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疆穆斯林饮食文化
24926000000005

第5章 维吾尔族饮食文化(4)

“杨克沙木萨”

“杨克沙姆沙”是油炸的方形小包子,是喀什、泽普一带的特产,味道香脆可口,富有营养。这种包子呈方形,宽约3~4厘米,长约5~6厘米。面皮是用鸡蛋和面,擀好后切成方形,中间放羊肉馅。馅是用剁碎的羊肉、洋葱、盐、胡椒粉拌成。小包子的四周要用手捏紧,防止馅漏出。锅里放植物油,等热后,将包好的包子放在锅里炸,炸成焦黄色即成。这种食品一般在过节或是接待贵客时才做。

“亚合拜合尔”

“亚合拜合尔”是一种地方风味的烤包子,主要在南疆的阿克苏地区新和县一带,维吾尔语中“亚合”是指羊肚子里的网油,“拜合尔”是指羊肝,这是一种用网油包成的包子。当地人常用这种包子招待贵客,以示热情。这种包子不用面,主要用羊肝、羊心、羊尾油、洋葱、孜然粉、胡椒粉、盐做馅,皮子用羊网油来做,所以味道显得特别。

做法是将羊肝、羊心洗净,并用水微微煮一下,捞起剁碎,再把羊尾油、洋葱剁碎,撒盐、孜然、胡椒粉等佐料拌成馅。把新鲜的羊网油摊开,切成巴掌大小的方形,包入馅后用沙枣刺封口,再放入平底锅用小火烘烤,约20钟左右即熟。这种包子外表焦黄、光亮生辉、油而不腻、风味独特,深受欢迎。

“沙木萨”

“沙木萨”在维吾尔语中是“烤包子”的意思。逢年过节或招待亲朋好友,都要做这种风味食品。烤包子是在馕坑里烤的。用死面制皮,皮子擀得很薄。馅用羊肉丁、羊尾油丁、洋葱、孜然粉、精盐胡椒粉和少量水,拌匀而成。包子做成方形贴在馕坑里烤,十几分钟即熟。烤包子色泽黄亮,肉嫩味鲜,十分可口。

烤包子所用的馕坑,叫“沙木萨吐努尔”,比一般馕坑小,形似小号的水缸取掉底部,倒扣过来,四周用土块垒齐。烤包子时,要往坑里洒些盐水,以防包子脱落。燃料主要用木柴,木柴火比较均匀,烤成的包子比较香。

“喀克沙木萨”

“喀克”是指用果干做的酱。这是一种用杏酱馅做的烤包子,形如饺子,是一种味美香甜的点心。原料是面粉、奶油、牛奶、杏干、砂糖、核桃仁等。做法是:用牛奶和面,少放些奶油,擀成饺子皮待用;把杏干用水煮烂,捞出,去其核,拌入砂糖再熬成酱(也可用其他果酱代替);将核桃仁切碎备用;将馅包在饺子皮里,做成扁饺子形,边沿捏成花纹或是花边滚刀切成花纹,外表再蘸上砂糖和切碎的核桃仁,然后放烤箱里烤十几分钟即成。这种点心皮香脆酥,馅可口香甜,色焦黄晶莹,是点心中富有营养的上品。

“桑布尔萨”

“桑布尔萨”也是一种包子,既不是烤的,也不是蒸的,而是用油炸成。其馅用羊肉丁、羊尾油丁、洋葱、孜然粉、精盐胡椒粉和少量水,拌匀而成。不过馅事先要在锅里炒一下,然后再用。和面时用死面,兑入一些油。包子皮擀成圆形放入馅,包成饺子形,用花边刀压边。所以这种包子有整齐的花纹,很像小巧玲珑的艺术品。这种包子除了用来招待客人外,还常作为礼品,在红白喜事时互相馈赠,其风味为烤包子之首。

“帕木尔丁”

“帕木尔丁”是一种在馕坑里烤成的包子,这种烤包子呈圆柱形,约有7~8厘米长,直径约有4~5厘米,包子包好后要用5个手指捏一下,留下手指印,便形成这种包子特有的形状。这种包子的馅和“沙木萨”的馅一样,但做皮的面里要掺鸡蛋和油,有的在烤之前,还在表皮上抹些鸡蛋,烤出来表皮油亮焦黄,非常诱人,味道非常好。

“霍香”

“霍香”是维吾尔族群众喜欢食用的一种水煎包子,这种包子的外形和汉族的水煎包相似,但是做法却不一样。原料主要有面粉、羊肉、葱、姜粉、肉汤、盐、羊肉和胡麻油等。做法是用发面做成包子皮;馅用羊肉剁成小丁,再用上述原料拌成馅;包成饺子形,放到油锅里炸,呈焦黄色时捞出,再放到平底锅里,然后倒上肉汤,撒些面粉,盖上锅盖焖上15分钟即成。霍香油亮生辉,香气四溢,松软可口。维吾尔族的霍香还有甜馅的,做法相同,馅是用核桃仁、芝麻、葡萄干等做成的,味道也很好。

面肺子

面肺子的制作方法是,首先将羊肺用清水灌洗数十次,直到把粉红色的羊肺洗得发白,然后把羊的小肚套在肺的气管上,用线缝合,准备往里灌面糊糊。灌面糊前事先要把和好的面洗出面筋,等到面粉沉淀后,倒掉大部分的水,留适量的清水把面搅拌成面浆,倒入羊小肚内,再用手将面浆慢慢挤入肺叶里,直到快灌满时为止。接着还要灌入清油、盐、孜然粉调成的水汁,然后去掉小肚(小肚起漏斗的作用),扎紧气管,放入水中煮两小时左右即成。洗出的面筋也不浪费,加些辣子面卷成羊肠子的形状,用细线捆扎,放入锅中同面肺子一起煮食。面肺子色微黄,嫩鲜可口,是待客的佳品。

拉条子

在新疆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偏僻的乡镇,都有经营拉条子的饭馆,在喀什、托克逊和乌鲁木齐等地还有“拉条子一条街”。

拉条子是维吾尔族喜欢吃的一种饭,也叫拌面,这种面是一条一条拉出来的,所以叫拉条子。做好拉条子的关键一是要和好面(最好是冬小麦磨出的面粉),二是要炒好菜。和面时讲究多揉,一般冬天用温水,夏天用凉水,要吃硬一点的多放一些盐,要吃软一点的少放一些盐。要在面剂子表层涂抹一些油,防止干裂,否则不好拉。还讲究饧面剂子,饧得时间长了,面会变软无劲,饧得时间短了,面会变硬拉不开。有好面还得有好菜。配拉条子吃的菜很多,名堂也不少。有过油肉、大白菜炒肉、土豆丝炒肉、酸菜炒肉、烩菜(辣子、茄子、西红柿、豆角、豇豆等和肉一起炒的菜)、芹菜炒肉、辣子西红柿炒肉片、“恰玛古”炒肉、碎肉、辣皮子炒肉丝等,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的蔬菜也不同。市场上的拌面品种很多,令人眼花缭乱。

吃拉条子还讲究喝面汤,这叫做“原汤化原食”。据说,一位司机在达坂城吃完拉条子就往乌鲁木齐赶路,到了乌鲁木齐,才想起没有喝原汤,觉得不舒服,于是又调头赶回达坂城去喝那一碗原汤,来回跑了100多公里,可见那碗汤的重要性。

拉条子经济实惠,且还可以免费加面,一般限一次,但在农村等偏远地方,加面可以直到吃饱为止。吃拉条子耐饥饿,吃上一顿扎实的拉条子,一天也不会觉得饿,所以被新疆人所喜爱。

“吾麻什”

“吾麻什”意思是“糊糊”。维吾尔族的“吾麻什”种类较多,一般的“吾麻什”是用玉米面、白面做的,里面不放佐料。先将水烧开,然后再撒些玉米面或是白面,做成糊状即可,一般用来当粥喝。讲究的“吾麻什”里面要放羊肉丁、洋葱、“恰玛古”、辣子、西红柿、油、盐等,味道非常好,做法也很独特。首先把面和成面团,然后切成小块,放在筛口较粗的筛子上,用手用力挤压,使面团被挤压成麦粒大小的面粒落在下面。由于面团和得比较硬,面粒暂时不会粘在一起,再撒一些面粉在上面,把面粒下到用羊肉丁做成的汤里面,成糊糊状即可。过去,有钱人家在过“乃孜尔”(祭事)时,也有用这种“吾麻什”待客的。

“苏特阿西”

“苏特阿西”意思是汤面条,维吾尔族的汤面条品种较多,也是维吾尔族家庭常吃的一种饭。这种饭讲究“面”和“汤”,面要揉好,多是手擀面,不用机器压面。面要擀薄、擀匀,然后再切成面条。有的不切成面条,而是揪成面片。揪的面片要先饧剂子,上面要抹油,防止干裂,影响质量。面片要揪得大小均匀,一般像指甲盖那么大。做汤也很讲究,一般用羊排骨汤或是羊肉丝做汤,里面要放西红柿、洋葱、辣椒、土豆丁、新鲜豌豆等。“苏特阿西”虽然是家常便饭,但是味道却十分可口,很受大家欢迎。

“阿勒瓦”

“阿勒瓦”是用面粉做的一种甜食,形状像糊糊,所以有人叫它“甜糊糊”。这种甜食味道非常好。做法是:先在锅里放入羊油或是植物油,等油热了之后,再放面粉炒,炒到稍黄时,加糖、加水搅拌,做成糊状即成。“阿勒瓦”色泽油亮,香甜可口,一般维吾尔族人吃早餐时常做这种食品,用馕蘸着吃,大人和小孩子都喜欢。在维吾尔族家长给小孩举行“比须克托依”(过满月)时,要做40个小馕,每个小馕上面都要抹上“阿勒瓦”,分发给邀请来的40个小朋友,小朋友都要围着“比须克”(摇床),为已诞生40天的婴儿祝福。“阿勒瓦”味道甜美,有美好祝福的含义。

“曲连”

“曲连”是由杏干水做成的面糊。阿图什盛产杏干,远近闻名。这里的杏子个大肉厚,含糖量高,味道可口。在上阿图什和阿湖一带的群众把吃不完的杏子晒成杏干。“曲连”的做法是先把杏干洗净,放在锅里用水煮,煮烂后去其核,然后用筷子或勺子不停地搅成泥状,再放面粉进行搅拌,成糊状,煮熟即成。这种饭十分可口,又香又甜,略带酸味,有杏子的香味,富有营养,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每年秋季杏干上市后,就开始做这种饭。维吾尔族农民善于用水果、干果做各种食品,这也反映了瓜果之乡的一个特点。

库车汤面

库车有一种汤面,风味独特,工艺讲究,具有色、香、味俱全的特点。其原料主要有面粉、羊肉、鸡蛋、菠菜、羊尾油、肉汤、花椒粉、葱、蒜油、植物油、醋、辣椒油等。做法是将面内和入蓬灰,拉成细丝备用;选用新鲜羊肉下锅煮,待熟后捞出切成薄片,肉汤备用;把鸡蛋做成蛋皮,切成丝备用;将蒜捣成泥,泼上热油备用;将羊尾油切成小丁,放入锅内煮开,加盐、花椒粉成汤,把拉成细如丝的面倒入,煮熟后将面沥水捞出拌上熟植物油,冷却后备用;食用时把面盛在碗里,放上葱花、菠菜、蒜泥、熟羊肉片、蛋丝,加肉汤,再加入适量的醋、辣椒油和胡椒粉即成。讲究的还在面里卧两个鸡蛋,其味更香。库车汤面富有营养,味道鲜美,深受群众的欢迎。

“库里皮”

“库里皮”是维吾尔族群众的一种油炸食品,其形状像饺子。库里皮馅是用韭菜和羊肉做成的,用面皮包好后,捏口还要用花边刀压成花纹,然后放在锅里炸,炸成焦黄色即成,很像汉族的油炸韭菜盒子。“库里皮”长约7~8厘米,宽5厘米左右,既好看又好吃,外皮脆内馅香,十分诱人,且富有营养。

“肖胡拉却甫”

“肖胡拉”在维吾尔语中是西红柿的意思,“却甫”意为面食。这种面食的配菜主要以西红柿为主,另外还要用小白菜、青菜、洋葱和羊肉。这种饭的面要和的比较软,稍饧之后,拉成薄薄的长面片,在锅里煮的时间也要较长,这样吃起来比较软,容易消化。面下好后再拌上菜,其味道独特,多在夏季食用。由于面软,富有营养,深受老年人的喜爱。

“亚布玛”

“亚布玛”是流行于哈密地区维吾尔族中的一种饭食,如今在乌鲁木齐的一些清真餐馆也可见到。汉族把它叫“焖饼子”。这种饭连菜带饭,非常好吃。做法是先把羊肉切成块,用油炒过后,接着放洋葱、黄萝卜、恰玛古或南瓜、土豆、盐等,放入水焖,水要稍多一些,但不要漫过锅中的菜;接着放入做好的饼。面饼有两种,一种是死面饼,另一种是发面饼。死面饼要擀得很薄,每一张饼上都要抹上油,一般6~7张饼为一组,摞起来放在锅里的菜上,盖上锅盖焖。发面饼要稍厚一些,擀成圆形,中间要戳一些小孔,只要一层就够了,扣在菜上用文火焖,一般20多分钟就熟了。“亚布玛”肉嫩、饼鲜、易消化,老少皆宜。“亚布玛”也可以用牛肉或鸡肉来做,其味道同样鲜美可口。

“阔勒达玛”

“阔勒达玛”是哈密一带维吾尔族群众的一种面食,以风味独特受到欢迎。原料主要有面粉、植物油、羊肉、洋葱、胡椒粉、黄萝卜、粉条、鲜辣子、西红柿等。这种面食类似拌面,做法分两步进行。一是要用盐水和好面,面要和得较硬,然后不断地揉。饧上半小时后,做成剂子,稍后把剂子拉成筷子粗细的长条,再用大拇指挤压成指甲盖大小的面片,下到锅里煮熟后捞起,盛入盆中。二是要炒菜,主要用羊肉丁、洋葱末、胡椒粉、辣子丁、黄萝卜丁、西红柿丁和煮熟的粉条进行爆炒,把炒好的菜倒入大盘的面中即成。这种饭也叫大盘面。食用时,把大盘面放在桌子的中央,每人发一个小盘和勺子,用一个共用的勺子将盘中的面和菜拌匀,再从大盘子中把面舀到小盘中食用。这种拌面面片较小,容易消化,富有营养,味道鲜美,也是当地维吾尔族招待客人的佳肴。

“库依玛克”

“库依玛克”是一种油炸食品,味道可口,营养丰富。除了平时食用外,还是过“乃孜尔”(祭事)时要做的一种食品。原料有鸡蛋、面粉、盐、洋葱、清油等。做法是把面酵头泡开,和入面粉中,使面发酵,但不放碱。把鸡蛋和入面中,和成稠糊状时,放盐和洋葱末,再进行搅拌。把油锅置于炉上,待油七成热时,把稠糊状的面做成圆形小饼,放入锅中油炸,炸成金黄色时捞出即可。有的在和面时不放盐,熟后撒些砂糖。这种食品外脆内软,香甜可口,老少皆宜,深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