰需求,经常说些虚饰的话,虽说这些话并无道德上的不妥,只是一些交际上的应酬话,但如果被年龄尚小的孩子注意到,也会给孩子留下爱说谎的印象,教会他们说谎。
墨子就曾用染丝这件事比喻教育上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所以,如果孩子爱说谎,妈妈一定要首先进行自我反省。
其次,迫于压力。如果妈妈对孩子家教过严,对孩子的每一个过错都不轻易放过,动辄批评指责,甚至打骂;或是妈妈太强势,常常说一不二,不尊重孩子的想法,这些都会造成孩子的情绪经常性地紧张和不平衡,于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为了逃避处罚,达成愿望或取得平衡,孩子就只能选择说假话。
孩子的这种迫于压力的说谎行为性质十分恶劣,妈妈一定要重视起来。
有一位妈妈就曾因女儿的说谎行为向一位心理学专家咨询。这个妈妈学历很高,是个博士,她教育孩子从来不打不骂,孩子做错了事,只是批评几句,最多罚站一会儿。可是女儿的这次说谎行为却让她非常恼怒,不知如何是好。
这件事还要从一个彩屏电子词典说起,女儿正读初二,为了鼓励她好好学习,妈妈花1000多元给她买了一个彩屏电子词典,一再嘱咐她不要弄丢了,因为女儿从小就有丢三落四的毛病,说过她多少次也改不了,因为这事有一次她还被罚在房间里一动不动地站了两个小时。女儿得到这个彩屏词典非常喜欢,还向妈妈保证说要认真保管,肯定丢不了。结果这个词典用了还不到一个月就丢了,女儿也没敢和妈妈说,直到妈妈发现词典不见了,问她怎么回事,她才撒谎说是借给同学了。妈妈让她要回来,结果好几天她都拿不回来,还找托词说已经要回来了,但转手又借给了另一个同学。妈妈有些怀疑,让她两天后必须拿回来。两天后,女儿说要回来了,但放在了教室里。妈妈不信,说第二天要亲自跟着她到教室去看看,直到第二天早晨妈妈真要跟着她去学校时,她才哭着说出了实话,承认她这些天一直在骗妈妈。
这个妈妈非常生气,她觉得女儿撒起谎来居然说得像真的一样,自己还跟没事人似的。她实在不能原谅女儿说谎骗人。
心理学专家对妈妈说:“就这件事中孩子的表现,应该不叫说谎,她只是想隐藏一件事。她丢了东西,根本不是你以为的没事人似的,她的内心其实很痛苦。正常情况下,孩子应该寻找父母帮助解决,可你的孩子为什么不去寻求你们的帮助,宁可以拖延和撒谎来应付呢?这是因为她没有把父母当做不幸的分担者。”因此心理学专家猜测,这个妈妈平时一定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在得到妈妈的肯定答复后,心理学专家说:“也许你们认为要求严格对孩子好,但孩子可不觉得好。她知道,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不但词典不能找回来,还会挨一顿批评——她为什么要把一件坏事变成两件呢?所以,她宁可选择隐瞒。”
孩子也有自尊心,妈妈以为无所谓的事,孩子往往会看得很严重。有时妈妈经常随口批评孩子几句,就像说平常的话一样,可它对孩子来说,却是十分消极的情绪体验。尽管孩子也知道纸里包不住火,但为了逃避妈妈的训斥,他就能拖几天算几天,这也符合孩子的思维方式。
对上述事情中的女儿来说,其实她也天天都生活在紧张中。为了隐瞒一件事而不断地撒谎,这对任何人而言都是很痛苦的,孩子宁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诉妈妈——这就说明妈妈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孩子在潜意识中已经不再信任妈妈。所以,孩子撒谎最根本的原因都来自于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妈妈必须要进行反思。
事实上,犯错误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妈妈要学会接纳孩子的错误,不必动不动就大惊小怪,如临大敌一样对待孩子的撒谎。孩子犯了错误心里会很难过,妈妈如果给予适当的理解,会比给予批评更能让孩子记住教训。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不再撒谎呢?方法就是提前做好预防。
比如丢东西这件事,如果孩子总是粗心大意,妈妈就要事先提醒,假若孩子总是在乘出租车时把手里的东西随手放在旁边的座位上,下车忘了拿,这时妈妈就要事先提醒,坐出租车绝不能把东西随手放在座位上,一定要拿在手里。当然,如果可以拎个袋子放在下车的门口就更好了,因为一下车就看到了,也就不会落下了。
对待孩子的谎言,预防比惩罚更重要。孩子的品行习惯常常是依赖于妈妈的教育方式,妈妈要多帮助孩子想一些预防方案。但是如果孩子真有一个毛病无法改变,只要问题不是太大,就可以由他去,不必事事计较,我们爱孩子不也包含着对他缺点的接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