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制的崩溃:辛亥革命百年史话
2546300000097

第97章 孙中山提出了非常关键词

辛亥革命在推翻满清的问题上,并没有多少革命党人想到要让帝制崩溃,从而走向五族共和。

因为,南京建立的主要是光复汉族的政权,而汉族政权从尧舜结束之后,一直是家天下的族国专制政权。

而在没有推倒满清之前,革命党人与立宪党人就要拥立主张虚君共和制的袁世凯,正在大家准备弹冠相庆时,孙中山出现了。

他虽然主持了继续议和的临时政府,但他从心里并不想与满清议和,他还是想用革命手段推翻,但遭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反对。反对派都主张与袁世凯议和。

孙中山在南京时刻被反对派们包围。

他欲实行“革命方略”,不能;他欲实行“三民主义”,被视为“理想太高”。

孙中山“忝为总统,乃同木偶”一般。

在他就职第三天,临时政府的各省代表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但黎并未赴任。

1月4日,袁世凯致电南方议和代表、司法部总长伍廷芳,表示否认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坚持君主立宪。

1月10日,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国旗,十八星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

1月11日,孙中山断然宣布自任北伐军总指挥,并委派黄兴为北伐军陆军总长兼参谋长,钮永建为副参谋。一起制订六路北伐的作战计划。

因筹措军费问题,孙中山只得促成盛宣怀的汉冶萍公司、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与临时政府合作,由汉冶萍公司借500万元应付现金若干,其余作为政府向三井物产株式会社购买武器与军火之需,并在南京签订了合同。日本政府闻悉,还答应1000万元,同意孙中山中止与满清和议。

孙中山在向日本财界公开表示:

实际上,我们已不是在与满清政府和谈,而是在与袁世凯先生和谈,但他的和谈条件还是专制君主的,而不是民主共和的,故我们拒绝与袁先生谈判。为了中止与袁先生和议,我们希望将满洲委托给你们日本管理,只惟贵国给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进行继续革命之援助。

一石激起千重浪。

首先,副总统黎元洪强烈反对,认为“不可倚重日人”。

时任实业总长张謇也慌了手脚,暗中与袁世凯函电交驰;“环观世界,默察民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极力催促袁不可等闲坐视,鼓励他只要拥护共和,总统“非袁莫属”。

英国政府本来支持袁世凯将中国按英国虚君共和制模式的,此时也表示:“中国目前政府之形式如何?一任其国民定之。”

河南谘政局电驰袁世凯:“人民希望共和,已达极点。河南民主,夙称醇朴,起民军者已三十余处,官场诬为土匪,严行剿办,而屡仆屡起,民情可见。自和议有成,群情始慰。乃闻或进邪说,欲图返汉倘和议稍有更动,河南人民誓与朝廷断绝关系,宁死不纳租税。”

上海西方各国商团也致电摄政王载沣、庆亲王奕勖两邸,“要求早日宣布共和”。

这时,远在漠北的甘肃新军也起义了,并成立了军政府。

就连副总统黎元洪也在咋咋呼呼:“广州、南京、上海向武昌增援,革命党联合起来,反对保留皇朝。”

湖广总督段祺瑞则一再催:“再续停战延期。”

袁世凯不得不改变方针。

北京《经纬报》于1月26日报道了他要改变方针的原因:

袁内阁本于君主立宪初颇坚持,至各国商团来电,露出不承认北京政府之意,袁仍不变其志。忽然六国钦使合词有不认清政府消息后,袁知势不可为,始发折请朝廷速定大计云云。

显然,袁世凯是在看帝国主义的眼色行事的。

而他之前,一是受到英人朱尔典指点君主立宪的优越性的影响;二是,他之所以坚持走英国君主制度,或许也和梁启超对此的渲染分不开。

梁启超在议和之初,就曾发表个人对君主制度的看法,他认为“美利坚合众国远远不如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英国是世界上最繁荣的民主国家,英国人民热爱他们的君主就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但他同时又进一步指出:“独裁政治和君主立宪是不能共存的”。(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孙中山是走美国无君主传统陋习的三权分立总统制的。

在当时,孙、袁彼此都是很自然的权力竞争者,两个集团在一开始议和时都力求将梁启超拉拢过来,袁世凯在1911年11月16日组织“君主立宪政体”的“责任内阁”时,不计前嫌,特邀在日本的梁启超回国,委他为司法部次长的职位,但被梁拒绝。

“而孙中山的军事助手黄兴”,“几天来也准备在梁启超返回中国的必经之道大沽迎接他。然而黄兴的希望成为泡影。最后,他送给梁启超一封带有苦味的信,指责梁启超对共和国怀有敌意,说他希望并企图使共和国毁灭”。

(美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史》)

实际上,梁启超已从国内知晓了袁世凯所执迷的英国式“君主政体”行将瓦解。因为南京政府人员及全国人民在孙中山的感召下,坚决反对袁世凯君主立宪呼声此起彼伏,犹如当年立宪派人士呼吁清廷早开国会的思潮。他不过是在权衡个人去从,因而保持沉默。他很了解孙中山,认为他是:

意志力坚强,经历多次风波,始终未尝挫折;临事机警,长于应变,尤其对群众心理,最善于观察,最善利用;操守廉洁,至少他自己不胡饥弄钱,便弄钱也绝不为个人目的。

他还说:“孙君人物的价值,就在这三件。我对孙君最不满的一件事是‘为目的而不择手段’。”如为推翻帝制,堵住袁世凯走君主立宪的路数,孙中山便使出这个手段——向日本借钱革命。

但是,梁启超知道,孙中山已经没有资本继续革命了,他借钱革命,但人家黄兴他们未必像武昌起义之前那样跟着干。

的确,孙中山心里明白,革命受到中外人士的反对,他们一致压迫南京政府要讲和,吴玉章也说:

“所以孙中山先生反对和议的主张,遭到当时南京临时政府绝大多数有力的人物非难。汪精卫甚至对孙中山先生说:

‘你不赞成和议,难道是舍不得总统吗?’在各方面的包围下,孙中山后来也就不再坚持己见了。”

孙中山正如梁启超所说,是“临事机警,长于应变”的革命家,他见连最亲近的黄兴、汪精卫都竟如此,只好答应继续议和。但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词:

清帝退位。

1月14日,孙中山复电南方议和全权代表伍廷芳:

如清廷退位,宣布共和,鄙人即可宣布解职,而让位于袁世凯。

1月18日,孙中山再致电伍廷芳,指出清帝退位后的五个条件:

清帝退位,其一切政权同时消灭,不得授于其臣;在北京不得更设临时政府;得北京实行退位电,即由民国政府以清帝退位之故。电闻各国,要求承认中华民国,待各国回音;文即向参议院辞职,宣布定期解职;请参议院公举袁世凯为大总统。

1月20日,孙中山再电致伍廷芳,重申清帝退位条件,并指示清帝退位后的政治解决办法。伍廷芳即日向袁世凯提出优待清皇室及满、蒙、回、藏条件,优待皇帝条件为:

清帝退位之治,其名号仍存不废,以待外国君主礼待之;暂居宫禁,日后退居颐和园;

优定清帝岁俸,年支若干,由新政府提交国会议决,惟不少于三百万两之数;

所有陵寝宗庙将永远奉祀,并由民国妥为保护;德宗(即光绪庙号,还尚未安葬)崇陵未完工程及奉安经费,仍照实用数目支出;保护其原有之私产。

于是,在这关键时刻,隆裕成了堪称“清帝退位”这个非常关键词中的关键词。

帝制的崩溃,也将从她手上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