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卡耐基:怎样才能打动人
24870200000039

第39章 打动人的第十三准则:如何获得对方的认可(3)

欧谛德漠回答:“应归于非正义一行。”

这时苏格拉底诘问道:“如果一个将军惩罚那些极大地损害了自家利益的敌人,并对其采取了奴役的手段,这能说是非正义吗?”

欧谛德漠答:“不能。”

苏格拉底又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人,该如何判断呢?”

欧谛德漠答:“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

听到这里,苏格拉底说:“好吧,那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倘若一个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失了进攻的勇气,如果他欺骗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从而鼓舞了士气,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种行为应怎样理解?”

欧谛德漠答:“应该算是正义的。”

苏格拉底又接着说:“如果一个孩子有病,却又不肯服药,父亲骗他说药很好吃,结果治好了他的病,这种行为又该属于哪一行呢?”

欧谛德漠答:“应该属于正义一行。”

苏格拉底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枪,这种偷盗是正义的吗?”

欧谛德漠答:“它们属于同一类的情况。”

苏格拉底问:“你不是认为朋友间不能存在欺骗吗?”

欧谛德漠答:“请您允许我收回我刚才说过的话。”

在这段对话中,苏格拉底正是运用了他的劝诱问答法,让对方到最后不得不肯定了他的论说。

爱因斯坦博士很早就懂得使用“劝诱法”的妙处,让我们来看一下他与教授之间发生的一件趣事,并从中来体验一下“劝诱法”的神秘力量。

在一次课堂上,大学教授问他的学生A:“是上帝创造了一切吗?”

A学生勇敢地回答说:“是的,是上帝创造了一切!”

“那又是上帝创造了每一样东西吗?”教授接着问。

“是的,先生。”A学生回答道。

教授继续问:“如果上帝创造了一切,那么邪恶也是上帝创造的了?以人类的主要行为来判断,上帝也是邪恶的了?”

A学生这次沉默不语,无言以对。

这位教授很得意,认为自己再次证明了宗教信仰只是一些虚幻不实的神话。

这时,另一位学生艾尔伯特·爱因斯坦举起了手,问道:“教授,我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

“当然可以!”教授爽快地回答。

爱因斯坦站起来问:“教授,寒冷存在吗?”

“这是什么问题,寒冷当然存在,难道你感觉不到吗?”教授答道,同学们轰然笑起来。

爱因斯坦反驳道:“先生,其实寒冷并不存在!根据物理学的原理,我们感觉到的寒冷本质上只是缺少热度,当热度存在的时候或者传递能量的时候,我们的身体能够感觉到。热度是可以测量的,寒冷却不能,寒冷这个词只是为了我们描述缺少热度时的感觉。绝对零度(零下273度)是热度的完全消失,所有的物质停止一切运动,包括分子、原子等所有的范畴,不过这是绝对现象,事实上并不存在绝对零度。”

爱因斯坦又问:“教授,黑暗存在吗?”

教授回答道:“当然存在。”

爱因斯坦说:“教授您又错了,黑暗同样也不存在!事实上黑暗是因为缺少光亮。光是可以测量的,黑暗却不能。我们可以用牛顿的三棱镜将日光折射出五光十色的颜色,并且可以研究它们各自的波长,但是黑暗是无法测量的。仅仅是一道光线就可以划破一个黑暗的世界并将它照亮,但是你无法知道一个空间的黑暗是多少。所以黑暗一词只是为了人类描述当光亮不存在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最后爱因斯坦又问道:“教授,邪恶存在吗?”

这时教授不是很肯定地说:“当然,我已经说过了,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邪恶,每天都有人类的残忍行为施与生命,世界上到处都有邪恶和暴力的人群。这些事实除了是邪恶那还能是什么呢?”

这时爱因斯坦说:“教授,您还是错了,邪恶并不存在!邪恶只是心中缺少爱的状态,这就像寒冷和黑暗一样,邪恶是人类用于描述缺少爱的词语。上帝并没有创造邪恶,上帝只创造了爱,只是当人类偷吃了禁果以后,心中的爱越来越少,邪恶是人们的心中缺少了上帝爱的结果,这正如寒冷的到来是因为缺少热度,黑暗的到来是因为没有光亮一样。”

就这样,爱因斯坦用教授的方法使教授哑口无言。

西屋公司推销员爱力逊也是用这样的方法成功地向一位有钱的大企业家推销出了他的货物。他是怎样做的呢?爱力逊在我的培训课程上说出了他的故事。

“在我负责的推销范围区域里,住着一位有钱的大企业家。我们公司极想卖给他一批货物,过去那位推销员几乎花了10年的时间,却始终没有谈成合作。我接管这一地区后,花了3年的时间向他推销产品,可是也没有什么结果。经过13年不断的拜访和会谈后,对方才只买了几台发动机,可是我心想:如果这次买卖做成,发动机没有毛病,以后他会买我几百台发动机。

“发动机会不会发生故障、毛病?我知道这些发动机不会有任何故障和毛病的。过了些时候,我去拜访他。我原来心里很高兴,可是这份高兴似乎来得太早了,工程师史密司见到我就说:‘爱力逊,我们不能再多买你的发动机了。’

“我心头一震,立即问:‘为什么呢?’

“那位工程师说:‘你卖给我们的发动机太热,我不能将手放在上面。’

“我知道如果跟他争辩,不会有任何的好处,过去就有这样的情形出现过,我想运用如何让他说出‘是’的办法。

“于是我对那位工程师说:‘史密司先生,你所说的我完全同意,如果那发动机热度过高,我希望你就别买了。你所需要的发动机,当然不希望它的热度超出电工协会所定的标准,是不是?’

“他完全同意。我获得他第一个‘是’字。

“我又接着说:‘电工协会规定,一架标准的发动机可以比室内温度高出华氏72度,是不是?’

“他同意我的这一说法,于是回答我说:‘是的,可是你的发动机却比这个温度高。’

“我还是没有和他争辩,于是接着问:‘工厂温度是多少?’

“他想了想,说:‘嗯,大约华氏75度左右。’

“我说:‘这就是了,工厂温度华氏75度,再加上应有的华氏72度,一共是华氏147度。如果你把手放进华氏145度的热水里,是不是会把手烫伤?’

“他还是说‘是’。我向他作了这样一个建议,我说:‘史密司先生,你别用手碰那架发动机不就行了!他接受了这个建议,说:‘我想你说得对。’我们谈了一会儿后,他把秘书叫来,为下个月订了差不多三万多元的货物。”

最后,爱力逊说:“我费了多年的时间,损失了数万元的买卖,最后才知道,争辩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办法。要从对方的观点去看事情,设法让别人回答‘是,是’,这才是成功的办法。”

当一个人说出“不”字的时候,同时他心里也潜伏着这份意念,而使他所有的神经和肌肉完全集结起来,形成一个“拒绝”的状态。如果反过来说,当一个人回答“是”的时候,他就会形成一个前进、接受、开放的状态。所以,当一次谈话开始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吸引出对方更多“是”的回答,会更容易为我们以后的建议博得对方的认可。

打动人的第十三准则:若想获得对方的认可,就要想办法使对方说“是”,如果你想要告诉别人错误的时候,你最好先问一个温和的问题,一个能得到对方“是”的反应的问题。直到最后,让那些反对者们不知不觉发现自己所得出的结论竟然是自己在几分钟前就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