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料又有人为此书写跋,名为《忧危竑议》,说吕坤是想讨好郑贵妃,而郑贵妃重刊此书,是想为自己的儿子夺得太子埋下伏笔,还说吕坤跟郑贵妃外戚结党。此文一出,便掀起轩然大波。时人以此书“词极诡妄”,故皆称其为“妖书”。吕坤称病回家。神宗很生气,但又不好大张旗鼓追查作者,郑贵妃的父亲也被《忧危竑议》提名,也很紧张。便怀疑《忧危竑议》是戴士衡和全椒知县樊玉衡写的。
明神宗不想将事情闹大,便下谕旨,说此书是他赐给郑贵妃的,又将戴士衡和樊玉衡贬谪。因吕坤已抱病归乡,所以对他不加追问。此案虽不了了之,但却充分暴露了明末朝廷中的党争之激烈。
真假楚王引发的牢狱之灾
楚太子狱是明万历年间为勘查真假楚王而形成的党政案件。
隆庆五年,封藩湖北武昌的楚恭王朱英逝世,他的夫人胡氏生下双胞胎遗腹子华奎、华壁。万历八年,华奎嗣王爵,华壁受封为宣化王。
万历三十一年二月,楚恭王的宗人华趆上告华奎为假王,并说华奎和华壁都不是楚恭王的儿子。阁臣、浙党沈一贯由于受了楚王华奎的贿赂,令人下压华趆奏疏,然后上华奎劾华趆欺罔四罪疏,后又因迫不得已,才上华趆奏疏。明神宗令礼部议处。
东林党人郭正域想查出真相,沈一贯从中作梗,并极力偏袒楚王,双方互不相让。最后,神宗对此事不再过问。郭正域被罢职回籍听勘,还没有出京城又因妖书案被关进监狱,在次年五月被释放。华趆因诬告罪,被降为庶人,曾禁锢凤阳,后来也被释放。
庚戌之变的真相
嘉靖十二年(公元1543年),蒙古达延汗去世后,他的子孙们争斗不断,蒙古又开始呈现出割据状态。达延汗的第三个儿子阿勒坦汗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当时蒙古族中最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人物,中原称他为俺答汗。这时,明朝和蒙古之间的“贡市”关系已中断了二十多年,俺答和别的蒙古地区是一样,基本是以游牧经济为主,粮食和手工业产品极度匮乏,他们需要用畜产品来换取中原的农产品和手工产品。
从前的各朝蒙古霸主,都积极要求和中原互相贸易。但是达延汗后期,蒙古各部不断地侵犯中原,导致明王朝中断了和蒙古的和平贸易关系。俺答汗在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七月向明王朝要求通“贡市”,遭到拒绝。第二年,他又提出通贡市的要求,又遭拒绝。在这之后,他又数十次要求明王朝重建贡市关系,每次都碰了一鼻子灰。
这下惹怒了俺答汗,他想既然用和平手段无法实现通贡市,那么干脆不如施加武力。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六月,俺答汗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南下,进犯大同、宣府。八月,俺答汗围困北京,一向傲慢的明政府顿时慌作一团,急忙调动各路勤王师进京支援,但调来的勤王师却不敢跟俺答汗正面接触。俺答汗捕获了宦官杨增,让他携带通贡市的信件向明王朝通报。明王朝就说只要你先退兵,我们就谈判。俺答汗退出边外,当时明世宗吓得几乎要迁都避难。这一年是农历庚戌年,所以史称“庚戌之变”。
俺答退出了边外的第二年,又向明朝请求通贡市,这次嘉靖皇帝批准了。但是,俺答要求希望能以牛羊换粮食,明王朝不答应这个条件,结果俺答汗又兴兵骚扰边塞。嘉靖皇帝又停止了马市交易。这样,俺答和明朝开始了长期的武装对峙。此后的二十余年,俺答连年南下掠夺,边境的百姓不胜其扰,明王朝完全只有挨打的份,毫无还手之力。
天启大爆炸与“罪己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着许多离奇的故事和传说,但在明朝天启年间发生的一场大爆炸,却至今悬疑莫测。
天启六年端午节的次日上午九点,北京西南角的王恭厂火药库附近发生了一场离奇的爆炸事件。这场爆炸导致两万多人死伤。据收集的目击者见闻说,爆炸当天天气非常好,阳光明媚,突然来了一声轰雷,接着就爆炸了。从京城东北逐渐到西南角,涌起一片遮天盖地的黑云,然后又大震一声,天崩地裂。顿时天空黑暗下来,黑得什么都看不到。
万余房屋顿时变成一片瓦砾,两万多居民非死即伤。断臂的,折足的,破头的,不计其数,尸骸漫天,那场景惨不忍睹。有侥幸存活下来的百姓也披头散发,惊恐万状,鬼哭狼嚎。当时的天启皇帝朱由校正在用早膳,当他发现大殿震动的时候,竟然不顾九五之尊,吓得撒腿就跑,内侍们也跟着他跑。他一口气跑到交泰殿,正好殿内墙角有一张大桌子,他钻进去才逃过此难。
这次大爆炸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国,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都震惊不已,天下顿时人心惶惶。有很多大臣以为当时朝廷腐败,宦官专权,他们说这是上天对皇上的警告。所以纷纷上书,要求天启皇帝改革政治,重振朝纲。皇帝看到群臣激愤,加上又经过这次爆炸的惊吓,不得已下了一道“罪己诏”,希望借此能够让大明王朝长治久安。他还从国库中拨出一万两黄金来救济灾民。
这次大爆炸确实很诡异,在爆炸之前也有预兆。据记载,当时前门楼角出现“鬼火”,后宰门的一个火神庙还出现一个大火球。人群失踪的也极其离谱,正在一起走的人突然就消失不见了。据说,长安街一带突然就下起碎尸雨来,天上纷纷落下人头人脸还有人的四肢,一直下了两个多小时。还有,当时不论男女,不论死活,衣服全都不知去向,全为裸体。
不过,天启大爆炸到底是怎么回事。今人猜测是火药爆炸,还有说是陨星爆炸等,但至今还没有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明朝的内廷机构:锦衣卫
明王朝给人印象最深的也许就是它的恐怖政治了,而作为恐怖政治的代言人之一——锦衣卫,则更是相当有名。
锦衣卫是明王朝的专有军事特务机构,它的全名为“锦衣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所创。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开始改革禁卫军,建立了12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通常是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
锦衣卫的职能就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它分为两个部门,一个部门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一个部门负责巡查缉捕,这是锦衣卫同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是它给人印象深刻的缘故。明王朝前两代皇帝朱元璋以及朱棣,由于出身比较特殊,所以对皇权的维护欲望相当强烈,这就使得锦衣卫“巡查缉捕”的职能被无限扩大了。
锦衣卫还有一项最为有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廷杖制度开始于明朝,是皇帝用来教训那些不听话的士大夫的酷刑。若是哪位官员触怒了皇帝,就要被加以廷杖。执行廷杖的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廷杖刑罚是非常残酷的,受刑的士大夫肉体上和心灵上都会受到极大的伤害。不过明朝的皇帝看起来对此倒很热衷,锦衣卫将校对它也是乐此不疲。
明朝的锦衣卫大多是大明王朝极端专制的帮凶,正是有了锦衣卫这样高效率的工具,明朝皇帝镇压起官员以及百姓来更加得心应手。凡事都是有代价的,如此一来,大明的社会活力也极大降低,这就是大明虽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在政治经济方面毫无进展反而倒退的主要原因。不过,明王朝还是出现过比较正直的锦衣卫,比如袁彬、牟斌。
明朝的情报机构:东厂
东厂的创始人是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以后,朱棣的神经一直绷得紧紧的,一方面有关建文帝的传言不时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很多大臣对他不满。如此一来,他就需要一个强大而有力的专制机构来巩固政权,但他又觉得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因此,他就建立了一个新的机构——东厂。
东厂是一个由宦官掌领的侦缉机构,因为朱棣在起兵过程中,宦官出过很大的力,他觉得宦官很可靠,而且他们身处皇宫,用起来方便得多,所以他让宦官来掌领。东厂是在朱棣迁都北京以后成立的,其地址是东安门的北侧,由此得名“东厂”。它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开始的时候,东厂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他们只是负责侦缉、抓人。不过在明朝末年,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东厂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叫厂主和厂督。除了司礼监掌印太监,厂主就是宦官中的头号人物,权力非常大。除了厂主外,东厂还设有一名千户,一名百户,若干名掌班、领班、司房,役长和番役负责具体的侦缉工作。
东厂侦缉的范围相当广,所有的大案、重犯他们都要派人听审。朝廷中的每个衙门都有东厂的人坐班,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他们也要一一过问,甚至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还有柴米油盐的价格,他们也要侦察。东厂的权力要比当时的锦衣卫大得多,他们获得的情报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而锦衣卫则必须采取奏章的方式。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本来是平级,后来逐渐变成了上下级。
东厂人的所作所为实在很难恭维,他们并非完全为皇帝办事,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他们常常诬陷良民,趁机敲诈勒索。明朝中后期,东厂的侦缉范围扩大到了全国,搞得全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
明朝的特务机构:西厂
西厂只是在明王朝历史上的一个临时产品。明宪宗成化年间,京城内先是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又有妖道李子龙蛊惑人心,网罗太监。虽然锦衣卫最后将李子龙和他的党徒一网打尽,但是明宪宗仍然深深感到侦察的力量不足。他派身边的小太监汪直去宫外打探消息,汪直借助这个良机,搜罗了不少所谓的“秘密消息”给宪宗。宪宗很看重他,鼓励他继续干下去。
数月后,一个新的内廷机构——西厂成立了,首领便是汪直。其厂址设在灵济宫前,以旧灰厂为厂署总部。西厂的军官大都是从禁卫军中选拔,然后这些军官再自己选置下属。没过几个月的时间,西厂的人员便迅速扩大,其势力甚至远远超过了它的“前辈”东厂。
西厂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给皇帝刺探消息。但是汪直为了升官发财,拼命构制一些大案、要案,并有意将案件弄大。
和东厂相同的是,西厂同样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大学士商辂等辅臣向朝廷集体上书,陈述西厂的危害,并将汪直的不法之事一一举报。宪宗很是吃惊,便撤销了西厂。
没有了西厂的日子让宪宗很没有安全感,奸臣戴缙得知他的心思,便主动上书吹捧汪直。结果宪宗立刻恢复西厂。西厂恢复后,汪直更加严酷地办案,戴缙也因此升职。西厂的废与立,相隔只不过一个月时间。
此后五年内,汪直办了无数“大案”,将反对自己的人全部铲除。但他的权力过于膨胀,引起了皇帝的警觉,在后来的权力角逐中,汪直失败,最后失意而死。到了宪宗的孙子武宗继位的时候,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又开始强大,西厂再次设立。直到刘瑾倒台后,西厂才被撤销。
“梃击案”的真相
说起“梃击案”,不得不提明神宗期间的争太子位事件,当年就是因为朱常洛做了太子,郑贵妃不甘心,双方之间明争暗斗,直到闹出“梃击案”。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五月初四中午,一名三十多岁的男子闯入太子朱常洛常住的慈庆宫,他拿着枣木棍,逢人便打,打伤守门官员许多人,一直打到太子殿前的屋檐下,顿时殿内大乱。内官韩本用眼明手快,他将这名男子抓获,宫内才算平静下来,这就是明末著名的“梃击案”。
在戒备森严的宫中,怎么就闯入一名陌生男子呢?当时的太子殿戒备不严,很多太监借病离开,侍卫也就那么几个,所以就发生了这件事件。这名男子叫张差,待他审讯的时候,他起初是装疯卖傻,结果审讯毫无结果。后来再逼供下,他才说出实话,他说有位老公公对他说,要是他闯进慈庆宫,见一个,打杀一个,就会给他三十亩地。他说在后面指使的是两名太监,这两名太监是郑贵妃的内侍。
朝野顿时哗然,所有人都觉得是郑贵妃想要谋杀太子。太子和郑贵妃听到这个消息都来见明神宗,皇帝便让郑贵妃求太子。太子朱常洛知道父亲的意思,便说这件事只是张差一人所为,不再株连他人。最后,张差被处死,这场案件也就不了了之。
“梃击案”最大的赢家应该是朱常洛,自此事后,郑贵妃的势力大衰,他的太子地位愈加稳固了。“梃击案”的背后主使真的是郑贵妃吗?有人怀疑是朱常洛自导自演的“苦肉计”,目的就是陷害郑贵妃。无论怎样,“梃击案”的真相是无人知晓了。
“红丸案”的真相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病逝。就在次年八月初一,39岁的太子朱常洛继位,改年号为泰昌,历史上习惯称他为泰昌皇帝。他一即位,马上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他罢免了万历朝的矿税,这种税收曾经使民不聊生,叛乱纷起。他还将曾经因为得罪前皇帝被罢免的言官召回。
当时的百姓看到他如此有作为,还指望能够在他的统治下过上安生的生活。可是泰昌皇帝却在这时突然病倒了。原来他在继位之前就好女色,继位之后,郑贵妃又向他进献美女,他的身体本来就虚弱,终于支撑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