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24916500000083

第83章 论文(38)

例如,“西欧城市的兴起”这一世界古代史上的重要历史概念,时老师在讲述它时,就不是局限于只是简单的说明一下,而是先讲述由于封建社会内部,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发展,熟练的手艺匠人便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他们为了摆脱封建主的压榨和剥削,从封建主的庄园里逃了出来,在渡口或交通要道等地,开设小作坊,给人家打制铁工具、武器或者钉钉马掌。逃出来经营手工业作坊的人多了,便逐渐地聚居而形成了集市,再慢慢发展便成为西欧的早期城市。然后,时老师依据史实讲述在封建社会里,新兴的城市如何通过向封建主作斗争或是采取向封建主赎买的方式,而取得了自治。最后,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启发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分析西方城市性质的变化。指出,古罗马时代的城市是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政治中心,当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由于日耳曼入侵民族的破坏和随之而来的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城市衰落了下去,只是到了这时,城市才又兴起。新兴起的城市,已经不再是社会统治者的政治中心,而是由手工业者和商贩们集居而自然发展起来的工商业中心了。在讲述城市兴起的同时,时老师还把城市内部贵族与市民的斗争,以及在市民内部作坊主与帮工、学徒等的斗争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简要的勾勒。不难看出,由于时老师在讲授这个历史概念时是通过了生动的史实来讲述的,这就从纵的史的方面,和横的城市内部斗争方面,使学生了解了西欧城市的历史情况,给学生形成了有关西欧城市兴起的完整概念。

为了让学生能够确切掌握基本历史概念,时老师总是考虑得非常细致和周到。例如讲到鸦片战争后所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关于中国方面要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时,时老师不是仅仅提醒学生要注意中国在近代史上对外赔款时,只有这一次所用的单位是以“元”计算,以后就都是以“两”为计算单位,而且具体地向学生介绍了当时清朝的货币概况,指出清朝原来只有铜线和银锭(如元宝)作为流通货币,以后才开始自己铸造的“鹰洋”,到光绪时才开始自己铸造“龙洋”,一元银元含银量为七钱二厘。然后时老师才告诉学生,赔银一两与赔银一元所付出的银量是不一样的,要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给以注意。在这里,时老师虽然是稍费唇舌,但是学生受益匪浅,不仅扩大了知识面,加深了对“元”和“两”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贪婪的帝国主义侵略者对中国残暴掠夺的罪行,而且使同学对于历次不平等约中关于赔款的单位,记忆清晰,不会混淆。时老师在这种“细致之处见功夫”的地方还有很多。如讲到希腊文化时,时老师就向学生明确指出,希腊当时关于“悲剧”和“喜剧”的概念,往往以全剧最终的结局是“悲”还是“喜”为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以剧情让你感到悲伤还是发笑为准。在讲到马克思称颂古代罗马奴隶起义的伟大领袖斯巴达克斯是“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时,时老师就告诉学生,马克思在这里讲的“古代无产阶级”,指的就是在古代罗马完全丧失了生产资料的人——奴隶,而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无产阶级。细致、准确,这是形成历史概念时的重要要求。

时老师对于某些特殊的概念、名词、术语,还不仅仅就是讲述它所包含的历史事实,揭示其内涵和外延,有时还要追根溯源,讲明它的来龙去脉,以期使学生获得的历史概念,更加鲜明和深刻。例如讲到什么是“法西斯”时就指出:在两千年前古罗马的执政官(平时有两名,战时推举出一个作为指挥,这个人又叫独裁者)出巡时,有十二个士兵在前面开路。每个人背着一束上面插有一柄斧头的木棍,叫做“法西斯”。它是独裁者权力的象征。然后才说,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是使用这个名称来表示他的权力的。希特勒上台以后,也使用了这个名称,“法西斯”在这时的特定政治含义,就是大垄断资产阶级的独裁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公开的恐怖专政。经过这样讲述,学生对“法西斯”这个政治概念,从历史到现实,从表象到本质就都能够正确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了。又如讲述到日本国的古代历史时,指出古时日本叫做“倭奴国”。这个称呼一向被人看做是贬义的。其实在日本词语中,“倭”是国民,“奴”是语言的意思,所以称日本为“倭奴”,并非贬义。同时,他还举出18世纪时,日本九州农民耕地时发现的汉朝赠给当时日本统治者的金印为例,加以论证。这就不仅说明了中日友好的渊源,而且有益于学生澄清对“倭奴”一词的误解,做到确切地掌握这一历史概念。

三、从历史现象本身的内在联系出发,系统地讲授历史基本知识

首先,时老师非常重视讲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己内部的历史渊源,来龙去脉,使学生学习后,对这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有个完整的系统的了解。时老师讲授“古代美洲”就是先由世界人种讲起,他用几句话介绍了世界上的黄、白、红、黑四个人种的简单情况。然后提出:有的书上说印第安人是居住在美洲的红种人;也有人说,印第安人是黄种人,是与中国人种有着血缘的关系。从考古发掘的材料看,在美洲从来没有发现过十万年前、百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只是发现过一些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文化遗迹。因而美洲的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就成了一个疑问。接着,时老师讲了一种意见,即认为在四万年以前,亚洲的人类可能曾由冰封了的白令海峡,进入美洲。经过他们的劳动,开发了美洲,并在历史上出现过阶级、建立了国家。美洲的文化千百年来与旧大陆人类文化同时发展。但是却彼此互不相知。在古代的美洲也有自己的文明,有金字塔,有铜器,也有过30万人口的古墨西哥城,后来在距今五百年前,哥伦布航行到了西印度群岛,发现了美洲,从此西、葡等殖民主义者便用剑与火的政策,屠杀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破坏、摧毁了印第安人的文化。最后,时老师讲述了几百年来拉美人民所进行的英勇不屈的反殖斗争。他饶有趣味地告诉学生,电影“佐罗”所反映的就是二百年前,拉美当地人民反对西班牙统治者斗争的故事。在讲了这些拉美历史、民族的概况以后,时老师结合课本,给学生写了以下的板书提纲:

(一)美洲——印第安人的家园

1印第安人——蒙古利亚人的一支

2农业上的巨大贡献——培植出玉米、薯类、西红柿、烟草等20余种作物。

(二)三大文化中心

1玛雅文化——中美墨西哥一带

2阿斯特克文化——中美墨西哥一带

3印加文化——南美秘鲁一带

(三)欧洲殖民者摧毁了印第安文化

然后,结合着课本,边指导学生看书,边具体讲述“古代美洲”这一课的内容。

很明显,通过时老师的讲述,学生既然系统地了解了古代拉丁美洲灿烂的古代文化成就和历史概貌,痛恨殖民者对拉美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又能联系到今日的美洲,把生疏、零碎的古代美洲历史学活了。

第二,时老师十分重视对世界各国历史发展在横的方面联系的讲述,其中尤其注意强调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由于时老师对全部中学历史教材掌握的十分娴熟,因而无论在讲述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时都能够做到融会贯通地联系古今中外的史实,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如讲到古代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成就时,就对比了同时期的欧洲和中国。他指出,当时的欧洲正是查理曼帝国的统治时期。在此以前,古代的希腊、罗马等奴隶社会的文化早已被摧毁了,罗马的一些古建筑遗址,成了垃圾堆。帝国一些贵族们大字不识,就连查理曼本人也只会写自己的名字而已。然后,告诉学生,此时的中国正是唐朝,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在亚洲,一东一西两大文明古国,与欧洲文化上的“黑暗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过这样综合对比的讲述,学生不但掌握了阿拉伯帝国历史的来龙去脉和文化成就,而且能够以横的方面,了解到同时代,世界其他主要地区的历史与文化情况,从而对世界历史有个综合的全貌的了解。

时老师讲世界历史时,对于中国与世界各国历史的联系及对比尤其注意。例如讲朝鲜史时,对课本的第一句话:“朝鲜和我国是唇齿相依的亲密邻邦”除了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讲述外,还补充了一些材料,借以使学生从历史的渊源上,认识中朝两国亲密相依,血肉相连的关系。他指出:古代中国的统治者,把朝鲜称之为“海东君子之国”倍加尊敬。他还讲了朝鲜的箕子庙和关于箕田的传说。及朝鲜的土地制度,朝鲜人民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的渊源以及和中国的关系等历史事实。这些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如,时老师讲古代日本一课时,也是结合具体史实,来介绍中日两国之间悠久的友好关系和中日两国人民在历史上的经济、文化交流盛况。如讲述唐朝时候,日本不断派出“遣唐使”和其他学者、僧人来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典章制度,回国后加以模仿,对日本“大化革新”起了很大的作用等等。经过这样的讲述,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这些国家本身历史发展的了解,更好地了解了历史上中国和一些国家的交往情况,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珍视中外友谊的思想,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第三,讲述历史时联系现实生活。

我们觉得,这一点时老师做得很好。他几乎在每一节课里都能毫不牵强地使学生把学习历史知识与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时老师讲古代希腊的文化时,除了讲述了希腊古代文化本身的成就外,还讲述了希腊文化对于后世的影响。他边讲边展开了一幅世界地图,说:“希腊是一个小国,别看它小,离我们又远,但是我们又受了它的影响。”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是廊柱式建筑,建筑物显得特别宏伟,稳定,这种廊柱式的建筑就起源于希腊。又如体育馆,体育场建筑是圆形的,坐在四周看台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看到下面场中的表演,这是模仿罗马的剧场建的。而古罗马剧场的建筑形式又是来自希腊。至于,现实生活中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自然科学中数学、物理的某些定理、哲学上关于唯心、唯物、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等的概念,以及政治制度上的“民主政治”“寡头政治”等等名词术语,也无不起源于希腊。在世界历史上像希腊这样人口少,领土小,影响大而深远的国家,还是绝无仅有的。可见大国、小国对世界都可以作出自己的贡献。

时老师在讲课中,对于现在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动,科学的新发明,历史的新观点,考古的新成就,总是经常地不费力地随时联系讲课,给学生加以介绍。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结合着讲了当前美国国会的两院制,君主立宪制的渊源。讲阿拉伯国家时,结合谈中东的重要战略地位,两伊战争近况。讲中日文化交流时,联系1980年4月日本友好人士护送鉴真坐像来中国展出;讲鉴别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时,告诉学生,使用碳14法鉴定化石年代的新方法;讲玛雅文化、印加文化时,说明当前对古代美洲文化的研究很不够,很多问题还不了解。

时老师这样联系现实来讲述历史的例子是很多的。这样的课所给学生的好处,对学生学会古今联系,知古鉴今,所受的教益是很深的。

时老师之所以能够把历史基本知识讲好,收到较高的艺术效果,最重要的一点是与时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分不开的。时老师教学已经三十余年,但他时刻本着“知识要不断更新”的信念,在扎实的历史知识造诣的基础上,随时注意吸取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广泛涉猎与历史有关的各门学科的书籍,用以充实、丰富自己的讲授内容。正是这种勤奋的学习,努力的工作,才使得他获有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精研教材教法,独具匠心育人

——学习宋毓真老师“元朝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矛盾”课的录像宋毓真同志是北京东直门中学历史教师,已退休。本文介绍的是她退休后特被请回讲授的一节课录像。

原载《历史教学》1982年第12期

“元朝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矛盾”是一节比较难讲的历史课。这节课的教材史实纷繁,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复杂,既有着先进的生产方式与落后的生产方式的矛盾;也有阶级关系与民族关系之间错综交织的关系。一方面是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外国人对中国富庶繁荣的盛赞与仰慕;一方面是劳动人民的身份下降,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对于这些问题,在组织教材时如何处理,讲到什么样的深度,历来是历史教学中棘手的问题。这次听了宋老师的课以后,启发极大,受益殊深。深感教学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有科学的教育知识为其基础,还必须精研教法。下面谈几点个人较深的体会。

一、系统地重点地组织教材

宋老师善于依照教材的系统,从课时的学习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精心组织教材,使学生在获得系统知识的过程中掌握重点。现在我们从这节课的授课提纲来看是怎样系统地重点地组织教材的。

元朝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矛盾

一、元朝的社会经济

1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

3商业、漕运和海运

二、元朝的社会矛盾

1农民和工匠的悲惨处境

2民族政策和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个授课提纲之所以说它系统性强,重点突出,是由于它是严格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去说明历史的同时,又是从实际需要出发着重说明那些应该着重说明的问题,那些过去在教学中未能正视或是没有十分重视,而现在看来,却又应该提到重要地位上来的事件,使其成为教学中的重点。而且不是根据现实需要去随意改造历史,或是凭主观愿望对历史加以臆度。这在教学中也应是一种创新。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