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他人相处时,大家经常会联想到“理解”这个词,进而每个人都会产生对理解的渴求。只有互相理解,人与人之间才能进行心灵的交流;只有互相理解,才能消除紧张感与压迫感;只有互相理解,才能让自己始终保持舒适的心情,轻松地生活。
如果你能够理解他人,你就能拥有一颗包容之心,接纳他人最初的模样,而你的这些举动将使你的愤懑大大减少,快乐却成倍增加,同时也会使你成为大众的宠儿。
不要习惯性地“我以为”
有些人喜欢说“我以为”——我以为自己喜欢吃什么,朋友们也喜欢吃什么;我以为自己喜欢穿什么风格的衣服,朋友们也喜欢穿这种风格的衣服;我以为自己有些自私,朋友们也不大度;我为人心地善良,便以为天下所有人都是好人;我讨厌失去,就以为所有人都是放不下之人……
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在形成对某个人的印象时,总是喜欢假设他与自己的倾向相同,然后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强加于他人身上。
换句话说,我们总喜欢把别人当成是自己认为的某个人。在心理学上,这种认知倾向有个专门的术语,叫作投射效应。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找来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问他们是否愿意背负着一块巨大的牌子绕着校园走一圈。结果有48名大学生同意这项举动,而且他们觉得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重复和自己一样的举动;其余拒绝背牌子的大学生们则普遍声称,没有几个学生愿意背牌子。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大学生想当然地以为自己是什么态度,其他学生就会拥有什么态度。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总是会惯性地认定别人的喜好与自己相同,从而给他人套上既定的框框,并按照自己的理解与他人交往。比如,当自己喜欢某一话题时,就总是反复与他人谈论这个话题,也不管别人是否感兴趣,能否听进去。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别人不可理喻,其实只是因为自己的性格不可理喻。
当你觉得某人的想法大胆、前卫时,其实是你自己胆怯;当你觉得某个人的生活太“忙碌”以至于没有乐趣时,是因为你自己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当你觉得某个人特别“固执”时,是因为你总在不停地妥协……
某次,联合国的一位亲善大使去非洲一个国家做宣传。回国后他很不满地宣称,当地人的素质是全世界最低的,那里的海关人员总是板着一张石头般的脸,出租车司机态度蛮横,餐厅服务生傲慢无礼,就连普通市民都充满了不耐烦和敌意……
不久后,这位亲善大使很偶然地看到这样一句话:“世界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像。”他翻然醒悟,因为在他眼中,这个非洲国家就是无礼的,他所看到的不过是自己假想的影像。后来当他再度前往那个国家时,他变得亲切有礼,总是以微笑示人。结果,那个国家顿时不一样了:海关人员、出租车司机、服务生和市民,人人都笑容满面、和蔼可亲。
想当然地“我以为”容易使人缩小眼界,造成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产生错误。
因此,当我们在与他人打交道时,应尽量避免这种心理。以下三点或许能对你有所启示:
1.变换思维和角度
只有通过思考,我们才能看到外在行为背后的真相。在下次当你对他人下定论时,不妨换个角度想想,考虑一下自己的经验或思维是否影响到了这个结论。
2.设身处地,具有同理心
因生活环境、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自身个性、生活需求等差异,造成了每个人在思维和行动上的异化。
不要总以自己的角度去定义别人,而应该具备一颗理解他人的心,这就是同理心,同理心能让我们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客观公正地去判断别人。
3.善于与他人沟通
当你觉得自己无法和别人相互了解时,不妨开诚布公地跟对方沟通,了解他人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做这样的事。只有当你对他人有了深刻的了解,你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从而缓解人际相处过程中的矛盾。
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
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我们就要做到将心比心。
这件事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真正能做到换位思考、真正在体谅他人的基础上付诸行动,那么我们的家庭会和睦许多,夫妻之间也会相敬如宾,一切关系都融洽了。
生活是门艺术,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多给予他人关怀和体贴,那么,生活又何尝不会迸发出璀璨的色彩?到时大家将会觉得生活充满了快乐和希望。
如果和朋友将心比心,大家就不用再处处提防,不会在朋友遇到困难时袖手旁观或落井下石。
朋友是财富,好朋友就像一双美丽的翅膀,会助你飞上蓝天,知心朋友更是可遇不可求,所以交朋友一定要交心。如果大家和所有善良的人将心比心,就会觉得生活不再闭塞,不再只有冰冷的面庞,不再时刻感到无助,不再处处充满陷阱,每一天都将会觉得像盛开的鲜花,每个日子都充满阳光。
如果和孩子将心比心,父母就不会再把希望束缚到孩子身上,不会给孩子施加太多压力,不会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感兴趣的事。
会对孩子像朋友一样沟通和谈心,同时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创造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像鸟儿一样自由翱翔,在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中茁壮成长。
如果和伴侣将心比心,夫妻就会感受到另一方为家庭无私付出的苦心,为生活奔波的辛苦,为抚养儿女的艰难,为幸福憧憬的心愿。这样,我们会在对方疲倦时递上一杯热水,在对方苦闷时送上一个微笑,在对方流泪时抱着对方,为他擦擦眼泪。那时,所有的责难和怨怼、所有的牢骚和不满,都会烟消云散。
如果和父母将心比心,儿女们就会体会大人养家糊口的不易,体谅老人想全面呵护我们的苦心;我们就会感受到老人一心盼着儿女幸福的温暖;就不会嫌弃他们唠叨,不会不孝顺。特别是儿媳妇和婆婆相处时,更需要将心比心,才能确保家庭的和睦。只要把将心比心落实到行动中,幸福就会在路边等着大家。
美国一位著名的专栏作家曾经写下这样一段话:“就教育人和说服人而言,在历史上,有着超常知识水平的托马斯·阿奎那是这样说的,如果想要把他人的思维方式变成你的思维方式,你得首先站在与他同等的立场上,手拉手,脚对脚地引导他,不能保持距离,不能大声对他吼叫,不能骂他‘混蛋’,更不能命令他走到你身边。你需要从对方的立场上起步进行工作。能够打动对方的方法,就是这么简单。”
综上所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是社交中理解他人、说服他人、拉拢他人的最基本的途径。
也许很多人依然会记得那个80年代走红,90年代仍活跃于电影舞台上的女演员沈丹萍,而对她的德国丈夫乌韦,可能也有一些了解。乌韦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社会学系,他是个艺术狂热分子,在德国交了很多画家、演员、艺术家的朋友。同时,乌韦在德国还拥有一幢2000平米的豪宅,环境迷人。
但沈丹萍夫妇在德国仅待了三个月就又返回了中国,让那些崇尚国外优越生活的人匪夷所思。
他们为什么放弃优越的条件回国呢?况且乌韦已经找到了一份薪水不菲的博物馆的工作。
原来,他们回国的原因在于丈夫对妻子的理解,对妻子的爱。当乌韦看到沈丹萍因为脱离了中国舞台,在德国找不到可以让她长期拍片的职业而痛苦时,他知道了妻子内心的声音,认识到“沈丹萍的事业在中国,为了她,我什么都可以舍弃”。
二人在回国后,沈丹萍又活跃在银幕上,而乌韦作为德国电视台的独立节目制片人,也拍摄了不少反映中国文化人的影视片。在艺术的殿堂里,他们为自己又开创了一个共同的精神世界。
善于站在他人立场上看问题,善于理解他人的人,无疑是幸福的。
为何不试着经常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试着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看待问题呢?我们不妨经常这样反问自己:“如果换作我,我会有怎样的感觉,怎样的反应?”那么恭喜你!这时,你已经在理解他人的方面迈出了可贵的一步,已经踏上了那条遍布阳光、铺满鲜花之路。
想要理解他人,首先得深刻了解自己。今天,我们为什么笑?为什么哭?为什么我们会对自己珍爱的人发脾气?为什么我们比较喜欢这个人,而不喜欢那个人?为什么我们会时常做一些错事或傻事,事后却又追悔自责:“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蠢事?”
回答这些问题时,必须综合考虑很多因素,例如感情、个人的意见、态度、经历、习惯及很多在我们生活中曾经发生过,但早就被遗忘的小插曲,而所有这些没准正是你了解别人的依据。所以现在我们应该知道,不管别人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那些行为一定都有缘由,设想一下,假如你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也会如法炮制。
经常以善解人意去赢得他人的心,就会懂得如何去接近并了解别人。
同时,理智地掌握环境,不感情用事,也能加强我们的理解力。
记住:要想达到这种精神境界,没有什么便捷的方式,只有随时去做,经常去做。这样做之后,你会慢慢发现有越来越多的方法可以增加你了解别人的能力,你与他人的相处也将会越来越融洽。
包容给你无穷的魅力
所谓包容,概括起来就是忍受别人不合理的行为和自己经历的各种不遂心的情况,懂得欣赏并接纳不同的生活方式、态度、文化等,而这也是了解别人应持有的态度。
有一个教会的教友,每个星期都去听牧师讲关于包容的典故。开始时,教友们都很全神贯注,可时间一长,很多人听腻了,注意力开始懈怠。教堂的长老认为,牧师是时候改变讲道的主题了。
于是长老告诉牧师:“你的课题虽然是个很好的启示,但是教友在每个里很期都听同样有关包容的主题,大家都听烦了,你为什么不多准备些不同的内容呢?”牧师回答:“放心,我准备了很多别的内容。可是我想跟你商量,他们要到什么时候开始按我的布道去做事,我才可以停止讲这个主题。”
牧师的话说明,实践包容(肯定并尊重别人的习惯、差异和歧见等),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为什么要做到包容这一点会如此艰难呢?为什么人们始终无法接纳和自己生活习惯不同的人呢?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来看?多样化的人和事,其实可以增加自己更多的乐趣和刺激。
在斗转星移的变换中,涓涓细流终汇成大瀑布,茫茫雪山演绎着雄浑之美,百转千回的峡谷彰显出神州大地的心旷神怡。但是人们往往对这些美景视而不见,却只顾盯着他人的问题,让自己困扰不已,在别人身上发现的差异,常常使他们感到不悦,甚至恐惧。
这实在没有必要,人类之所以彼此需要,就是因为大家之间有差异。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那么人类文明根本就难以为继。
人类必须随时并深刻地了解这一点,别再让不同的国籍、宗教、文化之间的差异和朋友间的分歧,成为困扰自己,产生争执,乃至冲突的原因。要学会看到每个人的特异之处,并包容他人的缺点和错误。
拥有包容之心其实很简单,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人们好的一面,不要总是挑剔别人不好的一面。
拥有包容的心,简单地说,就是接纳别人本来的样子。富有包容心的人,能多看到别人的优点,而很少对别人的缺点挑三拣四,对别人的评估,他们也是正面价值多于负面价值,所以鼓励要多于责难。
亚伯拉罕·林肯就很善于听取大众对政府和他本人的批评与意见,哪怕是骂自己的话,只要是有道理的,他也听得下去。
有一次,林肯和儿子罗伯特坐车上街,遇到一队军队在街道上通过。林肯随口问一位路人:“这是什么?”其实他原本是想问这是哪个州的兵团,但没有说清楚。那人却以为林肯不认识军队,便没好气地回答说:“这是联邦的军队,你真是个大笨蛋。”林肯面对着一个普通路人对自己无礼的斥责,只说了声“谢谢”,毫无半点怒容。在关上车门后,他严肃地对儿子说:“不要抱怨,有人在你面前说老实话是一种幸福。我确实是一个大笨蛋。”
然而奇怪的是,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总是期望别人从不犯错,他在心里暗暗地将自己的雇员、爱人或朋友,塑造出理想的完美形象。因此只要对方犯了错,或行为不合格,在他心中的那个“完美的形象”就粉碎了,他就会生气、失望,大发雷霆。
例如很多新婚夫妇在结婚后会感慨: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因为他们在婚前将婚姻生活设想得如百合般纯洁美丽,婚后却不断地发现伴侣身上的缺点,因而逐渐对婚姻生活产生失望之情。于是夫妻双方开始互相猜忌,自我意识强烈,不肯为对方着想,互相挑刺,最终眼里只有对方的缺点,却无视另一半的优秀品质,这些行为渐渐地倾覆了婚姻生活的坚固大厦。
须知,人类的情感是会扩散、互相影响的,愤怒只会引发更多的愤怒,给别人一个微笑吧,如此一来,别人也会同样微笑着对你。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你包容他人时,你的优秀品德也同样彰显出来,这正是增进人际关系的关键所在。
换个角度去体谅别人
越南战争结束后,一个美国士兵从旧金山打电话给家在纽约的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回来了,可是我有个请求:能否带一个朋友跟我一起回家?”父母均表示同意。
这时,儿子接下去说了一句:“可是他的情况我需要提前对你们声明:他因为打仗受了重伤,失去一条胳臂和一条腿,他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跟我们一起生活。”
听儿子这么一说,父亲表示反对了:“很遗憾,儿子,我们不能让他跟我们住一起,不过帮他找个安身之处倒还可以。”母亲接过话茬儿说:“儿子,他是个残疾人,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负担。我们自己还顾不过来,怎么还能拖着一个废物过生活呢?我建议你先回家,别和他在一起,他自己会找到出路的。”儿子突然在这时挂断了电话,他的父母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
几天后,旧金山警局打来电话,告诉这对父母:他们心爱的儿子已经跳楼自杀了。父母顿时如五雷轰顶,伤心欲绝地飞往旧金山去辨认儿子的遗体。
结果令他们震惊:儿子居然只有一条胳臂和一条腿!
如果这对父母肯为他人着想,体谅残疾者生活的不易,而不是单纯地从自身利益出发,就不会酿成这样的惨剧。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不可能是百分百的完美者,如果我们总是在嫌弃,最终我们也会被别人所嫌恶。其实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相互体谅的,我们可以尽量观察好的方面,查漏补缺,美化身边的每个人,取长补短。有些时候,我们在面对不同事物的同时,始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从各个角度综合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所在。
体谅别人,就是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都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在面对困难时首先考虑到别人的想法,对别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而不是一味地只顾及思考自身的感受和利益。那些心中只有自己的人是不会得到大众欢迎的。
妻子在厨房炒菜。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快铲起来,油放太多了!”
“请你住口!”忍无可忍的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
“你当然懂,太太。”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这就告诉了我们,我们应该体谅他人,懂得换位思考。
当你做到了体谅他人,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你都可以感受到它对我们的帮助。懂得去体谅别人,就会以一种积极的、乐观的眼光看待事物,凡事就都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有趣、可爱的,又像冬天的白色雪花一样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时了解别人,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缺点,同时对他们的难处抱以同情、帮助的心理,这会使你的态度惹人喜爱,也会令你的亲和力倍增。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道谢,蹲下来把鞋带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他却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正好看到了全过程,于是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这场戏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出他的劳累和困顿。”
旁观者又问:“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大师笑道:“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善意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积极的热情,及时地给予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还会有很多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体谅之心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宝贵特质。懂得体谅他人,学会为他人着想,我们就不会被嫉妒等不良情绪掌控,就能获得更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同时,这也是个人修为极好的体现。
不妨学着去适应他人
女娲造人的故事大家也许都听过,女娲将黄泥捏出各种形状,便有了各种形状的人。其实谁不希望别人是自己手中的一块黄泥,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将他人捏成各种模样。可惜这种想法不可能实现。
也许你会不服气,说自己心怀宽广,根本就没想到去改造别人。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多少存在着一种企图改造别人的行为或心理,只不过当局者迷罢了。打个比方,你是否看不惯男友吃饭时狼吞虎咽的样子,觉得有损形象?你是否对朋友总是迟到的毛病怨声载道,觉得他们不尊重你?你是否觉得某个同事像个老顽固,做什么事情都刻板得要命?你是否认为自己的建议非常完美,老板就该和你站在同一阵线上?于是,你再三地去暗示,找不同的理由企图说服对方,却无奈地发现对方的改变微乎其微,甚至根本就对你的意见视而不见,尽管你的本意是为了他们着想。
不要对此有怨言,觉得别人食古不化,换个角度想,难道你会希望成为别人手里的黄泥吗?比如,你很喜欢休闲风格,买衣服时总会流连于休闲区,可别人觉得你身居要职,应穿得严肃一点,试问你会有什么感觉?估计难免会小声抱怨:我喜欢怎么穿是我的事,干嘛干涉我!
正是因为谁都不喜欢被人干涉,却总喜欢改造他人,当别人不能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不能变成我们要求的模样时,冲突和矛盾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有句话说得好,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多半起源于别人不能很好地适应我们。所以,当你在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忧虑时,不要总想着怪罪于别人,而应该多从自身上找原因,因为这其中的责任多半源于自己。与其总想着强迫别人来适应自己,倒不如改变自己去适应他人,毕竟和别人比起来,我们自身更容易受到自己的把控。
一个成熟、理智的人,肯定不是一个对别人要求严苛,一门心思强迫别人适应自己的人,而是一个会通过他人的目光、现实的反映或是历史的镜子来盘点自己、完善自身,懂得通过改变自己去适应别人,以求双方和谐共处的人。比如,你总恼火于一个邻居乱扔垃圾,你能让他有所收敛的唯一方法,不是粗暴地敲他的门,对他一阵破口大骂,而是先改变对他的不良印象,替他将垃圾扔进垃圾桶。教育学家卡耐基就曾说过:“想要别人怎样对你,你就要先对别人怎样。”
改变自己、适应别人,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和谐、更融洽。有人总结出一个经验,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艺术,其实等同于一种妥协艺术,这种经验在恋人、夫妻之间尤为重要。如果你一直妄想去改造对方,当另一半下班回家后,你就立刻唠叨个不停:“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不要在家里抽烟,你怎么就是不听?”或者说:“吃饭之前要先去洗手,你怎么就是不听?”时间一长,对方还愿意一下班就回家吗?也许他宁愿下班后留在办公室里加班,也不愿一回家就被数落个不停。家应该是一个随心所欲的地方,舒适理应放在第一位,如果你总是强迫他去完成标准,宛如工作的绩效考核一样让他不堪重负,他自然会心生不满。
我们都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一点:每个人的本性都是独立的,即使是一个孩子,也绝不会遵照你的思维方式成长。所以,千万不要烦恼于对方不听你的话,哪怕对方和你有着亲密的关系,是你的伴侣或者孩子,你也没有权利和能力任意改造他们。这时候,不妨学着尊重他人的个性,必要时,甚至可以改变自己,去适应对方的步伐。
有一个女人,习惯在用完马桶时放下马桶盖,而她的丈夫却常常忘了放下马桶盖,她为此不知发了多少火,却失望地发现丈夫不仅没有改正,反而脾气越发暴躁了。后来矛盾不可调和,两人终于协议离婚了。这个故事听起来有点让人目瞪口呆,然而事实的确如此。如果夫妻二人在结婚前就知道,放下马桶盖这样的琐事可能会让爱情走入无可挽救的田地,那么双方就一定会专门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在这些问题上达成共识,然后再步入婚姻的殿堂。其实如果大家都能冷静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些琐事相对于曾经的海誓山盟,相对于两个人的真情,实在是微不足道,为什么各自就不能妥协一下?
当然,我们所说的适应别人,并不是一味地无原则地顺从,更不能以泯灭自己的个性为代价换来所谓的“和谐”。比如在工作中,我们都知道既然自己选择了这个老板,并希望在公司里能大展拳脚,就应该去适应老板,而不能奢望老板来适应我们。但为什么仍然还有那么多人对老板怨声载道,不停地加入跳槽大军呢?
这就涉及一个如何适应的问题,有些员工以为讨好老板就能混得开,于是无论老板说什么都叫好,没有一点主见和思想。但在老板眼里,这种忠诚只能被称为愚忠,老板自然不会重用一个没有智慧,只会盲从的职员。这就揭示了一个道理:真正的适应并非“绝对服从”,而是“合理顺从”。
什么是合理顺从?它是指“提供相关信息,协助对方做出正确决策,以利自己的配合执行”。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发挥主人翁精神,别人做得对,我们该给予表扬,并积极配合;他人若有偏差或缺失,情况严重的,一定要委婉说明,并加以劝阻,这才是真正地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
所以说,一味地试图改造别人,让别人适应你,只会适得其反。聪明的人会知道顾全大局,比如为了谋求更好的合作,为了减少矛盾与冲突,为了营造幸福的环境,会在一些不触及底线的问题上选择妥协,改变自己去适应别人。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支配欲,都有改造欲,因为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希望自己对他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任何妄图让别人适应自己的行为都只是美好的幻想。每个人都有个性,不会像泥人一样任人拿捏,唯一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因为这是自己最容易把握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