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商朝是世界上的大国,历代国王都不断征讨边境方国,以获取大量的奴隶。据甲骨卜辞记载,商朝攻克了北方的鬼方、南方的虎方、东边的夷方,西边的羌方。《易卦爻辞》载:“高宗(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除此之外,商还攻击过土方、苦方、吕方、龙方、蜀方、马方、盂方等诸多小国。战争频繁,规模浩大,掠夺了大量的女里。《大誓》记载,周武王说:“纣有亿兆夷人”。这里的“亿兆夷人”,就是纣在征讨东夷时俘获的俘虏。因此,商朝的奴隶来源充足,商朝人就大批的屠杀奴隶,以祭祀贡奉祖先。
商朝人迷信鬼神,认为人死后会转化为鬼,鬼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一样,需要仆人服侍。在商人眼里,鬼神比活人有威力。活人不能解决的事情,如疾病、天气、战争、吉凶等,祖先都可以给予启示和保佑。因此,商朝人非常重视祭祀,他们照着活人的生活为死人贡奉奴隶,杀死奴隶祭祀。除了祭祀祖先,商朝人祭祀大自然祖先时屠杀的奴隶数量也很大。据《殷墟文字甲编》卜辞记载,商王一次屠杀30名羌人祭祀河神。
商朝人如何过春节
在殷商时期,春节就是一种祭神祭祖的活动。人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之后,在岁末年初之际,用他们收获的农、猎收获物进行祭祀。人们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此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根据史籍记载,在殷商时期,春节称为“祀”,周代的春节才叫做“年”。可见,商朝人过春节主要就是祭祀众神和祖先。
贝壳如何实现等价交换
贝壳一直是人们喜爱的珍贵物品,早在夏代,贝壳就有充当货币的可能。到了商朝,贝币在商品的等价交换中充当媒介已经是确凿的事实了。贝壳因易于收藏,易于记数,坚固耐用,便于携带保存,体积小,不易得到等特点逐渐被选择充当货币。商朝人长期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人们通过交换、贡献和俘获等途径,从渤海、黄海沿岸运进海北,或者从相邻的淮夷从东南运到黄河流域。在商朝,大量海贝被用作货币进行等价交换。贝币的出现符合早期货币的产生规律。
商朝的贝币通常用“朋”来计算,五个贝串成一索,分挂左右各以索,一索为一“朋”,一朋就是五贝。也有说法是一朋是十贝。在商朝,贝的价值很高。据商代铜器铭文记载,商王赏赐有功的大臣,一次也不过是十朋。贝和朋都有具备货币的各种职能。《易·益六二》记载:“或益之十朋之龟”。由此得知,当时贝是价值尺度。此外,在甲骨文中出现了从贝字的文字都与货币有关,如“买”字有市利之意,“贮”字指藏贝于器,“宝”字指把贝与玉一起珍藏在室内,“贷”字,贝可贷付于人,说明当时的支付手段就是用贝壳作货币。在殷商遗址中,发现不仅王公贵族,平民也用一些贝做随葬品。商朝人迷信鬼神,将贝壳作为随葬品,让死者到阴间去享用。可见,贝币在商朝被广泛应用,表明当时的商业活动和商品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元旦”在商朝是哪一天
商朝人根据所观察到的天象定历法,将一年定位为366天,用年终置闰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朝的历法已经较为完备。据甲骨卜辞记载,当时有的月份分大小,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一年有12个月,12个大小月加起来一共是354天或者355天。因此,用年终置闰的方法来调整一年的天数,将一年四季的变化都在一定的时间内。在早期卜辞中,置闰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也叫“十三月”,历法上称为“年终置闰”法。在商朝后期的卜辞中,闰月是置闰那一年的某一月,比如闰五月,就是那一年有两个五月,历法上称为“年中置闰”法。“年中置闰”是“以闰(月)定四为成岁”的阴阳合历。古代的历法不同,故元旦的月日也不相一致。夏朝的“元旦”是正月初一,商朝的“元旦”则设在十二月初一,而周朝则是十一月初一,秦朝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恢复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后一直沿用至辛亥革命前。
商王穿的王袍为什么是白色的
五行之中,五色代表五德,水为黑色,土为黄色,木为青色,金为白色,火为赤色,白色属金,商朝就是金德。古人相信鬼神,统治者也要让天下臣民相信自己是“顺天应命”的。颜色也同时被统治者赋予一定的意义。从夏朝起,每个朝代都选一种颜色,作为“正色”。“正色”的选取通常是根据这个朝代的是以哪个月份为正月。商朝以丑月为正月,其时“天统,气始蜕化物,物始芽,其色白”,因此,商朝崇尚白色,是白统。商朝以白色为贵,白色是王权的象征,因此,商王穿的王袍都是白色的。
商朝“抢婚”的风俗是怎么回事
据史籍记载,“抢婚”也称为抢夺婚,是商代合法婚仪之一。抢婚是指男子在未征得女方及其亲属同意的情况下,用抢夺的方法与女子成婚。这一婚俗是一夫一妻制婚俗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源于父系专偶婚时期。到了阶级社会,抢婚成为一种风靡一时的婚俗。《国语·晋语》记载:“昔夏桀伐有施,有施氏以妺喜女焉”,“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此外,周幽王伐有褒氏,有褒氏以褒姒女焉。因此,夏桀、商纣王和周幽王曾通过战争手段娶得妺喜、妲己、褒姒。当时的抢婚以战争面目出现,存在于上流社会。《周易·屯第三》六二爻辞曰:“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六四爻辞曰:“乘马斑如,求婚媾”,《周易·贲第二十二》六四爻辞曰:“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这里的“寇”是抢夺、强盗的意思,“寇婚媾”就是像强盗一样获取婚姻。
商朝的一夫一妻制与今日有何不同
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人类从原始群婚制进入了一夫一妻制。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男子占有了养活妻子的剩余物质产品,同时出现了自身私有财产在死后继承人的问题。早在汤建国之时,商朝已经开始了一夫一妻制。但是,商朝的一夫一妻制,实际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这种婚姻制度又呈现出多变的复杂的时代内涵。所谓的一夫一妻制,不过是一妻唯许一夫,而男子,尤其是贵族男子,却常娶多妻。商朝有了嫡庶之别,嫡妻为法定配偶。这种制度的建立,是为避免宗法继承上的混乱。在商朝初期,王位的继承是以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商末时期就形成了嫡长子继承的制度,以避免因继承王位而引起政治动乱。如微子启就是帝乙的长子,但是启的生母地位卑贱,非正妻,启不能继承王位。而纣虽然是少子,但他的生母是帝乙的正妻,故纣继承了王位。
商朝一夫一妻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宗法的秩序与纯洁。但事实上,商王以及奴隶主贵族除了娶正妻外,还大量蓄妾。而且,在商朝奴隶主贵族之间,还出现了以“娣”随嫁的“嫔嫁”制度,一直到周以后的封建社会,这种制度依然存在。因此,商朝的一夫一妻制其实是一夫多妾制。《易·渐·九三》记载:“夫征不复,妇怀不育,凶。”丈夫出征,妻子在家与其他男子发生性关系,怀孕而流产,是不祥的象征。可见,在当时实行的一夫一妻制中,女子只能有一个丈夫,与除了丈夫以外的男子发生性关系是不允许的,所生的子女也是不合法的。
商朝的计数方法是怎样的
据商朝甲骨文和陶文记载,商朝先民已经使用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13各单字记录10万以内的任何自然数。甲骨文中出现最大的数字式3万,复位已经记到4位,明确使用十进制。而且,人们记数时常在十位数和个位数之间加一个“又”字,如“五十又六”。从甲骨文所记的内容看,商朝人已经有了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使用确切的数字测量计算。
城垣建筑、地亩测量、编制历法等都离不开数学记数和数学计算。先进的记数方法,为商朝人们生产生活中的计算提供了方便。历法的出现与商代农牧业生产的需要密切相关。商朝历法对年月日的计算和用置闰来调整朔望月以及回归年的长度。因此,数学的运用在历法的编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织出各种纹样的布、帛时,经线和纬线数量的配置等都运用到数学计算。由此可见,商代数学知识的丰富积累,为后代数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叹为观止的商朝医学技术
商朝人在前人积累的经验与知识基础上,医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已发现的商朝文字中记载了16种疾病。到周朝时,医学已经有了分科,如外科、内科、营养保健和兽医等。商朝文字中最早出现了虫牙的记录。甲骨卜辞中关于疾病的记录有数百条之多,研究发现,这些疾病涉及到头、眼、耳、鼻、口、牙、喉、腹、足、趾等人体的十余个部位,分别称为“疾首”、“疾目”、“疾耳”、“疾口”、“疾齿”、“疾身”和“疾足”等。卜辞中的“风疾”,指的是受风头痛病,“暗疾”指的是咽喉病。除此之外,还有传染病疟疾等的记载。
商朝人治疗疾病,除了由“巫”进行祭祀和祈祷活动外,还使用药物。据说,商朝的名医伊尹就成煎药,为商王成汤治病。而当时的外科医生已经会使用手术刀一类的医疗器械治病。考古研究发现,商朝有一种形似镰刀的石制工具,称为砭镰,利用其锋利的刃口切割肿瘤和放血。商代的青铜器很发达,出土的小件铜器中有大量针、锥等工具,专家推测是用于针灸术的工具。
此外,商朝的医疗卫生保健知识有了显著提高。甲骨文中出现了“沐”、“浴”等字,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洗脸、洗手和洗澡的习惯。此外,壶、盂、勺、盘等盥洗用器的出现也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在商朝遗址中还发现了许多深达数米的水井,井内有木质井圈,这样使得人们的饮水得到改善。而宫城建筑已经考虑到污水的排放修建排水管道。铸铜作坊及烧陶作坊都安置在理宫城较远的城外,以避免污染。
商朝的“下水道”是什么样的
考古学家在商朝早期、中期和晚期的都城遗址中发现了陶质排水管。这些陶质排水管多在宫殿区的台形建筑附近,一些排水沟从宫城内通到城外。在安阳殷墟出土的陶水管中发现了“三通”,这说明当时宫殿下的排水管道很可能已经形成系统。从中得知,在建造宫殿的过程中,污水的排放已经优先考虑,并在总体设计中给予安排。
巧夺天工的商朝手工艺品
相对于农业,商朝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更为突出。商朝的手工业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细,规模大,产量高,种类繁多,尤其是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工艺高度发展,是商朝文明的象征。商朝的釉陶或原始瓷器工艺、髹漆工艺、贴金和锻铁工艺等,为商朝艺术增添了光辉,商代青铜文化的杰出成就。釉陶或原始瓷器在商朝是一种新兴的手工艺,釉陶与青铜器一样珍贵,大部分为奴隶主贵族所有。商代的釉陶器,光泽晶亮,胎质细密坚硬,烧结度高,无吸水性,也称为原始瓷器或青釉器。髹漆工艺到了商朝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发展史。商朝的漆器使用非常广泛,商王、小奴隶主贵族都使用。漆器不仅雕花,还镶嵌蚌饰、玉片、金箔等,工艺水平已经很高。除此之外,商朝已经出现了贴金和锻铁工艺。可见,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对黄金有了认识,利用其延展性,锤锻很薄的金箔,并在上面雕刻出精美的花纹。商朝人在青铜冶炼技术的基础上,认识了人类物质文化发展史上重要的金属——铁,并最先发明了锻铁工艺,这对人类有意义重大。
司母戊鼎的传奇经历
司母戊鼎是商朝后期的铸品,约出现于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此鼎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其形制雄伟,重约832.84千克,高达1.33米,口长1.10米,口宽0.79米。司母戊鼎高达厚重、气势宏大、工艺高超、纹饰华丽,也称为司母戊大方鼎。据说,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
此外,司母戊鼎出土之后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1939年3月,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当时,因为鼎太重太大,无法移动,有人便想锯断大鼎再运出。据说,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人们又将其掩埋起来。后来,司母戊鼎出土的消息走漏,日本人便开始搜索,没有搜索到。后来,他们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想出妙计,将另外一只鼎交给的日本人,这才保住了司母戊鼎。1946年6月,抗战胜利以后,司母戊鼎重新挖掘出土,当时已失去一耳,这一耳后来被补上。出土之后,该鼎就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1946年10月底,驻扎此地的国民党军将鼎作为寿礼送给蒋介石,用专车运抵南京。蒋介石收到后将鼎交给中央博物院筹备保存。1948年夏,司母戊鼎首次在众人面前公开展出,蒋介石亲自参观,并在鼎前拍照留念。之后,国民政府曾计划将司母戊鼎运往台湾,但因运送困难,最终将其留在了大陆。建国后,司母戊鼎就存放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司母戊鼎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