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卡耐基:怎样才能打动人
24870200000038

第38章 打动人的第十三准则:如何获得对方的认可(2)

“陛下,我从来都不曾与您为敌过。现在天下太平,所有的臣民不都是您的部下吗?我当然也是您的部下了。”

查理二世感到此人对答如流,而且每次都能讨人欢心,就直接问道:“那你说吧,我该怎么处置你?”

“从法律的角度看,我应该被处死。但是,我们5个人死后,每一位至少会有两位亲属要为我们落泪。而从陛下您的角度看,多10个人的赞美,总比多10个人的眼泪要好,您说对吗,尊敬的陛下?”

查理二世没想到他会这样说,接着又问:“那么你觉得自己是个勇士还是个懦夫呢?”

“陛下,我连个安身的地方都没有,到处都有人抓我。直到去年,我在家乡搞了一次假出殡,让一些人认为我死了,我才不再被人抓。这显然不是一个勇士的行为。因此,尽管在别人面前我是个勇士,但在陛下您的面前,我是个懦夫。”

查理二世听到布雷特强词夺理的辩解,居然大悦,不仅赦免了他,还赏给他一笔不小的赏金。

布雷特真是一个善于向对方说“是”的人,在面对查理二世的质问时,他一次都没有反驳国王,只是巧妙地承认了国王的话,并同时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到了一些值得被人同情的借口。他向国王说“是”的结果变成了国王对他说“是”,并最终释放了他。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当面对质问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对方的心理,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和说话,只有这样才能让对方对你产生兴趣,才能在力量悬殊的谈话中为自己赢得有利的时机。

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著名的雕塑家,他曾在佛罗伦萨雕刻了一尊石像,当他看到这尊凝聚了自己所有精力的作品时,他也为自己感到骄傲。

在这个作品进行预展时,佛罗伦萨简直可以说是万人空巷,人们都对他的创作叹为观止。最后连佛罗伦萨的市长也前来参观,众多权贵围在雕像前窃窃私语,等待市长发表意见。

市长傲慢地朝雕像看了几眼,问道:“作者来了吗?”

米开朗基罗被请到市长面前,市长一本正经地说:“雕石匠,我觉得这个石像的鼻子低了点,以至于影响了整个雕像的艺术氛围。”

米开朗基罗听完并没有反驳,而是同意了市长的观点,他说:“尊敬的市长,我会按照您的要求加高石像的鼻子。”

说完,米开朗基罗让助手取出工具,提着石粉对石像的鼻子进行了现场加工。米开朗基罗在石像的鼻子上抹着石粉。抹了一会儿,他来到市长面前,说:“尊敬的市长,我已经按照您的要求加高了石像的鼻子,您看现在如何?”

市长看了看,点点头说:“嗯,雕石匠,现在好多了,这才称得上是完美的艺术。”

市长走后,米开朗基罗的助手百思不解,问道:“您只是在石像的鼻子上抹了3把石粉,石像的鼻子根本没有加高呀。”

米开朗基罗说:“可是,市长认为高了。”

据说那尊石像现在还矗立在佛罗伦萨的街头,了解那尊石像来历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谚语:“权贵的虚荣就是石像鼻子上的3把石粉。”

这个故事传达给我们的道理值得深思。面对一位不懂艺术的人对专业人士提出的质疑,如果当时米开朗基罗直接就将市长的意见当众驳倒,那么肯定会引起市长的愤怒,后果可想而知。

但是聪明的米开朗基罗没有那样做,他只是巧妙地利用了一个小方法就得到了市长的肯定,使市长说“是”,而且一点也没有损坏雕像的完美。

所以,在面对有争议的事情时,不妨给对方一个面子,巧妙地使对方同意你,这样既不伤和气,而且还使自己做事更为顺畅。

古希腊著名的无神论哲学家伊壁鸠鲁也是一个懂得如何使对方说“是”的人。一天,他决定向几个有神论者证明神的不存在。

他问:“听你们说,世界上有神的存在,是吗?”

那几个信神的人连连点头说:“是的,是的。”

伊壁鸠鲁说:“那么,神的存在只能有3种可能性:神愿意但没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或是有能力而不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或是既有能力而且又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

伊壁鸠鲁的话是什么意思呢?这位大哲学家并没有直接下结论,而是提出了关于神的解释的3种可能性,使对方先承认其中的某一论题,进而一一推论。

伊壁鸠鲁又说:“如果神愿意而没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那么,他就不算是万能的。而这种无能力是和神的本性相矛盾的;如果神有能力而不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那么,这就证明了他的恶意,而这种恶意同样是和神的本性相矛盾的;如果神愿意而且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那么,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世间还有丑恶存在呢?”

伊壁鸠鲁的一席话让那几个有神论者哑口无言,即使有万张嘴也难以否认,只好默认了伊壁鸠鲁的论断:“神根本不存在!”

得到“是”字的反应,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可是却常被人们所忽略。

人们好像一开口就要反对他人的意见,似乎这样才显出他的突出和重要。情绪激烈的人和守旧的人在谈话的时候,很容易使另一方发怒。如果能够找到他们的弱点,从中击破,使他们说“是”,将会使你轻而易举取得胜利,而对方也只能承认你的看法。

所以,如果下次你想要告诉别人错误的时候,不要忘记了这点,你应该先问一个温和的问题,一个能得到对方“是,是的”的反应的问题。

苏格拉底和“最聪明的劝诱法”

当一个人回答“是”的时候,他就会形成一个前进、接受、开放的状态。

苏格拉底所问的问题都是反对他的人必然会同意的,他持续地反问,直到最后,那些反对者们不知不觉发现自己所得出的结论竟然是自己在几分钟前就反对的。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是个风趣的老小孩,他喜欢光着脚四处走,在40岁的时候,他已经秃顶了,却跟一个19岁的姑娘结了婚。他被尊为“历来最能影响纷扰世界的劝导者”之一。

苏格拉底学识渊博,富有智慧,以论辩闻名于世,被公认为最聪明的人。但他自己却从不这样认为,他总是说:“我唯一知道的事情是,我一无所知。”

可是人们仍称赞他是城邦中最聪明的人,并且建议他到神庙中去占卜,问问神灵的意思。占卜的结果与众人说的一样——苏格拉底确实是城邦中最聪明的人。

面对神谕,苏格拉底仍然喃喃自语道:“我唯一知道的事情是,我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创立的问答法至今仍被人们公认为是“最聪明的劝诱法”。

所谓的劝诱法是指以得到“是的,是的”的反应为依据,苏格拉底所问的问题都是反对他的人必然会同意的,他持续地得到一个又一个同意,直到得到许多的“是”,然后他持续地反问,直到最后,那些反对者们不知不觉发现自己所得出的结论竟然是自己在几分钟前就反对的。

苏格拉底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证明了别人是错误的,但是他自己却并没有直接告诉对方他们是错的。

色诺芬在他的《回忆录》中曾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苏格拉底与青年欧谛德漠有关正义的“产婆术”式的教学对话,令人不乏启迪。欧谛德漠想当一名政治家,于是苏格拉底便向他提出了有关“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

为了让欧谛德漠能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这一问题,苏格拉底与他进行了如下问答:

苏格拉底问:“虚伪应当归于哪一行?”

欧谛德漠回答:“自然应该放在非正义一行。”

苏格拉底问:“偷盗、欺骗、奴役应归于哪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