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4颗糖果就像4颗糖衣炮弹,让男孩对自己的错误有了清醒的认识,在承认错误时更是心服口服。
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如果妈妈总是用伤人的话批评孩子,孩子会感觉心灵受到了伤害,尽管这种伤害往往都是无心的,却让孩子难以接受。作为妈妈,在责备孩子时,不妨给批评裹上一层薄薄的“糖衣”,然后再说给孩子听。这样,你可能会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符合你的心意了。
苏联诗人依尔·斯洛夫是一个非常幽默的父亲。一次,依尔·斯洛夫回家,看到一家人慌作一团,母亲正打电话向医院请求急救,而妻子正怒气冲冲地看着满嘴黑黑的小儿子舒拉,原来是舒拉为了出风头,恶作剧地喝了半瓶墨水。
依尔·斯洛夫明白,喝墨水还不至于使人中毒,所以也用不着惊慌,但看到捣蛋的舒拉把家中弄得乱七八糟,他觉得这正是教育舒拉的好时机。于是,他便故作轻松地问:“你真的喝了墨水吗?”舒拉得意地伸出沾满墨水的舌头,做了一个怪相。依尔·斯洛夫一点也没有生气,而是从屋里拿出了一叠吸墨水的纸来,递给舒拉说:“哎,现在没办法了,你只有把这些吸墨水的纸使劲嚼碎吞下去了!”
一句话把全家人逗得哈哈大笑,就这样,一场虚惊被依尔·斯洛夫的一句幽默冲淡了。
很多妈妈都会为自己的“捣蛋鬼”孩子大伤脑筋,其实孩子爱捣乱并不是什么缺点,妈妈更不能一味地责备孩子的恶作剧或过错。德国汉堡的儿童心理学家托马斯·卡尔博士曾说过:“爱搞恶作剧的孩子日后成才的可能性较循规蹈矩的孩子更大。”恶作剧并非从天而降的,它需要动脑筋,是孩子创造力的一次爆发,从这一点来说,恶作剧其实对孩子的智力发育也有催化作用,喜欢搞恶作剧的孩子更聪明,至少表明他开始动脑筋了。所以,在面对一个爱搞恶作剧的孩子时,妈妈千万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他,而是要聪明地加以引导,就像诗人依尔·斯洛夫一样,把一句批评的话裹上了“幽默”的糖衣,因为他知道,这样说,孩子才更爱听,才更容易听到心里去,进而主动改正错误。
在《太阳和风》的寓言故事中,使戴草帽的老头摘掉帽子的不是肆虐的狂风,而是温暖的阳光,同样的道理,让孩子真正被感化的不是严厉的批评,而是温柔的劝慰。把批评的话语包裹上甜甜的“糖衣”,寓批评于褒扬之中,这是一种批评的智慧与艺术。美国前总统柯立芝就深谙这种口才的艺术,他这样解释说:“理发师在给人刮胡子时,他要先给人涂肥皂水,为什么?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痛。”同理,裹上糖衣后,批评的话就不会让孩子感觉到“苦”,自然他也会更乐于接受。
当孩子犯错时,请多试试这种充满艺术性的批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更有效,更符合孩子活泼的天性。
对孩子的无心错误冷处理
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苏霍姆林斯基
约翰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有3个漂亮的女儿和一个贤惠的妻子。有一年夏天,这3个姐妹相约驾车去郊外旅游。在市区内,先由两个姐姐驾车,到了人烟稀少的郊外,两个姐姐就让妹妹练练驾车技术。
终于来到了郊外,最小的妹妹开着车,兴奋得不知如何是好,大家有说有笑的。突然,汽车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向前奔去,在快到十字路口处与一辆从侧面驶过来的大拖车相撞,这起突然而来的车祸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大姐当场死亡,二姐头部受伤,小妹小腿骨折。原来,是小妹想在红灯亮起之前通过马路,才加大了油门。
约翰夫妇接到电话后,立刻赶到了医院。他们紧紧地拥抱着幸存的两个女儿,一家人热泪纵横。在这个时候,爸爸和妈妈会说些什么呢?最小的女儿一直悬着心,她不敢相信自己就是这起车祸的罪魁祸首。她深深地懊悔,但是大姐已经离开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奇怪的是,爸爸和妈妈什么都没有说,甚至连一句责备小女儿的话都没有。他们只是轻轻地擦干两个女儿脸上的眼泪,然后开始谈笑,像是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始终是温言慈语。
很多年过去了,终于有一天,小女儿鼓足勇气向妈妈问起了当年的事情,她想知道当时妈妈为什么没有训斥她,而事实上,姐姐正是死于她闯红灯造成的车祸。
妈妈只是淡淡地说:“你姐姐已经离开了,不论我们再说什么或做什么,都不能让她起死回生,而你还有漫长的人生。如果我们责难你,你就会背负着‘造成姐姐死亡’的沉重的心理包袱,进而丧失一个完整、健康和美好的未来。”
这句话让小女儿流下了眼泪,也让我们对这位妈妈肃然起敬。是的,在失去最爱的大女儿的时候,如果他们对闯祸的小女儿不依不饶,训斥责骂,那么他们失去的将会是两个女儿。约翰夫妇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才能够强忍着悲痛,一家人相互扶持,最终走出了失去亲人的悲痛,重新获得了快乐的生活。而小女儿正是因为爸爸和妈妈的宽容,获得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面对孩子无心的错误,责备并不是最重要的,有时它根本一点用处也没有,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灵和未来。只有不够聪明的妈妈才会经常批评、指责和抱怨孩子。
对孩子无心的错误冷处理,让孩子在内心体验后果,是一种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在冷处理的过程中,妈妈通过冷静的办法,对孩子的无心之失采取不闻不问、不理睬的态度低调对待,这实质上是一种感化教育,它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很好的自我反省,激发孩子自尊与自爱的品格。
有一个孩子名叫彼得,他的爸爸是个商人。彼得经常到爸爸做生意的商店里去。耳濡目染,彼得渐渐地觉得自己似乎也成了一个小商人。
一次,彼得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他仿照爸爸商店里的做法开了一张收款账单寄给妈妈,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
一天,妈妈发现自己的餐盘边放着一张账单,上面写着:
妈妈欠她的儿子彼得如下款项:
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
把挂号信送往邮局:10芬尼
在花园里帮助大人干活:20芬尼
彼得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10芬尼
总计:60芬尼
彼得的妈妈仔细地读了一遍,然后把这张账单收好,什么话也没有说。彼得很纳闷,不知道妈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第二天,彼得就在他的餐盘边找到了他想要的60芬尼的报酬。彼得高兴极了,可是正当他把这笔钱收进自己的口袋里时,突然发现在餐盘旁还放着另一张妈妈写给他的账单。
彼得疑惑地把妈妈的账单展开读了起来:
彼得欠他的妈妈如下款项:
在她家里过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
他10年中的吃喝:0芬尼
在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
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妈妈:0芬尼
共计:0芬尼
彼得读着读着,不禁感到羞愧万分。过了一会儿,他蹑手蹑脚地走近妈妈,很不好意思地将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同时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妈妈的上衣口袋。
彼得的妈妈对彼得的错误保持了沉默,虽然一句话都没有说,但是这种方法要比妈妈的唠叨与教诲强出十万倍。
在美国的家庭中,妈妈常用“计时隔离”的“冷处理”方式来“惩罚”一时不守规矩的孩子。比如:当孩子胡闹时,妈妈就会把他抱进他自己的卧室,让他独自待上3分钟。3分钟后,妈妈又会准时把他抱出来。
在这3分钟的时间里,孩子会从心理上对他暂时被“冷落”产生强烈的震撼。他知道自己被“区别对待”了,因此很敏感,从而能够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而且这种“冷处理”的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妈妈与孩子的紧张关系,避免了妈妈在十分生气的情况下对孩子做出不理智的打骂行为。
因此,当孩子犯错时,妈妈先不要着急上火地训斥、批评孩子,可以先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促使他们自己去认清并改正错误。在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在采用“冷处理”的方法时,一定要把握好时间,有的错误不能拖得太久,否则孩子很容易淡忘,更谈不上主动改正错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