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君夏桀在享乐中亡国
夏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国君,又名癸、履癸。夏桀文武双全,可赤手把铁钩拉直。但他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荒淫无道,不理朝政,而致使夏朝灭亡。
当夏桀的父亲发在位时,四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夏朝君主不修政事,内忧外患,阶级矛盾日益加深。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他骄奢恣意,横征暴敛,进而德政衰败,民不聊生。《竹书纪年》记载,夏桀“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桀还四处搜寻美女,藏于宫中,终日与妺喜饮酒作乐,沉溺于玩乐之中。据说,桀建造了可以航船的大酒池,让人溺死其中,此类荒唐之事,让妺喜欢笑不已。夏桀重用佞臣赵梁,赵梁投桀所好,教桀享乐,他们残害百姓,任意搜刮。有人给桀推荐伊尹,伊尹用尧、舜的仁政劝说桀,桀却充耳不闻,伊尹只得离去,最终投奔了商国。大臣关龙逄进谏,桀一气之下将他处死。
桀为了自己享乐,无休止地征发夏民,迫使夏民无常劳役,实行****,民众愤怒地说:“时日曷丧,予及女偕亡!”后来商汤起兵,桀与妺喜渡江到南巢之山,后一道死去。夏桀在享乐中亡国,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夏朝从此灭亡。
第一位死于谏的大臣:关龙逄
关龙逄是夏朝末年的贤臣。他出生于奴隶主家庭,而且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富有同情心,深明大义。夏朝明君发在位时,关龙逄被选为大夫。桀即位后,国家德政衰败,君王昏庸无道,残害百姓,错杀忠良。史籍记载:“关龙逄,夏末贤臣。桀为酒池、糟丘,作长夜之饮。龙逄进谏,立而不去,为桀囚拘而杀之。”关龙逄向桀进谏时说:“君王讲究谦恭、诚信,生活要节俭,社会才会安定,民众才会追随,王朝也更加稳固,可如今陛下生活奢侈无度,对百姓残暴至极,百姓都盼着灭亡,陛下已经失去了民心,只有改正自己的行为,纠正自己的错误,才能挽回民心,挽救夏朝。”桀听了非常生气。关龙逄却站立在原地,不离开。桀命人将关龙逄关起来,后将其杀死。关龙逄成了历史上第一个死于谏的大臣。
夏朝亡国的标志:鸣条之战
鸣条之战是夏朝灭亡的标志。公元前1600年,夏王朝“上下相疾,民心积怨”,九夷之师不再听从桀的指挥,有氏开始公开起义,反对夏朝统治。商汤先后翦除夏朝羽翼,即夏的属国葛、韦、顾和昆吾。商汤见桀已经处于众叛亲离的境地,果断起兵讨伐。《尚书·序》记载: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商汤隆重誓师后,精选良车和“必死之士”,与其他各国联合,绕道至夏都的西边,突袭夏都。夏桀匆忙应战,与商汤的军队在鸣条(据说在今河南洛阳附近,也有说在今山西运城夏县之西)展开激烈的战斗。商汤的军队英勇无畏,将夏桀的主力部队一举击败。夏桀被击败后,归依于属国三朡。接着,商汤又乘胜攻灭了三朡。后来,夏桀只得率少数残余逃往南巢,不久之后病死。夏王朝灭亡。
《易·革·彖辞》记载:“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鸣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以暴力形式推翻没落王朝的战争,是战争速胜的最早成功战例,对以后战争的发展和军事理论的构筑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夏朝人有哪些代步工具
《史记·夏本纪》记载:“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撬,山行乘辇。”可见,夏朝已经出现了车、船、撬等代步工具。夏朝的车车辙有1米宽,商朝的车车辙有2米宽。
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马车
民谚中有“祭拜奚仲,平安出行”。后人将奚仲奉为车神,常年祭拜,以求平安出行。因为奚仲是造车鼻祖,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马车。四千多年前,世界上的许多古老民族都以牛、马等为交通工具。奚仲创造了木车,是人类第一辆马车。春秋《管子》的《形势篇》中记载:“奚仲之为车也,方圜曲直,皆中规矩准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奚仲所造之车,结构合理,车部件的制作都有一定标准,稳固实用,驾驶起来也方便灵活。马车的发明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为人们解决了交通问题,促进了道路的发展,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商贸运输和文化交流。而马拉战车的产生,也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夏朝人如何确立月份
夏朝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夏历”根据尧舜时代“观象授时”的原则和形象变化制定而成,根据北斗七星斗柄的旋转规律确定一年12个月。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方向时为岁首即正月,称为“建寅”之月。夏朝已经出现干支纪日法。夏朝末年的国军如孔甲、胤甲、履癸等用的都是天干名。由此得知,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经很普遍。
《夏小正》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最早文献,保存于《大戴礼记》中,它按照夏历12个月份的顺序记载了每个月事的星象、气象和物象以及在这些月份中应该做的农事和政事。夏历的产生反映了夏朝农业的发展水平和珍贵的科学知识。
夏朝人以什么为主食
历史上有“酒池肉林”的说法,说明夏朝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
考古学家发现,夏朝已经出现谷、稻、麦、菽和瓜等多种农产品。一般农户将家畜的饲养作为副业,饲养牛、羊、马、鸡、犬“五畜”,用于食用、耕驾或牺牲。此外,林木蔬果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夏朝人以小米为主食,平常也多吃肉。畜牧业是副业。食器多为陶器,也有少量青铜器。
夏朝人主要穿什么衣服
夏朝人穿的衣服主要由麻布和丝制成。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其服饰的颜色带有鲜明的宗教信仰色彩。当时,上衣下裳的形制已经形成。因此,夏朝人多穿玄衣黄裳,上衣代表天,是因为天未明时是玄色;下裳是黄色,代表地,因为土地是黄色的。此外,夏朝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服饰制度,包括冕服和祭服,其形式、色彩和样式都源自夏朝人对天地的崇敬和对乾坤秩序的追求。
夏朝奴隶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夏朝是奴隶社会的第一个朝代。奴隶主为了镇压奴隶反抗,维护自身利益,设置军队,制定刑法,建造监狱,建立奴隶制国家机器。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拥有奴隶。奴隶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身自由。大量战俘和破产的贫民都变成奴隶。也有氏族公社的贫苦社员沦为奴隶。夏朝的奴隶名目繁多,从事农业生产的称为“民”、“黎民”、“众”、“众人”,从事畜牧业的称为“牧竖”、“隶圉”,奴隶主家的内奴男性称为“臣”,女性称为“妾”。这些奴隶各司其职,担负着难以想象的繁重劳动。他们被奴隶主视为会说话的工具,没有姓氏。少康流亡有虞氏时,有“有田一成,有众一旅”的说法,其中“一成”指的就是方圆10里的土地,“一旅”就是500个奴隶。奴隶从事生产劳动,为奴隶主所有。奴隶主可把奴隶关进监狱,施加刑罚,还可能会将那些不愿意为他们作战的奴隶杀死,以祭祀之用。
《禹刑》:中国第一部奴隶制法典
古语有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所谓乱整,指的就是奴隶暴动和反抗斗争。奴隶主为镇压奴隶的反抗制定《禹刑》。《禹刑》是夏刑的代称,后人为纪念夏的先祖禹而命名。
《禹刑》是中国第一部奴隶制法典,其具体内容已无法考证,只有相关文献中有零星记载。晋国在回答韩宣子关于邢侯与雍子“争田”一案时,征引了《禹刑》的法律条文。
《左传》昭公14年载“昏、墨、贼、杀”,“《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请从之”。
晋国叔向认为《刑书》中“昏、墨、贼、杀”的规定是皋陶制定的,夏朝时沿袭使用,其中,“昏”指自己做了坏事并且窃取他人的美名;“墨”指作风败坏,贪得无厌;“贼”指肆无忌惮地杀人,此上三种罪都要处以死刑。《禹刑》的内容已经无从考证。汉朝以后,多部典籍都说夏朝的刑条很多。东汉的郑玄说:“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
夏朝的农民如何耕作
夏朝的农业文明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考古发现,当时已经出现谷、稻、麦、菽、瓜等多种农作物产品。“五十而贡”是说夏朝的纳税制度。每个部落都要将一定比例的收入向中央政府纳税。实际上,后来的井田制度在夏朝已经存在,只是没有大规模推广。
夏朝的工具多是石器,虽然当时出现了青铜器,但使用较少。据说,当时人们收割水稻使用石镰和河蚌壳。
《左传》记载:“于斯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欢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此处所说的“一成”与《周礼·考工记·匠人》中的“九夫为井”,“方十里为成”的“成”,都指的是百井。此外,《汉书·刑法志》记载:“殷商以兵定天下矣”,“立司马之官,设六军之众,因井田而制军赋。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虽说此书记述的是殷商之事,但是从其中所说的“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的土地划分单位来看,“有田一成”的“成”也是最初的土地划分单位,而且在夏朝已经出现,而且夏朝已经出现了井田制,即公社所有制。
多数文献也认为井田之制“实始于禹”。
夏朝百姓如何纳税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后氏五十而贡”。夏朝的公社农民自己耕种五十亩“份地”,除此之外还要耕种五亩“共有地”。赵岐《孟子注》记载:“民耕五十亩,贡上五亩”。
夏朝公社中大部分土地已经作为“份地”分给公社成员,令其独立耕种。还有一部分土地是公社的“共有地”,这部分由公社成员共同耕种,其收获物缴纳给公社的酋长。《尚书·禹贡》记载:“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栗,五百里米”。
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奇书之一。该书按照地区记录历史,内容包括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等。《山海经》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全书共18篇,约31000字,藏山经5篇、大荒经4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该书在内容上分为三组,其中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为一组;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大荒经5篇和书末海内经1篇为一组,每组自具首尾,有纲有目,前后连贯。五藏山经组按照南、西、北、东、中的方位的记录顺序分篇,每篇分有若干个小节,节与节之间有关联词语承接,清晰连贯。
书中所记录事物多从南开始,然后向西,向北,后到大陆九州。东海、西海、南海、北海这四海包围九州。
《山海经》是述图之书,保留了大量远古时期的史料,据说此书与东夷族有关。
此书由《山经》和《海经》两部分组成。其地理描写顺序与现实不同,是现存珍贵的历史文献,对于古代历史、文化、交通、地理、民族、神话等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新闻传播业在夏朝崭露头角
新闻传播业在夏朝崭露头角。在夏、商、周时期,宫廷中设有遒人的政府官员。木铎据《左传·襄公十四年》师旷引《尚书·夏书》记载:“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循于路。”遒人是古代帝王派出去了解民情的使臣,他们摇动木铎,在各地巡行,负责宣传政令,了解民风。这就是我国新闻传播业的最原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