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种程度上,演讲者的心理素质决定着他是否能够成为成功的演讲家。很难想象,一个心理素质糟透的演讲者能够自始至终满怀信心地进行他的演讲,或者能够很好地控制和调动听众的情绪。因此作为一个演讲者,是有必要进行一些心理准备和心理素质的训练的。下面,我将这个问题从三大方面进行一些必要的阐发。
(一)心理的定位
同一句话,由不同的人说出,其含义大不一样。黑格尔这句名言的原意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可凝聚深度广度都相去甚远的内容。比如同样是一句“我爱祖国”,由小孩说出和由学者说出,其份量是大相径庭的。但黑格尔的话也可借来表述另一种情况,同样的话,凝聚着深度和广度完全相等的内容,仅仅是因为它是由不同的人说出的,而使听众以为其含义大不一样。如一位威信较高的讲师和一位研究生相继讲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那位讲师的确讲出了不少东西,而研究生讲课的新意也不在其下,可课后大多数学生却认为那个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太低。这种情况是怎么造成的?主要是由“注意层次”的不同造成的。
优秀的演讲的是思想深刻、观点新颖、材料丰富、条理清晰、语言生动的。听这种演讲时,听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高度兴奋,既获得启迪,又欣赏了美。反之,糟糕的演讲既然很少可取之处,对听众来说必然无异于一种惩罚。
其注意力无法集中,情绪也提不起来,心理上充满了厌恶和抗拒。一个人对上述情况有了经验之后,他会很自然地把演讲者分成不同的类型:优秀,一般,糟糕等。同时,他的注意也被训练出与此一一对应的不同层次:主动配合,若即若离,抗拒。当一个新演讲者站在面前时,听者会很自然地寻找一些标记,帮助确认演讲者所属的类型,同时决定自己的注意层次。假如发现的只是些“糟糕型”标记,那么他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抗拒”的情绪,同时对演讲进行“恶劣化”的评价——即不再注意或不大注意演讲可取的成分,而对演讲中的错误缺点却变得异常敏感;假如发现的只是“优秀型”的标记,那么他可能对演讲者说出的一句平常的话都会感到余味无穷,而演讲者的若干或隐或现的缺点却被他悄悄地从大脑的“兴奋灶”过滤掉了。
因此,演讲心理的要素之一就在于:应该拥有一定的标记,用来向听众提供信息:这是“优秀型”的演讲——要用高级的注意层次来以待。这样,听众的心理活动就产生定向反射,形成了特殊的期待类型:深刻化倾向(努力控制演讲中哲理)、生动化倾向(努力感受演讲中的情趣)……而演讲所企图传递的其它种种信息在这个基础上才得以顺利地被听众接受。这种帮助决定听众注意层次的标记的确立,有人称之为“定位”。
常见的“定位”方法主要有:
1.仪表定位
一个人的仪表能给人以联想:白发苍苍常使人感到经验丰富,服装花哨常令人觉得浅薄,动作拘谨又常意味着初学后进。因此,演讲者的衣着、动作要以一种明朗而不刺目的美,稳健而不板滞的节奏来吸引听众。
语言定位
语言定位包括语音和文字两个方面。语音定位的基本要求是明白流畅。明白是指要用听众都听得清楚的普通话,尽量克服方言音的影响,避免说错字音,前面所说的那位研究生主要就是由于表达不流畅而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层次。流畅是指语流与节奏既不能快得出现“结巴”,又不能慢得一句三换气,语流速度应与听众的心理节奏相适应。文字定位的基本要求是准确美观。假如一位教师既不写错别字,又能有一手漂亮的书法、布置合理的板书,那么将大大提高学生对他的信任感。
情绪定位——这点相当重要,有不少人自己看书看不进去,而听好的演讲却领会得很好,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因为在听讲中,讲与听有情绪上的交流,看书则没有。情绪定位的要求是应该充分表现出自信和热爱。演讲者的自信力首先会影响自己能力的发挥,国外的心理学家曾用五个兵士作过测量平均最大握力的试验,先录出正常情况下为101磅;对他们催眠后,暗示他们是软弱无力的,于是只有69磅;随后又暗示他们很有力量,这次测得结果竟达140磅。
因此可以说,一个“承认失败的人,在开始以前已被打倒。”
演讲者表现的自信力同样将影响听众,“我是胜任愉快的”的信息很快会转化成听众头脑中,并进而引出高层次注意类型,演讲者表现出的热爱也是不容忽视的。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得好:“只有一条唯一的路可以打动人的心,就是向他们显示你自己首先已被打动。”“对这一学科甚有兴趣”的概念常与“对这一学科很有研究”联系的一起,这问题“使主讲感兴趣”也很容易导向“也会使我感兴趣”。
(二)心理的兴奋
“心理定位”固然重要,究竟只不过是第一印象和外在感觉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在于演讲内容本身。在说与听、刺激物与感应器的矛盾运转中,要使感应的马达不停地运转,刺激物就应不断输送足够的电能。这就要求:
1.刺激清晰
即演讲内容的清晰,包括:a主题集中——在一次演讲中,不要期望解决太多的东西,因为多而杂的刺激在听众的神经组织中产生的痕迹一来无法得到强化,二来往往会互相抑制,因此,演讲要有一个核心。b。要注意逻辑——富有逻辑的演讲,能使听众既听得懂又记得牢,尤其是讲演一些难度大、内容多的题目,缺乏逻辑安排的演讲就是一堆没有用一定编码程序的信息,输入刺激感应器后,不仅使感应器降低了感应性即接受刺激的灵敏度,而且易使感应器发生疲劳,导致兴奋性抑制,注意力就不易再次集中。c。段落层次要清晰——清楚的层次易造成明朗的节奏。标明层次可用数字编号,也可用有规律的间隔反复或排比句式作为每段的开头。
2.刺激新鲜
新异的刺激最易被感应器接受并发生探究反射,新鲜的演讲最易为听众接受并激起其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演讲者要不断追求刺激的新鲜,即:a。思想的新鲜——对于已掌握一定知识的能力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希望能时时听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但对年龄太小的学生来说,过分的新鲜将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太陌生了。b。事例的新鲜——这种新鲜无论谁都欢迎。但是,能使低年级同学听得津津有味的掌故,却可能使高年级如同嚼蜡;哲学系学生很熟悉的哲人名言,却能令数学系学生耳目一新。因此演讲者的演讲既不能落俗,也不能过于逐奇追新,二者都有所偏颇。演讲者所追求的,应是相对新鲜。c。叙述方式的新鲜——与直线式教材相比,圆周式的教材更应讲究叙述方式的新鲜。基本内容的简单重复需要克服,叙述方式的雷同也应研究改进。比方说,大学可不可以尽量将讲授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呢?3.贵有悬念悬念是对暗示的动作要实行而动作的实际结果却又不确定的一种期望。悬念的出现可以一下子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设置悬念可以运用对比、质疑,但后者即向听众的这种智力挑战却更为重要。英国牛津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柏西·布克认为:“真正的教学‘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使他们自己去发现,甚至假如他们失败了或发现错误了,也比自己造成伤害好,因为加强了使用心理的习惯。”在向听众提出问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不经思索就能答出的问题最好不要提;二是不要以为所提问题必须是听众通过思考能回答的。比如世界知名数学家陈景润,他的中学老师(演讲者)在向(学生)听众提出问题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他在课堂上提出世界著名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不仅在当时使学生立即集中了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而且为未来的大数学家的心理上作了训练。
(三)心理的休息
一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奋与休息必须交替进行,才能形成张弛有致的心理节奏。
这种节奏首先来自整个演讲的时间的长短相宜。马克·吐温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某次他听一位牧师传教,很有好感,于是准备捐献一块美元;传教进行了一个小时,他减去半块美元;传教至一个半小时,他决定分文不给;当牧师总算结束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传教时,马克·吐温反从捐施盘里倒拿了一块美元作为时间损失的补偿,可是我们的某些演讲者却不管有无必要,一作报告就是几个小时,结果是台上唇干舌焦,台下鼾声四起。
要保持这种节奏还应考虑预定时间的长短。因为对于听众来说,或许是因为“习惯成自然”,他们的生物钟常被卡死在一个时段内,一旦这个时段结束。他们的生物钟就会自动地通知他“解除戒备”,即由有意注意转向无意注意,进入休息状态。
即使在一次演讲中,也应该注意兴奋与休息的互相交替。国外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找出常人能够多长时间地把他的头脑完全集中在一件事上而不至于被其它思想所打扰或打断,结果是11秒。这等于说,听众将不得不每隔11秒即把他们的注意力猛地拉回来注意你说些什么。
这种强制性的注意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所以,演讲者每隔一段时间就得设法将这种疲消除掉。具体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抒情的插曲”和幽默逗趣的语言。柏西·布克认为要消除这种疲劳就应“变换主题”,这话虽有不少合理的因素,但提法却不尽妥当。因为不断“更换主题”势必造成主题散漫,使听众难以接受。我们认为,较稳妥的提法应是善用“抒情性的插曲”。这一点我们从任何一位著名的演讲家的演说词中都可以领略到。即便是政论型的讲演,也往往是文采斐然的,并且常常在讲演中间穿插大段情绪激昂、气势汪洋的激情之词。比如邱吉尔的演说和拉·甘地的演说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