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奴隶起义”
周朝从周成王、周康王之后,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周昭王、周穆王时期,许多失势的贵族和贫民的士阶层社会地位下降,贵族内部严重分化。周夷王时已经出现诸侯不朝的现象。周厉王时实行暴政,加重对贫民的剥削和压迫,致使国民不堪重负,最终发起“国人暴动”。
周朝营筑的城邑有两层城墙,里面的称为城,外面的称为郭,城内的人成为“国人”,城外的称为“野人”或“鄙人”。“国人”中有百工、商贾等一些工商业者,还有一些人是下层的群众。当时,许多失势的贵族和贫民的士阶层也成为“国人”的组成部分。
国人暴动也称为彘之乱,发生于公元前841年。西周首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北)的“国人”集结在一起,手持棍棒和农具,包围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欲调动军队。臣子说:“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发生暴动,我们还能调动谁呢?”周厉王只得逃离镐京,逃至彘(今山西省霍州市),于公元前828年病死于此地。
在此次暴动中,国人冲进了王宫,没有搜到周厉王,便转而寻找太子姬静。召穆公将太子姬静藏于家中,国人包围了召穆公的家,逼召穆公交出太子。于是,召穆公“乃以其子代王太子”。据《竹书纪年》记载,“(国人)执召穆公之子杀之”。最后,在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的调解下,国人才平息了怨怒,离散而去。此时,周王室无主,贵族举荐周定公和召穆公暂时代理朝政,重要政事由六卿合议,史称“共和行政”或“周昭共和”。也有说法是由共和国君共伯和代行天子执掌朝政。《史记》于这一年(共和元年)开始记年记事。这一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国人暴动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奴隶起义”,它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导致周王室日渐衰微,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
召公之子的冤死经过
召公史称召穆公,又称召虎。在“国人暴动”中,国人围攻王宫,欲杀死周厉王。周厉王逃出京都,国人寻周厉王不得,转而搜寻太子姬静。召穆公将太子姬静藏匿于自己家里,将自己的儿子交出,《竹书纪年》载:“(国人)执召穆公之子杀之”。召公之子冤死。厉王死后,奴隶主贵族拥立太子姬静继位,即周宣王。
宣王中兴:有其父未必有其子
周厉王死后,其子姬静即位,即周宣王。他整顿朝政,重用召穆公、周定公和尹吉甫等大臣,《诗经·大雅·烝民》载:“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使得一度衰落的周朝一时复兴,史称宣王中兴。周宣王期间,征伐侵扰周朝的戎、狄和淮夷。公元前824年,宣王四年,大夫秦仲攻伐西戎被杀。宣王又命秦庄公兄弟五人继续攻打戎,终于取得胜利。五年,宣王与尹吉甫于鼓衙(今陕西澄城西北)共同伐猃狁(即西戎)。尹吉甫率兵直接攻进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使得猃狁向西北方向退走。
宣王召集召穆公、卿士南仲、大师皇父、大司马程伯休父等率军讨伐侵犯江汉地区的淮夷,并沿着淮水东行,征服方国中最大的徐国。宣王十八年,当南仲派驹父、高父前往淮夷时,各方国都进献贡物,听从王命。宣王还命方叔率军征伐荆蛮(即楚国)。为了控制南土,宣王将其舅申伯该封于谢(今河南南阳)。宣王二十二年,分封制继续实行,宣王将其弟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
宣王中兴时间短暂。到了宣王晚年,国家还是走下坡路。宣王连年征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虽然扩大了周朝疆域,但并未解决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不当皇帝当农夫的季札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吴国寿梦的第四子,称公子札,人称“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是周朝的秦伯,秦伯本是王位继承人,但其父太王欲传位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于是秦伯让位,并以采药为名逃至荆蛮之地,建立吴国。数代后,寿梦继承了吴国王位,季札就是寿梦的第四子。在寿梦的儿子中,四子季札最有德行,寿梦有意传位于他。季札的兄长也认为季札德才兼备,足以继承王位,都想拥戴他为王。季札以曹国子藏让国之事婉言拒绝。而且,他退隐至山水间,“弃其室而耕”,这次打消了吴国人的念头。季札的哥哥诸樊继位,称为吴王,他去世前留下遗训,将王位依次传给几位弟弟,最终传到季札,以满足先王寿梦生前的遗愿。吴王夷昧生前欲传位于季札,季札再度拒绝,归隐而去。夷昧之子僚继位。
季札品德高尚,远见卓识,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曾经出使鲁国、郑国以及卫国,表现出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德行。季札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季札的让国之德,为世人称颂。孔子说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弃婴褒姒与周王室的恩怨
褒姒,是古褒国(今汉中平川中部、留坝县以南地区)人,她姓姒。关于褒姒的身世,《国语·郑语》和《史记·周本纪》等史书中都一本正经的记载了这一个近乎荒诞的故事。据说,夏朝末年,褒神“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即褒人的神灵转化为二龙,在夏王大庭内性交。此二龙还自称为褒人先君。对此,夏王惊恐不已,就占卜问神灵,是杀掉它们,还是赶跑他们,还是制止它们?卜问的结果是“莫吉”。于是,夏王继续卜问,可否将漦(“龙所吐沫,龙之精气也”)收藏?结果是“吉”。于是,用上好的玉帛,用简策给神灵打个报告。这二龙显灵后消失了。夏王将剩下的龙漦当“宝物”一样收藏在椟匣里。从夏朝末年,到西周三代,王室都用郊礼祭奠这“宝物”。到了周厉王末年,厉王出于好奇,将椟匣打开观看,一不小心将龙漦洒流于王庭中,却无法清除。周厉王惶恐之中决定用巫术除去,他让宫女裸体大声喧哗,使龙精化为玄鼋。后来,这只黑色的大鳖爬到了王府中。正巧一位七岁的小姑娘碰见它。宣王年间,这位小姑娘在“及笄”之年“不夫而育”,并剩下一个女婴。这个女婴就是褒姒。褒姒的出身很神奇,宫女都很惧怕,以至“惧而弃之”。后来,褒姒被一对卖桑弓弧、箕箭服的夫妇发现并保养了她。当时民间流传一个童谣,说:“檿弧箕服,实亡周国。”宣王听了非常生气,就派兵抓这对卖桑弓弧、箕箭服的夫妇,这对夫妇只得带着褒姒逃到了褒国。褒姒长大后,出落得亭亭玉立,美艳绝伦。恰在此时,褒国的国王得罪了周幽王,为求赦免,褒国的国王将褒姒献给了周幽王。
周幽王得褒姒后,十分宠爱,立为妃。后来,褒姒为他生下一子伯通,周幽王更加宠爱于她,竟废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伯通为太子。
周太史伯阳叹道:“周王室的大祸已不可避免了。”果不出伯阳所料,褒姒过不惯宫中生活,又因其养父被太子宜臼所杀,心中忧恨,极少有笑容,偶尔一笑,更加迷人。周幽王为博得美人一笑,竟燃起烽火。于是诸侯出皇来救,发现平安无事,便退兵回去。褒姒看到如此多的兵马像走马灯一样来来往往,不觉启唇而笑。周幽王大喜,但最终因此失信于诸侯。
公元前771年犬戎兵至,周幽王再点烽火,但诸侯不再来相救,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唐朝诗人胡曾曾写诗:“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烽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
平王为什么东迁都城
周平王是东周第一代王,西周幽王之子。平王姬姓,名宜臼。周幽王昏庸无道,公元前771年,犬戎侵袭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他们烧杀抢夺,使得镐京十分残破。由于之前烽火戏诸侯的发生,诸侯很少来救援。只有秦襄公前来救援,将犬戎兵击退,但以无济于事,强盛的西周就此灭亡。都城镐京被犬戎抢掠一空,一片荒凉,而且还面临着被犬戎再次侵袭的威胁。周平王在晋、秦、郑等诸侯国的拥护下,于公元前770年将国都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开始也是春秋时期的开端。周平王依靠晋、郑、虢等诸侯的力量,支撑残局。周朝的统治已经日渐衰微,周天子已经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各诸侯国之间兼并发展,中国历史进入春秋争霸时期。
历史上最早的后发制人
公元前684年,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不听主政大夫管仲的劝阻,发兵攻打鲁国,企图征服鲁国。鲁庄公勤政爱民,注意整修内政,深得百姓爱戴。鲁国士人曹刿自告奋勇,请求庄公允许他随从出战。齐鲁的军队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一说曲阜北)列阵,准备战斗。鲁庄公欲出兵,以先发制人,但被曹刿劝止。齐军看鲁军没有动静,就再三发起冲击,都不奏效。此时,曹刿看齐军疲惫,士气低落,而鲁军阵势稳固,斗志昂扬,呈现出“彼竭我盈”的局面,就建议鲁庄公出兵反击。于是,鲁军一鼓作气,击溃了齐军。此时,鲁庄公又想乘胜追击。曹刿下车视察齐军车辙痕迹,登车眺望齐军旌旗,发现齐军确实是溃败,故继续追击,最终将齐军驱逐出境。这次战争史称长勺之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后发制人而著称。
不计前嫌的桓管之交
公元前698年,齐僖公去世,太子诸儿即位,为齐襄公。但是,太子诸儿品质恶劣,大臣们都为国家的未来担忧。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齐僖公的另外两个儿子,公子纠和小白,给两位公子当师傅。后来,齐襄公与其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谋私通,并且醉杀了鲁桓公,引起齐国大乱。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军的女儿,管仲和召忽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避难。鲍叔牙保护小白到邻国莒国(在今山东莒县)去躲避。后齐襄公叔伯兄弟公孙无知因齐襄公废除他的特权而杀死了齐襄公,自立为国君。一年后,齐国贵族杀死了公孙无知。此时,齐国没有国君。公子纠和小白见机都赶回齐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
公子小白先出发回国,于是,管仲亲率30乘兵车,到其回国的路上截击公子小白。管仲在过即墨三十余里的地方遇见公子小白,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时,他操起箭来对准射去。只听见嘡啷一声,箭射在公子小白的胸前,公子小白应声倒下。管仲见此,以为公子小白已死,就率领人马回去。但是,公子小白并没有死,管仲的一箭射在了他胸前的铜制衣带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佯装死去,才算逃过一劫。这样,公子小白就先回到齐国,立为国君,即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鲍叔牙进谏齐桓公,说管仲是治国奇才,劝其忘记旧怨,重用管仲。于是,齐桓公让鲁庄公杀死了公子纠,赦免管仲。公子纠的两位大臣管仲和召忽,他二人一生一死,生者完成功名,死者完成德行,以表达对公子纠的忠诚。因此,管仲抱着“定国家,霸诸侯”的远大理想,被送回齐国。
齐桓公不计前嫌,以隆重的礼节,亲自迎接管仲,表达自己对他的信任和重视,也向天下人彰显自己的贤达大度。齐桓公经常与管仲商谈治国大事,不久,齐桓公任用管仲为上卿(即丞相)。齐桓公拜管仲为仲父,与其深入探讨国策。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联合诸侯国攻打山戎,进行了齐楚结盟和蔡丘之盟两次称霸诸侯的会盟。齐国尊王攘夷,在三十年的时间里,成为了诸侯霸主。管仲病重将逝之时,齐桓公与其商讨任谁为相,管仲举荐忠厚爱国、不耻下问的隰朋。可惜的是齐桓公没有听管仲的话,被奸佞之臣陷害。但正是不计前嫌的桓管之交成就了一代霸主。
流芳千古的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交往千古流芳。管仲在晚年,曾多次对人说:“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管仲与鲍叔牙二人友情真挚。他俩曾一起做生意,管仲从中多取财利,众人多背后议论,鲍叔牙解释说,管仲只是因为家贫而需要金钱。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三次逃跑,众人都说管仲是贪生怕死之徒,鲍叔牙向人们解释说,管仲是放不下家中老母。管仲多次将事情办杂,鲍叔牙都不认为他愚蠢。齐僖公命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鲍叔牙认为齐僖公未来不能做国君,而不愿从命。管仲为鲍叔牙分析形势,认为公子小白有为君之才,劝其辅佐公子小白。鲍叔牙认为管仲是治国奇才,在管仲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时,鲍叔牙仍旧向齐桓公举荐管仲。管仲能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与鲍叔牙的制裁善举是分不开的。
管仲晚年病重时,向齐桓公举荐隰朋为相。易牙挑拨鲍叔牙,说管仲阻止齐桓公任命鲍叔牙。鲍叔牙深知管仲一心为社稷宗庙,让易牙讨了个没趣。在长期的交往中,管仲和鲍叔牙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二人的友谊为后世称颂,流传千古。
谁是“春秋第一相”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谥曰“敬仲”,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是周穆王的后代,少时丧父,后到齐国,经鲍叔牙举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管仲辅佐齐桓公辅佐齐桓公创立霸业,被称为“春秋第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