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尼斯将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同人的社会行动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分析,并采用了韦伯关于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的思想。在滕尼斯看来,行动是愿望的表达,“没有愿望也就没有行动。”这样,行动的概念便与意志、愿望的概念联系起来。
在谈及本质意志与选择意志之区分时,滕尼斯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上考察了这一问题。在本质意志中,目的和手段完全合而为一,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区分。而在选择意志中,则有目的和从属于目的之手段的区别。也就是说,在选择意志中,人们反复地权衡利弊,而采取某种行动取决于是否有助于个人利益,表现为选择意志的思维特别关注手段对实现目的的有用性。至于说,手段这时是否令人满意、是否让人觉得习惯,都是无所谓的。
这两种意志形式分别与“公社”和“社会”的类型相对应,“公社”导源于本质意志,而“社会”导源于选择意志。“公社”这样的有机统一体是本质意志的表达,个人意志植根于整体(公社)意志之中。“社会”这样的机械统一体是选择意志的表达,个人意志是出发点,社会产物都是由它建立起来的。
从以上滕尼斯关于作为人类共同生活的“公社”和“社会”两种基本形式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他的社会学体系具有浓厚的形式主义色彩,因而不能对所有丰富的社会现实作出全面的解释。
3.社会评价
《公社与社会》(1880~1881)是滕尼斯的代表作,也是社会学理论文献中的经典。“公社”与“社会”这对范畴,是滕尼斯社会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是作者用来说明社会与历史发展的两个基本类型模式。在一定的意义上,他的整个社会学体系皆可视为在此基础上的发挥与系统化。
《世界史纲》[英国]威尔斯著
勾勒生物和人类的历史轨迹
1.作者简介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1866年生于英国布腊姆利一个小业主家庭。母亲替人当过女佣人和管家。威尔斯在这个接近社会底层的家庭中,养成了刻苦自励的性格,中学没有毕业,就到药铺和布店当学徒,在当学徒期间,他更加倍学习,18岁时,考进了南安普顿皇家理学院,由于他年轻时爱好自然科学,他选择了生物学,他眭于经济拮据,没有等到毕业就投身社会,一面当教员,一面仍攻读伦敦大学学士学位。1888年,获伦敦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并曾在著名科学家赫胥黎的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作为一名自然科学家,他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认识到社会的改革更具有迫切性,这也是与他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分不开的。1893年,他投身于写作。1894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时间机器》,是“关于人类命运去向的异想天开的一种推测”,另外还有几本科幻小说:《莫洛博士岛》、《隐身人》、《星际战争》、《当睡着的人醒来时》,主旨都是预示建立合理的世界性组织的社会改良理想,或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景的夸张描述。跨人20世纪门槛,威尔斯更积极地投身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创作活动中,写了多部反映英国中下层社会生活的小说。1903年,威尔斯还参加了英国社会主义改良派费边社,并成为该组织领导成员之一。他力图把这一集合许多有改良主义思想的著名知识分子坐而论道的学术团体,改变成更有积极作用的群众性政治活动组织,因此与萧伯纳等巨头发生对立,而在1908年退出费边社。
威尔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持反对立场,并积极从事反战的创作活动。他1916年创作的反战小说《勃列特林先生看穿了它》,曾受到高尔基的赞扬。就在他的《世界史纲》问世的1920年,通过高尔基的介绍会见了列宁,1921年出版了苏联访问记《黑暗中的莫斯科》,1934 年他再次访问了苏联,并与斯大林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1946年8月,威尔斯在伦敦逝世。
威尔斯的著作颇丰,但是大获成功的是《世界史纲》。
2.内容梗概
全书共分8编、38章,中译文80余万字。
第一编:人类以前的世界。包括5章,分别概述空间和时间中的地球,古代岩石留下的古生物的痕迹,生物和气候,爬行动物时代和哺乳动物时代。
第二编:人类的形成。以7章的篇幅叙述猿和亚人,旧石器时代中期一个已绝灭的种族尼安德特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真人的出现,新石器时代的人开始了农耕时代和原始交易,人类早期思想的形成,人类的种族,人类语言。
第三编:最初的文明。包括5章,分别是早期的帝国,包括苏美尔人和闪米特人的帝国、巴比伦帝国、亚述帝国和埃及、印度、中国的早期文明;航海民族和经商民族;文字的出现;神和星,僧侣和帝王;人类社会出现农奴、奴隶、社会阶级和自由人。
第四编:犹太、希腊和印度。共分7章,分别是希伯来圣书经文和先知,对犹太民族的形成和历史地位作了简明扼要的评介;史前时期的雅利安语民族;希腊人和波斯人;希腊的思想、文学和艺术;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一生,对这位声威显赫的帝王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的科学和宗教的繁荣昌盛;佛教的兴起与传布。作者还探讨了中国的儒家和道教,他指出:“东方和西方世界伟大民族之间在知识和道德方面如果要达到任何真正的相通,对这三教(佛、儒、道)的彻底研究是必须做的第一步。”
第五编:罗马帝国的兴亡。包括3章,在以“两个西方的共和国”为题的一章中追溯了拉丁人的起源和罗马与迦太基的3次战争及其恶果。其余的两章论述罗马共和国内部的纷争,而这个属于自治共同体性质的共和国失败的原因是不能维持团结,因此返回到帝制是必然的。罗马文明经历了它的全盛时期,随着蛮族的入侵,罗马帝国终于崩溃了。
第六编:基督教和******教。包括4章,对于这两大宗教的兴起、传播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威尔斯抓住要点,作了精辟的论述,可以认为是《世界史纲》中最引人入胜的一部分。
第七编:陆路上的诸蒙古帝国和海路上的诸新帝国,共两章。书中将成吉思汗及其后裔的大帝国称之为“陆路的时代”,叙述13~16世纪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对亚欧文化和社会形成的巨大冲击,以及在蒙古人影响下建立起来的莫斯科大公国和成吉思汗后裔巴贝尔建立起来的莫卧尔帝国。另一章则是以陆路让位给海路为特征的西方文明的复兴,重点论述了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15~16世纪欧洲科学的再觉醒、文艺复兴,以及地理大发现,有一节是论述“纸是怎样解放人类的思想的”,说纸起源于中国,后来通过不同途径传人基督教世界,但是他认为发明活字版印刷的“光荣是属于荷兰的”,因为在1446年前不久有一个叫科斯特尔的荷兰人使用了活字版印刷术。威尔斯可能不清楚中国宋代的毕昇早于此人400年使用了活版印刷术,也可能毕昇的发明没有传人欧洲,荷兰人在这项发明400年后才发明了活版印刷术。
第八编:列强的时代。共5章。时间跨度为17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00多年,重点论述欧洲列强观念的形成,争夺欧洲霸权和海外扩张成为这一时代的突出特征,其中以专章论述了拿破仑·波拿巴的生平事业。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是作者在本编中加以评述的重点,作者歌颂了这两次大革命,“它扫荡了很多过时的有害的事物,但是很多有害的、不合理的事物还保留了下来。它解决了很多问题,留下了对友谊和秩序的渴望,同时很多更大的问题似乎刚刚暴露出来”。他指出,新制度没有能解决旧制度具有的三大难题:财产、货币和国际关系。
3.社会评价
看完对于《世界史纲》编目的简要介绍后,人们不难发现,威尔斯的这本巨著采用了一种新的编写模式,既不是编年史式,也不是国别史式,而是把人类活动当做一个整体,宏观取向,但抓住要领,依照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既择其大者要进行叙述和评析,同时,开阔视野,避免将人类历史写成政治史、外交史和战争史,而兼及经济、文化、科学、宗教、交通、种族、语言、习俗、日常生活,对于历史上著名的旅行活动,如玄奘的西行和马可·波罗的东行,在本书中都有专节叙述。这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斑斓多彩的大千世界,而不是令人昏昏欲睡的历史流水账。
威尔斯的这部书在1920年刚一问世,就成为欧美的畅销书,这一年印行200多万册,从1920年到1930年再版了6次。它的影响还不仅仅在于它的畅销,更重要的是它开创了宏观研究历史的新风,使历史学摆脱单纯考证诠释的旧传统,而更贴近生活,贴近人们日益扩展的知识需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雅俗共赏的学科。
本书在我国最早的译本为梁思成等所译,梁启超亲作校订并加按语。后又有向达等的新译本。1982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吴文藻、谢冰心、费孝通等人翻译的第三本中译本。
《历史研究》[英国]阿诺德·汤因比著
观古今于一瞬
1.作者简介
1889年4月14日,阿诺德·汤因比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父亲曾在茶叶进出口公司和一家慈善机构任职;母亲是个历史学家,曾写过《苏格兰历史故事》等书;叔伯中有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经济学家。生活在这种家庭氛围中,汤因比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并酷爱历史,后来又在牛津大学巴里奥学院接受古典教育,专攻希腊罗马史和近代历史。
早在1920年,汤因比就萌生了撰写一部多卷本的宏观历史著作的念头。
1921~1922年希土战争期间,作为《曼彻斯特导报》记者,他到希腊、巴尔干半岛、土耳其一带采访。在东方列车上,他拟定了《历史研究》一书的编写大纲,后来在实际写作时几乎很少变更。
1947年,汤因比赴美讲学,在美国完成了《历史研究》最后数卷的写作。
1955年以功勋教授名衔退休后,他仍致力于历史研究,并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公开谴责美国的侵越战争、以色列的中东政策和南非的种族歧视,热情宣传世界和平。1975年10月22日,汤因比因病去世,享年86岁。
2.核心思想
在《历史研究的主旨及其编写过程》一文中,他声称撰写此书有三大目的:第一,要纠正史学界见木不见林的倾向;第二,要对最新的历史、考古成就作一个综合概括;第三,要履行一个历史学家的天职,为世界和平尽绵薄之力。他忧心忡忡地指出,历史学家们各自埋头钻研、老死不相往来之时,技术的发展已使地球“变小”,世界已联为一体。在核战争可能将整个人类文明毁于一旦之际,人们思想情感上的差距却遥隔万里。“我们深知人类的前途岌岌可危,我们要力挽狂澜于既倒。历史学家能做一件事:他能帮助各大文明中的同伴互相熟悉,帮助他们了解并珍视其他文明的历史,将各区域文明的历史视为人类共同的贡献和共有的财富,从而消弭相互间的恐惧和敌对情绪。在原子武器和超音速飞机的时代,要末天下一家,要末同归于尽。天下是一家,人类一直在为之奋斗不已。正视一下今日世界,就该明白了。我深信,整体的历史观乃为当今世界切实所需。”
这无疑是汤因比撰写《历史研究》的真正的主旨所在。
3.内容梗概
《历史研究》共分为十三部,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以论带史,以文化形态史观贯穿全书。汤因比从各大文明的发生、成长、破坏、崩解和死亡的过程来展开其论点,他总是先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大量的历史事实不厌其烦地加以论证。他自称这是英国经验主义的治学传统。
1.历史研究的“单位”和“模式”
汤因比认为:历史研究的范围不应局限于某一民族国家或某一时代,而应以“社会”为研究的基本对象。所谓“社会”,也就是能自成一体的“文明”,即指某一特定的具有共同文化或共同生活方式的人的群体。宗教则是文明的载体,文明是按照宗教来划分的。唯有以“文明”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才有可能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
在考察了前文明时期的社会之后,作者将前文明的特征归结为:①经过混乱时期,建立起大一统帝国(如罗马帝国);②间歇时期;③大一统教会;④蛮族大迁徒。教会和民族大迁徒是一个垂死文明的内部“无产者”和外部“无产者”的产物。
以此为依据,汤因比认为人类历史已出现过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教文明、印度文明、远东文明等20多种文明。在第十二卷《重新考虑》中,他又将文明扩展到37种,并修正了早期以希腊罗马历史为蓝本的文明模式,提出了“希腊一一中国复合模式”以及“犹太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