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孩子的父母,很视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千方百计地给孩子创造安逸舒适的生活条件,一点困难和磨难也舍不得让孩子受,致使有的孩子到了中学,甚至到了大学,离开了父母就不会独立生活,处处表现出懦弱、畏缩、无能,这样的孩子将来恐怕难有出息。缺乏独立生存和自理自立能力,缺乏生存困境的磨砺,就很难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家长的责任应该是培养孩子有生存和自我保护的本领,使他们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与困难。
生存训练
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因为,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
——海德格尔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只有强者才能在恶劣的生存环境、激烈的竞争条件下生存下来。缺乏独立生存和自理自立能力,缺乏生存困境的磨砺,就很难成为生活中的强者。综观之下,我们的不少孩子在这方面却越来越缺乏。他们犹如温室里的花朵,备受溺爱,因而生活自理、自控自救、自我防范等方面的能力很差,所以屡屡发生孩子被拐骗、触电而死、溺水身亡等悲惨事件。
据《羊城晚报》报道,2002年广东省冰 年学生非正常死亡的840多件个案中,光校外溺水突发死亡数就占了个案的一半。学生溺水事故频频发生,让人感到无比心痛。
从表面上看,溺水悲剧缘于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然而学生溺水事故所占比重如此之高,且很多溺水者是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又说明并非仅仅是个“安全意识”问题,它至少还从一个侧面表明,家庭、学校对于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是不成功的,学生溺水事故频发给我们的“生存教育”敲响了警钟:过分的呵护只会让孩子失去基本的生存能力,不理性的爱只会弱化孩子天赋的潜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教授在他的调查报告中,曾讲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江南某省城宽阔的大街上,一清早就停放着一辆威严的警车和一辆豪华轿车。警车上坐着警察,可轿车里坐的却不是犯人,而是佩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轿车周围簇拥着黑压压一大群前来送行的人,男女老幼约有上百人。只见车下的人一个劲地往车上递大包小包各式各样的食品,还喋喋不休地千叮咛万嘱咐:“别到处乱跑”,“不要喝生水,别吃不干净的东西”,“水杯、饭碗使自己的,不要用老乡的”,“睡觉盖好被子,别着凉”,“晚上上厕所带好手电筒”……
警车拉着警笛、闪着警灯开动了,直到消失在大街的尽头,送行的人们仍旧站在原地,眼含热泪,眼巴巴地望着车开去的方向,很久都不愿离去,此情此景颇为“悲壮”,犹如生离死别。
其实,这只不过是某单位组织的一次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省城挑选20名小学生到边远山区学习生活一周,同时从边远山区挑选20名小学生到省城学习生活一周,即进行短期的“易地留学”。城乡的学生分别住在对方学生的家里,到对方的小学学习。组织者的目的在于,让城里生活条件优越的孩子亲身体验一下农村比较艰苦的生活,促使他们更加珍惜自己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缩小城乡差别、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思想。同时,让农村的孩子亲身体验一下大城市的生活,促使他们努力学习,树立为改变家乡面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发奋学习的观念。
看到眼前这种情况,观众无不感叹地说:“现在的孩子养得也太娇了,将来他们怎么能独立生存呢?”
这种担心绝非杞人忧天。许多孩子的父母,很不重视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千方百计地给孩子创造安逸舒适的生活条件,一点困难和磨难也舍不得让孩子受,致使有的孩子到了中学,甚至到了大学,离开了父母就不会独立生活,处处表现出懦弱、畏缩、无能,这样的孩子将来恐怕难有出息。将孩子护在怀中,便限制了他们发展能力的空间,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束策。同时,父母过于紧张的保护意识,也容易使孩子对生活产生恐惧感,认为外面的世界充满不可抗拒的威胁,形成怯懦的性格。
在这方面,澳大利亚的教育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在澳大利亚的学校教育中,有一项很特殊的课程——野外生存训练。这门课程从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了。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并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目前它已被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全面推广。孩子们从小学三年级,大概八九岁起就开始接受最初的野外生存训练了。野外生存训练的长短和强度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和学生的年龄有所不同,训练科目亦有许多种。一些比一常见的训练内容有:
1.行军与露营训练。它要求学生自己背着行囊在特定的原始森林区或者野营训练区行走,食物常常是统一配给的罐头食品。晚上,学生们一般露营在野外,要学会选择安全地点露宿、搭帐篷、生篝火……
2.峭壁攀爬与下落。它训练学生两方面的技巧:一是从下顺岩石向上攀登,二是从峭壁或岩石的顸部滑落到比较平坦的地面。学生腰间会系上绳。
3.划艇与漂流的技巧。参加训练的学生都要穿上泳衣并配备救生设备,他们要掌握划桨的相互配合以及湍流漂流技术,在自然的水域中学会避开激流,排除险情,最终在规定的时间內到达目的地。
4.丛林识途与越野。训练学生在深山丛林里掌握识别地图的技巧,凭借指南针准确辨别方向,并在最短的时间內走出丛林。
显然,这些训练不仅锻炼了孩子的体力、技能和面对险恶环境时的应变能力,更激发了孩子挑战自然的勇气,砥砺了他们坚强的品质。在此,我们暂且不说以上的生存训练项目在家庭教育中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大,单就澳大利亚学生教育中呈现出的鲜明的教育理念,就有许多可供借鉴的地方。俗话说,思想决定行动!父母具有怎样的教育观和培养理念,才是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所谓智者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在生活当中,我们亦可随处找到这种典型事例对孩子进行生存教育。
美国一个6岁的孩子拨通火警电话救护了心脏病发作的母亲;奧地利伤残断臂儿童用嘴咬住铅笔拨通电话自救;不久前云南弥勒县14岁的女孩被强盗扔进20多米深的山洞,但她却凭着坚强的意志力和良好的生存能力,靠吃洞中的青苔和岩洞水,在暗无天日的山洞中度过半月之久,最后终于获救;哈尔滨10岁的女孩莹莹遭遇绑架,她智装昏迷、记住路标,趁“拐子佬”不注意,终得逃脫……
这些典型事例都是我们对孩子进行生存教育的生动素材,只要家长们舍弃短视、功利、肤浅的教育方式,将爱孩子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些,切实地在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面对生存的态度和能力,赋予孩子坚强的品质,便一定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把握培养关键点”
缺乏独立生存和自理自立能力,就很难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家长的责任应该是培养孩子生存和自我保护的本领,使他们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与困难。
教孩子学会白我保护
在中国青少年的素质储备中,自我保护的意识、方法和技巧,大多形成了严重的短缺,乃至空白。
——佚名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暴力影视、拜金主义、人际关系的冷漠等社会中的阴暗面,对孩子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误导。在加强防止青少年犯罪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已是一项很紧迫的任务。
据《沈阳晚报》报道,2002年5月6日,沈阳市苏家屯区发生一起恶性入室强奸幼女案。据当地派出所介绍:当日上午10时,一个20多岁的男子在苏家屯区一居民楼內挨戶敲门,声称免费赠送某品牌钙奶。当该男子敲开位于5楼的一家房门时,见开门的13岁少女身着內衣站在门口,交谈间得知少女独自在家,遂冲进屋內施暴。该男子为防女孩呼救,凶狠地用手掐住女孩的脖子,将其头往地上撞,致使其后脑大片血肿。警方说,这是自1995年上门派送这一促销形式全面登陆沈阳以来的第一起恶性治安案件。
自我保护意识的短缺,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短缺。这种短缺,毫不夸张地说,活像孩子身旁眠着一只吃人的老虎,隐伏着一口随时能吞噬生命的陷阱,只是老虎尚未醒来,陷阱尚未塌陷,故而尚无从察觉。就在我们的身边,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知识,本来是很容易消除的隐患与不測,有时也会演变成青春惨遭破损、生命惨遭剥夺的悲剧。这种现状,在令人唏嘘之余,尤其值得家长警醒,并在这方面对孩子认真进行教育。
1998年10月8日,人们被狮子星座的流星雨闹得沸沸扬扬。不少家庭、不少孩子站在凛冽的寒风中去领略大自然的奇观,去欣赏神奇太空的壮景。家住北京朝阳区的14岁女孩马文和堂弟也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观赏流星雨的人群。为了能看得清楚,他们跑向附近的一个操场。凌晨3时40分,两个人都有了冷意,便想回家去穿衣服。走在半路,忽听后边有人大喝一声:“站住!”只见一男人手提黑色橡胶警棍,出现在姐弟面前,先问他们是什么关系,要查他们的学生证。姐弟俩以为此人是夜巡人员,就放松了警惕。姐姐拿出了学生证,而弟弟没带。“夜巡人”陪他们往家走。在离家有300米远时,“夜巡人”对马文堂弟说:“你回去取学生证,我和你姐在这等候。”当堂弟带着家长跑出来时,前后仅15分钟的时间,姐姐和“夜巡人”都不见了。几天后,在一个小树林中发现了马文的尸体。
丁丁的家里有台电脑,他爸爸工作需要,还将电脑入了网。丁丁也利用课余时间跟着爸爸学电脑,学上网。
丁丁是个聪明的孩子,很快他就学会了在网上聊天,时间一长,他也和一个自称“小龙人”的人聊上了。“小龙人”是一个见多识广、知识渊博的人。
有一天,“小龙人”提出约丁丁出来聊聊。丁丁想:在网上交往了这么长时间,“小龙人”还称得上是一个好朋友。因此,就答应他出来聊聊。
他们约定在市內某公园见面。
一见面才知“小龙人”已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他们在公园里玩了半天,而且谈了不少事。丁丁以为真是找到知己了,越聊越投机,也越信任“小龙人”了。
从公园出来,“小龙人”又要带丁丁去自己的家里玩。丁丁以为,“小龙人”对自己这么好,去他家里玩也可以,于是一口答应了。
“小龙人”不是带着丁丁朝家里走,而是领着他走进了一条深巷。这时又出来了两个青年,他们将丁丁绑了起来,后来把他卖了。这两个悲剧的发生,不能不说跟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差有关系。如果孩子们有足够的警惕性,不轻易相信别人,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一次,一些中国的小朋友同外国的小朋友,—起去荒野学习生存技能。当中国小朋友事先询问一位外国领队要准备什么东西时,领队回答,要准备“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巧”。因为,他知道,中国小朋友的物质准备已由父母悉心照料,哪怕一个棉签都不会短缺,但也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中国孩子自我保护的锻炼机会从小就被有意无意地剥夺了。于是,在中国青少年的素质储备中,自我保护的意识、方法和技巧,大多形成了严重的短缺,乃至空白。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呢?
1.要教孩子学会识别诱惑。让孩子知道坏人在实施其作案计划时,总是装作一副善良的样子,一般来说,他们会找各种各样的有利于你、帮助你的借口,利用人们的虚荥、贪财心理,送礼品和钱物,或者说可以引荐你去参加歌唱比赛等小恩小惠,使你渐渐地钻入圍套。要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些小恩小惠只不过是坏蛋的诱饵而已,看透了这个就不会咸为“上钩的小鱼”了。
2.教孩子勇敢地说“不”。虽然要让孩子礼貌待人,咸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但是,在有人威逼孩子做有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情、父母老师不允许做的事情,或者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时,要大声勇敢地说出“不”,明确表示拒绝之意,然后离开。
3.让孩子明白自我保护与自私自利是不同的。自我保护是在保护自己正当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这种行为不是以损害他人利益为代价的。父母应该和孩子探讨这样一些问题。比如:“如果在公交车上,发现了一个贼正在偷别人的钱包,应该怎么做才能既维护了正义,又不使自己受到伤害?”“如果有小朋友落水了,你又不会游泳,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既救了朋友又保护了自己?”
例如,2003年3月,在石家庄市民心河畔就发生过三个孩子相继落水身亡的事件,其中两个孩子都是为了去救落水的同伴却又方法不当而滑入水中。所以,当冰年想要承担社会责任时,应该先想想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应付该类事情,切不能再发生像上面一类的惨剧。
4.教孩子少去不安全的地方。青春期的孩子们好奇心理很强,比较喜欢“探险”,但是父母要约束他们,不准他们单独到陌生的地方,实在想去的话要由父母监护才可以。孩子外出时要说明去向,在外边也要时常与父母保持联系。遇到麻烦找警察,假如警察不在附近,还可以向公园、商场、电影院等地方的工作人员求助,但是不要轻易向路边的人求助。
总之,要告诉孩子,一个人只有时刻保持谨慎的状态,小心地对待自己的生活,懂得防患于未然,才能保证使自己处于安全的状态。要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上虽然还是好人占大多数,但是坏人会在自己一不小心的时候加害于人的,所以,要懂得用“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环境。
“把握培养关键点”
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危险。人在这个充满危险的世界上生存,显得多么脆弱,特别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父母应该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让孩子远离性侵害
父母关心孩子的性健康,等于给了孩子一生的幸福。——马文会2005年暑假,甘肃省陇中地区C镇小学一位姓杨的老师被逮捕,这在这个不大的小镇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杨某强奸、猥亵低年级女学生的丑行咸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反面话题。
杨某的恶行败露缘自几位家长的义愤之举。其中一位家长发现孩子不对劲,并再三追问后才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并得知与自己孩子有着相同遭遇的孩子不在少数。于是他联才几位受害学生的家长把这个披着教师外衣的“狼”告到了县公安局。
11岁的红红就是受害者之一。在杨某听说有些学生要告自己时,专门给红红买了两箱饮料试图堵嘴,但红红的父母没有答应。
令人感到吃惊的是,杨某的罪恶延续并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两个受害学生。一位初三刚毕业的女学生告诉记者,就在她上五年级的时候,已经从同学们的口中知道了杨老师的这个“毛病”。杨某“下手”的对象基本上是一些八到十二、三岁的女学生,而且时间长达四五年之久。每当有女学生从杨某的办公室头发松散、脸色红红地回到教室时,同班同学都知道杨某又干了那种见不得人的“勾当”,但谁都不敢声张。
长期以来,中国人讳于谈性,性教育迟缓滯后。一些孩子甚至认为别人性侵犯自己是一种“友善”的表示,或者是由于自己犯了错误而受到的“惩罚”。孩子们都害怕出了事后受到家长的责骂,给家庭带来悲剧的后果,因此默默做出牺牲,独自承受性侵害带来的伤害。
许多家长认为,猥亵儿童往往是陌生人所为,只要告诉孩子注意自身的安全,不要到偏僻的地方和陌生人交往就可以预防性侵害的发生。其实,许多性侵犯都发生在熟人之间,大约有近7成受侵犯的儿童和侵犯者相互认识。
许多儿童遭受性侵害的过程,并不一定是被“暴力”占有,许多是被“温柔”吸引。这也是儿童性侵害最令人痛心的地方。侵害者通常是儿童所认识、相信的人,有的侵害者充分利用了儿童的信任和崇拜进行伤害,比如国内某著名歌星猥亵多名儿童案;有的利用儿童需要别人关爱的善良本质和对大人权威的恐惧,对儿童由一般爱的表达到性的活动,比如北京朝阳区某小学教师来某先后六次对四名九岁儿童进行猥亵。
正因为性侵害披了五彩的“外衣”,往往使儿童感到一种背叛的困惑,觉得是自己的错,因为一开始没有强烈地拒绝,或自己因为生理的愉悦而有罪恶感。即使儿童感觉到那是不对的游戏,但当侵害者说这没什么时,儿童也只有顺从了。
成人被性侵害后,如遇到露阴癖、接到猥亵电话、被偷窥、被言词骚扰等,可能造成暂时性的情绪不稳定。可对于经历严重性侵害的儿童来说,所遭受到的就不只是身体上的伤害,即使犯罪分子受到严惩,也无法抹去深刻在他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创伤。据调查,这种年少时的性伤害,常使受害人长期处于畏惧、压抑、负罪等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中,造成日后身体上或精神上的疾病,如头痛、头昏、失眠、烦躁、注意力下降、学习成绩滑坡等,尤其稍大一些的儿童常常慑于对方的恐吓、父母的打骂或者同学的歧视而不敢声张,自己默默地承受着这巨大的精神压力,更加重了心理障碍,甚至发展为神经症。此类受过性伤害的女孩,长大结婚后对性生活大多持恐惧心理,有的从此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寻机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在身体上孩子们受到的伤害有时也是很严重的。生殖器官红肿、疼痛、流血等现象会损害儿童的健康,严重者还会怀孕,染上性病等。
有的家长认为,受到性侵害的都是穿着暴露的年轻女子,实际上,不同年龄的人都有可能受到性侵害的威胁。据说,每4个女孩子在18岁之前就有一个遭受过性侵犯,每10个男孩子中也有一个。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们社会经验一少,体力又很有限,最容易成为“色狼”攻击的对象,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增强孩子的防范意识,让孩子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让弱小的心灵免受伤害、远离性侵犯。
父母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身体的自主权,尤其是身体上一些一隐秘的部分,如乳房、胸部、肚子、阴部、大腿等,这些部分通常包装在服装里面,如果有人(特别是大人或异性)以手或身体其他部位故意侵犯你的这些部位,就有可能是性骚扰了。另外有一种情况,可能是他人暴露自己的性器官要你看或摸,这也是性骚扰。
父母要告诉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如果遭受性骚扰,一定要设法离开或求救,如果已经发生了,事后也一定要告诉父母或老师,因为对方那种行为是犯法的,父母或老师可以报警处理。同时要教育孩子学会保护自己,避免遭到性侵害或性伤害;坐电梯时留意不要与陌生人单独进同一个电梯;回家打开楼下大门后也不要单独与陌生人一起上楼;去公园玩的时候也不要单独走到人少的角落,不要单独到公园的厕所;这些地方都是让歹徒容易得逞的受伤害场所。告诉孩子如果遇到歹徒要对你性侵害或性伤害,要冷静设法脱离,要设法求救,能避免则避免。万一事情已经发生了,要勇敢,并告诉父母或老师(选其中最值得信任者),因为最好上一趟医院检查,预防传染病或怀孕的可能。千万不要让事情一再重演。
“把握培养关键点”
在遮遮掩掩的性教育环境中,孩子们性知识缺乏,对性暴力和自己身体的自主权认识模糊,往往在遭受性侵犯后不知道怎么办。父母要教育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避免遭到性侵害或性伤害。