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的家怎么了
25493800000026

第26章 教育的前提――蹲下来看孩子

一、别用成年人的想法揣度孩子

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报道,题目是《6岁男孩与4岁女孩模仿电视里亲热镜头男孩被打得皮开肉绽》。

文章写道:

夏天某日的晚上7点钟左右,6岁的男孩山山(化名)见妈妈不在家,就像往常一样骑着小童车来到小伙伴――4岁的小女孩兰兰(化名)家玩耍。当时,兰兰的父母都不在家,两个孩子就模仿起电视上男女亲热的镜头,关掉屋内的灯光,搂抱在一起。

就在这时,小女孩的母亲回到家中,听到有人说话,便打开电灯,见到自己的女儿与小男孩山山光着身体搂抱在一起,大吃一惊,赶紧将他们呵斥开。接着,周围邻居就听到了山山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山山的姨妈赶到现场,却被兰兰的妈妈拦在了屋外。晚上10时许,闻讯赶来的山山母亲见到自己的儿子时,差点儿没晕过去:孩子遍体鳞伤,屁股上留有血迹,耳朵也被拧得通红。

在110民警的干预下,次日3时左右,兰兰的父母才将山山交还给他的妈妈。但过了大约一个小时,兰兰的父亲又来到山山家,威胁说要将山山再次送到兰兰家,等天亮后一起到医院接受检查。

后来,医生诊断,山山全身软组织严重挫裂伤,肛门黏膜破裂,伤势十分严重。

兰兰的母亲之所以对山山下此狠手,是因为她认定山山的举动是流氓行为,破坏了女儿的贞洁。这恰恰反映了兰兰的母亲对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缺乏基本的了解。

作为6岁的孩子,山山根本不具备产生流氓行为的动机,也没有实施性侵犯的能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许多言行只是一种外在的模仿。当他们从电视或生活中看到成人的亲热举动后,自然而然会去模仿。儿童的这种模仿行为具有一定的游戏性质,并不存在我们成人所担心的思想、道德问题。所以不要把孩子的特点当成缺点,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应该用适当的方式加以引导。当然,山山的行为不是好的行为,父母应该用恰当的方式指出来,比如说他不礼貌,别人不喜欢,但绝不能说他是流氓,随便从负面给孩子贴标签。明智的父母要教会孩子怎样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对小伙伴、同学的爱,告诉他什么人可以亲吻、拥抱,什么人不可以,用便于孩子接受的方式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兰兰母亲或许没有考虑到,她一时的粗暴举动,后果是严重的,它会给两个孩子的内心留下难以抚平的创伤,使他们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对山山来说,以后再看到女孩子时,可能会有一种犯罪感,因为小时候的遭遇在他心底留下这样的声音:“我是坏人!”对兰兰来说,可能会隐隐约约地觉得男孩都是不好的,和男孩交往是可耻的。很多从小有过类似经历的孩子长大后在面对爱情、婚姻时都会遇到心理并连带到生理上的一系列问题,与异性相处时,会有障碍。

黄女士的女儿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她向我咨询:

孙老师,我看过您的书,非常希望您能为我解答这个问题。我的女儿很优秀,医科大学毕业以后当上了医生,现在25岁了。她很漂亮,也很开朗,很多男孩喜欢她,想和她交朋友。可是我女儿有个很奇怪的特点,就是从来不和男孩单独在一起,即使和追求她的男孩出去玩,也要叫上我陪她去。我觉得很别扭,年轻人谈恋爱,我掺和进去干什么!

我告诉这位妈妈说,她女儿这样的行为方式一定事出有因。这位妈妈点点头确认道:

这背后的原因我女儿最近才告诉我。

原来,女儿上初二的时候,一天骑着自行车去上学,一个男人和她并行,那个男人趁机伸手摸了女儿的胸部。受到侵犯的女儿惊慌失措,她觉得这件事非常丑恶,非常肮脏。事后她和谁也没说,一直藏在心里。后来,女儿对男性非常戒备,从来不和男同学打交道。甚至上高中时,住校的女儿每个周末回家之前,都会打电话问妈妈是否在家,如果得知只有爸爸一个人在家,她就在学校等,一直等到妈妈回来才肯回家。其实,她爸爸是位非常好的爸爸,女儿这么做的原因是她曾受到过伤害,对所有男人都心怀戒备。一次性侵犯对她的伤害非常大,并且没有及时接受治疗,结果越来越严重,直到工作以后,仍然无法摆脱这一次经历给她带来的伤害。

有一次,我在河南讲课的时候对台下的父母们说,孩子的特点是童言无忌,要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后,一位年轻的母亲找到我说:

怎么能让孩子童言无忌呢?我的儿子6岁,上小学一年级。上课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想想看,人的身体哪儿是对称的?”小朋友一听乐了,纷纷举手,说了眼睛、鼻子、眉毛、耳朵、手、脚等等。我的儿子坐在后排,手举得特别高,老师让他说。他腾地站起来,大声说:“老师,人的两个屁股是对称的,男孩的两个小蛋蛋是对称的,我妈妈的……”老师大怒,吼道:“你坐下!”同时,狠狠地瞪他一眼。下课后,老师马上找到了我,激动地叮嘱我:“你可得好好管管儿子,不得了啊!”我一听急了,马上找儿子训话,说:“儿子,你上课怎么能说这些呢?”儿子听不懂我的话,答:“哼,他们都不知道,我才知道呢!”唉呀,孙教授,您说我儿子6岁就这么乱七八糟,长大了会不会变成流氓啊?

我说:“你的孩子很聪明呀!他说的没错啊!只是大人们无法接受这样的话从孩子嘴里说出来。现在的孩子成熟期大大提前,常常会说出一些意料不到的大人话,没必要大惊小怪,更不能用成年人的思维揣度孩子,甚至用道德的或政治的标准去做评价。这对孩子不客观也不公平。”

还有一次,我到湖北讲课。吃中午饭时,坐在我对面的女老师几次欲言又止,最后终于鼓起勇气提了问题。她小声说:

孙教授,您讲课的时候说过,孩子从小要与父母分床睡觉,独立睡觉对孩子的心理、生理发育都有好处。可我的孩子都9岁了,非要跟着我睡觉,手还非要放在某个位置。我跟他讲了很多道理都不行。我先生有点儿不高兴了,就找儿子谈话:“儿子,你都9岁了,是男子汉了,男子汉应该自己睡觉。”我儿子眼睛突然一亮,指着爸爸说:“你更是男子汉,更应该自己睡觉了。”他爸爸一听急了,说:“你懂什么?这是我老婆!”儿子想了想说:“那我现在跟你老婆睡觉,将来你跟我老婆睡觉……”他爸爸一听急了,这不是乱伦吗?非要揍孩子。这可怎么办呢?乍一听,父母们会觉得这个男孩思想道德有问题,其实不然。孩子说的这些话表明了儿童的一种推理方式,我把它叫做“顶针式”推理:你怎么说过来的,我怎么说过去。并没有严谨缜密的思维,更没有成熟的实践经验。所以,他们的见解会跟大人完全不同。不能随意判断,更不能冤枉孩子。

二、用孩子的方法解决孩子的问题

面对孩子,必须用孩子的思维与他们说理,用孩子的语言与他们交谈,否则,就可能毫无收效。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一个中国小女孩,因为爸爸、妈妈在德国工作,她也一同去了德国,在当地的一所小学上学。没想到这个班里有一个德国男孩,突然有一天在班上宣布他爱上这个中国小女孩了。

这天小女孩生病了,没来上课,德国男孩很难过,上着课就哭了。老师问明了原因,见一时劝导不了他,就让他先回家休息。他回到家里以后,妈妈看到他不开心的样子,问他:“你怎么了?”他说:“我很难受,我很想中国小女孩,我爱她,而且我还要和她结婚。”

这位妈妈听了以后,不但没有恼怒,反而笑了,“是吗?你喜欢上一个中国的小女孩,很好啊,你要和她结婚,也很好啊。可是你知道吗,如果要结婚的话,你要买房子啊,你得买汽车啊,咱们德国人结婚这些肯定都要有的。可你现在能挣碱吗?不挣钱的话,你能买吗?”

“我不能买。”儿子轻轻地回答。

“所以啊,你要想将来能娶她,你得好好学习,等你有了很多本领了,能够挣很多钱了,你才可以向她求婚。”妈妈耐心地对孩子说。

小男孩一听有道理,“对呀,现在真是什么也没有,我要好好学习呀。”小男孩的心情一下子就变得平静了,又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了。

我觉得这个德国妈妈真是懂孩子的心,了解孩子的特点。她既没有指责儿子早恋不好,也没有嘲笑儿子要结婚的狂想,而是站在儿子的角度上,用儿子能理解的道理说服他,这种循循善诱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福建教育》请我评论一个现象:很多小学毕业生分别时写下了“祝你当上大款,多包小蜜,早生贵子”一类的“赠言”,这让许多父母、老师困惑不已大伤脑筋。在他们看来,孩子们小小年纪本该有纯洁动人的语言,怎么会喜欢成人的粗言俗语,还对那些风流世事津津乐道,这不是走到歪门邪道上去了吗?

我在文章中分析说,父母和老师面对孩子这样的留言,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孩子并不是要真的“当大款”“包小蜜”,这只是孩子游戏的语言。儿童好奇心强,又有模仿的天性,于是把他们看到的新鲜、怪异的事情当作好玩的游戏,嬉笑玩耍。很多时候,孩子们连自己“赠言”的真正含义都未必清楚。

当然,这并不是说就可以放任孩子们传播这些污言秽语,我们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孩子自愿放弃那些另类语言,养成喜欢使用纯洁语言的良好习惯。我建议父母用比较的方法让孩子明辨美与丑,用替代的方法让孩子乐于择善而从。可以让他们说一说,希望收到什么样的赠言,最珍惜什么样的赠言,调动他们活跃而丰富的想象力,再组织些有趣而生动的讨论,让孩子在比较和选择中逐渐远离不良语言而亲近美好语言。在现实中,有些父母只要孩子一张嘴,就立即训斥:“闭嘴!你一张嘴我就知道你要说什么。”不管父母出于什么样的想法,这样做客观上都有意无意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抑制了他们表达个人见解的欲望,也因此使得很多孩子不敢说话,不会说话,想问不敢问,想提意见不敢表达。只能跟在老师、父母后边说大人话,导致一种“失语”现象。说话看上去是一种表象,实际反映了人的思维逻辑、想象等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孩子,常常会影响到他的独立思考、创造能力。所以,鼓励孩子说话,培养说话能力,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先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柳先生到北京光明小学考察工作,临时决定听听四年级的课。

四年级这个班正在上语文课。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在讲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大意是:

一个猎人带着猎狗走在森林中,发现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从树上掉了下来。,猎狗想吃掉小麻雀,却突然飞来一只老麻雀,一边发出凄厉的叫声,一边用身子掩护着小麻雀,并最终吓退了猎狗……

读完课文,女教师微笑着问同学:

“你们想想看,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什么精神呢?”

“表现了伟大的母爱!”

一些同学脱口答道。这是课文的标准答案,书上写得明明白白。

可是,另一个男生却突然反问:

“你们怎么知道这只老麻雀是母的呢?”

大家一愣,旋即爆发出一片笑声。的确,谁能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呢?提问的男生接着说:

“课文中没有任何说明这是一只母麻雀,怎么就归到母爱了呢?为什么不可能是父爱呢?”

这时,大家不笑了,将目光集中在老师身上。这位年轻的女老师兴奋地点点头,说:

“这位同学独立思考,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我们应当把答案改为: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伟大的亲子之爱!”

全班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这位小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让柳斌先生十分感慨,他在多种场合讲这个故事,希望教育工作者千万不要忽略孩子们的创新精神。给孩子们自由的天空!让他们能飞得更高,更远!对孩子们听上去并不规范的话,不要训斥、打击,动辙说成“胡说八道”,而应耐心地加以引导。发现儿童就是发现儿童成长的规律,解放儿童就是打破对他们的束缚。

三、给父母支招

1允许孩子“胡说八道”

有些孩子失语严重,是因为他们不敢在父母面前“胡说”,否则必定是一番训斥。成年人应该与孩子平等相处,宽容孩子的“无知”和“狂妄”。

2对孩子的提问不可敷衍

许多父母面对爱提问题的孩子往往表现出不耐烦,常说的话是:“去,去,一边玩去!”这样的做法会使孩子不愿意再提问题,严重的会拒绝和父母说话。其实,不论孩子提出多么幼稚或怪异的问题,父母都应该尽可能给一个答复。如果自己实在不知如何回答,也不要敷衍孩子,可以放下架子和孩子一起讨论寻找答案,或者用其他方式认真解答。总之,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次提问。

3记录孩子的独特想法

细心的父母不妨把孩子的奇思妙想记录下来,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同时,对孩子独特的想法及时给予肯定,可以对孩子说:“你的想法很好,很有新意。”这样的嘉奖一定会令孩子大为兴奋,更加兴致高涨,劲头十足,还愁没有层出不穷的好创意吗?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成人无法企及的,并且常会带来意外惊喜。父母们不必杞人忧天,放心地站在一旁欣赏、指导就行了。谁也无法预料,今天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小时候敢做敢为的人将来一定比唯唯诺诺的人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