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24916500000114

第114章 赵素珍文集(6)

1937年7月下旬,日军又借口在上海的一名士兵失踪,再次进行挑衅。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军民奋起自卫,这就是“八一三”事变。面对着日本法西斯的全面进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为了动员一切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作了最大的努力,促成了统一战线的建立。(挂“我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简表,教师引导同学回忆“七七”事变前我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

我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简表(“七七”事变前)

时间内容1935-8-1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全国同胞组成统一战线抗击日寇。1935-12-9领导“一二·九”运动,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1935-12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1936-12-12西安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通过以上的努力,我党为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创造了条件。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7月15日,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共合作宣言。7月17日,党派周恩来、博古、林伯渠和国民党代表谈判。这时蒋介石还没有放弃对日妥协屈服,以求苟安的幻想,他还是主张双方撤退军队,恢复事变前的局面。故此,对国共合作抗日的主张不作答复,对中共送交的国共合作宣言也不予发表。但是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方针已定,8月13日,日军又发动了对上海的进攻,直接威胁了蒋介石集团的利益。他们的政治、经济、军事势力主要在京沪和江浙,日本进攻上海对蒋介石是致命的打击。这时,蒋介石后台老板美、英帝国主义,发现日本占领东北后,不北攻苏联,而是继续南侵,侵犯了他们的在华利益,因此也要蒋介石抵抗。再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在人民的巨大压力下,蒋介石感到不抵抗就可能发生第二次、第三次“西安事变”。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被迫抗日。

经国共两党协议,8月22日,西北主力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各省游击队改名为新四军。(出示我军建制图)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

副总司令:彭德怀115师师长:林彪

政委:聂荣臻

120师师长:贺龙

政委:关向应

129师师长:刘伯承

政委:邓小平

参谋长:叶剑英

新四军军长:叶挺

副军长兼政委:项英

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我党7月15日提出的国共两党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我党的这个宣言和蒋介石的这个谈话,宣告了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了,但国共两党对待抗日的态度、路线如何呢?

三、国民党片面抗战的失败

(一)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

国民党虽然被迫参加了抗战,但它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始终没有放弃对日的妥协退让,而对人民抗日运动则进行种种限制。它限制共产党活动,不许人民抗战,并阴谋用日寇武力消灭人民抗日力量,这就是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

在上海抗战期间,蒋制止救亡团体上前线服务,扣留群众的慰问品,前方伤员无人抬,战死无人埋。国民党还强令解散了十几个救亡团体,逮捕救国青年,封闭救亡刊物。在这种片面抗战路线的指导下,国民党几百万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溃千里。

(二)国民党战场的大溃退

战争一开始,国民党战场丧师失地,一溃千里。(挂抗日战争初期形势示意图)平津沦陷后,日军分三路进攻,一路沿平绥线进攻张家口、大同;一路沿平汉线南犯,向石家庄一线进攻,第三路沿津浦线南侵,攻入山东。到1938年3月,仅半年多时间,整个华北几乎全部沦陷。

1937年11月,日军攻占上海后,接着分三路围攻南京,12月,南京不战而陷落。

日军为了打通津浦线,侵占徐州,1938年春进攻徐州北边的台儿庄,中国士兵奋勇抵抗,组成敢死队数百人,手持大刀冲入敌阵,浴血奋战。这次战役在当地战区长官李宗仁指挥下,给日军两个师团以沉重打击,敌死伤两万人。这一胜利打击了敌人,振奋了人心。但国民党被胜利冲昏头脑,没有继续组织有效的抵抗,徐州很快失守。接着,日军向开封进犯。为了阻止日军前进,国民党炸毁了郑州北边花园口的一段黄河大堤,使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四十四个县被河水淹没,八十多万人民惨遭死亡,一千二百多万人受灾。同年秋,日军进犯武汉,同时,在珠江口登陆,进犯广州。10月,华南的门户广州,华中的重镇武汉,先后陷落。国民党政府迁到四川重庆,把军队的主力集中到西南和西北,避免对日作战。

(三)南京大屠杀

日本侵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许多城市和乡村变成废墟,千百万人民惨遭杀害。日军占领南京以后,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据调查,总计被杀害的达三十多万人,被焚毁的房屋达三分之一。敌人的凶恶残暴,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怒。

巩固新课:

1说明“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的简单经过。

2试述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内容和结果。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原载《中学历史教案选》(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修订本,河南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下列基础知识:(一)洛川会议。(二)平型关战役。(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四)《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

二、要求学生认识:(一)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全面抗战的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二)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对指导抗日战争,具有重大的意义。

授课提纲(一课时)

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一)洛川会议

(二)平型关战役

(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持久抗战的方针——毛泽东同志发表《论持久战》

(一)《论持久战》发表的历史背景

(二)《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

(三)《论持久战》发表的重大意义

教学设备

《抗战初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

教学过程

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一)洛川会议

抗日战争爆发不久,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中提出了八条纲领,其中最主要的是“动员全国军队,全国人民起来进行抗战”,即动员一切力量,实现全民族的抗战。这就是我党全面抗战的路线。为实现全面抗战,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请同学打开书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的第一自然段)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二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内容是什么?三是我党根据十大纲领制定了几项重要政策。(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十大纲领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坚决反对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独立自主地发动全国人民参加抗战,依靠全国人民的力量去争取抗战的胜利。洛川会议是我党确定抗日路线方针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制定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代表了全民族的利益,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保证。

(二)平型关战役

在国民党军队狼狈溃退时,我党领导的八路军从陕西韩城、潼关渡过黄河,挺进华北。溃退的国民党军队沿途散布失败主义情绪,如说日本的炮弹打得比我们的枪弹还密,坦克打翻了还可以走,造成一种恐怖气氛。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军首战平型关,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恶气焰。(按教材内容叙述平型关的战斗过程),平型关大捷是抗战爆发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振奋了人心。但是这样的战役打多了,对我们也不利,因为要付出较大的代价,这就上了蒋介石“借刀杀人”的当。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迅速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根据洛川会议制定的方针,我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创建了一块又一块的抗日根据地。现在请同学们看图(指图讲解):

晋察冀:115师聂荣臻领导创建,以五台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这是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后又与冀中回民支队并肩作战,并配合了冀东党组织发动的武装起义,把根据地扩大到冀中、冀东一带。

晋绥:120师贺龙、关向应创立,包括晋西北和绥远大青山地区。

晋冀豫、冀鲁豫:129师刘伯承、邓小平创立,以太行山为中心。

山东:罗荣桓领导115师的一部分创立,以沂蒙山区为中心。

华中:苏南、皖东、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叶挺、陈毅、张云逸等创立。

广东:东江及琼崖抗日根据地,曾山、冯白驹创立。

陕甘宁:1937年9月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全国抗日指导中心,是全国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

为加强根据地的建设,我党着重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即实行减租减息,建立民主政权,组织群众武装。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敌人的后方变成了作战前线,1938年各抗日根据地抗击了日本侵略军40万人,占全部侵华日军的60%左右,使日军在占领广州、武汉之后不能继续前进。我八路军和新四军成为抗日的主力。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得到全世界人民的深切同情和支持。伟人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当时就在晋察冀边区工作,1939年不幸以身殉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世界人民的国际主义支援是分不开的。

二、中国共产党持久抗战的方针——毛泽东同志发表《论持久战》

(一)《论持久战》发表的历史背景

《论持久战》发表在1938年5月,这时抗日战争已进行了十个月,八路军、新四军只有几万人,国民党又总打败仗,战争能否胜利,是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当时有两种错误论调,一种是亡国论,一种是速胜论。

亡国论主要来自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他们在卢沟桥事变以前就散布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军队不如人,战必败。蒋介石唱“三日亡国”论。全国抗战开始后,在人民抗战情绪高涨下,亲日派又叫嚷“再战必亡”。亲英美的蒋介石一派,虽不敢公开唱亡国调,但对亲日派张群提出的“和必乱,战必败,败而后和,和而后安”的亡国谬论极为赞赏,把它定为国策。

速胜论,主要来自亲英美派蒋介石集团,他们害怕在抗战中人民的力量壮大而危害他们的统治,希望速胜。一是寄希望于英美出面干涉,一是希望侥幸地经过一两次决战而取胜。例如台儿庄战役后,《大公报》马上发表社论,声称这一仗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日本只有等待末日的审判了。另外,在我们党内也有些人对日本帝国主义估计不足,寄希望于蒋介石,认为日本只有几十万军队,而国民党有二百万军队,只要依靠国民党就可以很快打败日本。

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向全国人民指出抗战的前途和道路。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论持久战》的讲话。

(二)《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

1抗日战争是持久战驳“亡国论”、“速胜论”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的?为什么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这是当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下面边讲边写出下列板书)

敌强国小国退步寡助

我弱国大国进步多助

毛泽东同志根据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一共讲了四点:(1)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工业化的强国,对于发动侵华战争早有准备;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对战争缺乏准备,因此是敌强我弱。这一特点决定了。一是战争不可避免,再是中国在战争中不可能迅速取得胜利。(2)日本是一个小国,七千二百万人口,人力物力缺乏,支持不了长期战争;中国是一个大国,四亿五千万人口,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潜力很大,能支持长期的战争。(3)日本发动的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性的战争,是非正义的,退步的,是不得人心的;中国进行的是反侵略战争,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这个进步性突出表现在: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久经锻炼的红军;有革命的根据地;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以上这些重要因素,就决定了日本帝国主义必败。(4)日本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质,在国际上是失道寡助,是孤立的;我国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能得到世界人民的支持。现在大家看黑板写出的四个特点中,对我们有利的有几点?

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分析,在四个特点中除了敌强我弱对日本帝国主义有利外,其他三个特点都对我们有利,但是由于敌强我弱的差距太大,所以中国的战争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较长的艰苦的道路,不可能迅速地取得胜利。但中国的三个长处都决定了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的。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有力地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亡国论”者只看到敌强我弱的一个特点,是片面的,把这个片面加以夸大,而看不到中国的长处和日本的短处,这就是产生妥协投降倾向的思想根源,也是他们阶级本性的表现。“速胜论”者夸大了中国的长处,忘记了敌强我弱这一特点,这是产生轻敌思想的根源,是以主观的幻想来代替客观事实的表现。

毛泽东同志根据中日战争双方的基本特点,用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科学的结论,即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并根据这些特点科学地预见到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即开始时是敌强我弱,但由于我们力量的不断壮大,敌人的力量不断削弱,中国由劣势到平衡,进而发展为我强敌弱,其结果必然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2战争的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我们怎样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呢?胜利是不会自己到来的,要靠我们去争取。毛泽东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里明确指出,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最根本的是军队和人民的进步,军队是人民的军队,人民和军队打成一片,血肉相连,才能克敌制胜。为此我党必须经常向部队和人民讲清战争的政治目的和党的各项政策,并在这个基础上武装群众,形成抗日的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协力,共同战斗。充分发挥人民抗日的自觉能动性,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才能保证抗战的最后胜利。

(三)《论持久战》发表的重大意义

要求同学们掌握两点:一是全面总结了抗战以来的经验,粉碎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二是充分论证了抗日战争是艰苦的持久战,给中国人民指出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正确道路,鼓舞和坚定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巩固新课:

填写《论持久战》简介表

发表年代时代背景主要内容意义西汉同匈奴、西域的关系(教案)

原载《历史教学问题》1985年第5期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下列基础知识

和亲政策汉武帝张骞出使西域

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西域都护丝绸之路

二、要求学生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