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的家怎么了
25493800000025

第25章 教育的理念――子教三娘

一、从“三娘教子”到“子教三娘”

从“三娘教子”到“子教三娘”,当今的子女教育就发生了这样颠覆性的变化。

以我女儿为例:

有一次,女儿跟我要钱:“老爸,能不能再给点儿钱。”我说不能,你每个月的零花钱是固定的,不能随便给你加钱。没有钱,女儿怎么办?她把自己用过的东西比如旧手表、随身听等,用数码相机拍出照片发到网上,在网上拍卖。

我一看就乐了,说这些破东西谁要啊?网上谁也不认识谁,谁敢给你寄钱?但女儿很自信,还在网上做广告,后来竟然收到了三张汇款单,卖了690块钱。

这件事让我对女儿刮目相看的同时,浮想联翩,当今时代果然是老人要请教年轻人了吗?

几年前《人民日报》在要闻版的头条位置,刊登了一篇题为《赞“回家问问孙子”》的文章。作者是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先生。

范先生写道:

近来常和老同志们一起开会,讨论问题时往往会涉及某些当今的新领域、新学科、新知识。什么知识经济啦,知识产权啦,信息高速公路啦,计算机的使用和管理啦等等。有时遇到难题,一些同志便很自然地说:“等我回家问问儿子”,或者“等我回家问问孙子”。

开始听到这类话,觉得很不习惯:当了一辈子知识分子,甚至是有点儿名气的知识分子,到头来怎么还要“回家问问孙子”?后来仔细想想,忽有感悟――这不是长幼失序,而是反映了我们正在经历一种历史性的变化。

“回家问问孙子”,首先说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在一日千里地发展,我们的知识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车轮。而儿孙辈这方面的知识正在或者已经大大超过我们。回想一下,我们在小学、中学、大学时代学的那点儿科学技术知识,比起今天的青少年,真是幼稚、肤浅得多了。今天,许多家庭都出现这种情况:当爷爷、当父亲的使用电脑远不如还在小学读书的娃娃熟练。这是社会的进步,不服气还真不行。

“回家问问孙子”,还说明了社会观念的变化。过去,老年人经常用这样的话训斥儿孙:“你懂得什么?”“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现在很少听见这类倚老卖老的话了,逐渐取代的是“不耻下问”。这是因为老年人已经承认自己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落后于形势,迫切要求迎头赶上,不再以“下问”为丢面子。这也是时代的进步。

其实,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回家问问孙、子”也属于正常现象。据说,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太快,法官审理案件时经常遇到自己不熟悉的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法官也往往只好宣布暂时休庭,回去请教专家或问问儿子、孙子。这是一位法律问题专家告诉笔者的,想来所言非虚。

这样说,当然不是贬抑老年人。老年人有老年人的长处,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年轻人学习。我只是想强调一点,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面前,知识更新的迫切性越来越突出地摆在了老一代面前。这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美国有些五六十岁的老博士,为了重新武装自己,又去攻读新的博士学位。因此,要想更好地跟上时代步伐,我们必须努力地学习,虚心地学习,包括向自己的第二代、第三代学习,否则,即便想“发挥余热”,这余热也越来越有限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愿意“回家问问孙子”是值得赞美的好现象,比起老是慨叹“人心不古”“一代不如一代”,要积极得多,有价值得多。

我之所以全文引用范先生的文章,因为这实在是一篇具有远见卓识的佳作。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了众多便利,也动摇了成年人的权威地位。在这种状况下,成年人应该转变观念,用时代的眼光认识孩子的优势,确立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新视角。如果对孩子的新观念、新素质视而不见,不去面对现实,就无法找到针对性的教育方式,甚至无法有效地和子女沟通对话。

比如,今天的孩子对法律常识的了解比我们想象得要全面得多,父母们反而有些落伍,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沈阳一位小学六年级的男孩的母亲说:

有一次,儿子在外面和人打架,回来后,我没问青红皂白就把他批评一顿。孩子很不服气,他说:“我打架不对,可是你应该问问我,为什么去打架。”孩子爸爸正在气头上,心想,打架了还顶嘴,抬起手打了他两下。儿子哭着去找他爷爷,问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在哪儿?让爷爷领他去告状,他要告爸爸仗势欺人,并请委员会对这件事做出仲裁。

这样的事情在过去几乎不敢想象,现在却非常普遍。年轻人永远是领潮流之先的。他们敏锐、热切地吸纳新时代给予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在这方面,当之无愧地走在老年人前面,所以倚老卖老,吃经验的老本儿早已行不通。现代教育就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向孩子学习是成年人真正成熟与睿智的标志。

二、向孩子看齐

早在1997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就成立了“向孩子学习”课题组,就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对成人世界的影响进行了大型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当代孩子具有10个方面的优秀品质,如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主体性强、平等意识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较强的公民意识、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环保意识、相信事实、做事认真、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等等。这些优秀品质已经在影响成年人。

许多父母从切身经历中得到了启发。

作家毕淑敏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讲述了儿子的一段趣事,她写道:

儿子在家里翻我的杂志,突然说:“我准备到日本旅游一次。”因为他经常异想天开,我置之不理。

他说:“咦,你为什么不表态?难道不觉得我很勇敢吗?”

我说:“是啊是啊,很勇敢。可世界上有些事并不单是勇敢就够用。比如这件事吧,还得有钱。”

他很郑重地说:“这上面写着,举办一个有关宗教博物馆的创意征文比赛,金牌获得者可以免费到日本观光旅游。”说着,把一本海外刊物递给我。

我看也不看地说:“关于宗教,你懂得多少?关于建筑,你懂得多少?金牌银牌历来都只有一块,多么激烈的竞争。你还是好好做功课吧。”

他毫不气馁地说:“可是我有创意啊,比如这个博物馆里可以点上藏香,给人一种浓郁的宗教气氛;这个博物馆里还可以卖斋饭,让参观的人色香味立体地感受宗教;比如这个博物馆里可以播放佛教音乐,您从少林寺带回来的药师菩萨曲,听的时候就可以让人感到很宁静,比如……”

儿子仍然在絮絮叨叨地讲着自己的创意,但我和多数父亲一样,对儿子的创意不感兴趣,而且也和多数成年人一样对这些创意没有信心,我更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对于儿子的疯狂举动,我叹了一口气说:

“好,随你瞎想好了,不过我要提醒你一句,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我以为最好的创意莫过于一个好成绩。”

很长时间过去了,当大家几乎淡忘了这件事的时候,我儿子收到了一封请柬,邀请他去参加海外的发奖仪式。原来,他竟然获得了创意银牌奖!这件事使我感触很深。从儿子身上,我看到了后生可畏,我看到了“初生牛犊不怕虎”。在这方面,成年人和孩子比起来,少了一些冲动和闻劲,也少了一些远见1

1999年夏天,我女儿作为10万名北京中学生的一员,参加50周年国庆大典活动,承担了天安门广场背景组字的训练任务。艰苦是不必说了。

一天傍晚,女儿打来电话,说太累了,她要与同学们在饭庄吃饭,然后打车回家。我问:“有钱吗?”女儿明白我的意思.“喊”了一声,说:“你忘了,我们是AA制!”的确,女儿与同伴凡有公共开支,一律各自分担,人人习惯于这个规则。

说心里话,我做不到AA制,即便手头紧张,也拉不下面子。像我这种心态的人,恐怕在成年人中占绝大多数。细想一下,孩子的选择是否更符合市场经济时代的交往规则呢?而成年人为何难以做到这一点呢?

上高三时,女儿准备出版《成长悟语》一书。她对书中的一个插图不满意,要求美编改画。美编修改后,我认为可以了,但女儿仍不满意。我有些不高兴,说:“这些技术问题不必过于苛求,否则你找人画。”谁知,女儿还真请同班同学赶画了两幅。我说:“都高三了,准备高考多紧张,你怎么好意思麻烦别人?”女儿说:“我们是好朋友,她愿意帮忙。再说,我答应付100元稿费。”

女儿的审美眼光、效率,还有经济头脑,确实让我叹服。

回想一下,我与女儿的行为差异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甚至于因为这样的差异,形成了两种十分不同的行为系统。我相信,像我们父女之间这样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家长应该认真关注。

一位母亲在参加“向孩子学习”有奖征文时,曾在《中国妇女报》上撰文,她写道:

因一位亲戚的一次短暂的经商生涯,我们家拥有了一大把塑料衣撑,用不了,随随便便堆在衣柜下面,花花绿绿鲜艳的一堆,常使6岁的女儿看得眼睛发亮。

一天晚饭后,女儿照例嘴一抹便跑出去疯玩。可那天不一会儿她便又跑回来对我说:“妈妈,胖弟弟家阿姨说买咱一把衣服撑子。”在我一愣神的工夫,女儿说起了她的推销过程:“阿姨对叔叔说该买衣撑了。我说,阿姨,我家有,买我家的吧,阿姨说行。”

在我点头后,女儿欢欢喜喜地拿着衣撑跑出家门,又欢欢喜喜地拿着5元钱跑回来,非常高兴买卖的成功。

我心里却有点儿疙疙瘩瘩的,不大痛快。停了一会儿,终于还是对女儿说:“一会儿你把钱给阿姨送去。”

一向听话、在外交上积极主动的女儿,这次却颇不以为然,不高兴地说:“妈妈,我不明白,阿姨要了你的撑子,你为什么不要她的钱?”

这件事让我想了许久,区区5元钱让人不在乎,但如果是让大人来处理的话,肯定是一方要给钱,另一方要推,在乎的都是怕因5元钱而被人说三道四。久而久之,你也这样,他也这样,人际交往中这便成为一种惯性,不这样推让一番倒显得不正常了。就在这习以为常的推推让让中,孩子眼中简单明了的事情在大人眼中心中变得复杂起来,使生活人为地又增加了一份疲累。

于是在这件事情之后,我试着用女儿处理问题的方式,来处理我生活中的问题,试着除掉一切不必要的包袱,在对得起自己不妨碍别人的基础上,尽量只就事论事,使事情简化。一段时间后我发现,生活中许多事原本就没有那么复杂,原本就简单明了,不值得费那么多心思。尽可能直来直去,省事又省心。

当今的孩子面对着一个五光十色的新环境,各类新异刺激层出不穷,加上认识手段日益丰富,使他们对新事物的感受能力空前增强。比起成人来,孩子们又更容易接触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和新观念,并且愿意亲自去尝试,去实践。所以,当大人们还在为某种新事物评头论足的时候,这一新事物早已在孩子们中间流行开来。当大人们还在为某种新思想、新观念的是非得失争论不休时,这种新思想、新观念对于孩子们已习以为常。

三、给父母支招

当成年人能心悦诚服地向孩子学习以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学。向孩子学习必须有科学的理念与方法。这里,我提出5个原则:

1.真正地了解孩子

有个最常见的例子,大部分中小学生都喜欢卡通,而父母却不明白其中奥妙何在,偷偷“检查”孩子的卡通书,心中疑惑更大了,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比例不对,线条粗糙,对孩子有什么益处?其实这正反映了两代人的差异:成年人是在读写时代长大的,对文字情有独钟;孩子是在视听时代长大的,钟情于画面。父母较明智的做法是和孩子一起欣赏卡通,一起探索未知的新事物。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书,每一位父母和教师只有潜心研读,才能理解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才能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当你这样做了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态年轻了,生活情趣增多了,知识面宽阔了,自己也成长了。

2.由衷地欣赏孩子

任何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尚且成长中的孩子,缺点自然既多又不善掩饰。在这种情形下,谈向孩子学习,很多大人心理上似乎难以接受。实际上,如何发现孩子的优缺点才是问题的关键。在充满失败语言的家庭或学校里,是难以向孩子学习的。与此相反,优秀的父母与教师总是善于寻找孩子的长处,及时、热情地欣赏孩子的优点。

3.真诚地学习孩子

有人主张赏识孩子可以“无中生有,无限扩大”,这是不值得提倡的。对孩子的欣赏应当到位,让他们恰如其分地了解自己,将自信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不掌握实事求是的原则,“无中生有”的表扬,也会被孩子视为虚伪和廉价,起不到激励作用。向孩子学习必须以真诚为本。例如,2005年底,新浪邀我开博客,我对这种媒体的理念、模式和技术全都很陌生,便老老实实向女儿请教。在女儿手把手地帮助下,博客开得有声有色,10个月的访问量达到80多万人次。就我本人亲身体验而言,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决不仅仅是一个理念,更是一种生命历程。

4.平等地看待孩子

父母要特别留意,当孩子威胁说“我不跟你好了”,这是一句你必须开始注意改善与孩子关系的“警告”;而当他进一步说“我再也不理你了”,这句话的分量,不亚于国与国之间的断交警告。因此,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一起活动,做平等的、受欢迎的一员,与孩子建立真挚深厚的感情,实在是特别重要的教子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