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24916500000111

第111章 赵素珍文集(3)

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我们常见到学生们之间的差距,不是出在填空、名词解释或一般的选择、问答题上,而是出在难度较大的多项选择、迷惑性选择与综合性问答题,从而在卷面上拉开了距离,上面拉下来的同学,平时学习多是死记硬背,不善于思考,缺乏分析综合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至为重要,要加强培养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能力,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如在讲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之后,都需要对其失败原因进行全面分析,找出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而直接原因中,要分析其内因、外因。内因又要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分析时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根根具体史实得出结论。如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教师给予启发引导时,可采用提问与图示相结合的方式,边问边板书。如:

失败原因直接原因内因政治

经济

军事

外因

根本原因

分析直接原因时让学生参照教科书进行口答或笔答,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由学生分析根本原因,得出结论。而以后再分析义和团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时,便可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指导,完全由学生自我进行来完成。如此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分析综合的抽象思维能力必能逐步提高。又如,学习世界史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难点,它分散在教科书中不同历史时期的七个章节上,学生对知识容易混淆,且不易掌握。故有必要在全面讲授后,进行综合复习,指导学生以时间为线索,按五个历史阶段对这部分知识加以系统整理,并联系有关史实的分析,综合出五个历史阶段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不同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对这类问题最简便而又清晰的方法是用列表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按民族解放运动的五个阶段找出它们不同的时代特点、运动本身的特点及其影响。在具体指导方法上,可采用教师边讲边板书或教师示范后由学生自己填写,教师订正等方式进行,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与教科书紧密结合。如下表:

阶段时代特点运动本身特点主要影响第一阶段《拉丁美洲的独立革命》世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末期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几乎遍及拉丁美洲经过三十多年斗争的胜利,奠定了拉丁美洲的政治布局第二阶段《亚洲革命风暴》世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具有反殖民主义反封建主义的性质沉重地打击了殖民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第三阶段《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具有突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性质亚洲等地区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第四阶段《亚非的民族解放运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开辟了被压迫民族革命的新时代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被压迫民族进入到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新时期第五阶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民族解放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前,法西斯势力猖獗时期具有突出的反法西斯斗争的性质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例所述,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时代特点,结合有关史实进行分析,找出五个历史阶段民族解放运动本身的特点及其影响。此种方法便于对历史史实进行区别与记忆,也提高了学生分析判断、推理与综合的能力。

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课堂教学之中

原载《中学历史教学基本功讲座》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9月

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论古今中外,不论社会制度和政权性质如何,莫不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在教育上实行地方分权的美国,50个州都进行热爱国旗的教育;日本要求培养“大和民族团结御侮”的群体意识;第三世界的国家则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由于历史课本身所具有的生动具体,故事性强,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容易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接受思想教育的特点。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这是因为爱国与否,是做人的基本标准,也是做一个合格公民的起码要求。那么,什么是爱国主义?历史教学中有哪些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对以上问题的正确理解与运用应该说是历史教师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课堂教学之中所必备的思想认识前提。

一、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什么是爱国主义?这是历史教师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教学中首先要掌握的问题。

1国家与祖国

国家与祖国是两个紧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一般的说,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暴力组织,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它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意志,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阶级的消亡而消亡。国家也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疆域内世代相传,固定居住的居民的祖国。从这一点讲国家与祖国是一致的。但是祖国的内涵要比国家广泛、丰富、复杂和有着更深的层次。这是因为祖国,还包含着人们共同生息劳动的山川土地上的一切成就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所形成的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在人民中间所表现出的共同文化基础上融合的共同心理状态、共同历史和民族语言、文字、习俗和民族传统。正因为这样,在我国历史上,从“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至“汤武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周王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国……春秋时尚存千二百国,至于战国存者十余”(《后汉书·郡国志》)。这些不同地区的居民,虽有着不同国家的称谓,都自认为是炎帝和黄帝的后代,就是居住在大漠的匈奴族,也自称是夏后氏之后,也从未被中原诸礼仪之邦有所异议。这样,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始祖,这就是我国人民自称“炎黄世胄”的由来。正是由于此,人们自然地产生并逐渐巩固起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感情。

2爱国主义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是忠于祖国、热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体现的是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动祖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里,贯穿于各门学科和各种活动之中,而历史教学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先天优越性。近人梁启超曾说:“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饮冰室全集·新史学》)。这表明历史对于激发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章太炎在《讲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一文中指出:“朝鲜亡后,日人秘其史籍,不使韩人寓目”。日本帝国主义当年割占台湾,制造伪满,也限制这些地区的中国人学习祖国的历史,就是为了达到灭国忘其本,以适应对中国实行奴化统治的需要。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办学校时,长时期只在学校设西洋史,设外国史,唯独不在学校设中国史,是为了适应培养洋奴买办的需要。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修改中学历史课本时篡改侵华历史,是为了掩盖侵略罪行,混淆视听以适应本国政治的需要。我国“文革”期间,“四人帮”改历史课为儒法斗争史,搞影射史学,是为了篡党夺权的需要……以上种种都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历史所具有的巨大的爱国威力,说明敌人极为惧怕人民了解祖国的历史。爱国主义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威力,是由于随着国家和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而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意识;即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这正是爱国主义道德情感的集中反映。它不是出于国家的强制,而是来自于人们对家乡、对祖国、对民族的情感和信念,来自对家乡父老、对全国同胞崇高的道德上的义务感与责任感,从而在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顺境中,能够看到人民的力量和祖国的前景;在民族和国家处于逆境时,仍坚信人民具有战胜困难、振兴民族的能力,从而为了祖国的安危和民族的兴亡,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正是这种伟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使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光辉历史。

当前,我们历史教师面临的最大任务,就是要提高对爱国主义教育战略意义的认识,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真实可信的古今中外历史事实,确切地、实事求是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传授历史知识之中。就其基本内容来说,至少要包括以下诸方面。

中国古代史:(1)通过讲授源远流长,连绵不断的祖国历史及其处于世界先进地位的经济文化发展对世界发展的贡献,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2)通过讲述民族融合和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对学生进行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3)通过讲述历史上的爱国英雄人物,使学生认识到杰出人物及爱国者应有的基本素质,从而激励学生加强自我修养;(4)通过讲述我国人民反压迫、反对外族侵略的斗争,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伟大民族。从而激励他们发扬维护民族独立和保卫祖国的光荣历史传统和献身祖国的精神。

中国近现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主要教育内容应突出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瓜分,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这种斗争又同反对国内封建统治者的卖国投降的斗争联系在一起。从“五四”运动以后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其主要教育内容应包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帝、反封建、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历程,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斗争和争取光明前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通过讲述中国近现代史,对学生进行革命发展前途的教育。

世界历史:周谷城同志在《历史与爱国主义教育》一文中指出:“凡从事于世界史的教学工作者或科研工作者,能使听世界史课的人或读世界史书的人不崇洋媚外,就是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据此确定其基本内容应该是把中国历史纳入世界历史的总体中加以认识,破除“欧洲中心论”,树立民族自豪感,了解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中,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要正确阐述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既要揭露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和在发展中对工人和本国人民的攫取,以及对国外的殖民掠夺,也要介绍自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在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从中吸取先进的科技成果和有益的生产管理经验。还应肯定外国历史上对推动社会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爱国者,特别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爱国事迹和精神,更是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3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

历史课除了与其他学科一样,承担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任务外,它还有着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任务。实践表明,通过大量史实、史料讲清知识,发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因素,从史入手,寓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于传授历史知识之中,是一条成功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之深,爱之切

人们对任何事物与行为的理解,并将理解见之于实践,总是以已有经验、知识为基础的。人们不论是在生产领域,阶级斗争领域,抑或是对自然的征服,对社会的改造都离不开科学文化知识。也就是说,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反映客观事物与行为的属性与联系、关系。因而人们在形成社会道德意识上,个人道德境界的升华,也是与科学文化知识紧相联系并以之为基础的。马克思说:“良心是由人的全部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在写《历史文集·序》中回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萌芽时写道:“我从小就喜欢历史。我十二岁的时候,便和我的二哥一起读《通鉴辑览》等史书,我们读到民族英雄岳飞(这里,把岳飞称为民族英雄,与我们在教学中处理这一问题时的做法不同,我们称他为“南宋的爱国将领”)、文天祥等人的事迹时,都深受感动。我的爱国思想就是这样萌芽的。”毛泽东同志一生酷爱历史,要求全党、全民要学习历史,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这是众所熟知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岳飞的“还我河山”四字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奔赴前线,走向革命的道路。可见历史知识对人们形成爱国主义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因此,各类学校对历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其主要目的应该说是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去思索什么是祖国?为什么要热爱祖国?为什么当前应该为社会主义祖国献身?等等,从而逐渐形成爱国主义的思想,并立志献身于社会主义祖国。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索、得出正确的结论,就需要有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占有较多的历史知识,就为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揭露事物的性质及它对各方面的作用与影响提供了知识基础。从而对爱国主义能认识的更深,理解得更透,爱国主义的自我意识就愈发展。故“知之深,爱之切”正是寓爱国主义教育于传授历史知识之中的首要基本动力。

(2)寓情于理,以理淀情、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