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让你的情绪不失控
24879000000014

第14章 走出厌恶的阴霾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厌恶情绪分为人际厌恶与基本厌恶。而大部分人最难以忍受的就是人际厌恶。每个人都存有戒备之心,而“看不顺眼”的东西则会由于经历的增加而逐渐增多。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只是因为主观上的原因,才产生了厌恶感。要知道,厌恶并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相反会引发各种人际摩擦或导致自己工作效率低下。但如果我们能积极地打破厌恶的坚冰,就能为自己的人脉与事业打开一个新的通道。到那时,你会发现厌恶只是一个下下之策。

再讨厌的事物也有可爱之处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而且这种缺点还很有可能令人讨厌。有的人不承认自己有缺点,他们会发出这样的质疑:“你说我的缺点是什么呢?”相对于这些人而言,那些成大事的人却从来不会逃避问题,他们总能够认识自身的缺点并加以克服,甚至把弱点变得熠熠生辉,最终达成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那些不利于自己的并让自己厌恶的事物,若能巧妙地加以利用,同样可以起到好的效果。

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一家很特别的模特儿介绍所。这个介绍所的经理布特出身于广告商。有一天,当他在大街上闲逛时,忽然看到一美一丑两个姑娘在并肩而行。在丑姑娘的衬托之下,漂亮姑娘越发显得花容月貌。布特灵机一动,想到丑女其实可以作为美女最难得的“装饰品”,于是他便选聘了许多长相丑陋的女孩,开了一家出租丑女的另类模特儿介绍所,并且还大幅刊登了广告。

这个介绍所招收模特儿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越丑越好,无论是龅牙、凸眼,还是双下巴,只要有胆献丑,一律都是高薪聘用。老板布特通过此举,逐渐拥有了大量丑模特儿的档案。而且这家另类丑人模特儿公司自开张以来生意竟然络绎不绝。

对此,布特认为美人广告已经过时了,那些做媒介的越来越倾向寻找那些长着大众脸的人做模特儿。现在追求的是真实,是平易近人,如果满眼都是美人儿,这广告也不会令人信服。一些“丑女”模特儿就通过这家介绍所接拍了很多广告,而且她们对自己普通的仪表也感到很自豪。

在丑女的陪衬下,美女的美就凸显出来了。一家服装商店也通过巧用美丑对比来打广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这家商店因为销售不畅而积压了一批过时的服装,正当经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时,一名熟悉业务的供销员向经理献上锦囊妙计:由商店组织十几个美丑不同的女孩,将一美一丑归为一组,让那些漂亮的女孩穿上积压的服装,丑女孩穿上各式新潮服装,一组一组在店里与热闹的街上走动。果然,这种鲜明的对比引得路人驻足围观,而美丑对比又影响了人们对服装的看法。很快,价格低廉而又美观的服装,在顾客当中掀起了新的购买热潮。最终,商店积压的服装一时间成了时髦货。

实际上,“丑”本是一个很严重的弱点,然而利用弱点做丑人广告却起到了一番积极的作用。它给人一种真实、可信与亲切的感觉,最终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妙用人的缺点与弱点之后,“丑”就成了“美”。

但是,很多人看事物经常只看不好的一面,之后就片面地认为这个事物一无是处。实际上,所有的事物都有优缺点,都有利弊。关键是我们要以全面的眼光看问题。要知道,那些令人厌恶心的事物,往往都有其可爱的一面。

琳达是一位漂亮的女孩,常给人惊艳的感觉,而且脾气也很好。但是,她却有着很大的缺陷:她是个失聪的人。

琳达找了好几次工作,但都以失败告终。就当她灰心丧气之时,一家大百货公司的经理却很快同意让她来上班。琳达在惊喜之余,也感到有些不解。她想不通经理看中了她的哪一点优势,温顺、漂亮,还是她的一头金发?

很快,琳达就成了百货公司的前台接待。有一天,百货公司突然涌入了很多投诉的顾客。在柜台前面,许多顾客排成了一条长龙,琳达就负责接待这些人。顾客显然是带着怒气而来的,她们不断向琳达诉说该公司商品有严重的质量问题,而服务人员态度十分无礼。投诉的人或痛斥怒骂,或冷嘲热讽,言语激烈、尖酸刻薄,甚至于蛮横无理,令人难以忍受。

但是,琳达是听不到的。于是,琳达的表情自始至终都是那么优雅而沉静,脸上总是挂着迷人的微笑,看不到一丝厌倦与不耐烦的情绪。而就在琳达的后面同样站着一位女士,她迅速地记下顾客的疑问,转交给琳达。琳达就根据这个,再耐心地向提出问题的顾客说明应前往哪个部门,在哪里问题将会得到满意的解决。

旁观者对于琳达的克制、修养十分钦佩。事实上,这与琳达的素养无关,因为她确实听不到任何辱骂与挖苦的声音。

后来,琳达才理解了自己为何会被经理看中。正是一直以来让她万分羞愧的失聪,成了她竞争上岗的最大优势。原来,公司的接待是一项艰难而又重要的工作,经理为了应对这份工作中产生的情绪难题,才聘用了琳达。

以前,公司选择的接待员总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自制力而难以胜任。而经理认为只有具备耳聋弱点的人才能胜任这一令人头痛的接待工作。

从琳达的表现来看,她的确是不负重托,她的微笑与耐心征服了投诉的顾客。投诉者刚来时,一个个都情绪激动,然而当最后离开的时候,则都像温顺的“小绵羊”一般。有的人还显得很羞愧,有的顾客则主动向琳达道歉,因为他们说了很多难听的话,对她造成了伤害,而琳达自始至终都显得那么的大度与宽容。

可以说正是因为琳达“聋”的缺点,成就了商场的美誉,从而解决了令人头疼的顾客投诉问题。从这个角度讲,这个缺陷又怎会是不可爱的呢?

因此说,在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的身上,没有百分百的地方是令人厌恶的。假如我们只盯着那些令人讨厌的地方看,却忽视了那些优美的、可爱的优点以及不起眼的地方,而这些优点很有可能帮助我们取得事业上的成功,那将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只要我们能够换个角度观察问题,就能发现那些平时看不到的可爱之处。

在生活中,你总是厌恶的一些人,其实他们的身上也有着闪光的一面。如果他们正好是你的客户,你又不得不面对他们,那为什么不尝试着发掘他们的闪光点?这样于人于己都是有益的。而在工作中,如果你讨厌自己的工作,不妨多想想这份工作的有趣之处,自己该怎么做才能让平淡无奇的工作充满动力与趣味?

只有明白了这些,我们才能够很容易地去面对曾经那些令自己厌恶的人或事。实际上,很多事物本身并不令人厌恶,主要还在于我们的心态。

世上没有绝对的敌人

潜能学家罗杰曾经说过:“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我不喜欢的人。”其实,我们只要心怀包容之心,善于发现别人性格中美好的、积极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就不必刻意去忍受他人的刁难与指摘,就能发现生活总是充满阳光的。

然而,有些人却总是喜欢强调、注意别人性格上的缺陷。他们生活的乐趣似乎就在于找出别人身上的错误,以此达到自我满足。但是,这种寻找乐趣的方式代价太高,渐渐会泯灭一个人的伟大胸怀。

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与长处,这样自己就不需要觉得自己在处处容忍别人,因而与人打交道也会感觉万分轻松。努力培养自己那颗容忍的心,我们也能变成有福的人,也会变得快乐。相反,那些缺乏包容之心的人则会深陷痛苦之中。

例如,当我们怒火中烧,对别人发脾气时,或是悲观失望、不停抱怨之时,就很可能已经丧失了对别人的包容心。这时,我们的身心环境就会变坏,疲惫感充斥了整个身心。相反,假如自己的日子过得“很顺利”,也就是我们的心态乐观积极、充满朝气之时,我们就会觉得每天都很轻松,很有活力。

在一个座谈会上,主持人请在场的人写下自己觉得无法容忍的事情与对象,以便于对他们的反应有所了解。下面是几个典型的负面情绪范例:

“我丈夫在等我的时候,总是不耐烦地跺脚甚至谩骂”“我老婆总是喜欢在电话中唠叨个没完”“在公司劳累了一天回家后,总是发现家中不干净,甚至没有一点热饭热菜可以吃”“那些愚蠢的司机在高速公路超车道上驾驶,慢吞吞地就像一只乌龟”“我的上司总是找我的麻烦”“我的爱人根本不在乎我”“喜欢吹牛皮的人”“一点礼貌也没有的人”“约会总喜欢迟到的人”“背后挖苦别人的人”……

其实,这些就是使人们心跳加快,身心环境变坏的典型案例。你是否觉得都很眼熟呢?我们可以试着对别人让步,掌控好自己的不良情绪,那么自己就不用再浪费精力去注意那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了。

《圣经》教导人要努力使自己“爱我的敌人”。然而,这似乎很困难。实际上,我们之所以总会把某个人当成自己的敌人,就是由于在看待对方时,产生了误解和偏见。也许有些人只是由于无意的言行刺伤了你的自尊,然而你会发现从此以后不论你付出多大努力,都难以使自己对他再产生好感。

偏见的负面影响往往是巨大的。人们经常凭借自己的直觉、第一印象、极偶然的一件小事或者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来认识他人。这样,我们就会从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角度出发,刻意制造出一些心理偏见,从而妨碍自己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他人。

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我们需要克服的心理偏见主要包括以下4种:

第一,首因效应。在很多场合里,人们都喜欢凭第一印象来认识别人。尽管第一印象很肤浅,因为人们只不过是初次接触,并不能真正了解对方的内心,但它经常对一个人的观察与认知产生很大影响。由于第一印象的影响干扰,致使我们往后对他人的观察与了解都产生了认知偏差,就是首因效应。因此,如果想真正了解一个人,我们就必须克服首因效应,全面深刻地解读他人的思想与内心世界,而不能仅凭借第一印象就来决定对别人的好恶。

第二,晕轮效应。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会被某个人的某项特别突出的特点或品质所蒙蔽,以至于觉得他的总体特点与品质都是如此完美无缺。同样,假如一个人的某一项特点、性格十分令人讨厌,那么他整个人也会被列入社交的黑名单中。就如同月亮周围有时会出现的晕轮一样,从一个中心点向外逐步扩散,逐渐形成越来越大的圆圈。心理学家称这种错觉现象为晕轮效应。我们想要理解他人,就必须克服晕轮效应,不能单凭某一时刻的一件事,就一味地肯定他人或否定他人,而是要听其言、观其行,并注意听取其他人的意见。

第三,近因效应。在认识他人的过程中,最近观察到的印象常常会占据优势,从而掩盖了我们对此人的真正了解,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近因效应。如果说首因效应主要发生在对陌生人的认知上,那么近因效应则主要发生在对熟人的认知上。想要理解他人,我们就必须克服近因效应,就得知道他产生最近行为的原因,而不要因为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就彻底无视他以前的优点或缺点。

第四,定型效应。在社交活动过程中,人们总是会不自觉地将人按性别、年龄、外貌、谈吐与职业等外部特征归为各种类型,并认为这种类型的人定然是具有共同的特征。在交往中,一旦把对方归为某一类后,人们便会利用这一类人的共同特点去和他们打交道。结果往往是概括偏颇或者忽略了个性差异,和自己的想法出入很大,于是就产生了偏见,这种心理偏见就是定型效应。想要理解他人,我们就一定要克服定型效应,不要生搬硬套。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全面地了解每个人的个性特征。

情绪控制大师安东尼·罗宾发现,虽然他自己难以克服自身的偏见,却仍能够对自己厌恶的人表现出友好的行为。当他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帮助对方时,心中的恨意就会烟消云散。

所以,他建议别人帮助那个对自己最不好的人,这样就可能取得令人惊异的效果。旧创能够被治愈,潜伏的恶化因素就得以被祛除。即使遭遇再多的纷争,敌意也可以通过简单的亲和行为而消失殆尽。

因此,我们从现在起,要避免卷入不和、纷争或者怨愤的旋涡中,要无私地付出自己的爱心,然后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付出确实能排除自己心中的不快。

著名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在“使家庭生活更快乐的原则”中也提到了一个原则,那就是我们要“爱和容忍对方”。同时,他还引述了亨利·詹姆斯说的一句话:“和别人相处要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对于他们寻求快乐的特别方式不要随意干涉,假如这些方式并未强烈地妨碍到我们。”

实际上,不仅是在家庭生活中,即便是在社交活动中,我们也要怀有包容之心。别人同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有追求幸福的渴望。假如你总是迁怒别人,那么最终这种伤害可能就会反弹回来,内心淤积的愤怒会折磨发怒者本身。

不会宽容的人不可能拥有真正快乐的生活。我们只有学会宽容,不带偏见地接受他人,不会因为偏见而讨厌、批评他,如此才能赢得友谊与关爱,这样的生活也才能充满意义。

改善态度比树敌更重要

有个男孩因为一时的气愤,对母亲大声叫嚷之后,或许是害怕被责骂,就逃出了屋子,走到山边,然后对山谷大喊:“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山谷中立刻传来回音:“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

小孩大吃一惊,于是跑回家去对母亲说:“山谷里有个坏孩子说他恨我。”母亲听后,把他又带回到山谷里,并让他喊:“我爱你!我爱你……”小孩照做了。这一次,他却发现,有一个好孩子在山谷里也在说:“我爱你!我爱你……”

生命就像回声一样,你送出去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学会改变自己的态度,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们即使面对着一个令自己讨厌的人,改善并修正自己的态度也非常重要。如果一味地树敌只会让我们的好心情变坏,同时还多了一个与自己作对的人,可谓是有害无益。为什么不尝试着改善一下自己的态度呢?当我们打消对敌人的仇恨时,对方肯定也会感受到我们态度的变化,并用和善的态度来回应。

有时,我们不妨认真思索一下,生命中的每个“敌人”实际上都能给我们一个提升自我并督促自己向更高更远处发展的机会。我们和这样一个“敌人”相处,就会少犯一些错误,这不也是生活赐予给我们的奖励吗?

事实上,我们不会被他人伤害,真正可以伤害我们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当我们遭受批评、伤害、侮辱、背叛、欺骗、责罚、讽刺时,不要心中充满怨愤与仇恨,更不要以牙还牙。相反,我们要感谢那些曾经折磨过我们的人,因为他们使我们更加睿智,令我们更有斗志,令我们变得更加坚强。

如果你已经走在成功的道路上,不妨认真回想一下,你就会发现,真正促使你进步并取得成功的不只是你个人的能力,也不只是朋友与亲人的支持和鼓励,更多时候是竞争对手将你的潜能激发出来,促使你不断提升自己。从某种程度上讲,折磨是人成功的阶梯,折磨我们的人也是自己最好的老师。我们只要在折磨中看到积极的一面,就会从困境中挣脱出来,从而取得成功,获得幸福。

李·艾柯卡曾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总经理,后来他又成了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座右铭是:“不要害怕遭遇折磨,往往是折磨使你更加奋进。”

1946年,同所有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一样,艾柯卡在福特汽车公司当了一名普通的员工,不过积极努力的他不甘心屈居人后。凭借出色的表现,他当上了福特公司的总经理。然而,几年之后,功高震主的他遭到了大老板亨利·福特的嫉妒,于是被开除了。

当了8年的总经理、在福特工作已32年、事业一直顺风顺水的艾柯卡一下子成了一名失业者。昨天,他还位高权重,无数人都对他顶礼膜拜,而今日却似乎成了瘟疫传染者,人人不得不都疏远他,原来的那些同事、好友也都抛弃了他。他的妻子气得心脏病发作,女儿也埋怨他无能。这些无疑都让他遭受了生命中最严重的打击,宛如从高峰坠入深渊一般,几乎要将他置于死地。

因为这个,艾柯卡有过愤怒、彷徨与苦闷,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然而,他最终没有向命运屈服。相反,他坚定了信念,一定要“活出样儿来,让那些人看看我真正的能力与价值”。艾柯卡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后来,他勇敢地接受了一个新的挑战:担任濒临破产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总经理。

艾柯卡在上任后便大刀阔斧地对企业进行了重组、改革,并以超群的智慧从政府手中争取到了巨额贷款,这些举措如同强心剂一般救活了这个即将被死神吞没的企业。

1983年8月15日,这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艾柯卡把数亿美元的支票交到了银行代表手里。从此,克莱斯勒将所有的债务还清了。而恰恰是在5年前的这一天,亨利·福特将他赶出了福特汽车公司。

从上面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艾柯卡的成功其实与挫折是分不开的。在最艰难的时候,亨利·福特开除了他,同事与朋友都抛弃了他,妻子和女儿又埋怨他,然而这些挫折不但没有击垮他,反而激发了艾柯卡的斗志和勇气,使他在遭遇无情解雇后没有沉浸在无尽的悲痛和绝望之中,而是选择勇敢地站了起来。于是,汽车业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日后辉煌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

未来的成功常常隐匿在一个人饱受折磨的背后,有时折磨也是人生路途上必要的经历,它与成功一样具有价值。因此,我们要忘掉那些令自己不快乐的事,原谅那些令自己感到不快乐的人。

康熙皇帝曾在他生命的最后一个寿宴上敬上三盅酒:一敬天,二敬地,三敬曾经与他为敌的人。感谢那些曾经折磨自己的人,是一种良好的心态,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如果有一天,我们做到了能对曾经折磨过自己的人说一句“谢谢”,那将是自身修为的一种升华与超脱。

如果人们一味地惧怕痛苦,惧怕折磨,惧怕那些难以预料的事情,那么他的一生就只剩下“逃避与畏惧”,将会一事无成。实际上,每一次折磨和伤害都会磨炼我们的意志,促使我们在磨砺中成长。

自负、自大、自私、贪婪、仇恨、妒忌、自我意识强烈,这些情绪就像寄生在人身上的吸血虫,它们只会带给我们痛苦,使我们生病。你要仇恨的应该是这些负面情绪,而非那些被吸血虫所害的人。

爱一个人当然简单,难的是爱一个令自己讨厌的人,尤其是要求自己去体谅一个自大、骄狂、尖酸、刻薄、自私或粗鲁的人,这的确是一项严峻的考验。但是,只要我们放弃漠视和偏见去关爱他人,那么我们也能获得不一样的幸福。

什么是福?是身在福中能知福,是能够忍受坏的际遇,是能够不忘记宽恕。感谢自己的对手与敌人,因为与他们交锋后,我们总能得到一些经验,也总能获得成长。

及早逃离不失为一计良策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识时务者为俊杰”,说的就是当自身遇到厌恶的事情或人时,如果实在难以控制局面,改善关系,缓和彼此的摩擦,与其让矛盾进一步激化,倒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眼不见为净,保存实力,避免矛盾的升级,避免酿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春秋时期,郑庄公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叫共叔段。他总想着谋反篡位,庄公一开始似乎毫不知情、无动于衷,然而暗地里却一直在密切监视着共叔段的举动。当他得知共叔段已经准备妥当之时,觉得找到了诛灭共叔段的合法借口,于是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囚禁了武姜氏,然后将共叔段诛灭。

可以说,郑庄公正是因为能够准确地判断局势,不轻举妄动,所以才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鬼谷子在《逸文》中说:圣人之所以能永垂不朽,就是因为能把握时机的变化。因此,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在计划上,我们都应该讲求适应环境的策略。如果一味地固守己见,那么肯定会出乱子。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无力扭转局面时,甚至情形演变到十分恶劣的境地时,我们就要及早抽身,脱离险地。

萧何是汉初的第一功臣。在汉高祖刘邦开创西汉王朝的过程中,萧何一直忠心不二地追随着刘邦:在丰沛起义中首任沛丞;在刘邦被封为汉王时担任汉丞;西汉建国以后,他成了汉王朝的丞相,并享有“带剑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

在反秦起义之后,萧何赞襄帷幄,为刘邦筹措军需,直到打下咸阳,进入汉中。在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中,萧何在后方精心谋划,保证了汉军兵源与粮饷的充足供应。在危难关头,萧何又多次力挽狂澜,帮助刘邦转败为胜,并给后代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可以说,萧何是西汉王朝一个具有超人的智慧、胸襟与气魄的开创者,为一个盛世王朝的创建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西汉建国以后,刘邦的汉室江山逐渐稳定,于是开始进行中央集权。而建立了不朽功勋的萧何自然就成了刘邦的眼中钉,因而遭到了无端的猜忌与怀疑。

有一次,萧何看到都城长安周边人多地少,他就上书刘邦请求将上林苑中的大片空闲土地交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原本,这个建议是利国利民的,又只是很小的一件事,不料刘邦居然龙颜大怒,以受人贿赂为由,将萧何打入大牢。萧何困惑莫名,直到出了监狱,才明白自己犯了“自媚于民”的大忌。

随后,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于是刘邦御驾亲征,萧何留守京城管理政事。但是,就算在打仗的时候,刘邦也不断派遣使者回来,且在回来之时肯定会去见萧何,问候他。这时,萧何的幕僚警告他说:“……君灭族不远矣……”萧何听到这话,简直如遭遇晴天霹雳一般,方才明白自己已有了功高盖主之嫌,再继续做收拢民心之事只会让皇帝越发起疑心,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于是,他立刻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极低的价格强行购买民田民宅,一时间弄得民怨四起,这也致使刘邦将他看做为子孙谋利、目光短浅的人。刘邦回到京城后,收到了一大堆平民百姓怒告萧何的状子,他在安抚百姓的同时,对萧何也放心了许多。

作为一个聪明人,萧何知道在时局的变化下做出妥协与让步,才得以保全性命。

中国古代就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说法。古人打仗处于下风之后只有三条出路:投降,讲和或者撤退。三者相比较,投降是彻底的失败,讲和也算是失败了一半,而撤退则完全不同。撤退不同于逃跑,撤退的目的是在处境不利的情况下,避免和敌军主力发生正面冲突,保存实力,然后再相机转败为胜。有时,主动撤退还能成为一项计策,能够诱敌深入,制造有利于己方的战机。

要做好“走为上”,就要求人们把握“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的要领,能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冲动蛮干,也不能轻敌冒进,更不能抱着侥幸心理以卵击石。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保留住自己的实力,总会有东山再起的那天。

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故事广为人知。由韩信的经历可以看出,暂时的退让、逃离并非坏事,它可以让人激发自己不断拼搏进取,为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

有一个职场策略故事,就说明了以退为进的道理。

一位留学归国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就去找工作,结果却总是遭到拒绝。他思前想后,决定收起自己所有的学历证明,降低身份去求职。

很快,他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员,这种工作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大材小用。然而,他并没有懈怠,依旧干得一丝不苟。不久,老板发觉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能力远远高于一般的程序员。这时,他亮出自己的大学学士证,于是老板就给他换了个大学毕业生能胜任的工作。

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觉他经常能提出许多独到的并且很有价值的建议,这远比一般的大学生要高明。这时,他又亮出了自己的硕士证,于是老板又一次升了他的职。

再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老板觉得他比大多数人聪颖,于是找他问话,这时他才拿出了自己的博士证。老板毫不犹豫地对他委以了重任。

“走为上”有时不失为一项良策。当我们面对不利于自己的局面,对局势难以掌控时,不如及早抽身而退,这对自己来说既保存了实力、降低了损失,也为将来的大踏步前进奠定了基础。

别让嫉妒毁了你

嫉妒,指的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是对别人的成就感到不快的一种心理反映。所以说,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也是一种消极的情感表现,是一种性格缺陷。

当今社会中处处充斥着竞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交往中日渐突出,于是嫉妒心理便形成了。有相当多的容易嫉妒之人从小便争强好胜,总希望自己拔得头筹,样样都比别人好,比别人优越,一旦别人有超过自己能力的地方,就惶惶不可终日、食而无味,继而在心底涌现出一种夹杂了憎恶与羡慕、愤怒与怨恨、猜疑与失望、自卑与虚荣、伤心与悲痛等复杂感情。如果这种情绪得不到及时调整,就会从单纯心理上的嫉妒、怨恨,发展到行动上的打击、报复,最终导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日常生活中,嫉妒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英国科学家培根就曾说过:“在人类的****中,嫉妒之情恐怕是最顽强、最持久的了。”

在《科学蒙难集》中,也记载了这样一件令人叹息的事情:

举世闻名的大化学家戴维本是法拉第的伯乐,是他发现了法拉第的才能,将这位铁匠之子、小书店的装订工招收到皇家学院做自己的助手。法拉第进入皇家学院之后果然能力出众,进步相当大,一连搞出多项重要发明,甚至在戴维没办法取得成功的领域里他也创出了骄人的成绩。

接下来的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当法拉第的成绩逐渐超越戴维之后,戴维内心嫉妒的熊熊烈火不可遏止地燃烧起来。戴维不仅打压法拉第,还诬陷法拉第剽窃别人的研究成果,极力阻挠对方进入皇家学会。这些事情对法拉第创造才能的发挥造成了重大影响。

直到戴维去世后,法拉第才崭露头角,开始了他真正伟大的发明创造。

戴维本该享有伯乐的美誉,却因嫉妒之心扼杀了法拉第的迅速成长,这不仅给科学发展带来了极大损失,也使自己背负了阻碍科学发展、使科学蒙难的恶名,为其人生留下了令人遗憾的败笔。

戴维的嫉妒心理算是比较严重的,但其实很多人都会拥有程度不一的嫉妒心理,只不过有一部分人能在产生嫉妒时做出理智且正确的判断,从而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情感。但也不排除一部分人由于受到消极情感的控制,必须采取对他人不利的行为才能达到心理平衡。

对于嫉妒,黑格尔是不认同的,他曾说过:“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生活也从不相信嫉妒,你的价值、分量是多少,生活自有判断。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点:你的价值不会因嫉妒之心而增加,却会让你因嫉妒而破坏自己的心情,甚至毁掉自己的声誉。最终,强烈地嫉妒不但害苦了自己,还会令其他无辜的人受到祸害。

心理学家通过观察研究发现,拥有强烈嫉妒心的人易患心脏病,而且死亡几率也很高;而嫉妒心理不明显的人群,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要低得多,只有前者的1/12。此外,头痛、胃痛、高血压等疾病,也易在嫉妒心强的人群中发生,即使进行药物治疗,效果也会比较差。

所以,我们应该控制自己的嫉妒心理,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帮助自己平衡内心。

方法一:正确认识法

嫉妒之所以产生,往往是由于误解引起的,即看到别人取得了成就,便误以为这是在否定自己的成绩。其实,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不仅要靠自身的努力,更要仰仗别人的帮助,谁取得了荣誉,既有自己的功劳,也有大家的奉献,这其中或许就有你的一部分功绩,这何尝不是对你的一种肯定呢?

方法二:攻击嫉妒法

我们不能任由嫉妒心萌芽、茁壮成长。一旦嫉妒产生,就要立即把它连根拔起,以免其作祟。使用这种方法,需要拥有积极进取的心态,正视自己的不足,勇敢向嫉妒挑战。

方法三:自我宽慰法

人生总有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我们即使处于愤怒、兴奋或消极的状态中,依然能保持平静、客观的眼光和心态,就能帮助自己达到克服嫉妒的目的。

方法四:正确比较法

一般来说,嫉妒心理较多地产生于年龄相仿、生活背景大致相同的人群中,人们只有面对身边熟悉的人才会嫉妒心大起。因此,我们需采取正确的比较方法,多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才能免受自卑的打击,才不至于对着“完美”的别人愤恨有加。

方法五:自我驱除法

嫉妒是一种突出自我的心理。无论发生什么事,当事人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得与失,因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若发现自己的内心有了嫉妒的苗头,就立即进行自我约束,摆正自已有的位置,努力驱逐嫉妒心理,相信“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境界会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