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24916500000051

第51章 论文(6)

师范要走在教育的前头,要将教育理论方法论的研究、建立起学科教育学的体系作为师范院校的基本任务和重点工程之一,在我国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有人认为“只要有专业知识,不学教育课程,不研究教学理论方法论,照样能教书”,还有人认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师资,有的已由综合大学培养,有的师范院校被取消,有的师范院校不再设教育系,并以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在担任教师三五年后,其教学效果超过师范院校毕业生为例,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抹杀了教育课程的作用,其错误就在于否定了师范教育的特点。众所周知,师范教育的任务是要培养育人的人才,人们誉之为培养人才的“工作母机”,所生产的成品,最主要的是“合格的中学教师”。当前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就要以“四化”需要为标准,以“四有”的要求为准绳,他们必须具备第一流的知识、道德和才能。在这个第一流的知识中,应包括所学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的知识,要掌握教育学科知识中的教育理论方法论,始能真正懂得教育的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序。在教学上取得最大成效,做到又红又专、教书育人。从学生的角度看,不论哪一级学校的学生所欢迎的教师,都是有学、有识,有德、有才、有方、有法而又诲人不倦、乐此不疲的教师。至于上面谈到的综合大学毕业的教师,为什么教学三五年之后,能获得好的效果,正是由于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掌握了教学方法。对于世界上有些发达国家采用综合大学培养师资的做法,可看作是师范体制的一种改革。如美国在60年代的统计,师资培养,综合大学和文理学院已占88%,但它有一条明确的规定,只有修满了所规定的教育学分的学生,才能取得教师的证书。他们并未取消师范教育,也未取消教育课程,因为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科学,它给予学习者以丰富的教育知识,用以掌握学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加强学习者身心品德素质的修养,帮助学习者学习、研究和掌握整个教育和教学过程的规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展教育科学,最突出地体现了师范院校的性质和特点,也是师范院校的优势所在。因此,师范院校要加强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论的研究,要重视这方面的课程。

师范院校设立学科教学法的课程,是师范院校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也是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这门课程都是以教育学中教学论的一些原则为指导,依据教学经验以及教育史上的资料来阐述教学的方法和原则的,其主要内容和教师在教学中的运用,也是着眼于具体方法上,而极少作心理上的分析,更少作社会环境之关系的探索。近30年来,这种情况在有的国家开始改变,近些年来,从全世界的教学改革和变化,以及从我国近数年的教学改革和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较之过去,已大不相同了。

首先,从当前改革看,是以一种全方位的态势向各个学科发出了挑战,学科教学法和其他所有的学科一样,必须面对新的现实,重新认识和估价自己。鉴于世界性的学科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整体化趋势,同社会科学其他社科以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相互融合、渗透和交叉,新的学科的兴起,结合我国培养符合“四化”需求和“四有”人才的需要,教学的发展必须适应学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要求学科的结构也向综合化发展,即必须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速交叉学科的建设,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探索,明显表现出单一的学科教学法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势必为学科教育学所代替,建立起新的教学体系。

其次,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已成为教学法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长期以来,教学法与心理学不甚密切的关系已经改变,在我国有关教学和教学法的论著中,停留以传授知识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只要求学生记住基本原理和事实,记住现成的结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就“法”论“法”的状况,已逐渐同心理学的新成果、教育学的新理论、教学法的定量、定性的方法等等,相互渗透、交叉、综合,逐渐融成一体。从世界教育改革的情况看,也类似这样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还有,如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等推动世界教育改革的名家们,是教育家,教学法的专家,也是驰名于世的心理学家。这些都说明旧的教学体系已被突破,新的教学体系正在形成。早在30年代日本已有学科教育学的专著出版,70年代,苏联已开始有学科教育学的课程设置。我国近年来也有学科教育学的书籍出版。这些现象,是学科教材教法的发展与升华,标志着学科教育学的诞生。

再次,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向教育科学渗透,新的教学理论不断涌现出来,除了前述的当今世界三大教育学派外,像美国普莱西首先研究、斯金纳再度推出的程序教学法,保加利亚洛柴洛夫提出的以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暗示教学法,苏联沙塔洛夫提出的一种以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纲要信号”图示法等,也都突破了原教材教法的内容。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对推动教育科学的研究也有着一些新的特点。即不再是停留在以法论法,就事论事的定性阶段,而是注意到数学、自然科学和计算机向学科教学法领域渗透的作用,重视对教学运用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再抽象出各种教学现象、过程所共有的某一方面的规律,研究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和形成技能的心理规律,阐述教学双方的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寻求教学的高效化最优化的阶段和方式,不断加深对教学过程的工程化探索。所有这一切的发展和变化,都不是学科教学法所能包容的,说明其体系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一个越过总结经验阶段,适应学科综合化,相互交叉和渗透的学科教育学也就应运而生了。

最后,鉴于学科教育学的结构,要从学生、教师、教材等方面全面考虑;鉴于各个学科教育学之间在体系、结构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的共同点和不同处,和各个学科的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或密切联系;鉴于学科教育学,不仅涉及课程论、教学论和方法论、现代教育论等领域,还涉及系统科学的基本方法,乃至教师的素养、教学的评估等等,就必须把学科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科学来研究,找出其规律,形成居于指导地位的新的教学理论。为此,师范院校必须优先保证学科教育学的课程,这是师范院校区别其他学校的最大特点。因此,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在毕业时,除了有着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教育和教学理论的修养,掌握教学的原则,善于运用教学方法。在毕业时或毕业后的一个短时期内,就应成为一名有一般的实际教学能力和在教育理论方法论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教学研究。否则就是不合格的。这就要求教师都应该养成研究教学的志趣,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职责,每一名教师都必须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论的研究,并要承担这方面的任务。对于师范院校的教师来说,成为某一学科专业的教育家比成为某一学科的专家就更为重要。

学科教育学理论研讨会纪要

原载《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由北京师范学院学科教育学研究中心发起,28所高等师范院校参加的学科教育学理论研讨会,于1988年12月21—25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在国家教委和北京市高等教育局的支持下举行的。应邀出席这次会议的学者共8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60余名。北京市高等教育局长庞文弟及许多学科教育专家出席了开幕式,有关杂志社和新闻单位的记者在会上进行采访,北京电视台(12月21日《北京新闻》)和中央电视台(12月27日《晚间新闻》)相继播放了有关这次会议的实况。

会议由北京师范学院学科教育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褚亚平教授主持并致闭幕词。北京师范学院院长、学科教育学研究中心主任杨传伟副教授致开幕词,他说:“这次会议是一次民间学术研讨会,邀请诸位学者来京共同研讨学科教育学的建设和发展问题,这对推动高等师范的教育改革,突出师范教育的特点有着重大意义。他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学改革的情况,认为当前提高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必须依靠教育科学与各个学科的结合,要落实到学科教育学的建设和发展上来。要把教育工作搞上去,不进行教育科学的深入研究是不行的。当前的教学改革,十分需要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庞文弟局长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学科教育学是一门正在兴起的重要学科。它的兴起和建立,将对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办好高师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都将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会议通过积极热烈地研讨,会上会下对各种学术观点的广泛交流和反复切磋,对于学科教育学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发展的前景和基本框架,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看法。与会学者普遍感到,通过这次会议,更深刻地认识到学科教育学的建立,是突出师范特点,办好师范教育的需要。只有发展了一系列的专业教育学科,并且不断地提高这些学科的水平,才能突出高师的办学特点,培养出高质量的师资。会议认为,一、这次会议在学科教育学理论的探索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也是教育理论从封闭走向开放。以及对传统教育理论进行总结、反思和探索的结果。这就使会议比较圆满地达到了预想的目的。二、学术交流。这次学术交流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周年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重要文章发表十周年之际召开的。与会学者们带着非常愉快的心情,遵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着重对学科教育学的有关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30篇、学术专著3部。从所收到的论文、专著和小组讨论、大会发言,以及会下的交流情况看,这次学术交流会有着如下的特点:一是会议开幕就进入了学术性的探讨,二是探讨了学科教育的历史发展;三是借鉴了欧、美、日、苏等国外有关学科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四是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理论性的探讨,并做到了各抒己见,不作保留,相互切磋,互相借鉴,共同提高。有些学科组不只是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还就本学科教育学的科研项目达成了合作的协议,提出了初步规划;五是在会上会下的广泛交流中,气氛友好而热烈,学术空气很浓。西南师大彭承福教授说:“这次学术会议有股向心力和凝聚力,突出了学术性,师范性,怀着很深的感情进行研讨,反映了学科教育学建立的思想基础,有利于转变办学的思想。”江西教育学院院长娄溥仁教授说:“这次学术会议畅所欲言,有着浓厚的学术民主气氛。”与会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一次学术交流的会议、团结协作的会议,是一次紧凑而有成效的会议。

这次学术交流会,从交流内容看,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1学科教育学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对于这个问题,绝大多数学者持肯定的意见。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门学科的改革或一门学科的建立,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其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需要,能否有效地指导相应学科的实践活动。其指导作用的大小,决定着它的价值的大小。从当前的学科教学法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科学有关课程的设置看,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和指导学科教育实践活动的需要;尤其难符合当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对此,学者们又从以下几点进行了研析:其一,从学科教育发展的历史动态看,学科教授法→学科教学法→学科教材教法→学科教育学,是学科教育随社会需要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二,知识的综合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现代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影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引起学科的分化与综合,促进了学科出现新的发展。学科教育学的建立,正是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其三,现代化的需要和要求,促成了学科教育学的建立。学者们认为,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观念,它要求技术与经济、政治与社会、文化与教育、个人的才能与品质,都必须适应现代化,并产生和谐的关系。这就给教育提出了培养目标整体性的要求。现代化教学理论,都主张教学要完成多方面的任务。因此,教师不仅是给学生提供知识,传递信息。发展学生的能力,还要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传统的学科教学法则远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由上所述,可见建立起一门比学科教学法层次更高的学科教育学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与会学者们还认为,从当前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和教育科研部门看,从这次与会的学者们的现状看,可以说我国已经有了一支一定数量和水平的学科教育学教师和科研队伍,已初步具备了建立和发展学科教育学的人力基础和理论准备。

对于这个问题,有的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鉴于学科教学法这门课程的理论基础薄弱,鉴于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尚不具备教好课的条件,因此,当前的重要问题是在于要教给这些为数尚不算少的教师以具体的教学方法,使他们能上好课。因此,现在建立学科教育学尚不是迫切的需要。

2学科教育学与学科教学法、教学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